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一下脑海中的货币知识
【写在前面】
对于经济学,我当然是个菜鸟。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得出任何结论,只是尝试梳理一下长期占据我大脑的一团浆糊。就以往的经验而言,写出来后,总会想的更明白一些,而只在脑中冥想,很容易走火入魔。
梳理一下脑中的货币知识
作者:顽皮小海
话说100块钱只是一张纸,擦屁股都嫌小,上面细菌又多,居然可以换来两只又香又肥的烤鸭,美美地大餐一顿。这实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有人觉得这理所当然,并非因为理解,而是因为习以为常。但如果你是一个具有好奇心的人,不妨跟我一起,尝试理一理货币这个糊涂概念,做一个明白人。
想要真正理解当今的货币,必须了解货币的起源。因为如果你从小看着一个人长大,就不会被她花里胡哨的外表所欺骗迷惑。现代货币,就是这么一个穿着鲜艳外衣、涂了几层脂粉的小姑娘。
这又不得不从我们的老祖宗说起。
有一天,我的曾200祖父打了一头野猪,吃不完会坏。对门是个农夫,家里有不少谷物。曾200祖父就想,能不能用一条猪腿换他的二斤大米呢?那农夫天天吃米饭,觉得猪腿很香,馋的哈喇子都留了一地,欣然同意。于是,这笔交易就完成了。
这就是最早的物物交换,好像根本不需要货币参与,也挺好呢。
不过有一天,我曾200祖奶奶很想吃鱼,于是我曾200祖父扛着猪腿,大老远跑到海边,想和渔夫换点鱼吃。不巧的是,那个渔夫倒霉催的,一条鱼也没打到,正愁用什么填饱肚子。看见我曾200祖父(主要是那条大猪腿),死活拉着他不让走,说先把猪腿留下,明天打到鱼一定双倍返还。我曾200祖父也不是傻子,怎么能这么轻易就相信别人呢。这事就僵持在这里了。
就在这时候,渔夫他媳妇从小船里拿出几个美丽的大贝壳,说这是他们的传家之宝,可以先作为信物,明天送上鱼之后,再拿回来。同时动之以情,拉着我曾200祖父的大腿哭,说小孩已经两天没东西吃了,没这个猪腿就要嗝屁。我曾200祖父虽然是一个铁铮铮的汉子,也不免心一软,抱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大义,就把猪腿留下了,拿了几个破贝壳回了家。自然,那被我曾200祖奶奶骂的呀,就差跪CPU了(幸好那是没有)。
谁知第二天,那渔夫真就走了大运。一家三口扛着一麻袋新鲜的鱼,真送到了我老祖的家。曾200祖父见那渔夫如此讲信用,和他拜了把子;曾200祖奶奶也没啥好说了,看那小孩可爱,认当了干孙女。从此,这个猪腿救女,鲜鱼还信的故事广为流传。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曾200祖父和那渔夫一手交鱼、一手还贝的瞬间,被街坊四邻永远铭记。
这件事虽小,可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从那以后,贝壳不再是贝壳,而渐渐演变成了一种信用的象征,在交易中渐渐被广泛使用。这至少带来以下几点好处:
1,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以往交易,交易双方总要拿得出对方想要的东西,才有可能成交。譬如我曾200祖奶奶想吃鱼,渔夫想吃大米,而农夫却想吃猪腿。这样的话,除非将三家凑到一起,否则交易不可能完成。但是,有了贝壳这个中介就好办多了。农夫可以先把大米给渔夫,换得贝壳,然后拿着贝壳跟我曾200祖父换猪腿,我曾200祖父再用贝壳去换鱼。
2,不易腐蚀
吃不完的猪腿,几天就坏掉了。但是自从贝壳流行之后,曾200祖父再也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多余的猪腿,他都拿去换了贝壳。以后随时拿去换取需要的东西。
3,轻便
扛着野猪挨家挨户去交易,是一件太耗费体力的事情。而揣几个贝壳,就容易多了。因为轻便的优势,也促进了大规模和远距离的贸易发展。
贝壳钱币就这样流传开来。
诚信的老渔夫死了,他的孙子长大成人。聪明地渔夫孙子很快发现,比起打鱼,捞贝壳反而富得更快。当然,发现这个窍门的不止他一个,农夫的孙子、我曾198祖父等人,都去拾贝壳去了。再也没有人从事打猎、种田等生产活动。结果可想而知,每个人家里贝壳存了一大堆,可是没人吃得上饭了。
这揭示了一个很多现代人都容易混淆的事实:货币并不是财富,不仅贝壳不是, 美元、人民币、甚至金银,都不是。真正的财富,是真实的可供消费的商品。
眼看全族人都要饿死,老族长再也坐不住了。他不得不宣布,以后贝壳再也不能流通,还回归到物物交换的传统。尽然有种种弊端,但总不至于让大家都饿死吧。第一次货币运动,就这样结束了。
当然,一旦尝过了货币的甜头,人类这种贪得无厌的物种,怎么可能甘愿回归原始呢。人们很快总结出来,贝壳的问题,主要在于来的太容易。如果用一种比较稀有,而且很难找到的东西来替代贝壳,不就可以了么?
