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墓碑记
周下下
周下下原名周夏夏。她对母亲大人意见最大的地方除了把她生出来,就属这个名字了。
我是2005年在沈阳某大学心理学专业,和周下下正式成为同学的。那个时候她上课穿西装打领带,剪男式短发,打扮得比老师还要精神。老师课上讲到内隐记忆与婴儿期失忆现象,讲到人都记不住三岁以前发生的事情,周下下当即站起来反对。
“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一个反例。”老师说。
“我就是反例。”周下下说。
“那你能告诉咱们你最后一次‘拉裤兜’是什么时候吗?”
同学之间一阵哄笑,看看周下下穿戴整齐,完全不像小时候拉过裤兜的人。
“两岁半,在幼儿园。中午睡觉,旁边一个小朋友叫王瑞良的说,他要变成大怪物吃了我,我喊阿姨。阿姨就把他拎出去教训一顿,我一个人在床上躺着,就拉裤兜了。”
哈哈哈,她就笑,大家也跟着笑。
“就在同一天我第一次见到烤肉串儿,牙克西。那是1990年4月19号,不信你去问我妈。”
全班只有我一个人不相信她这些“婴儿记忆”是信口胡诌,因为我见识过她无与伦比的记性。周下下并不会像比赛那样记扑克牌:她无比敏感的是事件。
她能记得从初中到现在所有的客户。
周下下的业务上不了大台面。她是所谓的“打胎陪护”,先是跑到沈城提供此服务的各大小医院诊所,收集一大票传单小报,再蹲遍沈城三流大中小学的每一间女厕,在墙上或者门上如同公犬留尿一般,留下一行字:
“温馨打胎闺蜜,全程陪护,QQ 9××××××”
十年后的今天我常常开玩笑说,周下下初中时候就有了“用户思维”,去做互联网一定成大佬。
那个时候,周下下有自己的论坛,博客兴起之后又办了自己的博客。一群有相似经历的小女生在她的文章底下唧唧地倾诉,周下下坐在屏幕前看着,就像母鸡看小鸡。络绎不绝的人在QQ联系她,男女都有。约好时间,周下下穿西装打领带,带着那一大堆传单登门服务,从三甲医院到街头小铺,任对方挑选。之后,她带着客户——她从来不称对方为什么“失足少女”,称呼只有“客户”——到选定的医院,凭着脸熟混打折,服务到打胎后第一次月经为止。
周下下从来都向男生要钱。她定的规矩是,女生给医院多少钱,男生给她多少钱,拿不出钱的要挨她一顿臭骂。偶尔遇到男生人间蒸发的,她免费服务。我的前任就挨过她的一顿骂。那时候我正坐在周下下的家里,看《大长今》,听着她爽快地给那个男生打电话。
“你有能耐×别人,没能耐拿钱?我告诉你我不×你妈我×你,×不了我雇人!你妈那个傻×!”
我一边喝着周下下冲的红糖水,一边暗自窃笑,从此我们从“温馨打胎闺蜜”变成了真的闺蜜。
这样的闺蜜周下下少说有好几百个,当短信还是每条一毛钱的时候,周下下一个月的电话费一两百。周下下说她自己高中的时候,每天第一任务就是用自己赚钱买来的小手机,跟十几个闺蜜“多线程处理”式地发短信聊天。
我总是问周下下她为什么愿意做这种“业务”(这个词也是她用的最多的)。
“因为我还没生下来的时候,差点被我妈打掉。”有一次她说。
那天天晴得吓杀人。我和周下下坐在太原街的一家老鸭粉丝店里,她给我讲了这件事情:“当初知道我是女孩,我的爷爷奶奶不乐意,非要我妈去医院打了。”
“然后呢?”
“我妈去医院,医院停电了。医生说,你明天再来吧。回到家,我妈跟我爸讲了这个事。当时我家刚装上电话,我爸给我爷爷奶奶打电话,把他们痛骂了一顿。我爷爷奶奶第二天直接把刚装的电话送别人了。”
“……那你应该反对堕胎才对啊?”
