上帝的温暖祝福:中世纪暖期的历史
作者:Vamei,原载于澎湃新闻.私家历史
公元410年,罗马城在严寒中陷落。来自莱茵河东岸的日耳曼蛮族,把帝国的心脏握在自己手中,击碎了罗马人残存的一丝骄傲。与此同时,帝国的各个行省早已被日耳曼人狂潮冲击得七零八乱:法兰克人横行高卢,萨克森人盘踞不列颠,汪达尔人肆虐北非。罗马人为帝国悲叹,为自己祈祷。他们在上帝的面前闭上眼睛,等待着惩罚的最终降临。
似乎,这已经是末日。
1. 帝国复兴
末日并没有到来。
刚刚侵入到罗马帝国时,日耳曼部落都把帝国当做一块儿肥肉,恨不得狠狠咬上一口。他们劫掠过珠宝,祸害过姑娘,享受过绸缎,才意识到“坐天下”的问题。日耳曼人有勇猛的战士文化,但缺乏公共行政技巧。族民们习惯了坐地分赃的部落传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管理新占领的农耕区。部落首领们自封为国王,却毫不理解王的责任。他们依然把自己的子民当做肥羊,时不时想打个秋风。
动乱反而给了教廷机会。日耳曼部落烧了神圣的罗马城,当然也不会把基督教放在眼里。但罗马子民大多是基督徒。在日耳曼人眼里,教士们虽然衣着奇怪,还满口胡言乱语,却能神奇的管教那些狡黠的贱民,不失为有用的工具。罗马教廷也愿意与这些蛮族王配合。从草根诞生的基督教,从来不缺乏与当权者媾和的灵活身段。作为当时唯一的受教育阶层,教士们管理教区,收集税金,驯服子民。农民们渐渐忘了国王的外来出身,把他当做上帝的代言人。而借着教会的精细管理,国王有了足够的财源,农民也能专心生产。
除了神圣的上帝,神秘的自然也在帮助欧洲人。曾经驱赶日耳曼人入侵罗马的严寒气候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持续四百年的暖期。尽管平均气温只是上升了一度左右,但夏季的时间被大大延长,正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冬季则变得温和而短暂,不再那么难熬。在西北欧严重威胁青苗的五月霜降,也渐渐稀少。温暖的气候把原本荒凉的西北欧改造成优质的农场。英格兰开始种植葡萄,与法国葡萄酒争夺市场。阴冷的黑森林旁培育起大麦,农民一直开荒到了数百米高的山腰上。
当然,中世纪并非天堂。普通人生活依然困苦,总是衣不蔽体,忍饥挨饿。人的平均寿命不到三十岁。就连尊贵的国王,也会因为一次划伤而感染死亡。但暖期多多少少改善了人的生活。即使洪水、干旱、严寒还会发生,但连续的灾年并不常见。人们总能通过前一年的储备,支撑过偶发的天灾。在农业盈余的支持下,西欧人口恢复,经济也日渐繁荣。最早归化基督的法兰克人建立了庞大帝国,从北海延伸到巴伐利亚。帝国的皇帝——查理大帝,成了大半个欧洲的主人。
西欧并不是唯一经历暖期的地方。中欧和东欧的气温上升更为明显。斯拉夫人从游牧转为农耕,在东欧平原上种植谷物。西迁的日耳曼人也返回易北河东岸,与斯拉夫人抢耕地。就连遥远的东亚,也同时经历隋唐暖期。中原因此连年丰收。军队有了足够的供给,终于能深入草原打败对手。唐帝国把势力拓展到了北疆和西域,还成为吐蕃、东瀛、越南共奉的宗主。皇帝饮宴,宠妃歌舞,诗人慷慨吟诵,构成了中国人至今难忘的盛世回忆。
2. 糟糕的好天气
但好天气并不总是好消息。
天气转暖,喀尔巴阡盆地的马扎尔人也不安分起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盆地的草原已经不足以养活马扎尔人的人口。他们惦记上了生产恢复的西欧,仗着轻装骑射,如一阵旋风把周边劫了个遍。喀尔巴阡盆地邻近百里的地方成了没有人烟的禁地。但世界这么大,马扎尔人也想出去看看。他们组成骑兵小队,满欧洲的去打劫,最远甚至到了法国的普罗旺斯。每个骑兵都带着四五匹马,能以日行百里的速度连续行进一星期。马鞍下藏着的腌制生肉,能在一天的颠簸挤压下,成为可口的晚餐。带兵赶来的西欧国王,无一例外被马扎尔人的迂回骚扰打得大败。