经过长期的探索,人们发现,贵重金属完全满足了人们对货币属性的要求。首先,虽然可以开采,但是金属的开采成本高、风险大,并且需要专业的冶炼,不是一般人可以去做的;其次,金属的储藏属性更好,贝壳还会不小心压碎,而金属则完全没有这种风险。
因此,金属逐渐替代贝壳,成为了新的货币。
考虑到各种金属的稀有程度,金、银、铜逐渐从各种金属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主流货币。尽管通过开采,也不断有新的金银铜涌入货币体系中,但是由于稀释的速度太慢,货币总量不会产生大的变化,因此,以贵金属为主的货币体系非常稳定。金属作为货币,一用就是几千年。(当然,这也是由于几千年来,社会的生产力总量提高很慢,这在后面详述)。
随着物质的充裕,金银交易越加频繁,出现了两个新问题。
1,路途太远。
带一箱银子当然比运一车牛方便的多,可是,如果要从南京带到北京,还得把人累死。随着文明区域的扩大,长途生意往来越来越多。那时候,一没有高铁动车、二没有顺丰快递,长途运输是个问题。
2,不安全
一个商人,拉着一箱银子,被人打劫的概率太大了。所以镖局一时兴起,保护财产安全,收取一定的保护费。但请得起镖局的,毕竟是财大气粗的财主。农民工打了一年工,揣着那点银子,还是要靠自己。
鉴于以上两点,在北宋年间,出现了银票。在初期,银票只是一种存款凭据。
傻根怕带着钱回家遇上小偷,就在北京中国银行存了20000块,拿到一个凭据;回到老家之后,再到中国银行的网点,凭着这个凭据取回20000块。在古代,那张凭据就是所谓的银票。
别小看这一张小纸。一方面,傻根规避了运输货币的风险,另一方面,商行得以汇集大量的闲散资金,从事更大的投资活动。这是一个双方获益的聪明发明。
使用银票的人越来越多,其本身被赋予了货币价值的属性。如果拿着这张银票,可以在任何地方换取金银,那这张纸和金银本身又有什么区别呢?韦小宝在妓院里动不动甩出万两的银票,老鸨们眼里放光,仿佛真真就看到了一箱金元宝,马上就送上最好的小姐。
银票已然成为了通用货币,和现在通行的纸币没有本质的差异了。然而,比之金银,银票虽有优势,但终究有自己的问题。
这有点像之前的贝壳问题。如果银票已经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通,那么,发型银票的商行,岂不是等于开了金矿?假如我是商行的老板,家里缺银子了,开一张一万两的银票,盖上公章,岂不就可以直接到市场上换上真金白银?
