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肤·无锡
初春,香樟的果实滚了一路,行人走过,就画了一池蝌蚪。
你细细的闻,细细地闻,会发觉一种深藏不露的香味,清淡,安静,在这引起鼻炎的空气里,冷暖自知的城市中,浮浮沉沉。
你嗅到的,是她的灵魂。
和人与人的邂逅不同,我们与一个城市的遭遇,往往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故事的结局。我已经无法得知,迁徙至此的祖先,确切的时间与最初的缘由,或许有两百年,或许有三百年,或许更久远,但可以估计的是,一个世代务农的破落寒门,在生存上的挣扎与权衡,让他们来到了这里,也留了下来。
于是,我出生在这里,无锡,一座江南小城,你或许听过,也或许来过,但却不一定放在心上的一个小地方。
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其实,一个人在不同的城市间辗转,就是为了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安得下身、放得下心的地方。所以,按理来说,一个地方的人,或者说,久居某地的人,往往在大概的气质上,会共通而互溶,就像上海人的精明,东北人的豪爽,广东人的前卫,北京人的能说会道一样,你多少会感觉得到。可要让我说说无锡的城市性格,却实在是难以置喙,或许,这就是我常感觉自己的火候不到吧。
若从公论上说,能提到的便是无锡人的口味。无锡人在口味上嗜甜,但我们并非糖产地,也很难讲出这种习惯的源流从哪来。可是,我们对于甜味的感知,却已经恍如天生。
很多人甚至包括不少无锡人,会觉得无锡菜只是特别甜而已,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无锡菜并不是越甜越好,而是甜出喜悦来才合格。若论甜,我吃过最甜的一道菜,反而是在张家港的大学食堂,芋头(也可能是茨菰,记不清了)红烧肉,收汁之后滚上油糖,外面那层糖衣,吃起来都是脆的,能有多甜,你想象不到!
锡帮菜中的甜味,主要来自于普通的蔗糖,但其实每道菜里的甜味,不尽相同,甚至不是浓淡之上的区别,而是极富变化与层次。简单来讲,有这样几种:
其一,是苦甜。我没有尝过正宗的苏造肉,这道菜如今算入源自宫廷菜的京菜系中,但众所周知,这是一道苏州人创制的名菜。可说白了,其实就是香料炖肉,也是江南一带常见的烹饪手法。我不知道,这道菜不下重糖的情况下,别人尝起来觉得如何,也听说过外地人觉得红烧肉加糖简直不可理喻,但我能告诉你,我在试着烧苏造肉的时候尝过,中药味,一个字,苦。
不只是苏造肉,一切以香料烹煮的荤菜,加了糖之后,都会有一种特殊的甜味,绝不纯粹,却相当迷人,这种苦甜味,其实不只是苦与甜的交融,而是一种极富张力的演绎,更像是短发干练、穿一身牛仔风格的女生。
其二,是酸甜。这种甜味很常见,也很讨大家喜欢,绝非锡帮菜所特有。常人所见,自然以糖醋排骨最为典型。在其他菜系里,也有以番茄汁或柠檬汁来调酸甜味的,但我更喜欢一种传统的酸味,梅汁。这种味道其实不止可以说是传统,更加可以说是古老。在古代,醋作为一种由粮食酿造而来的高档调味品,很难在平常百姓家见到,而厨房里的酸味则多以梅子来赋予,甚至,曾以盐梅并称。
梅汁排骨或者梅汁里脊,这一系列的菜,有着一种例外而欢喜的酸甜味,糖醋与之相比,就显得格外正式了些。无论是梅汁还是香醋,甜味被调和之后,就会变得活泼起来,更容易使人接受,也更像是披着半长发、穿着素色裙子,逆着光行走,一回眸,却笑靥如花的十七岁少女。
其三,是正甜。所有辅料都不足以撼动它的地位,假如有必要,还会以冰糖来熬制。这种甜味特别需要控制“度”,当然以无锡排骨最为典型。甜而不腻是最基本的要求,足以打开味蕾,又要让其他味道都各安其位,烘托出这种甜的隆重而不喧哗,则是比较高的要求了。
无锡排骨,很多饭店,很多师傅都会做,但依然还是推崇三凤桥,尽管已是一种热卖的商品。而正甜的另一个典型作品,则更受无锡人欢迎,自然就是无锡小笼。这种甜味不只是正式,相较于菜肴,更突显出简单而深沉,要将肉的鲜与汁的润都统归于一种沁入心扉的甜之中,才是合格的无锡小笼的味道。