“我这样人活着有啥意思?还不如不生下来的好。还给起这么个名字,‘周夏夏’。一听就下作。”
周下下从来对男生没兴趣。在她看来,男生除了用来骂就没有别的用处,当流氓还给女生添麻烦,不如当初上帝造人的时候就只造女人,女人和女人获得和平快乐的同时可以无性繁殖,多好。那样世界上就少了一大半男人制造的的血腥战争、政治与压迫。周下下的寝室床头贴的海报无一例外,都是清纯美女。
但她一如既往地打扮得像个男生,短发西装或者休闲装。
后来有一天周下下忽然洗手不干了。那大概是在大二或者大三时期,有一天周下下忽然删光了手机里几乎所有打胎医院的电话。她给她的“温馨打胎闺蜜”们群发短信,劝她们不要再堕胎,赶快找佛家超度。
周下下全体闺蜜都觉得奇怪。一大波电话顺带着打给了我,我去问周下下,她从闭口不谈到避而不见,最后就此搬出了校园宿舍,回家了。
后来就听说,周下下有了个孩子。
“怎么可能!”我说,“她不是对男生没兴趣吗?”
“不清楚。”
我从来没见过周下下的孩子,也没听说过那孩子去哪了——是寄养在什么地方,还是干脆也被打掉了。过了一阵,周下下又回来上学了,上学的第一天给我带了一个礼物:
“这是‘化太岁锦囊’。”她说。“我从一个庙里请来的。”
一个鲜红的、缎子面的包裹,里面若干张道符,以及石头、葫芦和乱七八糟的东西,据说能镇守一切。
从化太岁锦囊那天起直至今日,幼儿园老师周下下再也没骂过人。
李代表
李代表,男,胖。由于老是带着一块看上去很高档的欧米茄表,睡觉也不摘下来,被我们戏称为李代表。李代表社会学科班出身,是当时学校里“青春健康社”的负责人。
2010年秋天李代表大三,那会儿“青春健康同伴社”这一概念风行在高校校园里,被校领导暗地里当做发放计生用品,和避免意外当了祖父母的家长找上门的防线:先是三流高校,后是二流、一流高校,似乎学习好和泡得少是正比关系。我们是三流学校,因此第一批成立“青春健康社”。
李代表那会儿是美食社有名的厨神,听说要成立“青春健康社”,锅碗瓢盆也不要了,一股脑儿跑到团委去求当社长。团委那时候正抹不开面子跟学生会要求找社长,天上掉下来一个自告奋勇的,当然高兴得不得了。
新生入学的时候各大社团摆路边摊招新,“光杆司令”李代表当然也不能错过这个好机会。他跑到保卫部商量了一个摊子,兀自印了条幅传单,又网购了一大箱杰士邦。
我看见李代表的时候是中午下课,在往食堂走的路上,李代表穿着讲相声的长衫,手上还戴着那块明晃晃的手表,面朝着一圈围观的大一学生,拿个喊话筒,嗓音浑厚,讲道:
“……前几天我带我女朋友回老家,我把我们家祖坟指给她看。我们老祖宗一直在保护村子,一旦有什么危害子孙的事情发生就会出来算帐。
“结果当天晚上那是电闪雷鸣、风雨大作。老祖宗披挂整齐,那叫一个杀气腾腾,托梦给我说:‘杜蕾斯是谁?’
“我回他一句说,‘谁希得和我睡,还不被我一个翻身压死了?’
“今天咱们不发杜蕾斯,咱们偏要发杜蕾斯的老对头——杰士邦。填张报名表,支持一下咱们的‘青春健康社’,下面那个大箱子里,想拿几包拿几包!”
这么个招新办法效果显著,报名表发得如同雪片儿,给旁边艺术社看得眼直。
那个时候手机视频还不流行,李代表因此错失了一次成为网络红人的机会。团委老师对李代表的招新成果颇为满意,一下批给他和几个副社长一万的经费。
李代表立即带着学弟们干起了老本行:调查。问卷里面具体写了什么,由于团委老师事后一怒之下把问卷底本扔进了锅炉,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团委老师对调查结果极其愤怒。
之后,李代表坐在西塔一家酒店的杯盘狼藉之间,剔着牙,微笑着对我们说:“她说我‘污蔑学校’,‘藐视同学’。”
“经费呢?”团委老师问。
“吃饭花了。招来一百个兄弟,吃万豪,一顿花没了。”
“你的社员呢?”