这就引出了现代金融的一个核心问题:信用。
一切货币,究其本质都是一种信用,即:一种最终可以兑换实物的承诺。一个商行老板,通过虚开银票,固然可以在短时间内空手套白狼,骗取大量真金白银去挥霍,但是,当这些银票最终来兑换金银的时候,商行却已无法支付了。
信用的破产,波及的范围极广,除了商行本身要破产,那些持有该商行银票的人,也都会因此蒙受损失,因为银票已沦为一张白纸。不知道古代会不会因此产生金融危机。
即使非恶意透支,某些小商行由于资产总量受限,抗风险能力并不强。一场洪水、一次地震,可能所有资产就血本无归,造成信用危机。因此,最终剩下的商行,都是富可敌国的超级财团,甚至就是国家本身。就信用而言,没有什么集团比国家本身的信用等级更高。银票(现代货币)的发行权,必将一点点从民间转移到国家手里。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货币发行,均已由国家控制。
还有一件事情需要补充,这对之后理解通货膨胀和紧缩的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在金银货币时代,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总量,当然就是金银总量本身。即使在银票时代,或者现代货币早期,银票或纸币的发行量也遵循着金本位的原则。对于金本位,读者可以简单理解成,银行里存有多少黄金,才能够以一定比例发行纸币,以保证人民在换取黄金时,能够有黄金兑换。历史证明,金本位是一种非常稳健的金融制度,可以有效控制货币总量的稳定(谁也无法凭空造出黄金),以此稳定物价。
但这一切必须有一个前提:社会总的生产力基本不变。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几千年,全世界总体的社会生产力增长微乎其微,在此条件下,使用总量稳定的黄金作为货币,不能再合适了。然而,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而黄金,或者基于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其货币总量却保持不变。二者的不匹配,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里不妨举个例子。例子中以大米来替代全社会生产力总量。
我曾100祖父已经不做猎人了,转行做了农民。那时候,1亩地一年也就产个200斤大米。我曾50祖父还是个农民,亩产增加了一点,210斤。因此社会总的商品产量增加了10/200=5%。货币总量总体稳定,大米的单价基本不会改变。
但从我曾49祖父开始,工业革命了。工业革命太厉害了,生产力迅速提高,仅仅几代人,亩产翻了一倍。这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货币总量不变,每斤大米的售价都降低一倍。
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进化的新阶段,整个社会生产率长时间迅猛提升,所有商品的物价越来越便宜。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金银越来越珍贵了。对于我们这一代只见过钱贬值,而没见过钱升值的人来说,这仿佛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但历史证明,物价长时间持续降低,是毁灭性的。工业革命之后,西班牙、英国等国差点因此造成货币体系崩溃,最后还好靠着殖民过程中带回的大量金银财宝,勉强化解了这次危机。
我们不妨简单假设一下,物价越来越低,金子越来越值钱,会带来什么问题?
假如我只有5万块存款,虽然现在只能买1辆奥拓,但2年之后,就能够买一辆奥迪。
这简直是天大的好事啊,那我肯定不会买奥拓了,我会一直省吃俭用,多余的钱一点也不花,攒2年买一辆奥迪。
两年很快就过去了,一辆奥迪唾手可得。但是,如果再攒两年,就能在市中心买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呢。我又犹豫了,狠狠心,还是再攒攒吧。同样,两年之后,我仍然不会去买那一套房子,我会再等两年,去买一套别墅。
当钱越来越值钱的时候,除了必须的生活用品,没人会去消费,可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却在不断提高。这是一对非常可怕的矛盾。过少的消费,必然反过来倒逼生产者减少生产,以至于全社会最终生产的商品,远远小于其能够生产的商品。大部分人不会再有工作,人们整天窝在家中,等待货币升值。
可一旦所有人都无所事事时,货币又怎会升值呢?货币的价值归根结底是社会整体生产力的体现,根基没有了,一切都是空谈。通货紧缩,会把社会变成一潭死水,大家凝望着平静的水面,等待上帝的笑脸,最终到来的却实臭虫和蛆虫。
所以,尽管民间人士一再批评通货膨胀,各国政府仍然推行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不可否认,通货膨胀有种种危害,但至少能够促进整个社会保持一种生机勃勃的发展姿态。
下面就具体谈谈我们自以为非常熟悉的通货膨胀。
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这些大概念我们听的多了,但除了应对考试,对于理解通货膨胀的实质没有太大帮助。理解任何一种经济现象,最好是从微观实处,去观察体会每一个人的心理和反应,这才是真正的理解之道。
首先应该搞清楚,增发货币和通货膨胀的区别。
前面已经说过,从我曾49祖父开始,短短几十年,社会商品总量增加了一倍,所以,如果要保持物价稳定,相应的,要增发一倍的货币。但如果要保证金本位的货币政策,必须要增加一倍的金储量才行。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到哪里去弄这么多金子呢?