这种甜味既可以博采众长,又不会允许喧宾夺主,它一踏上味蕾,就要让你的心为之打开,就像那个有着圆润的脸蛋,乌黑的秀发,不笑的时候让你忍不住凝视,微笑时让春光也逊色的姑娘,你可以忘了她的穿着打扮,甚至忘了她的言行举止,却始终不会忘记这种从心里迸发,被叫做喜欢的感觉。
其四,是醇甜。这种甜味不只有舌尖上的味道,还有可以呼吸的香味,配合在一起的时候,足以叫人欲罢不能。在无锡菜里,我们常用两种发酵过的食物来调和蔗糖的甜味,一种是香糟,另一种就是腐乳。说实话,这两样东西在整个南方菜系中都被普遍引用,但没有足够的甜味,那在无锡人尝来,简直会是一种灾难。
许多人其实都喜欢用南乳汁来烧肉,我也试过,味足、色亮,但始终无法与整块腐乳加入其中的醇厚感相提并论。而腐乳本身那种特殊的微酸味道,在蔗糖的参与下,会产生一种格外香醇又甜爽的效果,就像真的有一种多方位的感受一样,但更像是曲线迷人,眼神妩媚,穿一身抹胸短裙的熟女。
其五,是简甜。甜味不是所有无锡菜中理所当然的主角,有时候,很多炒菜加糖的目的,据称是“提鲜”,但在我看来,则是丰富口感。这种甜味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的随意性,是为了让一道菜既不流于粗糙,也不失于做作,就是大家常说的,简约不简单,更像是那个你很熟悉,却说不出她长相有多普通的邻家女孩。
其实,我们不是每道菜都加糖,至少我炒青菜不会加,做银鱼羹更不会加。而我从衣食住行里,单单拎出一个味道来讲,其实是迫于中国每个城市的高楼大厦日趋相同的无奈,更是因为政治加诸城市之后,扭曲的表相无法言述精神的困惑。我只好从这种甜的味道,窥得人们心里,那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平和的希望。
可是,严格说来,糖并不是厨房里的必需品,在物质贫乏的时代,糖更是一种奢侈品,可一个地方的口味,能在几百年里被惯成嗜甜,难道不是“富庶”一词最直接的体现吗?
江南的富庶,在如今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常识”,可若细究历史,就会发现,其实这不过是在宋元以后才刚刚形成,而最具有象征意味的自然就是元末明初那个富可敌国的沈万三了。沈万三的出现,自然不是偶然,没有一个重商逐利的生活环境,很难诞生一个国家级的商人,至今周庄,也是商业味十足。苦了一众文青,误以为守旧的水乡小镇住着的都是温婉单纯的乡下人,其实,商业的基因早已深埋。
一条满是商铺的大街,并不能说明一个地方的经商气氛有多浓厚,而随处可见的小摊,甚至是随处可见的,挑着自己的收获,临街叫卖的进城农民,则很能体现当地人的经商思维有多广泛,而商业的地位也可见一斑。当然,我所描述的是我所未见的明清两代的场景,我所曾见识到的,已经只是残留下的一些赶集的风俗。在我们的镇上,原有的集会也已渐渐消失,因为,小摊小贩已是司空见惯。当然,如今摆摊的大多都是入乡随俗的外地人,只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还没有真正的接受商业带来的性格。
与如今的资本操作,以诡诈取胜的情况不同,古代的商品经济,非诚无以立身,因为,人情与口碑,每一个都有名有姓,而且成本高昂,很难打一枪换一地。所以,商品经济带给人的除了重视交易与获利之外,还有诚信,于西方人而言,就是契约精神。
我的母校将这个字刻石为训,尽管不是每个师生都能遵守,而学校也已将应试教育发挥得淋漓尽致,但追思民国三十五年,几位无锡先贤在深思熟虑中,一致点出这个字来,也足以见得,“诚”是一个有教养的老无锡人首先能想起的美德,也是能引起共鸣的一种精神。
商业的基础活动是交易,交易的目的是各取所需,而商人的出现则是为了应对不同人的复杂需求,商人依靠利润存在,利润则对应被解决的供需问题。当问题没有被实际解决,而利润已被攫取,那这个商人就是所谓的奸商,奸商对于买家来说是没有存在必要的,一定要被铲除,所以才说,非诚无以立身。
所以,一个在商品经济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人,无法不把诚信放在考量别人与自己的重要位置,久而久之,“诚”也就成了一种性格。而那些常说无奸不商的人,则往往是没有诚信的人,就像会说“世上没有一个好人”的人,不会是一个好人一样。