觊觎欧洲大陆的,还有维京人。他们居住在遥远而寒冷的北欧,被西欧人轻蔑的称为“北方人”。随着中世纪暖期到来,冰雪连天的北欧居然也可以农耕。森林的猎手变成了田地里的农民,解冻的土壤上长出了庄稼。但北欧的土地毕竟贫瘠,每平方公里只能养活一个人。可开发的农田到了极限,维京人也从陆地转向了更加辽阔的海洋。海水温热,吸引了鲱鱼来到近海。维京人大量捕捞鲱鱼,再用盐腌制成鱼干,销往欧洲。由于产量大,价格便宜,鲱鱼成为穷人也负担得起的少数肉类之一。尽管鲱鱼肉质算不上鲜美,但它实实在在的提高了欧洲人的蛋白质摄入量。
维京人还追逐着深海鱼群,前往大西洋深处。维京船是木制的平底船,不能承受剧烈的风浪,也害怕与任何浮冰的碰撞。中世纪暖期为维京船只的远航创造了条件。北大西洋的浮冰融化,缩回北极圈,而西风带也相对温和。维京人在大西洋深处捕捞海鱼,还顺带发现了冰岛、格陵兰岛、拉布拉多,成为最早到达美洲大陆的欧洲人。温暖的气候下允许这些苦寒地带进行小规模耕作。维京人在沿着航线建立殖民点,把捕获的鱼、海豹、兽皮乃至一只活的北极熊都送回欧洲。
而闲暇时,维京人又化身为海盗。他们在欧洲沿海神出鬼没,袭击防御薄弱的修道院和城堡。维京人凭借着洗劫和杀戮建立威名,以至于欧洲人谣传他们戴着牛角头盔,骑着喷火的巨龙来袭。但真实的历史中,维京人的武器很普通,只是些常见的盾牌、斧头和长矛,连剑都很少用。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在大西洋练就的航海技术。在劫掠前,维京人就利用海上巡逻,找到目标的弱点。在劫掠中,维京船随时能凭机动性迅速撤出,可以丝毫不受损伤。吃水浅的维京船甚至可以驶入内河,让海岸防御变成虚设。
这些北欧海盗不但控制了北海、地中海和黑海,还借着内河深入到大陆。欧陆上的王国对维京人防不胜防,头痛无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干脆向维京人求和,把法国西北的诺曼底割让出去。维京人在地中海建立了西西里王国,把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也包含在内。而另一支维京人则顺着第聂伯河逆流而上,建立了基辅罗斯,成为斯拉夫人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当然,维京人最喜欢骚扰的,还是家门口的不列颠。这里的海岸线漫长而曲折,正适合海盗们发挥。“征服者”威廉引领了维京入侵的高潮。这位来自诺曼底的维京后裔征服了整个英格兰。他所创建的英伦王室,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3. 暖期巅峰
到了公元1000年,暖期还在持续,维京海盗却忽然销声匿迹。而神圣罗马帝国的奥托一世从全欧洲组织起一支重装骑兵,终于在奥古斯堡击败了马扎尔人,强迫他们从游牧生活定居下来,成为匈牙利王国。除了战场上的胜利,强盗消退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为了防御强盗,欧洲各地建起了大大小小的防御工事。就连英格兰漫长的海岸线上,也接连点缀着城堡,让海盗们难以得手。城堡中都养着职业化的骑士,随时能集结成一支强大的武装。此消彼长之下,劫掠生意的边际成本升高,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随着骑士增多,封建制度也得到巩固。骑士一身行头价格不菲,必须靠一定的封地来供养。高等贵族通过授予封地,能获得骑士的效忠,从而建立自己的武装。在“封地——效忠”交换为核心的封建体系下,土地成了最重要的筹码。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欧洲人大规模毁林,把森林和沼泽都变成了农田。低地国家则想方设法围海造田。毁林彻底改变了西北欧的地貌,森林覆盖率从80%降到不足30%。盘踞中欧的黑森林也只留下微不足道的一小块儿。西北欧的农民还引进了轮犁,来深耕这里硬邦邦的土壤。欧洲的重心,逐渐从地中海沿岸,向西北欧转移。
强盗的消退,让大批骑士失去了用武之地。这些骑士大老爷们每日宴饮娱乐,听游吟诗人歌颂骑士美德。他们在比武场上一决高下,但这并不是骑士们所渴望的荣耀。当骑士们越来越焦躁不安时,教廷为骑士们想出了绝妙的去处——东方的耶路撒冷。这座基督圣城正被伊斯兰教徒占据。教皇宣布,基督徒如果在与异教徒的战斗中死去,那么他的罪即刻被赦免,灵魂升入天堂。闲得发慌的骑士们像打了鸡血,组成十字军,东征遥远的耶路撒冷。狂热如英王“狮心”理查,居然想要抵押伦敦城,来筹措东征的资金。
