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保田內野手套使用兩周后的一點感想
1. 皮質
手套的好壞皮質可能是最關鍵的判斷標準之一,這次剛剛拆開箱子拿出手套就發現手套的皮革并不是比較常見的亮面處理,表面一點光澤都沒有,摸起來一點也不會有光滑的感覺。這個應該不是我個人的錯覺,皮革表面的紋路也看得非常清楚。
我個人想法是久保田為了不損壞皮革的品質,一般可能影響皮革品質的加工都會跳過或者用他們自家的工藝來達到更好的效果。因為我也沒了解到哪里去所以這個我還是持保留意見。
曾經看過有前輩的文章說染色對于皮革品質的影響,黑橘原色是比較穩定的顏色。仔細想想slugger的手套確實都只有這幾種在賣。。。當然全明星每年一個的花花手套和自己定制的order手套不在這個范圍之列。
還有想提的一點就是我有試過用力去合手套,而且經過大概4次的長時間使用,pocket一點點皺紋都沒有出現。大小指土手的掌跟處因為不是平的所以多多少少有一點皺。由此可見皮革的韌性還是很不錯的。
2. 型
型是什么,什么是好的型這些概念其實還是比較抽象。畢竟你能接好球的話,不管什么樣的型都可以稱之為好的型。好不好看當然就是另外一碼事情了。但是當我適應了這個手套之后,又有了全新的認識。
很巧合的是第一次拿這個手套去球隊訓練的時候,接完教練棒的地滾球之后隊友都說感覺突然一下進步很大,然后我就開始反思,以前的毛病是什么。節奏啊其他的東西都放在一邊,在手套的使用上的毛病就是,有時候傳接球會用手套取抓球。然后就是地滾球的時候手套經常沒有張開。因為打球的是資歷實在太淺,年紀也不輕了所以毛病很多,以前一直以為手套是要和用久了可以合成一片的手套那樣開合非常簡單,有事沒事也會去把手套不停的開關。再加上以前用的zett紅標用保型帶包過幾次不同的兜型,導致現在掌心出現了一個死褶,現在就非常不好接。
拿到這個slugger以后以前對手套的概念,以及網上看來很多的概念都被推翻,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首先就是大拇指對哪個指頭對應哪個位置的說法。上次看到貼吧有個吧友說這個無所謂,關鍵的是兜的形狀深淺,但是一起打球的人都告訴我對中指內野無名指投手小指外野,所以我也將信將疑。拿到現在這個被湯揉整形的手套后,我得出的結論是確實是和指頭無關的。我這個內野手套是對小指的簸箕的形狀,但是掌心非常平,兜也很深。接到球的時候手套就會下意識的關上一點點把球含住,不是像以前一樣關上手套用力拿住,也許有些朋友可能會見過npb的球隊練內野地滾的時候經常會用到一個平板狀的手套,為的就是練習地滾球的時候用手套檔住球然后用手拿出來的技巧,交大的yakult大大也曾告訴我手套合適的話可以將手套作為墻壁一樣使用,接球的時候手等在手套旁邊,等球進手套沖擊力被卸掉的時候順勢從手套里拿出來,就像照床墊扔球等球停在床墊上的那一瞬間把球用手拿出來一樣的技巧。這樣的話手套時常就處在打開的狀態,所以說接球手套沒打開的毛病根本也不再可能有了。也正是如此不良的習慣會因為手套的型而得到克服改善。好的型不會讓你技術變得更好,但是可以引導你正確的使用各種接球技術。現在我是這么理解的,就如交大的yakult大大告訴我用好的手套對你以后養成良好的習慣很有幫助一樣,事實確實如此。
3. 廠家的技術
每個廠家都有獨創性的技術,衣服nike有nike-fit,adidas有他的能量條,手套也是一樣,mizuno以前有個deep什么的之類,這個也記不清楚也不用去考證了。當質量都達到一個標準之后,消費者所選擇的標準就是你的產品的功能是否適合于我。所以各個品牌都有自己的擁躉。
Slugger的特點在于,
首先是特別的輕薄。土手掌心的皮用手一捏只有zett adidas的一半厚度,而輕度有兩個手套對比的話也是非常明顯。我的理解是輕量化的手套耐久度也是毋庸置疑的,之所以能作出產品來賣也是保證了最底限的強度才可以。輕量化的手套比起厚實的手套來說,使用起來很可能更暢快,但是相對的保護性會差很多,畢竟皮就那么薄。
