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之争》5:康德的养生
“死亡对我们来说总是来得太早”。当我读到这句平淡的大白话,突然感到一丝悲凉的诗意。哲人康德总爱不经意地提到古罗马的诗人警句,我相信他不是在掉书袋。哲学也好,诗歌也罢,面对死亡的终结总是无力的。但它总得发生声音,留下痕迹。医学的发展或许可以帮我们延长生命,但它不会终结死亡。老康德似乎回避了死亡的难题,转而谈论养生学。
这一篇的总标题是“论心灵通过纯然的决心来控制其病感的力量”。这自然不是说人可以靠理性和意志治愈疾病,养生学是“否定性地、作为预防疾病的艺术发挥作用。不过,这样的艺术以一种能力为前提条件,惟有哲学或者绝对必须预设的哲学精神才能提供这种能力”(页94)或许我们应该区分两种健康,一种是别人看得见的长寿,另一种是只有自己才感到的健康。康德说,尊敬老年人不是因为他随丰富生活经验而来的智慧,而是因为他“仿佛是赢得了不死性”。多少人还没品尝世间风光就已夭折,多少人在处于事业顶峰的壮年猝然死去?老年的可贵,仅仅在于它仿佛逃脱自然的残酷规律。这点很重要。康德随后提出与之对比的另一种健康,而养生学针对的即是这种健康——延长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追求的艺术——真正的健康不是自然的结果,而是人为的成果。
普通的老年人,他们的长寿也许是出于幸运(先天遗传或后天遭遇),也许是出于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都与他们自身的理性和反思无关。康德不是这样。他强调养生学必须不考虑安逸,“作为养生学原则的斯多亚主义(sustine et abstine【要坚忍并且节制】) 不仅属于作为德性论的实践哲学,而且也属于作为治疗术的实践哲学”(页96-97)。于是,康德告诉我们,不应当使头和双脚保持温暖,不应当睡太多觉……一切安逸都是娇生惯养,最终带来的是生命的早衰和缩短。“床是一大批疾病的巢穴。”我不知道康德是否在某种意义上反对科技带来的物质文明进步。在他看来,进行哲学思维并不必然要当个哲学家。哲学理性可以说服人们某些不快的感觉只是幻象,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事情之上——哲学思维“毕竟同时是心灵的激动”,它能带来充满生命力的游戏。只有少数有当哲人潜质的人才能领会到哲学自身就带有一种力量感。用中国人的行话来随意附和,就是只有圣贤才能感受到天人合一的“终极目的的整体”带来的“乐”。“人们通过在自由地利用生命时所做的东西,比通过所享受的东西更多地感到生命的乐趣,所以脑力劳动能够以另一种提升了的生命感,与纯然关涉身体的那些拟制对立。”(页100)
所以,长寿并不等于幸福。康德说得很直白,头脑简单、无所事事的人往往长寿。未经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的名言用在康德身上最适合不过。说到底,康德是个追求激情的人,他那些斯多亚先贤所追求的平静淡泊不过是一种别样的激情。“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思维是一种营养,离开这种营养,当他清醒且独处的时候,他就不能生活。”(页104)以激情取代激情,尽管激情之间可能有高低之分,问题依旧存在。柏拉图的爱欲疯狂不过是再现了其中的悖论。为什么《理想国》的开场老人必须黯淡离场?为什么苏格拉底热衷在市场调戏少男?因为,哲学打心底里蔑视老人的经验:“由此也就能够解释,某人何以能够自诩老年健康,尽管就他职责所在的工作而言,他也必须被归入病人之列。因为无能同时阻碍着生命力的运用,也随之阻碍着对它的滥用和耗费,而他就仿佛只是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作为苟延残喘的存在者)活着,亦即能吃、能走、能睡,这对于他的动物性生存来说是健康的,但对于他的公民性生存(对公共事务负有义务的生存)来说却叫做有病,亦即无用……”(页109)
哲学的这种蔑视在某种意义上是蔑视人自身的动物性,是蔑视身体本身。人们总是害怕直面自己的身体(人们赞扬美丽身体只是预设了对丑陋身体的恐惧),尤其当它在岁月沧桑中变得愈发丑陋不堪。灵魂之所以美好,乃因它是不可见不可分的整全。灵魂不朽,它不会像身体那样腐烂,被自然所分解,最后归于虚无。哲学是通达灵魂的核心通道,在这点上,哲学与宗教是一致的。虔敬的笛卡尔老是说,上帝和灵魂是最重要的两个问题。而这两个终极大问题往往也是人类最大的虚构。
“死亡对我们来说总是来得太早”,对生命的留恋是古今中外绝大多数人的共鸣。这句话的重点不在死亡总是太早,而是死亡无法逃脱。只要它来了,它必定是早到的。反之,只要它还没有到,就是希望的所在,是对生命的肯定,是意外的可能性——我可能不会死去,以灵魂的方式轮回或游荡,我的身体可能会在某天复活,我将生活在另一个国度……
康德身上依旧有着浓厚的古典伊壁鸠鲁主义和斯多亚主义色彩。不过,在义务论的框架下,康德转化了古典的旨趣。如果我们终究不能逃脱死亡的诅咒,现世的意义究竟何在?就在道德和政治义务之中。康德的哲学激情最终与政治激情联姻,是对激情悖论的一种激进解决。我们也许可以不同意他的做法,正如我们可以将答案诉诸信仰的激情。科学的发展毁坏了对超验的期盼,俗世的柏拉图言不由衷的敬老已经成了多余的掩饰。