农业富余和十字军需求共同刺激了贸易。沿着海陆商路,新的海港和城镇建立,比如一直留存到今天的布鲁日、吕贝克、慕尼黑。北德意志的贸易城市组成汉萨同盟,与皇帝和公爵争夺利益。传统城镇的人口也大幅增长。伦敦聚集了8万到10万人口,巴黎甚至更多。农作物从周边农村运入城镇,商品在市场快速交易。作坊的工匠忙于制造铁器,从农具到武器一应俱全。理发匠也有忙不完的生意。市民捐款修建起宏大的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巨大的玫瑰窗就炫耀着这座城市的财富。国王们竞赛式的赞助大学和修道院。不事劳作的神父们,热情的翻译着来自阿拉伯的各类著作。造纸、指南针、望远镜、风车、阿拉伯数字纷纷出现,科技的进步超过了过去一千年的总和。
在繁荣的巅峰,人们享受着上帝的无尽祝福。
但暖期在14世纪结束。五月霜降频繁发生,寒冬重新被拉长。鲱鱼远离了海岸,渔业陷入萧条。1315年的夏季洪水和冬季严寒带来了一场持续三年的大饥荒。肉食和美酒甚至从贵族的餐桌上消失。英王想要从法国进口谷物,却发现对方同样颗粒无收。农民们忍饥挨饿,市民的粮食来源更加紧张。城镇人口死亡了10%到25%。由于缺乏劳动力,许多哥特大教堂也被迫停工。饥饿降低人的抵抗力,为黑死病准备好舞台。无论教士们如何祈祷,天气都没有好转。人们质疑教会,怀疑是教廷的腐败触怒了上帝。
严寒中,一场变革即将到来。
------------------------------------------
“气候与文明”系列文章:http://www.douban.com/doulist/36745306/
公元410年,罗马城在严寒中陷落。来自莱茵河东岸的日耳曼蛮族,把帝国的心脏握在自己手中,击碎了罗马人残存的一丝骄傲。与此同时,帝国的各个行省早已被日耳曼人狂潮冲击得七零八乱:法兰克人横行高卢,萨克森人盘踞不列颠,汪达尔人肆虐北非。罗马人为帝国悲叹,为自己祈祷。他们在上帝的面前闭上眼睛,等待着惩罚的最终降临。
似乎,这已经是末日。
1. 帝国复兴
末日并没有到来。
刚刚侵入到罗马帝国时,日耳曼部落都把帝国当做一块儿肥肉,恨不得狠狠咬上一口。他们劫掠过珠宝,祸害过姑娘,享受过绸缎,才意识到“坐天下”的问题。日耳曼人有勇猛的战士文化,但缺乏公共行政技巧。族民们习惯了坐地分赃的部落传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管理新占领的农耕区。部落首领们自封为国王,却毫不理解王的责任。他们依然把自己的子民当做肥羊,时不时想打个秋风。
![]() |
日耳曼入侵 |
动乱反而给了教廷机会。日耳曼部落烧了神圣的罗马城,当然也不会把基督教放在眼里。但罗马子民大多是基督徒。在日耳曼人眼里,教士们虽然衣着奇怪,还满口胡言乱语,却能神奇的管教那些狡黠的贱民,不失为有用的工具。罗马教廷也愿意与这些蛮族王配合。从草根诞生的基督教,从来不缺乏与当权者媾和的灵活身段。作为当时唯一的受教育阶层,教士们管理教区,收集税金,驯服子民。农民们渐渐忘了国王的外来出身,把他当做上帝的代言人。而借着教会的精细管理,国王有了足够的财源,农民也能专心生产。
除了神圣的上帝,神秘的自然也在帮助欧洲人。曾经驱赶日耳曼人入侵罗马的严寒气候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持续四百年的暖期。尽管平均气温只是上升了一度左右,但夏季的时间被大大延长,正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冬季则变得温和而短暂,不再那么难熬。在西北欧严重威胁青苗的五月霜降,也渐渐稀少。温暖的气候把原本荒凉的西北欧改造成优质的农场。英格兰开始种植葡萄,与法国葡萄酒争夺市场。阴冷的黑森林旁培育起大麦,农民一直开荒到了数百米高的山腰上。
![]() |
中世纪暖期 (MWP) |