所以,金本位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急速提高,面临崩溃。一方面,人们渴望物价稳定,另一方面,人们需要黄金给予我们的信用底气。遗憾的是,二者不可兼得。
这件事情拖不得,因为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如离弦之箭不会回头。权衡之后,各个国家陆续放弃了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增发纸币,保证本国物价的稳定。
理论上来讲,增发货币的速度最好和社会商品总量提升率匹配,这样才能保持物价的不变(以适当的比例增发货币,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但大家也都能感觉到,现实并非如此。我清晰地记得,20年之前,冰柜是1毛钱一根,而现在1块钱也买不到了。
为什么呢?因为国家的增发货币量,大于我们商品总量的增加幅度(这才是通货膨胀)。那么不妨再问一句,为什么呢?
这里面涉及的东西就比较多了。不妨简单总结一下:
1,刺激消费
我们在新闻中听到这个词的频率很高,不知大家如何理解。前面已经说过,商品的增加速度大于货币,会造成货币升值,大家会死命守着钱。但如果货币的增发量大于商品增加量,就会造成相反的结局:钱会贬值。
既然钱会贬值,还守着钱干么呢?房子肯定早买、好吃的肯定现在就去吃,就算是储蓄,也要考虑理财方式,生怕收益率低于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的环境下,没有人会傻到把钱藏在床底下。所有的钱都变成活钱,用于消费、再生产、再投资,社会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样,由于钱总会贬值,人们也会更加拼命地去工作,虽然压力大一些,但每个人对于整个社会的贡献是增加了,社会总体的财富也会不断增加。
2,政府隐性收入
通常我们说国家的收入方式,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收税、国企利润、国家机关收费、出售土地、国债等,但却很少考虑到增发货币这一项。《一课经济学》中就提到,增发货币,是各国政府与民争利的常用手段,是一种无孔不入的隐形税收方式。
温和通货膨胀既能促进经济活力,又能增加政府收入,因此凯恩斯经济学派也得到了诸多国家的支持,成为当今世界主流的经济指导理论。当然,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从各个角度驳斥凯恩斯理论的荒谬,像我最近读的《一课经济学》,就是典型的反凯恩斯主义著作。但我一直以为,想要反驳一种现有的政策,固然是非常容易的,但是提出一种可代替的更优政策,则完全是另一码事情。凯尔斯主义之所以受到这么多国家的支持,必然有其深层的原因,纵然某些方面存在谬误,但也绝不会像畅销书中所说的如此一无是处。
最后再谈一个非常隐性的问题:国家增发的那些货币,怎样悄无声息地流入到民间,稀释原有货币,造成货币贬值的呢?
一种手段是国家直接投资,这有多种形式,如下发到各级政府的行政资金、投资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投资某一新兴行业、补贴或扶植特定的行业或企业等。从资金流转的角度来看,这些方式都是相同的:新发的货币,如涟漪一样,逐渐从核心层波及到外层。
在这种模式下,越靠近核心层,收益将越大。这很好理解,谁先拿到这笔新发货币,谁就可以在货币还没有被稀释的时候,以原有价格进行消费;而越往底层的人民,他们拿到新发货币的时间越晚,这时的货币其实已经被稀释了。因此,涟漪式的通货膨胀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劫贫济富的搜刮手段。
