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与不拖,这是个问题,吗?
本文写于2014年5月,已收入战拖会新书《挑战拖延症》(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357104/)
--------------------------------------------------------------------
2009年,当我在飞机上提供的杂志里读到“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的介绍,第一次知道“拖延症”这个词时,真有泪流满面的冲动。我迫不及待地给自己贴上“拖延症重度患者”的标签,从此开始了与“战拖”和一群“病友”的一段奇缘。
那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两年,“顿悟”来得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蓬勃满溢的灵感被我囫囵塞进了《我是怎样好起来的》一文。这篇文章发表不久,我怀孕了,注意力慢慢转移,紧接着,生子、休产假、上班,然后开始了单位和家庭两点一线奔忙的日子,那两年随着青春的尾巴溜走了,好像从来不曾存在过。只有时不时关于拖延的媒体报道,和身边以“拖延症”自居的同事朋友不断增多,提醒我原来曾经投身于这一个隐秘的小世界,曾经为这个名词的发扬光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我本人,却越来越少地提到“拖延”这个词。从女儿、妻子到母亲的角色转变,不啻于一场轰轰烈烈的地壳运动,无情地改造着我人生河流的走向,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当目光逐渐回到“圈外”人身上,我惊奇地发现,我在战拖,别人也没闲着。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十字架,成长的主题殊途同归。生活为每个人都安排了足够的功课,拖延,既不低贱,也不高贵;解决起来不是很容易,但也不算特别顽固。它一点也不特别,它从来就不是问题的全部,甚至,根本就不是问题本身。
早在《我是怎样好起来的》一文里, 我就老实承认了:“我始终没有变成一个’高效’和’成功’的人”,如果你想了解得更具体一点,我会说我有很多事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那样去做,却绝口不提“拖延”二字。世间的“不做”各有各的缘由,统一定义为“拖延”倒是容易,对解决问题却无所助益。
拖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一种应对问题的方式。回避和退缩,是我个人在面临问题和焦虑情境时习惯采取的态度,对我而言这是最容易的一种方式,历史经验证明后果也不完全是不良的。(还有一类人,与我一贯的“退”不同,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轻车熟路地选择永远的“进”,非要立刻做点儿什么来解除焦虑,即使这个具体情境中暂时等待观望是更好的选择。很难说这与拖延不是同一类问题,却没有“立即行动症”这一说,因为我们的文化中,对“风风火火”的评价向来是很高的,类似于对外向性格的推崇。然而“立即行动症患者”给这个世界带来高压、匆忙和浮躁,造就了大堆大堆的不完美,建立了关于时间的话语霸权……说多了都是泪。)把注意力集中在拖延的行为或退缩的态度上,有把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境抽象和消解的倾向。撕掉拖延的标签,对“不做”进行这样一些描述可能更接近问题的本质,也更实用:
我没有真正的意愿/兴趣去做
我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
我认为现在并不是去做的良好时机
“做”存在某种潜在的风险
我在用“不做”来表达某种不愿公开表明/没有意识到的态度
我面临某种暂时无法克服的实际困难
我的目标过于模糊以至于无法着手
为实现目标设定的路径有误
我的期待过高,对失败的恐惧超过了对成功的渴望
相对于任务的艰巨,身边的种种即时诱惑触手可及
“去做”意味着触碰某种不那么愉快的混沌的感受
……
在“战拖”领域浸淫了一段时间的朋友应该会觉得眼熟,以上没有一句提到拖延,却又句句有关拖延的成因和机制。解决问题的方向就隐含在对问题的正确描述里——“拖不拖”的宏大迷思,转化成了“做不做”和“如何做”的具体问题:没有意愿的,考虑清楚代价再做决定;能力不足的,要磨练能力、调动资源或降低目标;目标远大的要学会细分任务;恐惧失败的要处理情绪;任务重诱惑多的,关闭手机拔网线;一团浆糊的,去做心理咨询……。值得强调的是,“做”与“不做”不是价值对立的,做不一定是对的,不做也不一定不对。实际上,头脑每天产生批量的念头和计划,外界滔滔不绝地向我们提出各种要求,然而真正重要的事情,不过那么几件。做与不做,都需要勇气和意志力。