当然,中世纪并非天堂。普通人生活依然困苦,总是衣不蔽体,忍饥挨饿。人的平均寿命不到三十岁。就连尊贵的国王,也会因为一次划伤而感染死亡。但暖期多多少少改善了人的生活。即使洪水、干旱、严寒还会发生,但连续的灾年并不常见。人们总能通过前一年的储备,支撑过偶发的天灾。在农业盈余的支持下,西欧人口恢复,经济也日渐繁荣。最早归化基督的法兰克人建立了庞大帝国,从北海延伸到巴伐利亚。帝国的皇帝——查理大帝,成了大半个欧洲的主人。
![]() |
法兰克帝国 |
西欧并不是唯一经历暖期的地方。中欧和东欧的气温上升更为明显。斯拉夫人从游牧转为农耕,在东欧平原上种植谷物。西迁的日耳曼人也返回易北河东岸,与斯拉夫人抢耕地。就连遥远的东亚,也同时经历隋唐暖期。中原因此连年丰收。军队有了足够的供给,终于能深入草原打败对手。唐帝国把势力拓展到了北疆和西域,还成为吐蕃、东瀛、越南共奉的宗主。皇帝饮宴,宠妃歌舞,诗人慷慨吟诵,构成了中国人至今难忘的盛世回忆。
2. 糟糕的好天气
但好天气并不总是好消息。
天气转暖,喀尔巴阡盆地的马扎尔人也不安分起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盆地的草原已经不足以养活马扎尔人的人口。他们惦记上了生产恢复的西欧,仗着轻装骑射,如一阵旋风把周边劫了个遍。喀尔巴阡盆地邻近百里的地方成了没有人烟的禁地。但世界这么大,马扎尔人也想出去看看。他们组成骑兵小队,满欧洲的去打劫,最远甚至到了法国的普罗旺斯。每个骑兵都带着四五匹马,能以日行百里的速度连续行进一星期。马鞍下藏着的腌制生肉,能在一天的颠簸挤压下,成为可口的晚餐。带兵赶来的西欧国王,无一例外被马扎尔人的迂回骚扰打得大败。
![]() |
马扎尔骑兵 |
觊觎欧洲大陆的,还有维京人。他们居住在遥远而寒冷的北欧,被西欧人轻蔑的称为“北方人”。随着中世纪暖期到来,冰雪连天的北欧居然也可以农耕。森林的猎手变成了田地里的农民,解冻的土壤上长出了庄稼。但北欧的土地毕竟贫瘠,每平方公里只能养活一个人。可开发的农田到了极限,维京人也从陆地转向了更加辽阔的海洋。海水温热,吸引了鲱鱼来到近海。维京人大量捕捞鲱鱼,再用盐腌制成鱼干,销往欧洲。由于产量大,价格便宜,鲱鱼成为穷人也负担得起的少数肉类之一。尽管鲱鱼肉质算不上鲜美,但它实实在在的提高了欧洲人的蛋白质摄入量。
![]() |
鲱鱼腌制 |
维京人还追逐着深海鱼群,前往大西洋深处。维京船是木制的平底船,不能承受剧烈的风浪,也害怕与任何浮冰的碰撞。中世纪暖期为维京船只的远航创造了条件。北大西洋的浮冰融化,缩回北极圈,而西风带也相对温和。维京人在大西洋深处捕捞海鱼,还顺带发现了冰岛、格陵兰岛、拉布拉多,成为最早到达美洲大陆的欧洲人。温暖的气候下允许这些苦寒地带进行小规模耕作。维京人在沿着航线建立殖民点,把捕获的鱼、海豹、兽皮乃至一只活的北极熊都送回欧洲。
![]() |
维京人的航线 |
而闲暇时,维京人又化身为海盗。他们在欧洲沿海神出鬼没,袭击防御薄弱的修道院和城堡。维京人凭借着洗劫和杀戮建立威名,以至于欧洲人谣传他们戴着牛角头盔,骑着喷火的巨龙来袭。但真实的历史中,维京人的武器很普通,只是些常见的盾牌、斧头和长矛,连剑都很少用。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在大西洋练就的航海技术。在劫掠前,维京人就利用海上巡逻,找到目标的弱点。在劫掠中,维京船随时能凭机动性迅速撤出,可以丝毫不受损伤。吃水浅的维京船甚至可以驶入内河,让海岸防御变成虚设。
![]() |
维京船 |
这些北欧海盗不但控制了北海、地中海和黑海,还借着内河深入到大陆。欧陆上的王国对维京人防不胜防,头痛无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干脆向维京人求和,把法国西北的诺曼底割让出去。维京人在地中海建立了西西里王国,把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也包含在内。而另一支维京人则顺着第聂伯河逆流而上,建立了基辅罗斯,成为斯拉夫人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当然,维京人最喜欢骚扰的,还是家门口的不列颠。这里的海岸线漫长而曲折,正适合海盗们发挥。“征服者”威廉引领了维京入侵的高潮。这位来自诺曼底的维京后裔征服了整个英格兰。他所创建的英伦王室,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 |