“遣散了。”
“滚。”
从那时起,“青春健康社”就成了学校最大、最严整的地下组织。李代表从未请过那一百个兄弟吃什么万豪。他自己掏了五百块钱,一人一碗麻辣烫,吃完之后大家举手宣誓效忠于他,一百个人半夜在学校操场上唱了一宿的歌。团委的一万块钱,李代表自己又搭了五千,全买成了杜蕾斯。
“你们的同学谁要的话,你就给他一个。”李代表说。
自此以后,一百个兄弟在学校形成了一张庞大密集、无孔不入的关系网,通过各种非正式传播途径,几天之内全校都知道了,需要避孕套可以找身边的哪个人领。
半年之后,几大箱杜蕾斯悉数发完,李代表就此破产。
那天夜里我是那一百个兄弟中,仅有的三五个女生之一。我不止一次地问过他:你为什么要干这种事情?
明天我请你吃熏肉大饼,顺便告诉你。他说。还是我请吧,瞧你穷成那样。我说。
饼吃了三分之二,啤酒喝了八瓶,李代表打开空空如也的钱包,给我看里面女孩子的照片。“我初中女友。”他说。
“后来呢?”
“后来退学到南方打工去了。剩下的,你都猜到了吧。”
他举起酒杯,想和我碰一个,却手一抖都洒到了桌布上。
经费花完之后,社员全遣散了,我也见不到李代表了,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
调酒师小爱
没人知道小爱其实叫什么名字,因为她已经死了。
小爱是十年前大学边上一家不怎么高档的酒吧的调酒师,也是化学专业的学生。我听说小爱的时候,她是酒吧最受欢迎的调酒师,虽然水平糟糕到偶尔把伏特加当成威士忌,但所有的男生就是对她的长睫毛和深酒窝屡看不“爽”。于是男生间就有传闻说,小爱会先在厕所里呆半个小时,游戏自己的身体,之后不洗手就过来调酒——自然有人喜欢那气味。
她白天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做化学实验,晚上穿着小黑裙在酒吧,把自己甜美的微笑调进酒里。她什么时候睡觉?我不知道。
关于她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因此我从不相信宅男们关于小爱不洗手就调酒的传闻。我倒更宁愿相信,编出这样坏话的宅男们,在寝室里(比如说)抠完脚,从来都不洗手就去打游戏。
我去过那家酒吧。大三放假前的一天夜里,我一个人。那天下着大雨,我的女友刚刚和我分手,一切都极其完美。我走到吧台前,坐在高椅子上,凭借酒窝认出了小爱。
“喝点什么?”她问我。
“苦艾酒吧。绿魔,加冰,加糖。”
她摇匀苦艾酒的动作就如同化学实验滴定中摇匀锥形瓶的动作:晃动白白的一截手腕。她点燃方糖的动作顺利而优雅,方糖在她的眼眸中熠熠燃烧。充满女性美的动作。
“你是小爱。”我说,仿佛为了确认。
“是。”她说。
她把杯子推给我,杯子毫无异味。我啜了一口,觉得味道如同清水。
“里面有酒吗?”我问。
“百分之二十。”她说。
“你是搞化学的吗?”我问,仿佛为了确认。
“化学院研二。”
“你在做什么项目?”
“钯催化。”
我一边看着她,一边大口喝酒。我注意到她真的在厕所里呆很长时间,大概每次半个小时左右。我没法推测她在里面做什么:我没法想象她冲着那个黑洞洞的坑,阅读无聊的手机读物,或者游戏自己的身体。
但她也真的洗手。
我再听说小爱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在实验室做有机合成实验的时候,一个充满浓硫酸的烧瓶意外地裂开,腐蚀性的酸液洒满了她衣服下雪白的胸脯和大腿。此时正确的处理方式应当是立即脱得一丝不挂,跑到紧急喷淋器下冲冷水。
但小爱没有。她喷淋的时候还穿着内衣,内衣上的硫酸迅速渗进她细腻肉体上隐藏的缝隙。
小爱死于羞耻。
她的葬礼我没有去。我们一个共同的朋友参加了,还拍了照片。他和我冷眼相对、面无表情,指着白布下那焦黑的大腿对我说:你看,这就是小爱。
我立刻捂上眼睛不看。
不知为何,在她死后,我竟越来越相信她不洗手就去调酒的传言。我回忆起那天的酒,觉得异味弥漫记忆。我甚至不能确定她往酒里加的液体究竟是不是冰水。我回想起她进入厕所之后我听到了古怪的声音,如同女人挤压自己的肉体。
“那天她诱惑我了。”夜里我对我的室友说。
“别说这个了,人都死了。”他说。
我没法不说。那天晚上的味道已经伴随了我几百个日日夜夜,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周下下原名周夏夏。她对母亲大人意见最大的地方除了把她生出来,就属这个名字了。
我是2005年在沈阳某大学心理学专业,和周下下正式成为同学的。那个时候她上课穿西装打领带,剪男式短发,打扮得比老师还要精神。老师课上讲到内隐记忆与婴儿期失忆现象,讲到人都记不住三岁以前发生的事情,周下下当即站起来反对。
“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一个反例。”老师说。
“我就是反例。”周下下说。
“那你能告诉咱们你最后一次‘拉裤兜’是什么时候吗?”