其次就是手感,其實也和上面的輕薄是有聯系的。接到球的感觸很深,接好球的響聲也是非常的大,但是和上面說的一樣,接歪了一顆硬球手說不定都會有淤血。另外不知道是不是個人感覺,我使用的時候是戴了一個守備手套的,不含有減震材料的普通輕薄型守備手套。但是就是接到點的時候放在外面的食指也會有一點麻,完全沒感覺是不可能的。。。但也絕對沒有到疼的地步,也許習慣了會感覺很爽也說不定。(我不是M)
另外我這個是內野最小size的型號,比較顯著的特點就是接球點很淺,從掌心方向看起來食指很短,稍微下面以點點就是接球的兜(deep grip)。第一次用真是非常之怪,應該說太有特點了不習慣。日式的手套大部分都不是封閉式,手背廠商label的上面都有個比較大的洞。。。這個手套的特點就是這個洞實在是太大了。我里頭戴了個守備手套照理說應該說占的空間應該比以前更大,就像大一點的鞋子穿了兩雙襪子一樣,況且守備手套掌心都是很防滑的。結果是我把手垂直放著手套會掉到地上 XD,實在太有趣了。但是使用習慣以后卻又感覺正是這種空間讓手得到了更多的靈活性,接球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不過說實話我還是喜歡包裹的感覺。然后這個手套土手異常的寬,可能是為了增加補球的廣度。而且與之而來的是掌心的舒適感,掌心會有攤很平的快感呀XD,畢竟一般的手套手掌空間不能放得這么安逸。
4. 整形的效果
以前一直聽說湯揉多神多神,現在用過以后確實感覺名不虛傳。沒有白等10天讓他加工。前面提到很多型的優勢其實也有很多是湯揉的功勞。戴上手套以后會感覺到手套像簸箕一樣,而且很神奇的是皮已經非常軟了但是還能維持住這個形狀,這和新手套型不錯但是關不動皮有點硬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新手套的感覺更多的是你手卡在手套里面,等到使用一段時間以后會合你的手型。而湯揉過的感覺就是很快就和你手型一樣了,一放進去就很舒服,而且會引導你的手做出正確的姿勢。以前臺灣的crash大說其實新手用好手套會感覺突然變得很好接,并不是因為手套有多好而是你的技術太爛。但其實反過來想你用的時間長了手也會習慣技術正確的感覺從而提高技術。
暫時就這么點了,想到什么就說什么。有的地方還沒想到,有人有其他疑問的話我會盡力解答。
手套的好壞皮質可能是最關鍵的判斷標準之一,這次剛剛拆開箱子拿出手套就發現手套的皮革并不是比較常見的亮面處理,表面一點光澤都沒有,摸起來一點也不會有光滑的感覺。這個應該不是我個人的錯覺,皮革表面的紋路也看得非常清楚。
我個人想法是久保田為了不損壞皮革的品質,一般可能影響皮革品質的加工都會跳過或者用他們自家的工藝來達到更好的效果。因為我也沒了解到哪里去所以這個我還是持保留意見。
曾經看過有前輩的文章說染色對于皮革品質的影響,黑橘原色是比較穩定的顏色。仔細想想slugger的手套確實都只有這幾種在賣。。。當然全明星每年一個的花花手套和自己定制的order手套不在這個范圍之列。
還有想提的一點就是我有試過用力去合手套,而且經過大概4次的長時間使用,pocket一點點皺紋都沒有出現。大小指土手的掌跟處因為不是平的所以多多少少有一點皺。由此可見皮革的韌性還是很不錯的。
2. 型
型是什么,什么是好的型這些概念其實還是比較抽象。畢竟你能接好球的話,不管什么樣的型都可以稱之為好的型。好不好看當然就是另外一碼事情了。但是當我適應了這個手套之后,又有了全新的認識。
很巧合的是第一次拿這個手套去球隊訓練的時候,接完教練棒的地滾球之后隊友都說感覺突然一下進步很大,然后我就開始反思,以前的毛病是什么。節奏啊其他的東西都放在一邊,在手套的使用上的毛病就是,有時候傳接球會用手套取抓球。然后就是地滾球的時候手套經常沒有張開。因為打球的是資歷實在太淺,年紀也不輕了所以毛病很多,以前一直以為手套是要和用久了可以合成一片的手套那樣開合非常簡單,有事沒事也會去把手套不停的開關。再加上以前用的zett紅標用保型帶包過幾次不同的兜型,導致現在掌心出現了一個死褶,現在就非常不好接。
