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撕拉片有感
4月进了一个撕拉片FP-100C。
以为是在PA-45暗盒上用的,到手后发现根本不能用,明显大一圈。
问了谷老师之后发现其实应该用在PA-145上。
偶然在新宿某二手店2000日元入手(外加税160)。
装到D45M上发现豆腐刀抽不出来,这个机型只能用普通片夹。
直到最近才怒进一台45G,彻底解决暗盒问题(还能用标准45片夹口的6x9后背,玩大画幅的成本突然变得很低)。
立即在群里求早稻田某著名女摄影师来大调布摆拍。
本来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就个一次成像么,又不是没玩过。
拍了头两张均失败(准确的说是头四张,前一天下午还在院子里测光试了一下,欠曝过曝各一张)。
然后发现测光表打在入射光模式上,跟点测的方向根本就不在一起。
纠正后得到如下照片一张,撕开那个瞬间我有点小震惊,觉得胶卷不可能死,只要还有撕拉片在。
话说拍完这张没等显影美女就跑附近银行办事去了,回来看了也赞不绝口。
撕拉片有个重要玩法是提取负片。
因为一张撕拉片其实是相纸和负片接触印的综合体,相纸被拿下后,负片也完成显影,只是背面有遮光的炭黑层,前面有显定影粘液层,如果仔细看是能看到图像的。
显定影粘液层很容易去掉,用水冲,加点外力一擦就掉,一分钟的事。
反面的炭黑层则非常牢固,单纯用水是不行的必须加上化学反应。
话说一开始在油管上看,以为老外只是用水冲冲就掉了,其实事情的真相是用了次氯酸一类带氯根的漂白剂。
需要注意的是,炭黑层和反面的药膜层都可以跟氯根反应,就是说不小心就把图像冲掉了,就像这样:
所以必须用胶带把负片炭黑层向上贴在玻璃板上处理。
试了几次后发现稀释后效果最好,因为渗透不可避免(老外用的是3m防水胶带,我只有普通透明胶带),药膜面的粘液能起到保护作用,即使渗透一点低浓度漂白剂也会中和掉。用海绵蘸着稀释液反复轻擦炭黑层,几十秒内就能看到图像,再过一遍水炭黑就被冲掉了(老外的视频上因为3m胶带够防水,用的是原液冲的,几乎是瞬间整张炭黑层脱落),然后就是轻擦反面的粘液层,注意不要伤到图像(经常有的事)。
提取的负片因为很薄,风干很快,而且面积很大,基本没有卷曲,直接放在玻璃板上就可以扫描,讲究的朋友可以做个片夹防止接触在玻璃板上产生牛顿环。
撕拉片的成本很低,作为市面上仅次于4x5页片的底片(大约3x4的样子),1盒10张是1600日元,同样的价格只能买半盒黑白页片,且不含冲洗费用和人工,而彩色负片和反转片每盒基本6000日元以上,冲洗成本更是天价,所以省去冲洗且有负片可以进一步扫描这两个特性是无可比拟的优势。当然你也可以直接扫描相纸,分辨率也很高,4800dpi的时候可以输出1.8G像素。因为面积比较大,可以练习全部的单轨大画幅动作,比方说这种人像移轴,用的是施耐德symar-s 180 5.6 MC (黑斑是漂白剂渗透造成的药膜损坏)。
总体感觉,撕拉片的色彩非常质朴厚重,用ps的方法模仿可能比较费时。对测光的要求不是很高,对温度的要求也比较随意(刻度为5摄氏度设一个显影参考时间),但可能对显影时常要求较高,一般在3份到60秒之内,10秒范围内增减。一次成像的可玩性很高,外拍的时候很有乐趣。用FP-100C的机型很多,基本上宝丽来百系列的相机都可以使用,日本二手市场基本维持在4000日元的水平上。可以用于大画幅相机的富士PA-145片盒则在8000到10000日元的水平上,属于非常稀少的珍品,宝丽来原装片盒(豆腐刀的把手为蓝色)则可能被炒到15000日元左右。
更新,添加一个flickr上老外总结的提取负片的流程,跟上面的没有大的区别,有一个要点是使用喷漆遮挡用胶带(连油都挡得住,更不用说水啦)。