无锡自然不是全民皆商,锡商在历史上也没有过徽商和晋商的辉煌,但与之不同的是,锡商的产生与反馈并不完全是追逐资本的垄断,而是在营造一种以诚信为基石的自由贸易的社会环境,也就是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
无锡人的性格,终究是多种多样的,而无锡的城市性格,则非诚莫属。若说无锡有些小富,也不过就是多了一点诚信,能让买卖双方都不亏,也就有的是小生意。
你若喜欢这种口味,受惠于这种性格,也就会愿意成为这个城市的人,只是,在人潮涌动的现代,在人口庞大的城市里,难免让一个城市也可以划为一个个群落,而大多数人,追逐着机会或被机会推动着,始终在辗转之中,已被养成的来自故乡的习惯,会让他反过来一点点地改变一个城市的面貌。
所以,与我息息相关的被称为无锡的这个地方,终究只是我所眼见的小小的家乡,而非真正的那六百万人的城市,更不是三百年前,祖先们所属意的安居之地。
无锡或许一直在改变,随着一个个人的来去,旧的风俗会被遗忘,新的生活正在创造,但她并不会欢迎每个来此的人,不管是游客还是游子;也不会挽留每个离开的人,尽管生于斯、长于斯;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城市,任由你自由来去,懂的人自然知道,无锡是个好地方。
人们谈起与自己相关的概念,总是难免自豪骄傲或是激动,但于我而言,这是一杯今夜新烧的白开水。
水流过,停下的地方叫湖泊;人走过,留下的地方叫城市。
对于很多人来讲,这里可能只是一个起点,或者中转站,目的地永远在前方,生活在别处。但对于我来说,生活的味道,来自于时间的沉淀。
每个城市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不只是风土人情,而是一个个与你熟识的人,这些人的故事,构造了你所认识的这座城市。
你所爱的,厌倦的,哭泣的,那些被长久的时间烙印在心上的故事,散发着你最熟悉的味道的生活,催着你上路,也唤着你回家,而那些新奇的未来,契合的人,一切让你久违了的事物,则会把你安在一个新的城市里。
但当你厌倦了飞机与高铁,我始终在初次相逢的城市等你。
——从香樟落子写到暮春的闲言碎语
你细细的闻,细细地闻,会发觉一种深藏不露的香味,清淡,安静,在这引起鼻炎的空气里,冷暖自知的城市中,浮浮沉沉。
你嗅到的,是她的灵魂。
和人与人的邂逅不同,我们与一个城市的遭遇,往往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故事的结局。我已经无法得知,迁徙至此的祖先,确切的时间与最初的缘由,或许有两百年,或许有三百年,或许更久远,但可以估计的是,一个世代务农的破落寒门,在生存上的挣扎与权衡,让他们来到了这里,也留了下来。
于是,我出生在这里,无锡,一座江南小城,你或许听过,也或许来过,但却不一定放在心上的一个小地方。
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其实,一个人在不同的城市间辗转,就是为了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安得下身、放得下心的地方。所以,按理来说,一个地方的人,或者说,久居某地的人,往往在大概的气质上,会共通而互溶,就像上海人的精明,东北人的豪爽,广东人的前卫,北京人的能说会道一样,你多少会感觉得到。可要让我说说无锡的城市性格,却实在是难以置喙,或许,这就是我常感觉自己的火候不到吧。
若从公论上说,能提到的便是无锡人的口味。无锡人在口味上嗜甜,但我们并非糖产地,也很难讲出这种习惯的源流从哪来。可是,我们对于甜味的感知,却已经恍如天生。
很多人甚至包括不少无锡人,会觉得无锡菜只是特别甜而已,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无锡菜并不是越甜越好,而是甜出喜悦来才合格。若论甜,我吃过最甜的一道菜,反而是在张家港的大学食堂,芋头(也可能是茨菰,记不清了)红烧肉,收汁之后滚上油糖,外面那层糖衣,吃起来都是脆的,能有多甜,你想象不到!