如果能够直接拿到政府的投资,企业将获得巨大的收益。它基本不需要苦思冥想商业模式,与底层消费者勾心斗角,而直接从政府手中,拿到还带有温度的没有被稀释的钱。相比而言,马云虽然是首富,但他赚的仍然是辛苦钱,他的财富来源于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从每一位消费者出谋取一点点利益,累积出自己的财富。
这就好像,前者是在喷泉的顶端,直接截取流经的泉水;而后者,那些在市场经济下竞争生存的企业,只能一点点收集已流到底部、进入人民大众腰包的水。
说了这么多,好像是在批判这种与民争利的货币政策。但,从整体来看,难道这真的不好么?整个社会的真实财富,多数是底层民众生产的,通过货币手段不断抽取底层人民的油脂,才能够让整个社会保持一种积极生产、而又略显匮乏的势态,整个社会的真实财富才能不断增加。这样对大家都好,尽管贫富差距可能增大,但整体水平都在提升。
反观另一种稀释货币的手段:直接打入全体人民的账户。像澳门的政府红包、西欧北欧的福利政策,都属于这种。
作为平民,我们当然支持这种方式。因为增发的货币同时到达每一位公民的账户,所有货币将被同时稀释,不再存在涟漪式的利益传播,也就不存在核心集团对底层人民的隐形剥削。
奇怪的是,多数高福利国家,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较高、权益受到较多的保护,但其整体的经济活力,以及发展的速度,却远远不如美国和中国。
这也不难理解,福利式国家的货币政策,基本是向底层公民倾斜的。尤其是一些老牌福利国家,对富人征收非常高的税赋,更加剧了这种倾向。劫富济贫虽然让人称快,但却让多数资本和拥有资本的集团难以承受,会选择移民到国外或加大境外投资。
另一方面,由于各种福利非常充足,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难以被有效激发,导致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难以进一步提高。多数福利国家,其实是在基础设施完善和科技发达的基础上,吃着过往积累的老本。
货币政策究竟是劫富济贫好,还是劫贫济富好,我想不出一个标准答案。每一个国家的国情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不同。
退一步说,究竟什么是“好”?毫无压力的舒适叫“好”?还是向着一个更丰裕的未来,辛勤工作叫“好”?亦或是牺牲这一代的福祉,为下一代有个更美好的明天叫“好”?
这已经是价值观的问题了,不在经济学的讨论范围了。
任何一件事情,如果真正深究到本质,绝非可以简单用好坏来评价,它们和错综复杂的世界万物纠缠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思考这些问题,并不是为了终极的解决方案,而只是尝试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它,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权衡和妥协中,选择一个最不坏的方案。
这就是我们所能做的全部了。
【书友咖啡】
人欲成长,无非三种途径。
其一,勤读书,以前人之见解补头脑之智慧;
其二,广交友,借他人之阅历增自身之经验;
其三,多经历练,人生苦难重重,像极咖啡,不曾遍尝先之苦,终究难品后之甜。
分享种种收获体会,以此共勉。
对于经济学,我当然是个菜鸟。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得出任何结论,只是尝试梳理一下长期占据我大脑的一团浆糊。就以往的经验而言,写出来后,总会想的更明白一些,而只在脑中冥想,很容易走火入魔。
梳理一下脑中的货币知识
作者:顽皮小海
话说100块钱只是一张纸,擦屁股都嫌小,上面细菌又多,居然可以换来两只又香又肥的烤鸭,美美地大餐一顿。这实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有人觉得这理所当然,并非因为理解,而是因为习以为常。但如果你是一个具有好奇心的人,不妨跟我一起,尝试理一理货币这个糊涂概念,做一个明白人。