不难理解,在康德展开的养生学原理中,“论忧郁症”位列第一。
这一篇的总标题是“论心灵通过纯然的决心来控制其病感的力量”。这自然不是说人可以靠理性和意志治愈疾病,养生学是“否定性地、作为预防疾病的艺术发挥作用。不过,这样的艺术以一种能力为前提条件,惟有哲学或者绝对必须预设的哲学精神才能提供这种能力”(页94)或许我们应该区分两种健康,一种是别人看得见的长寿,另一种是只有自己才感到的健康。康德说,尊敬老年人不是因为他随丰富生活经验而来的智慧,而是因为他“仿佛是赢得了不死性”。多少人还没品尝世间风光就已夭折,多少人在处于事业顶峰的壮年猝然死去?老年的可贵,仅仅在于它仿佛逃脱自然的残酷规律。这点很重要。康德随后提出与之对比的另一种健康,而养生学针对的即是这种健康——延长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追求的艺术——真正的健康不是自然的结果,而是人为的成果。
普通的老年人,他们的长寿也许是出于幸运(先天遗传或后天遭遇),也许是出于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都与他们自身的理性和反思无关。康德不是这样。他强调养生学必须不考虑安逸,“作为养生学原则的斯多亚主义(sustine et abstine【要坚忍并且节制】) 不仅属于作为德性论的实践哲学,而且也属于作为治疗术的实践哲学”(页96-97)。于是,康德告诉我们,不应当使头和双脚保持温暖,不应当睡太多觉……一切安逸都是娇生惯养,最终带来的是生命的早衰和缩短。“床是一大批疾病的巢穴。”我不知道康德是否在某种意义上反对科技带来的物质文明进步。在他看来,进行哲学思维并不必然要当个哲学家。哲学理性可以说服人们某些不快的感觉只是幻象,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事情之上——哲学思维“毕竟同时是心灵的激动”,它能带来充满生命力的游戏。只有少数有当哲人潜质的人才能领会到哲学自身就带有一种力量感。用中国人的行话来随意附和,就是只有圣贤才能感受到天人合一的“终极目的的整体”带来的“乐”。“人们通过在自由地利用生命时所做的东西,比通过所享受的东西更多地感到生命的乐趣,所以脑力劳动能够以另一种提升了的生命感,与纯然关涉身体的那些拟制对立。”(页100)
所以,长寿并不等于幸福。康德说得很直白,头脑简单、无所事事的人往往长寿。未经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的名言用在康德身上最适合不过。说到底,康德是个追求激情的人,他那些斯多亚先贤所追求的平静淡泊不过是一种别样的激情。“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思维是一种营养,离开这种营养,当他清醒且独处的时候,他就不能生活。”(页104)以激情取代激情,尽管激情之间可能有高低之分,问题依旧存在。柏拉图的爱欲疯狂不过是再现了其中的悖论。为什么《理想国》的开场老人必须黯淡离场?为什么苏格拉底热衷在市场调戏少男?因为,哲学打心底里蔑视老人的经验:“由此也就能够解释,某人何以能够自诩老年健康,尽管就他职责所在的工作而言,他也必须被归入病人之列。因为无能同时阻碍着生命力的运用,也随之阻碍着对它的滥用和耗费,而他就仿佛只是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作为苟延残喘的存在者)活着,亦即能吃、能走、能睡,这对于他的动物性生存来说是健康的,但对于他的公民性生存(对公共事务负有义务的生存)来说却叫做有病,亦即无用……”(页109)
哲学的这种蔑视在某种意义上是蔑视人自身的动物性,是蔑视身体本身。人们总是害怕直面自己的身体(人们赞扬美丽身体只是预设了对丑陋身体的恐惧),尤其当它在岁月沧桑中变得愈发丑陋不堪。灵魂之所以美好,乃因它是不可见不可分的整全。灵魂不朽,它不会像身体那样腐烂,被自然所分解,最后归于虚无。哲学是通达灵魂的核心通道,在这点上,哲学与宗教是一致的。虔敬的笛卡尔老是说,上帝和灵魂是最重要的两个问题。而这两个终极大问题往往也是人类最大的虚构。
“死亡对我们来说总是来得太早”,对生命的留恋是古今中外绝大多数人的共鸣。这句话的重点不在死亡总是太早,而是死亡无法逃脱。只要它来了,它必定是早到的。反之,只要它还没有到,就是希望的所在,是对生命的肯定,是意外的可能性——我可能不会死去,以灵魂的方式轮回或游荡,我的身体可能会在某天复活,我将生活在另一个国度……
康德身上依旧有着浓厚的古典伊壁鸠鲁主义和斯多亚主义色彩。不过,在义务论的框架下,康德转化了古典的旨趣。如果我们终究不能逃脱死亡的诅咒,现世的意义究竟何在?就在道德和政治义务之中。康德的哲学激情最终与政治激情联姻,是对激情悖论的一种激进解决。我们也许可以不同意他的做法,正如我们可以将答案诉诸信仰的激情。科学的发展毁坏了对超验的期盼,俗世的柏拉图言不由衷的敬老已经成了多余的掩饰。
不难理解,在康德展开的养生学原理中,“论忧郁症”位列第一。
-
雾妄言·识蕴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10 22: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