以为是在PA-45暗盒上用的,到手后发现根本不能用,明显大一圈。
问了谷老师之后发现其实应该用在PA-145上。
偶然在新宿某二手店2000日元入手(外加税160)。
装到D45M上发现豆腐刀抽不出来,这个机型只能用普通片夹。
直到最近才怒进一台45G,彻底解决暗盒问题(还能用标准45片夹口的6x9后背,玩大画幅的成本突然变得很低)。
立即在群里求早稻田某著名女摄影师来大调布摆拍。
本来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就个一次成像么,又不是没玩过。
拍了头两张均失败(准确的说是头四张,前一天下午还在院子里测光试了一下,欠曝过曝各一张)。
然后发现测光表打在入射光模式上,跟点测的方向根本就不在一起。
纠正后得到如下照片一张,撕开那个瞬间我有点小震惊,觉得胶卷不可能死,只要还有撕拉片在。
![]() |
话说拍完这张没等显影美女就跑附近银行办事去了,回来看了也赞不绝口。
撕拉片有个重要玩法是提取负片。
因为一张撕拉片其实是相纸和负片接触印的综合体,相纸被拿下后,负片也完成显影,只是背面有遮光的炭黑层,前面有显定影粘液层,如果仔细看是能看到图像的。
显定影粘液层很容易去掉,用水冲,加点外力一擦就掉,一分钟的事。
反面的炭黑层则非常牢固,单纯用水是不行的必须加上化学反应。
话说一开始在油管上看,以为老外只是用水冲冲就掉了,其实事情的真相是用了次氯酸一类带氯根的漂白剂。
需要注意的是,炭黑层和反面的药膜层都可以跟氯根反应,就是说不小心就把图像冲掉了,就像这样:
![]() |
所以必须用胶带把负片炭黑层向上贴在玻璃板上处理。
试了几次后发现稀释后效果最好,因为渗透不可避免(老外用的是3m防水胶带,我只有普通透明胶带),药膜面的粘液能起到保护作用,即使渗透一点低浓度漂白剂也会中和掉。用海绵蘸着稀释液反复轻擦炭黑层,几十秒内就能看到图像,再过一遍水炭黑就被冲掉了(老外的视频上因为3m胶带够防水,用的是原液冲的,几乎是瞬间整张炭黑层脱落),然后就是轻擦反面的粘液层,注意不要伤到图像(经常有的事)。
提取的负片因为很薄,风干很快,而且面积很大,基本没有卷曲,直接放在玻璃板上就可以扫描,讲究的朋友可以做个片夹防止接触在玻璃板上产生牛顿环。
撕拉片的成本很低,作为市面上仅次于4x5页片的底片(大约3x4的样子),1盒10张是1600日元,同样的价格只能买半盒黑白页片,且不含冲洗费用和人工,而彩色负片和反转片每盒基本6000日元以上,冲洗成本更是天价,所以省去冲洗且有负片可以进一步扫描这两个特性是无可比拟的优势。当然你也可以直接扫描相纸,分辨率也很高,4800dpi的时候可以输出1.8G像素。因为面积比较大,可以练习全部的单轨大画幅动作,比方说这种人像移轴,用的是施耐德symar-s 180 5.6 MC (黑斑是漂白剂渗透造成的药膜损坏)。
![]() |
总体感觉,撕拉片的色彩非常质朴厚重,用ps的方法模仿可能比较费时。对测光的要求不是很高,对温度的要求也比较随意(刻度为5摄氏度设一个显影参考时间),但可能对显影时常要求较高,一般在3份到60秒之内,10秒范围内增减。一次成像的可玩性很高,外拍的时候很有乐趣。用FP-100C的机型很多,基本上宝丽来百系列的相机都可以使用,日本二手市场基本维持在4000日元的水平上。可以用于大画幅相机的富士PA-145片盒则在8000到10000日元的水平上,属于非常稀少的珍品,宝丽来原装片盒(豆腐刀的把手为蓝色)则可能被炒到15000日元左右。
更新,添加一个flickr上老外总结的提取负片的流程,跟上面的没有大的区别,有一个要点是使用喷漆遮挡用胶带(连油都挡得住,更不用说水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