想要真正理解当今的货币,必须了解货币的起源。因为如果你从小看着一个人长大,就不会被她花里胡哨的外表所欺骗迷惑。现代货币,就是这么一个穿着鲜艳外衣、涂了几层脂粉的小姑娘。
这又不得不从我们的老祖宗说起。
有一天,我的曾200祖父打了一头野猪,吃不完会坏。对门是个农夫,家里有不少谷物。曾200祖父就想,能不能用一条猪腿换他的二斤大米呢?那农夫天天吃米饭,觉得猪腿很香,馋的哈喇子都留了一地,欣然同意。于是,这笔交易就完成了。
这就是最早的物物交换,好像根本不需要货币参与,也挺好呢。
不过有一天,我曾200祖奶奶很想吃鱼,于是我曾200祖父扛着猪腿,大老远跑到海边,想和渔夫换点鱼吃。不巧的是,那个渔夫倒霉催的,一条鱼也没打到,正愁用什么填饱肚子。看见我曾200祖父(主要是那条大猪腿),死活拉着他不让走,说先把猪腿留下,明天打到鱼一定双倍返还。我曾200祖父也不是傻子,怎么能这么轻易就相信别人呢。这事就僵持在这里了。
就在这时候,渔夫他媳妇从小船里拿出几个美丽的大贝壳,说这是他们的传家之宝,可以先作为信物,明天送上鱼之后,再拿回来。同时动之以情,拉着我曾200祖父的大腿哭,说小孩已经两天没东西吃了,没这个猪腿就要嗝屁。我曾200祖父虽然是一个铁铮铮的汉子,也不免心一软,抱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大义,就把猪腿留下了,拿了几个破贝壳回了家。自然,那被我曾200祖奶奶骂的呀,就差跪CPU了(幸好那是没有)。
谁知第二天,那渔夫真就走了大运。一家三口扛着一麻袋新鲜的鱼,真送到了我老祖的家。曾200祖父见那渔夫如此讲信用,和他拜了把子;曾200祖奶奶也没啥好说了,看那小孩可爱,认当了干孙女。从此,这个猪腿救女,鲜鱼还信的故事广为流传。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曾200祖父和那渔夫一手交鱼、一手还贝的瞬间,被街坊四邻永远铭记。
这件事虽小,可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从那以后,贝壳不再是贝壳,而渐渐演变成了一种信用的象征,在交易中渐渐被广泛使用。这至少带来以下几点好处:
1,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以往交易,交易双方总要拿得出对方想要的东西,才有可能成交。譬如我曾200祖奶奶想吃鱼,渔夫想吃大米,而农夫却想吃猪腿。这样的话,除非将三家凑到一起,否则交易不可能完成。但是,有了贝壳这个中介就好办多了。农夫可以先把大米给渔夫,换得贝壳,然后拿着贝壳跟我曾200祖父换猪腿,我曾200祖父再用贝壳去换鱼。
2,不易腐蚀
吃不完的猪腿,几天就坏掉了。但是自从贝壳流行之后,曾200祖父再也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多余的猪腿,他都拿去换了贝壳。以后随时拿去换取需要的东西。
3,轻便
扛着野猪挨家挨户去交易,是一件太耗费体力的事情。而揣几个贝壳,就容易多了。因为轻便的优势,也促进了大规模和远距离的贸易发展。
贝壳钱币就这样流传开来。
诚信的老渔夫死了,他的孙子长大成人。聪明地渔夫孙子很快发现,比起打鱼,捞贝壳反而富得更快。当然,发现这个窍门的不止他一个,农夫的孙子、我曾198祖父等人,都去拾贝壳去了。再也没有人从事打猎、种田等生产活动。结果可想而知,每个人家里贝壳存了一大堆,可是没人吃得上饭了。
这揭示了一个很多现代人都容易混淆的事实:货币并不是财富,不仅贝壳不是, 美元、人民币、甚至金银,都不是。真正的财富,是真实的可供消费的商品。
眼看全族人都要饿死,老族长再也坐不住了。他不得不宣布,以后贝壳再也不能流通,还回归到物物交换的传统。尽然有种种弊端,但总不至于让大家都饿死吧。第一次货币运动,就这样结束了。
当然,一旦尝过了货币的甜头,人类这种贪得无厌的物种,怎么可能甘愿回归原始呢。人们很快总结出来,贝壳的问题,主要在于来的太容易。如果用一种比较稀有,而且很难找到的东西来替代贝壳,不就可以了么?