维京人入侵 |
3. 暖期巅峰
到了公元1000年,暖期还在持续,维京海盗却忽然销声匿迹。而神圣罗马帝国的奥托一世从全欧洲组织起一支重装骑兵,终于在奥古斯堡击败了马扎尔人,强迫他们从游牧生活定居下来,成为匈牙利王国。除了战场上的胜利,强盗消退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为了防御强盗,欧洲各地建起了大大小小的防御工事。就连英格兰漫长的海岸线上,也接连点缀着城堡,让海盗们难以得手。城堡中都养着职业化的骑士,随时能集结成一支强大的武装。此消彼长之下,劫掠生意的边际成本升高,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随着骑士增多,封建制度也得到巩固。骑士一身行头价格不菲,必须靠一定的封地来供养。高等贵族通过授予封地,能获得骑士的效忠,从而建立自己的武装。在“封地——效忠”交换为核心的封建体系下,土地成了最重要的筹码。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欧洲人大规模毁林,把森林和沼泽都变成了农田。低地国家则想方设法围海造田。毁林彻底改变了西北欧的地貌,森林覆盖率从80%降到不足30%。盘踞中欧的黑森林也只留下微不足道的一小块儿。西北欧的农民还引进了轮犁,来深耕这里硬邦邦的土壤。欧洲的重心,逐渐从地中海沿岸,向西北欧转移。
![]() |
轮犁 |
强盗的消退,让大批骑士失去了用武之地。这些骑士大老爷们每日宴饮娱乐,听游吟诗人歌颂骑士美德。他们在比武场上一决高下,但这并不是骑士们所渴望的荣耀。当骑士们越来越焦躁不安时,教廷为骑士们想出了绝妙的去处——东方的耶路撒冷。这座基督圣城正被伊斯兰教徒占据。教皇宣布,基督徒如果在与异教徒的战斗中死去,那么他的罪即刻被赦免,灵魂升入天堂。闲得发慌的骑士们像打了鸡血,组成十字军,东征遥远的耶路撒冷。狂热如英王“狮心”理查,居然想要抵押伦敦城,来筹措东征的资金。
![]() |
十字军东征 |
农业富余和十字军需求共同刺激了贸易。沿着海陆商路,新的海港和城镇建立,比如一直留存到今天的布鲁日、吕贝克、慕尼黑。北德意志的贸易城市组成汉萨同盟,与皇帝和公爵争夺利益。传统城镇的人口也大幅增长。伦敦聚集了8万到10万人口,巴黎甚至更多。农作物从周边农村运入城镇,商品在市场快速交易。作坊的工匠忙于制造铁器,从农具到武器一应俱全。理发匠也有忙不完的生意。市民捐款修建起宏大的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巨大的玫瑰窗就炫耀着这座城市的财富。国王们竞赛式的赞助大学和修道院。不事劳作的神父们,热情的翻译着来自阿拉伯的各类著作。造纸、指南针、望远镜、风车、阿拉伯数字纷纷出现,科技的进步超过了过去一千年的总和。
![]() |
巴黎圣母院 |
在繁荣的巅峰,人们享受着上帝的无尽祝福。
但暖期在14世纪结束。五月霜降频繁发生,寒冬重新被拉长。鲱鱼远离了海岸,渔业陷入萧条。1315年的夏季洪水和冬季严寒带来了一场持续三年的大饥荒。肉食和美酒甚至从贵族的餐桌上消失。英王想要从法国进口谷物,却发现对方同样颗粒无收。农民们忍饥挨饿,市民的粮食来源更加紧张。城镇人口死亡了10%到25%。由于缺乏劳动力,许多哥特大教堂也被迫停工。饥饿降低人的抵抗力,为黑死病准备好舞台。无论教士们如何祈祷,天气都没有好转。人们质疑教会,怀疑是教廷的腐败触怒了上帝。
严寒中,一场变革即将到来。
------------------------------------------
“气候与文明”系列文章:http://www.douban.com/doulist/3674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