将近三个月前,我收到了此文的邀约,每每起了动笔的念头,却又作罢,眼看时光飞逝,我一度认为放弃才是负责任的做法,最后我仍决定一试。
写作前一篇文章时,“我要好起来”刚刚从一场干旱中幸存,浪花儿唱着歌冲向河滩,自觉经历这场洗礼之后,智商情商都上了一个台阶,未知的新世界正在前方闪闪发光。三年之后的今天,面对“好起来之后”这个题目,我潜意识里认定自己有责任继续传递“正能量”,我很想向你们保证:加油吧,战胜拖延之后,大河一路奔腾向海洋。
然而生活不是这样的。三年后我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和认同斯科特•派克(M.Scott Peck) 在《少有人走的路》开篇提出的“人生苦难重重”这句话。现在的我只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年轻母亲,一个为五斗米伏案的员工,脸上随时写满疲惫,严重健忘,注意力短暂……在时间的缝隙里,我会放下母性和欲望,让“自我”悄悄爬出来,默默地舔舐伤口和恢复元气。仰望夜空时,偶尔会叹息,是什么让猎户座星光黯淡?是大气污染,还是心灵的雾霾?
拖延早已不再让我纠结焦虑,比起三年前,我对人生和自我的认识更接近真相,我也更加接近自己所期望的人格成熟。但是,我无法告诉你们,我的生活更快乐、更轻松、更成功了。写作,意味着我不得不接受对自己的审视和评价,意味着我不得不接受过去的自己穿越时空的诘问,意味着我必须要回答,我是否真的如三年前的自白所说,完全放弃了“对自己和世界的严苛、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未经检验的逻辑”?是否真的已经超越了别人(确切说是我想象中的读者)的眼光?
感谢编辑赵娟女士,她平静简洁的话语里传递出理解和信任。也感谢我自己,忍耐着脱逃的冲动和思竭的痛苦,进行了这一番艰难的审视,无意中接近了“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真谛,最终得以完成此文。
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承不承认,它就在那里。
没有。
那又怎样?
--------------------------------------------------------------------
2009年,当我在飞机上提供的杂志里读到“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的介绍,第一次知道“拖延症”这个词时,真有泪流满面的冲动。我迫不及待地给自己贴上“拖延症重度患者”的标签,从此开始了与“战拖”和一群“病友”的一段奇缘。
那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两年,“顿悟”来得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蓬勃满溢的灵感被我囫囵塞进了《我是怎样好起来的》一文。这篇文章发表不久,我怀孕了,注意力慢慢转移,紧接着,生子、休产假、上班,然后开始了单位和家庭两点一线奔忙的日子,那两年随着青春的尾巴溜走了,好像从来不曾存在过。只有时不时关于拖延的媒体报道,和身边以“拖延症”自居的同事朋友不断增多,提醒我原来曾经投身于这一个隐秘的小世界,曾经为这个名词的发扬光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我本人,却越来越少地提到“拖延”这个词。从女儿、妻子到母亲的角色转变,不啻于一场轰轰烈烈的地壳运动,无情地改造着我人生河流的走向,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当目光逐渐回到“圈外”人身上,我惊奇地发现,我在战拖,别人也没闲着。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十字架,成长的主题殊途同归。生活为每个人都安排了足够的功课,拖延,既不低贱,也不高贵;解决起来不是很容易,但也不算特别顽固。它一点也不特别,它从来就不是问题的全部,甚至,根本就不是问题本身。
早在《我是怎样好起来的》一文里, 我就老实承认了:“我始终没有变成一个’高效’和’成功’的人”,如果你想了解得更具体一点,我会说我有很多事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那样去做,却绝口不提“拖延”二字。世间的“不做”各有各的缘由,统一定义为“拖延”倒是容易,对解决问题却无所助益。