经过长期的探索,人们发现,贵重金属完全满足了人们对货币属性的要求。首先,虽然可以开采,但是金属的开采成本高、风险大,并且需要专业的冶炼,不是一般人可以去做的;其次,金属的储藏属性更好,贝壳还会不小心压碎,而金属则完全没有这种风险。
因此,金属逐渐替代贝壳,成为了新的货币。
考虑到各种金属的稀有程度,金、银、铜逐渐从各种金属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主流货币。尽管通过开采,也不断有新的金银铜涌入货币体系中,但是由于稀释的速度太慢,货币总量不会产生大的变化,因此,以贵金属为主的货币体系非常稳定。金属作为货币,一用就是几千年。(当然,这也是由于几千年来,社会的生产力总量提高很慢,这在后面详述)。
随着物质的充裕,金银交易越加频繁,出现了两个新问题。
1,路途太远。
带一箱银子当然比运一车牛方便的多,可是,如果要从南京带到北京,还得把人累死。随着文明区域的扩大,长途生意往来越来越多。那时候,一没有高铁动车、二没有顺丰快递,长途运输是个问题。
2,不安全
一个商人,拉着一箱银子,被人打劫的概率太大了。所以镖局一时兴起,保护财产安全,收取一定的保护费。但请得起镖局的,毕竟是财大气粗的财主。农民工打了一年工,揣着那点银子,还是要靠自己。
鉴于以上两点,在北宋年间,出现了银票。在初期,银票只是一种存款凭据。
傻根怕带着钱回家遇上小偷,就在北京中国银行存了20000块,拿到一个凭据;回到老家之后,再到中国银行的网点,凭着这个凭据取回20000块。在古代,那张凭据就是所谓的银票。
别小看这一张小纸。一方面,傻根规避了运输货币的风险,另一方面,商行得以汇集大量的闲散资金,从事更大的投资活动。这是一个双方获益的聪明发明。
使用银票的人越来越多,其本身被赋予了货币价值的属性。如果拿着这张银票,可以在任何地方换取金银,那这张纸和金银本身又有什么区别呢?韦小宝在妓院里动不动甩出万两的银票,老鸨们眼里放光,仿佛真真就看到了一箱金元宝,马上就送上最好的小姐。
银票已然成为了通用货币,和现在通行的纸币没有本质的差异了。然而,比之金银,银票虽有优势,但终究有自己的问题。
这有点像之前的贝壳问题。如果银票已经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通,那么,发型银票的商行,岂不是等于开了金矿?假如我是商行的老板,家里缺银子了,开一张一万两的银票,盖上公章,岂不就可以直接到市场上换上真金白银?
这就引出了现代金融的一个核心问题:信用。
一切货币,究其本质都是一种信用,即:一种最终可以兑换实物的承诺。一个商行老板,通过虚开银票,固然可以在短时间内空手套白狼,骗取大量真金白银去挥霍,但是,当这些银票最终来兑换金银的时候,商行却已无法支付了。
信用的破产,波及的范围极广,除了商行本身要破产,那些持有该商行银票的人,也都会因此蒙受损失,因为银票已沦为一张白纸。不知道古代会不会因此产生金融危机。
即使非恶意透支,某些小商行由于资产总量受限,抗风险能力并不强。一场洪水、一次地震,可能所有资产就血本无归,造成信用危机。因此,最终剩下的商行,都是富可敌国的超级财团,甚至就是国家本身。就信用而言,没有什么集团比国家本身的信用等级更高。银票(现代货币)的发行权,必将一点点从民间转移到国家手里。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货币发行,均已由国家控制。
还有一件事情需要补充,这对之后理解通货膨胀和紧缩的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在金银货币时代,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总量,当然就是金银总量本身。即使在银票时代,或者现代货币早期,银票或纸币的发行量也遵循着金本位的原则。对于金本位,读者可以简单理解成,银行里存有多少黄金,才能够以一定比例发行纸币,以保证人民在换取黄金时,能够有黄金兑换。历史证明,金本位是一种非常稳健的金融制度,可以有效控制货币总量的稳定(谁也无法凭空造出黄金),以此稳定物价。
但这一切必须有一个前提:社会总的生产力基本不变。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几千年,全世界总体的社会生产力增长微乎其微,在此条件下,使用总量稳定的黄金作为货币,不能再合适了。然而,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而黄金,或者基于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其货币总量却保持不变。二者的不匹配,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里不妨举个例子。例子中以大米来替代全社会生产力总量。
我曾100祖父已经不做猎人了,转行做了农民。那时候,1亩地一年也就产个200斤大米。我曾50祖父还是个农民,亩产增加了一点,210斤。因此社会总的商品产量增加了10/200=5%。货币总量总体稳定,大米的单价基本不会改变。
但从我曾49祖父开始,工业革命了。工业革命太厉害了,生产力迅速提高,仅仅几代人,亩产翻了一倍。这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货币总量不变,每斤大米的售价都降低一倍。
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进化的新阶段,整个社会生产率长时间迅猛提升,所有商品的物价越来越便宜。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金银越来越珍贵了。对于我们这一代只见过钱贬值,而没见过钱升值的人来说,这仿佛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但历史证明,物价长时间持续降低,是毁灭性的。工业革命之后,西班牙、英国等国差点因此造成货币体系崩溃,最后还好靠着殖民过程中带回的大量金银财宝,勉强化解了这次危机。
我们不妨简单假设一下,物价越来越低,金子越来越值钱,会带来什么问题?