锡帮菜中的甜味,主要来自于普通的蔗糖,但其实每道菜里的甜味,不尽相同,甚至不是浓淡之上的区别,而是极富变化与层次。简单来讲,有这样几种:
其一,是苦甜。我没有尝过正宗的苏造肉,这道菜如今算入源自宫廷菜的京菜系中,但众所周知,这是一道苏州人创制的名菜。可说白了,其实就是香料炖肉,也是江南一带常见的烹饪手法。我不知道,这道菜不下重糖的情况下,别人尝起来觉得如何,也听说过外地人觉得红烧肉加糖简直不可理喻,但我能告诉你,我在试着烧苏造肉的时候尝过,中药味,一个字,苦。
不只是苏造肉,一切以香料烹煮的荤菜,加了糖之后,都会有一种特殊的甜味,绝不纯粹,却相当迷人,这种苦甜味,其实不只是苦与甜的交融,而是一种极富张力的演绎,更像是短发干练、穿一身牛仔风格的女生。
其二,是酸甜。这种甜味很常见,也很讨大家喜欢,绝非锡帮菜所特有。常人所见,自然以糖醋排骨最为典型。在其他菜系里,也有以番茄汁或柠檬汁来调酸甜味的,但我更喜欢一种传统的酸味,梅汁。这种味道其实不止可以说是传统,更加可以说是古老。在古代,醋作为一种由粮食酿造而来的高档调味品,很难在平常百姓家见到,而厨房里的酸味则多以梅子来赋予,甚至,曾以盐梅并称。
梅汁排骨或者梅汁里脊,这一系列的菜,有着一种例外而欢喜的酸甜味,糖醋与之相比,就显得格外正式了些。无论是梅汁还是香醋,甜味被调和之后,就会变得活泼起来,更容易使人接受,也更像是披着半长发、穿着素色裙子,逆着光行走,一回眸,却笑靥如花的十七岁少女。
其三,是正甜。所有辅料都不足以撼动它的地位,假如有必要,还会以冰糖来熬制。这种甜味特别需要控制“度”,当然以无锡排骨最为典型。甜而不腻是最基本的要求,足以打开味蕾,又要让其他味道都各安其位,烘托出这种甜的隆重而不喧哗,则是比较高的要求了。
无锡排骨,很多饭店,很多师傅都会做,但依然还是推崇三凤桥,尽管已是一种热卖的商品。而正甜的另一个典型作品,则更受无锡人欢迎,自然就是无锡小笼。这种甜味不只是正式,相较于菜肴,更突显出简单而深沉,要将肉的鲜与汁的润都统归于一种沁入心扉的甜之中,才是合格的无锡小笼的味道。
这种甜味既可以博采众长,又不会允许喧宾夺主,它一踏上味蕾,就要让你的心为之打开,就像那个有着圆润的脸蛋,乌黑的秀发,不笑的时候让你忍不住凝视,微笑时让春光也逊色的姑娘,你可以忘了她的穿着打扮,甚至忘了她的言行举止,却始终不会忘记这种从心里迸发,被叫做喜欢的感觉。
其四,是醇甜。这种甜味不只有舌尖上的味道,还有可以呼吸的香味,配合在一起的时候,足以叫人欲罢不能。在无锡菜里,我们常用两种发酵过的食物来调和蔗糖的甜味,一种是香糟,另一种就是腐乳。说实话,这两样东西在整个南方菜系中都被普遍引用,但没有足够的甜味,那在无锡人尝来,简直会是一种灾难。
许多人其实都喜欢用南乳汁来烧肉,我也试过,味足、色亮,但始终无法与整块腐乳加入其中的醇厚感相提并论。而腐乳本身那种特殊的微酸味道,在蔗糖的参与下,会产生一种格外香醇又甜爽的效果,就像真的有一种多方位的感受一样,但更像是曲线迷人,眼神妩媚,穿一身抹胸短裙的熟女。
其五,是简甜。甜味不是所有无锡菜中理所当然的主角,有时候,很多炒菜加糖的目的,据称是“提鲜”,但在我看来,则是丰富口感。这种甜味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的随意性,是为了让一道菜既不流于粗糙,也不失于做作,就是大家常说的,简约不简单,更像是那个你很熟悉,却说不出她长相有多普通的邻家女孩。
其实,我们不是每道菜都加糖,至少我炒青菜不会加,做银鱼羹更不会加。而我从衣食住行里,单单拎出一个味道来讲,其实是迫于中国每个城市的高楼大厦日趋相同的无奈,更是因为政治加诸城市之后,扭曲的表相无法言述精神的困惑。我只好从这种甜的味道,窥得人们心里,那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平和的希望。
可是,严格说来,糖并不是厨房里的必需品,在物质贫乏的时代,糖更是一种奢侈品,可一个地方的口味,能在几百年里被惯成嗜甜,难道不是“富庶”一词最直接的体现吗?
