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切利比达克
最近反复听切利比达切克(Sergiu Celibidache)指挥的一些作品,已然完全拜倒!
![]() |
1947年,35岁的切利比达切克接替当时被列为战犯的富特文革勒,执掌柏林爱乐的指挥大权。然而,7年后他却在一场音乐权力的角逐中败给卡拉扬。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让切利全身心的去研究音乐感受音乐,来到东方,研究东方文化,让他的音乐里充满了禅念。
切利毕达克语录:最深层的无为中蕴含着最高层的有为。
![]() |
音乐与音符无关。音符是承载物质及音乐的工具。音乐通过它而物化,没有它便一事无成,但音乐本身不存在音符里。
音乐能传达你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没有什么比这更美。
![]() |
最开始听的切利的是他指挥的拉威尔《波莱罗舞曲》。舞曲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但是切利传达给我的就像是很多的平凡的东西累积成不平凡,就像生活一样,很多的平凡加在一起就变成了不平凡。到乐章最后结局的高潮部分就像是把一生总结了一样。后来就听他的《图画展览会》《自新大陆》《柴五交响》《威廉·退尔》贝多芬《第7交响曲》.《但是真正让我感动的无以复加的是他指挥的贝多芬《第5交响曲》.《勃拉姆斯交响乐全集》和《德意志安魂曲》。虽然贝5已经有很多经典的版本,但是我还是想说切利的贝五是特别的,第一乐章的处理也不是一开始就激动人心的雷鸣般的音符,而是克制的激情.全曲听完会觉得原来命运原来可以是这样子啊,不是光有激情就能胜利的,还要有毅力和恒心。如抽茧拨丝,娓娓道来,令人叹为观止。著名乐评人朱纬称这个演绎是“几乎病态的完美”
![]() |
![]() |
利比达切克如同太极般的演奏方式,在这几张唱片中充分显示出来,他的慢,并不是无目的的拖沓,而是在解析整部作品,如同医生在解剖一样,对于每一个部分都相当到位,每一个音符都十分清晰,绝不含糊,不像有的指挥一笔而过,显得有些随意。这在勃拉姆斯《第二交响乐》、《第四交响乐》中体现的极为明显,切利比达彻《第三交响乐》音色辉煌,哲思深邃,完美体现了他“禅学指挥家”的美誉。《德国安魂曲》本身就需要感情的投入。很适合切利比达切克和他的慕尼黑爱乐乐团,他们的四两拨千斤的方式,使这首作品将日尔曼民族的根表现的很具体,很有说服力。
慕尼黑爱乐乐团作为切利人生的最后一站,凝聚了这位大师太多的心血与经验的结晶,是他展示毕生指挥才艺的舞台。慕尼黑爱乐乐团对于切利改造是全盘接受的,欣然接受这位大师的言传身教。切利比达切克将自己的最后一滴汗水,全部洒进,当看着自己的耕耘有了一番收获,并且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那将是多么高兴的一件事,所以切利含笑着离开了人世间。在最后的时候,切利比达切克比卡拉扬幸福,卡拉扬在生命的最后与柏林爱乐乐团的嫌隙已经是众人皆知的事情,虽然有更好的维也纳爱乐的支持,但总有种没有善终的感觉。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