同学之间一阵哄笑,看看周下下穿戴整齐,完全不像小时候拉过裤兜的人。
“两岁半,在幼儿园。中午睡觉,旁边一个小朋友叫王瑞良的说,他要变成大怪物吃了我,我喊阿姨。阿姨就把他拎出去教训一顿,我一个人在床上躺着,就拉裤兜了。”
哈哈哈,她就笑,大家也跟着笑。
“就在同一天我第一次见到烤肉串儿,牙克西。那是1990年4月19号,不信你去问我妈。”
全班只有我一个人不相信她这些“婴儿记忆”是信口胡诌,因为我见识过她无与伦比的记性。周下下并不会像比赛那样记扑克牌:她无比敏感的是事件。
她能记得从初中到现在所有的客户。
周下下的业务上不了大台面。她是所谓的“打胎陪护”,先是跑到沈城提供此服务的各大小医院诊所,收集一大票传单小报,再蹲遍沈城三流大中小学的每一间女厕,在墙上或者门上如同公犬留尿一般,留下一行字:
“温馨打胎闺蜜,全程陪护,QQ 9××××××”
十年后的今天我常常开玩笑说,周下下初中时候就有了“用户思维”,去做互联网一定成大佬。
那个时候,周下下有自己的论坛,博客兴起之后又办了自己的博客。一群有相似经历的小女生在她的文章底下唧唧地倾诉,周下下坐在屏幕前看着,就像母鸡看小鸡。络绎不绝的人在QQ联系她,男女都有。约好时间,周下下穿西装打领带,带着那一大堆传单登门服务,从三甲医院到街头小铺,任对方挑选。之后,她带着客户——她从来不称对方为什么“失足少女”,称呼只有“客户”——到选定的医院,凭着脸熟混打折,服务到打胎后第一次月经为止。
周下下从来都向男生要钱。她定的规矩是,女生给医院多少钱,男生给她多少钱,拿不出钱的要挨她一顿臭骂。偶尔遇到男生人间蒸发的,她免费服务。我的前任就挨过她的一顿骂。那时候我正坐在周下下的家里,看《大长今》,听着她爽快地给那个男生打电话。
“你有能耐×别人,没能耐拿钱?我告诉你我不×你妈我×你,×不了我雇人!你妈那个傻×!”
我一边喝着周下下冲的红糖水,一边暗自窃笑,从此我们从“温馨打胎闺蜜”变成了真的闺蜜。
这样的闺蜜周下下少说有好几百个,当短信还是每条一毛钱的时候,周下下一个月的电话费一两百。周下下说她自己高中的时候,每天第一任务就是用自己赚钱买来的小手机,跟十几个闺蜜“多线程处理”式地发短信聊天。
我总是问周下下她为什么愿意做这种“业务”(这个词也是她用的最多的)。
“因为我还没生下来的时候,差点被我妈打掉。”有一次她说。
那天天晴得吓杀人。我和周下下坐在太原街的一家老鸭粉丝店里,她给我讲了这件事情:“当初知道我是女孩,我的爷爷奶奶不乐意,非要我妈去医院打了。”
“然后呢?”
“我妈去医院,医院停电了。医生说,你明天再来吧。回到家,我妈跟我爸讲了这个事。当时我家刚装上电话,我爸给我爷爷奶奶打电话,把他们痛骂了一顿。我爷爷奶奶第二天直接把刚装的电话送别人了。”
“……那你应该反对堕胎才对啊?”