江南的富庶,在如今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常识”,可若细究历史,就会发现,其实这不过是在宋元以后才刚刚形成,而最具有象征意味的自然就是元末明初那个富可敌国的沈万三了。沈万三的出现,自然不是偶然,没有一个重商逐利的生活环境,很难诞生一个国家级的商人,至今周庄,也是商业味十足。苦了一众文青,误以为守旧的水乡小镇住着的都是温婉单纯的乡下人,其实,商业的基因早已深埋。
一条满是商铺的大街,并不能说明一个地方的经商气氛有多浓厚,而随处可见的小摊,甚至是随处可见的,挑着自己的收获,临街叫卖的进城农民,则很能体现当地人的经商思维有多广泛,而商业的地位也可见一斑。当然,我所描述的是我所未见的明清两代的场景,我所曾见识到的,已经只是残留下的一些赶集的风俗。在我们的镇上,原有的集会也已渐渐消失,因为,小摊小贩已是司空见惯。当然,如今摆摊的大多都是入乡随俗的外地人,只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还没有真正的接受商业带来的性格。
与如今的资本操作,以诡诈取胜的情况不同,古代的商品经济,非诚无以立身,因为,人情与口碑,每一个都有名有姓,而且成本高昂,很难打一枪换一地。所以,商品经济带给人的除了重视交易与获利之外,还有诚信,于西方人而言,就是契约精神。
我的母校将这个字刻石为训,尽管不是每个师生都能遵守,而学校也已将应试教育发挥得淋漓尽致,但追思民国三十五年,几位无锡先贤在深思熟虑中,一致点出这个字来,也足以见得,“诚”是一个有教养的老无锡人首先能想起的美德,也是能引起共鸣的一种精神。
商业的基础活动是交易,交易的目的是各取所需,而商人的出现则是为了应对不同人的复杂需求,商人依靠利润存在,利润则对应被解决的供需问题。当问题没有被实际解决,而利润已被攫取,那这个商人就是所谓的奸商,奸商对于买家来说是没有存在必要的,一定要被铲除,所以才说,非诚无以立身。
所以,一个在商品经济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人,无法不把诚信放在考量别人与自己的重要位置,久而久之,“诚”也就成了一种性格。而那些常说无奸不商的人,则往往是没有诚信的人,就像会说“世上没有一个好人”的人,不会是一个好人一样。
无锡自然不是全民皆商,锡商在历史上也没有过徽商和晋商的辉煌,但与之不同的是,锡商的产生与反馈并不完全是追逐资本的垄断,而是在营造一种以诚信为基石的自由贸易的社会环境,也就是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
无锡人的性格,终究是多种多样的,而无锡的城市性格,则非诚莫属。若说无锡有些小富,也不过就是多了一点诚信,能让买卖双方都不亏,也就有的是小生意。
![]() |
你若喜欢这种口味,受惠于这种性格,也就会愿意成为这个城市的人,只是,在人潮涌动的现代,在人口庞大的城市里,难免让一个城市也可以划为一个个群落,而大多数人,追逐着机会或被机会推动着,始终在辗转之中,已被养成的来自故乡的习惯,会让他反过来一点点地改变一个城市的面貌。
所以,与我息息相关的被称为无锡的这个地方,终究只是我所眼见的小小的家乡,而非真正的那六百万人的城市,更不是三百年前,祖先们所属意的安居之地。
无锡或许一直在改变,随着一个个人的来去,旧的风俗会被遗忘,新的生活正在创造,但她并不会欢迎每个来此的人,不管是游客还是游子;也不会挽留每个离开的人,尽管生于斯、长于斯;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城市,任由你自由来去,懂的人自然知道,无锡是个好地方。
人们谈起与自己相关的概念,总是难免自豪骄傲或是激动,但于我而言,这是一杯今夜新烧的白开水。
水流过,停下的地方叫湖泊;人走过,留下的地方叫城市。
对于很多人来讲,这里可能只是一个起点,或者中转站,目的地永远在前方,生活在别处。但对于我来说,生活的味道,来自于时间的沉淀。
每个城市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不只是风土人情,而是一个个与你熟识的人,这些人的故事,构造了你所认识的这座城市。
你所爱的,厌倦的,哭泣的,那些被长久的时间烙印在心上的故事,散发着你最熟悉的味道的生活,催着你上路,也唤着你回家,而那些新奇的未来,契合的人,一切让你久违了的事物,则会把你安在一个新的城市里。
但当你厌倦了飞机与高铁,我始终在初次相逢的城市等你。
——从香樟落子写到暮春的闲言碎语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