拿到這個slugger以后以前對手套的概念,以及網上看來很多的概念都被推翻,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首先就是大拇指對哪個指頭對應哪個位置的說法。上次看到貼吧有個吧友說這個無所謂,關鍵的是兜的形狀深淺,但是一起打球的人都告訴我對中指內野無名指投手小指外野,所以我也將信將疑。拿到現在這個被湯揉整形的手套后,我得出的結論是確實是和指頭無關的。我這個內野手套是對小指的簸箕的形狀,但是掌心非常平,兜也很深。接到球的時候手套就會下意識的關上一點點把球含住,不是像以前一樣關上手套用力拿住,也許有些朋友可能會見過npb的球隊練內野地滾的時候經常會用到一個平板狀的手套,為的就是練習地滾球的時候用手套檔住球然后用手拿出來的技巧,交大的yakult大大也曾告訴我手套合適的話可以將手套作為墻壁一樣使用,接球的時候手等在手套旁邊,等球進手套沖擊力被卸掉的時候順勢從手套里拿出來,就像照床墊扔球等球停在床墊上的那一瞬間把球用手拿出來一樣的技巧。這樣的話手套時常就處在打開的狀態,所以說接球手套沒打開的毛病根本也不再可能有了。也正是如此不良的習慣會因為手套的型而得到克服改善。好的型不會讓你技術變得更好,但是可以引導你正確的使用各種接球技術。現在我是這么理解的,就如交大的yakult大大告訴我用好的手套對你以后養成良好的習慣很有幫助一樣,事實確實如此。
3. 廠家的技術
每個廠家都有獨創性的技術,衣服nike有nike-fit,adidas有他的能量條,手套也是一樣,mizuno以前有個deep什么的之類,這個也記不清楚也不用去考證了。當質量都達到一個標準之后,消費者所選擇的標準就是你的產品的功能是否適合于我。所以各個品牌都有自己的擁躉。
Slugger的特點在于,
首先是特別的輕薄。土手掌心的皮用手一捏只有zett adidas的一半厚度,而輕度有兩個手套對比的話也是非常明顯。我的理解是輕量化的手套耐久度也是毋庸置疑的,之所以能作出產品來賣也是保證了最底限的強度才可以。輕量化的手套比起厚實的手套來說,使用起來很可能更暢快,但是相對的保護性會差很多,畢竟皮就那么薄。
其次就是手感,其實也和上面的輕薄是有聯系的。接到球的感觸很深,接好球的響聲也是非常的大,但是和上面說的一樣,接歪了一顆硬球手說不定都會有淤血。另外不知道是不是個人感覺,我使用的時候是戴了一個守備手套的,不含有減震材料的普通輕薄型守備手套。但是就是接到點的時候放在外面的食指也會有一點麻,完全沒感覺是不可能的。。。但也絕對沒有到疼的地步,也許習慣了會感覺很爽也說不定。(我不是M)
另外我這個是內野最小size的型號,比較顯著的特點就是接球點很淺,從掌心方向看起來食指很短,稍微下面以點點就是接球的兜(deep grip)。第一次用真是非常之怪,應該說太有特點了不習慣。日式的手套大部分都不是封閉式,手背廠商label的上面都有個比較大的洞。。。這個手套的特點就是這個洞實在是太大了。我里頭戴了個守備手套照理說應該說占的空間應該比以前更大,就像大一點的鞋子穿了兩雙襪子一樣,況且守備手套掌心都是很防滑的。結果是我把手垂直放著手套會掉到地上 XD,實在太有趣了。但是使用習慣以后卻又感覺正是這種空間讓手得到了更多的靈活性,接球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不過說實話我還是喜歡包裹的感覺。然后這個手套土手異常的寬,可能是為了增加補球的廣度。而且與之而來的是掌心的舒適感,掌心會有攤很平的快感呀XD,畢竟一般的手套手掌空間不能放得這么安逸。
4. 整形的效果
以前一直聽說湯揉多神多神,現在用過以后確實感覺名不虛傳。沒有白等10天讓他加工。前面提到很多型的優勢其實也有很多是湯揉的功勞。戴上手套以后會感覺到手套像簸箕一樣,而且很神奇的是皮已經非常軟了但是還能維持住這個形狀,這和新手套型不錯但是關不動皮有點硬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新手套的感覺更多的是你手卡在手套里面,等到使用一段時間以后會合你的手型。而湯揉過的感覺就是很快就和你手型一樣了,一放進去就很舒服,而且會引導你的手做出正確的姿勢。以前臺灣的crash大說其實新手用好手套會感覺突然變得很好接,并不是因為手套有多好而是你的技術太爛。但其實反過來想你用的時間長了手也會習慣技術正確的感覺從而提高技術。
暫時就這么點了,想到什么就說什么。有的地方還沒想到,有人有其他疑問的話我會盡力解答。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