“我这样人活着有啥意思?还不如不生下来的好。还给起这么个名字,‘周夏夏’。一听就下作。”
周下下从来对男生没兴趣。在她看来,男生除了用来骂就没有别的用处,当流氓还给女生添麻烦,不如当初上帝造人的时候就只造女人,女人和女人获得和平快乐的同时可以无性繁殖,多好。那样世界上就少了一大半男人制造的的血腥战争、政治与压迫。周下下的寝室床头贴的海报无一例外,都是清纯美女。
但她一如既往地打扮得像个男生,短发西装或者休闲装。
后来有一天周下下忽然洗手不干了。那大概是在大二或者大三时期,有一天周下下忽然删光了手机里几乎所有打胎医院的电话。她给她的“温馨打胎闺蜜”们群发短信,劝她们不要再堕胎,赶快找佛家超度。
周下下全体闺蜜都觉得奇怪。一大波电话顺带着打给了我,我去问周下下,她从闭口不谈到避而不见,最后就此搬出了校园宿舍,回家了。
后来就听说,周下下有了个孩子。
“怎么可能!”我说,“她不是对男生没兴趣吗?”
“不清楚。”
我从来没见过周下下的孩子,也没听说过那孩子去哪了——是寄养在什么地方,还是干脆也被打掉了。过了一阵,周下下又回来上学了,上学的第一天给我带了一个礼物:
“这是‘化太岁锦囊’。”她说。“我从一个庙里请来的。”
一个鲜红的、缎子面的包裹,里面若干张道符,以及石头、葫芦和乱七八糟的东西,据说能镇守一切。
从化太岁锦囊那天起直至今日,幼儿园老师周下下再也没骂过人。
李代表
李代表,男,胖。由于老是带着一块看上去很高档的欧米茄表,睡觉也不摘下来,被我们戏称为李代表。李代表社会学科班出身,是当时学校里“青春健康社”的负责人。
2010年秋天李代表大三,那会儿“青春健康同伴社”这一概念风行在高校校园里,被校领导暗地里当做发放计生用品,和避免意外当了祖父母的家长找上门的防线:先是三流高校,后是二流、一流高校,似乎学习好和泡得少是正比关系。我们是三流学校,因此第一批成立“青春健康社”。
李代表那会儿是美食社有名的厨神,听说要成立“青春健康社”,锅碗瓢盆也不要了,一股脑儿跑到团委去求当社长。团委那时候正抹不开面子跟学生会要求找社长,天上掉下来一个自告奋勇的,当然高兴得不得了。
新生入学的时候各大社团摆路边摊招新,“光杆司令”李代表当然也不能错过这个好机会。他跑到保卫部商量了一个摊子,兀自印了条幅传单,又网购了一大箱杰士邦。
我看见李代表的时候是中午下课,在往食堂走的路上,李代表穿着讲相声的长衫,手上还戴着那块明晃晃的手表,面朝着一圈围观的大一学生,拿个喊话筒,嗓音浑厚,讲道:
“……前几天我带我女朋友回老家,我把我们家祖坟指给她看。我们老祖宗一直在保护村子,一旦有什么危害子孙的事情发生就会出来算帐。
“结果当天晚上那是电闪雷鸣、风雨大作。老祖宗披挂整齐,那叫一个杀气腾腾,托梦给我说:‘杜蕾斯是谁?’
“我回他一句说,‘谁希得和我睡,还不被我一个翻身压死了?’
“今天咱们不发杜蕾斯,咱们偏要发杜蕾斯的老对头——杰士邦。填张报名表,支持一下咱们的‘青春健康社’,下面那个大箱子里,想拿几包拿几包!”
这么个招新办法效果显著,报名表发得如同雪片儿,给旁边艺术社看得眼直。
那个时候手机视频还不流行,李代表因此错失了一次成为网络红人的机会。团委老师对李代表的招新成果颇为满意,一下批给他和几个副社长一万的经费。
李代表立即带着学弟们干起了老本行:调查。问卷里面具体写了什么,由于团委老师事后一怒之下把问卷底本扔进了锅炉,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团委老师对调查结果极其愤怒。
之后,李代表坐在西塔一家酒店的杯盘狼藉之间,剔着牙,微笑着对我们说:“她说我‘污蔑学校’,‘藐视同学’。”
“经费呢?”团委老师问。
“吃饭花了。招来一百个兄弟,吃万豪,一顿花没了。”
“你的社员呢?”