拖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一种应对问题的方式。回避和退缩,是我个人在面临问题和焦虑情境时习惯采取的态度,对我而言这是最容易的一种方式,历史经验证明后果也不完全是不良的。(还有一类人,与我一贯的“退”不同,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轻车熟路地选择永远的“进”,非要立刻做点儿什么来解除焦虑,即使这个具体情境中暂时等待观望是更好的选择。很难说这与拖延不是同一类问题,却没有“立即行动症”这一说,因为我们的文化中,对“风风火火”的评价向来是很高的,类似于对外向性格的推崇。然而“立即行动症患者”给这个世界带来高压、匆忙和浮躁,造就了大堆大堆的不完美,建立了关于时间的话语霸权……说多了都是泪。)把注意力集中在拖延的行为或退缩的态度上,有把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境抽象和消解的倾向。撕掉拖延的标签,对“不做”进行这样一些描述可能更接近问题的本质,也更实用:
我没有真正的意愿/兴趣去做
我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
我认为现在并不是去做的良好时机
“做”存在某种潜在的风险
我在用“不做”来表达某种不愿公开表明/没有意识到的态度
我面临某种暂时无法克服的实际困难
我的目标过于模糊以至于无法着手
为实现目标设定的路径有误
我的期待过高,对失败的恐惧超过了对成功的渴望
相对于任务的艰巨,身边的种种即时诱惑触手可及
“去做”意味着触碰某种不那么愉快的混沌的感受
……
在“战拖”领域浸淫了一段时间的朋友应该会觉得眼熟,以上没有一句提到拖延,却又句句有关拖延的成因和机制。解决问题的方向就隐含在对问题的正确描述里——“拖不拖”的宏大迷思,转化成了“做不做”和“如何做”的具体问题:没有意愿的,考虑清楚代价再做决定;能力不足的,要磨练能力、调动资源或降低目标;目标远大的要学会细分任务;恐惧失败的要处理情绪;任务重诱惑多的,关闭手机拔网线;一团浆糊的,去做心理咨询……。值得强调的是,“做”与“不做”不是价值对立的,做不一定是对的,不做也不一定不对。实际上,头脑每天产生批量的念头和计划,外界滔滔不绝地向我们提出各种要求,然而真正重要的事情,不过那么几件。做与不做,都需要勇气和意志力。
将近三个月前,我收到了此文的邀约,每每起了动笔的念头,却又作罢,眼看时光飞逝,我一度认为放弃才是负责任的做法,最后我仍决定一试。
写作前一篇文章时,“我要好起来”刚刚从一场干旱中幸存,浪花儿唱着歌冲向河滩,自觉经历这场洗礼之后,智商情商都上了一个台阶,未知的新世界正在前方闪闪发光。三年之后的今天,面对“好起来之后”这个题目,我潜意识里认定自己有责任继续传递“正能量”,我很想向你们保证:加油吧,战胜拖延之后,大河一路奔腾向海洋。
然而生活不是这样的。三年后我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和认同斯科特•派克(M.Scott Peck) 在《少有人走的路》开篇提出的“人生苦难重重”这句话。现在的我只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年轻母亲,一个为五斗米伏案的员工,脸上随时写满疲惫,严重健忘,注意力短暂……在时间的缝隙里,我会放下母性和欲望,让“自我”悄悄爬出来,默默地舔舐伤口和恢复元气。仰望夜空时,偶尔会叹息,是什么让猎户座星光黯淡?是大气污染,还是心灵的雾霾?
拖延早已不再让我纠结焦虑,比起三年前,我对人生和自我的认识更接近真相,我也更加接近自己所期望的人格成熟。但是,我无法告诉你们,我的生活更快乐、更轻松、更成功了。写作,意味着我不得不接受对自己的审视和评价,意味着我不得不接受过去的自己穿越时空的诘问,意味着我必须要回答,我是否真的如三年前的自白所说,完全放弃了“对自己和世界的严苛、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未经检验的逻辑”?是否真的已经超越了别人(确切说是我想象中的读者)的眼光?
感谢编辑赵娟女士,她平静简洁的话语里传递出理解和信任。也感谢我自己,忍耐着脱逃的冲动和思竭的痛苦,进行了这一番艰难的审视,无意中接近了“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真谛,最终得以完成此文。
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承不承认,它就在那里。
没有。
那又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