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炼出来的白鹿原
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种种,使《百年孤独》很难拍成电影,改编难度极大。同样,《白鹿原》也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时间跨度从清末民初到建国之初的半个世纪,将一部50万字的长篇小说改编成两小时的电影确实很有难度。 《白鹿原》 1993年出版到 2001年影视公司购买改编权, 中间经历多次波折,终于被王全安导演拍成了电影。《白鹿原》上映历经磨难。距离上映只有2日之遥时,电影《白鹿原》因“字幕出现问题”于9月11日临时撤片。于是, “200名发行员正从北京出发赶往全国各地,人肉快递新的数字拷贝。”终于在今日上映。尚未了解首日上映的票房数据,但今晚本人所在的影厅至少全场爆满。有不少是原著的忠实读者,然而当影片随着"鹿子霖"的几声长啸后,屏幕一黑,嘎然而止。影片结束,观众鱼贯而出,不禁长吁短叹,感觉不够过瘾,如哽在喉。短短的156分钟,电影里忽略了不少小说里的人物和情节,这也许可以理解,但删减了关键的人物反而影响了整个故事的结构。继续回到与《百年孤独》的相似性,《百年孤独》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对布恩迪亚家族的性格命运了如指掌,也为马孔多带来了科技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马孔多,而后又能做出穿越百年的预言。小说《白鹿原》同样也有一个无比重要的“先知”人物,在改编的电影中被无情的删减了。该角色是必不可少、贯穿全书的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才子 “朱先生”,白嘉轩姐夫、白鹿书院老师。朱先生淡定、自得,不掺和杂事,却将大小杂事都料理的得真切切,每次出场都宛若仙人,撂下几句话便抽身事外,继续回到白鹿书院编修县志,让芸芸众生细参慢悟。朱先生不为名所诱,不为利所动,他是一个极受人尊重的文人。无论是军阀土匪、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对他尊重万分。如此重要的角色却被编剧作为枝节人物删掉了,对看过小说的观众来说应该是最大的失望和意外。另外,删减的角色还包括白嘉轩长女白灵和白鹿镇中医堂医生、世代为医冷先生。白灵的革命生涯极其轰烈悲壮,小说中她的叛逆,她的活泼,她的激情,让每个读者难以忘记。出于政治的敏感,影片中将抗战后的段落全部剪掉,非常可惜。抗战后的不少情节对整部小说来说是一个完整的交代,如果改编到电影中相当精彩,还是值得一叙的,如黑娃之死,白孝文得势等。另外,影片还有明显的硬伤就是陕西方言台词不够地道,方言不时有普通话替代,时而含杂京腔,倒也让忍俊不禁。虽然秦腔很效地烘托了整部影片,但剪辑处理的不够巧妙,每次大声吼出的时候都显得极其突兀,痕迹太重。虽然, 小说和电影、电视剧是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但电影中反复出现的那块金黄色的麦田完全可以承载更多的东西。小说太过精彩,这一场注定难以掀起的“风搅雪”。陈忠实曾经谈到创作自己打了个比方,“矿石大家都有,但你把它炼成粗钢还是精钢,这要看谁的思想深刻,谁的冶炼容器大。我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大的容器。一个作家对创作形成有自信的理解,要花很长时间,这个过程我现在还没有完成。”电影是电影,小说是小说,也许电影所缺少就是一个更大的容器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