“遣散了。”
“滚。”
从那时起,“青春健康社”就成了学校最大、最严整的地下组织。李代表从未请过那一百个兄弟吃什么万豪。他自己掏了五百块钱,一人一碗麻辣烫,吃完之后大家举手宣誓效忠于他,一百个人半夜在学校操场上唱了一宿的歌。团委的一万块钱,李代表自己又搭了五千,全买成了杜蕾斯。
“你们的同学谁要的话,你就给他一个。”李代表说。
自此以后,一百个兄弟在学校形成了一张庞大密集、无孔不入的关系网,通过各种非正式传播途径,几天之内全校都知道了,需要避孕套可以找身边的哪个人领。
半年之后,几大箱杜蕾斯悉数发完,李代表就此破产。
那天夜里我是那一百个兄弟中,仅有的三五个女生之一。我不止一次地问过他:你为什么要干这种事情?
明天我请你吃熏肉大饼,顺便告诉你。他说。还是我请吧,瞧你穷成那样。我说。
饼吃了三分之二,啤酒喝了八瓶,李代表打开空空如也的钱包,给我看里面女孩子的照片。“我初中女友。”他说。
“后来呢?”
“后来退学到南方打工去了。剩下的,你都猜到了吧。”
他举起酒杯,想和我碰一个,却手一抖都洒到了桌布上。
经费花完之后,社员全遣散了,我也见不到李代表了,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
调酒师小爱
没人知道小爱其实叫什么名字,因为她已经死了。
小爱是十年前大学边上一家不怎么高档的酒吧的调酒师,也是化学专业的学生。我听说小爱的时候,她是酒吧最受欢迎的调酒师,虽然水平糟糕到偶尔把伏特加当成威士忌,但所有的男生就是对她的长睫毛和深酒窝屡看不“爽”。于是男生间就有传闻说,小爱会先在厕所里呆半个小时,游戏自己的身体,之后不洗手就过来调酒——自然有人喜欢那气味。
她白天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做化学实验,晚上穿着小黑裙在酒吧,把自己甜美的微笑调进酒里。她什么时候睡觉?我不知道。
关于她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因此我从不相信宅男们关于小爱不洗手就调酒的传闻。我倒更宁愿相信,编出这样坏话的宅男们,在寝室里(比如说)抠完脚,从来都不洗手就去打游戏。
我去过那家酒吧。大三放假前的一天夜里,我一个人。那天下着大雨,我的女友刚刚和我分手,一切都极其完美。我走到吧台前,坐在高椅子上,凭借酒窝认出了小爱。
“喝点什么?”她问我。
“苦艾酒吧。绿魔,加冰,加糖。”
她摇匀苦艾酒的动作就如同化学实验滴定中摇匀锥形瓶的动作:晃动白白的一截手腕。她点燃方糖的动作顺利而优雅,方糖在她的眼眸中熠熠燃烧。充满女性美的动作。
“你是小爱。”我说,仿佛为了确认。
“是。”她说。
她把杯子推给我,杯子毫无异味。我啜了一口,觉得味道如同清水。
“里面有酒吗?”我问。
“百分之二十。”她说。
“你是搞化学的吗?”我问,仿佛为了确认。
“化学院研二。”
“你在做什么项目?”
“钯催化。”
我一边看着她,一边大口喝酒。我注意到她真的在厕所里呆很长时间,大概每次半个小时左右。我没法推测她在里面做什么:我没法想象她冲着那个黑洞洞的坑,阅读无聊的手机读物,或者游戏自己的身体。
但她也真的洗手。
我再听说小爱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在实验室做有机合成实验的时候,一个充满浓硫酸的烧瓶意外地裂开,腐蚀性的酸液洒满了她衣服下雪白的胸脯和大腿。此时正确的处理方式应当是立即脱得一丝不挂,跑到紧急喷淋器下冲冷水。
但小爱没有。她喷淋的时候还穿着内衣,内衣上的硫酸迅速渗进她细腻肉体上隐藏的缝隙。
小爱死于羞耻。
她的葬礼我没有去。我们一个共同的朋友参加了,还拍了照片。他和我冷眼相对、面无表情,指着白布下那焦黑的大腿对我说:你看,这就是小爱。
我立刻捂上眼睛不看。
不知为何,在她死后,我竟越来越相信她不洗手就去调酒的传言。我回忆起那天的酒,觉得异味弥漫记忆。我甚至不能确定她往酒里加的液体究竟是不是冰水。我回想起她进入厕所之后我听到了古怪的声音,如同女人挤压自己的肉体。
“那天她诱惑我了。”夜里我对我的室友说。
“别说这个了,人都死了。”他说。
我没法不说。那天晚上的味道已经伴随了我几百个日日夜夜,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