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我与地坛》 史铁生
这本书是早看完了,书摘才整理出来,我是下的电子书,所以其实不知道这是哪个版本的集子。
每次觉得自己心情消极的时候就回去读史铁生的文章,不需要很多,一两篇就可以找回活着的动力。如此强的生命力与感染力,也只有史铁生了。
[书摘]:
《我与地坛》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就能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身的魔鬼或恋人。
味道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激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那些年我们俩常一起在这园子里呆到天黑,开怀痛骂,骂完沉默着回家,分手是在互相叮嘱: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
你总是决定活下来,这说明什么?是的,我还是想活。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有关庙的回忆》
响应,什么样的响应呢?在我(这个生性愚顽的孩子),那永远不会是成就圆满的欣喜,恰恰相反,是残缺明显地显露。眺望越是美好,越是看见自己的丑弱,越是无边,越看到限制。神在何处?以我的愚顽,怎么也想象不出一个无苦无忧的极乐之地。设若确有那样的极乐之地,设若有福的人果真到了那里,然后呢?我总是这样想:然后再往哪去呢?心如死水还是再有什么心愿?无论再往哪去吧,都说明此地并非圆满。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这样,我听见,那犹豫的音乐是提醒着一件事: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这大约就是佛之慈悲的那一个悲字。慈呢,便是在这一条无尽无休的路上行走,所要有的持念。
《答自己问》
企图以减欲来逃避痛苦者,是退一步去找和谐,但欲望若不能消灭干净便终不能逃脱痛苦,只好就一步步退下去直至虽生犹死,结果找到的不是和谐而是毁灭。
他们历经劫难不在沾沾自喜于气壮山河,知困苦之无边,知欢乐乃为无休止的超越,知目的即是过程,知幸福在自我的升华与完善,知物质无非是为了精神的实现所设置,知不知者仍是无穷大唯心路可与之匹敌,那时他们就已长大,重归大地下凡人间了。
《秋天的怀念》
《无病之病》
《写作四谈》
《姻缘》
《死国幻记》
《病隙碎笔》
因而史铁生以外,还有着更为丰富、更为浑沌的我。这样的我,连我也常看他是个谜团。
说残疾人首要的问题是就业,这话大可推敲。就业,若仅仅是为活命,那看不出为什么一定比救济好;所以比救济好,在于它表明着残疾人一样有工作的权利。既是权利,就没有哪样是次要的。一种权利若被忽视,其他权利为什么肯定有保障?倘其权利止于工作,那又未必是人的特征,牛和马呢?设若认为残疾人可以(或应该、或不得不)在爱情之外活着,为什么可能退一步再退一步认为他们也可以在教室之外、体育场之外、电影院之外、各种公共领域之外……而终于在全面的人的权利和尊严之外活着呢?
——蒋子丹在《宁静的史铁生》中说“唯有强大,才可能这样谈论死亡。”——
每次觉得自己心情消极的时候就回去读史铁生的文章,不需要很多,一两篇就可以找回活着的动力。如此强的生命力与感染力,也只有史铁生了。
[书摘]:
《我与地坛》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就能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身的魔鬼或恋人。
味道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激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那些年我们俩常一起在这园子里呆到天黑,开怀痛骂,骂完沉默着回家,分手是在互相叮嘱: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
你总是决定活下来,这说明什么?是的,我还是想活。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有关庙的回忆》
响应,什么样的响应呢?在我(这个生性愚顽的孩子),那永远不会是成就圆满的欣喜,恰恰相反,是残缺明显地显露。眺望越是美好,越是看见自己的丑弱,越是无边,越看到限制。神在何处?以我的愚顽,怎么也想象不出一个无苦无忧的极乐之地。设若确有那样的极乐之地,设若有福的人果真到了那里,然后呢?我总是这样想:然后再往哪去呢?心如死水还是再有什么心愿?无论再往哪去吧,都说明此地并非圆满。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这样,我听见,那犹豫的音乐是提醒着一件事: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这大约就是佛之慈悲的那一个悲字。慈呢,便是在这一条无尽无休的路上行走,所要有的持念。
《答自己问》
企图以减欲来逃避痛苦者,是退一步去找和谐,但欲望若不能消灭干净便终不能逃脱痛苦,只好就一步步退下去直至虽生犹死,结果找到的不是和谐而是毁灭。
他们历经劫难不在沾沾自喜于气壮山河,知困苦之无边,知欢乐乃为无休止的超越,知目的即是过程,知幸福在自我的升华与完善,知物质无非是为了精神的实现所设置,知不知者仍是无穷大唯心路可与之匹敌,那时他们就已长大,重归大地下凡人间了。
《秋天的怀念》
《无病之病》
《写作四谈》
《姻缘》
《死国幻记》
《病隙碎笔》
因而史铁生以外,还有着更为丰富、更为浑沌的我。这样的我,连我也常看他是个谜团。
说残疾人首要的问题是就业,这话大可推敲。就业,若仅仅是为活命,那看不出为什么一定比救济好;所以比救济好,在于它表明着残疾人一样有工作的权利。既是权利,就没有哪样是次要的。一种权利若被忽视,其他权利为什么肯定有保障?倘其权利止于工作,那又未必是人的特征,牛和马呢?设若认为残疾人可以(或应该、或不得不)在爱情之外活着,为什么可能退一步再退一步认为他们也可以在教室之外、体育场之外、电影院之外、各种公共领域之外……而终于在全面的人的权利和尊严之外活着呢?
——蒋子丹在《宁静的史铁生》中说“唯有强大,才可能这样谈论死亡。”——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