假如我只有5万块存款,虽然现在只能买1辆奥拓,但2年之后,就能够买一辆奥迪。
这简直是天大的好事啊,那我肯定不会买奥拓了,我会一直省吃俭用,多余的钱一点也不花,攒2年买一辆奥迪。
两年很快就过去了,一辆奥迪唾手可得。但是,如果再攒两年,就能在市中心买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呢。我又犹豫了,狠狠心,还是再攒攒吧。同样,两年之后,我仍然不会去买那一套房子,我会再等两年,去买一套别墅。
当钱越来越值钱的时候,除了必须的生活用品,没人会去消费,可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却在不断提高。这是一对非常可怕的矛盾。过少的消费,必然反过来倒逼生产者减少生产,以至于全社会最终生产的商品,远远小于其能够生产的商品。大部分人不会再有工作,人们整天窝在家中,等待货币升值。
可一旦所有人都无所事事时,货币又怎会升值呢?货币的价值归根结底是社会整体生产力的体现,根基没有了,一切都是空谈。通货紧缩,会把社会变成一潭死水,大家凝望着平静的水面,等待上帝的笑脸,最终到来的却实臭虫和蛆虫。
所以,尽管民间人士一再批评通货膨胀,各国政府仍然推行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不可否认,通货膨胀有种种危害,但至少能够促进整个社会保持一种生机勃勃的发展姿态。
下面就具体谈谈我们自以为非常熟悉的通货膨胀。
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这些大概念我们听的多了,但除了应对考试,对于理解通货膨胀的实质没有太大帮助。理解任何一种经济现象,最好是从微观实处,去观察体会每一个人的心理和反应,这才是真正的理解之道。
首先应该搞清楚,增发货币和通货膨胀的区别。
前面已经说过,从我曾49祖父开始,短短几十年,社会商品总量增加了一倍,所以,如果要保持物价稳定,相应的,要增发一倍的货币。但如果要保证金本位的货币政策,必须要增加一倍的金储量才行。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到哪里去弄这么多金子呢?
所以,金本位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急速提高,面临崩溃。一方面,人们渴望物价稳定,另一方面,人们需要黄金给予我们的信用底气。遗憾的是,二者不可兼得。
这件事情拖不得,因为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如离弦之箭不会回头。权衡之后,各个国家陆续放弃了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增发纸币,保证本国物价的稳定。
理论上来讲,增发货币的速度最好和社会商品总量提升率匹配,这样才能保持物价的不变(以适当的比例增发货币,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但大家也都能感觉到,现实并非如此。我清晰地记得,20年之前,冰柜是1毛钱一根,而现在1块钱也买不到了。
为什么呢?因为国家的增发货币量,大于我们商品总量的增加幅度(这才是通货膨胀)。那么不妨再问一句,为什么呢?
这里面涉及的东西就比较多了。不妨简单总结一下:
1,刺激消费
我们在新闻中听到这个词的频率很高,不知大家如何理解。前面已经说过,商品的增加速度大于货币,会造成货币升值,大家会死命守着钱。但如果货币的增发量大于商品增加量,就会造成相反的结局:钱会贬值。
既然钱会贬值,还守着钱干么呢?房子肯定早买、好吃的肯定现在就去吃,就算是储蓄,也要考虑理财方式,生怕收益率低于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的环境下,没有人会傻到把钱藏在床底下。所有的钱都变成活钱,用于消费、再生产、再投资,社会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样,由于钱总会贬值,人们也会更加拼命地去工作,虽然压力大一些,但每个人对于整个社会的贡献是增加了,社会总体的财富也会不断增加。
2,政府隐性收入
通常我们说国家的收入方式,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收税、国企利润、国家机关收费、出售土地、国债等,但却很少考虑到增发货币这一项。《一课经济学》中就提到,增发货币,是各国政府与民争利的常用手段,是一种无孔不入的隐形税收方式。
温和通货膨胀既能促进经济活力,又能增加政府收入,因此凯恩斯经济学派也得到了诸多国家的支持,成为当今世界主流的经济指导理论。当然,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从各个角度驳斥凯恩斯理论的荒谬,像我最近读的《一课经济学》,就是典型的反凯恩斯主义著作。但我一直以为,想要反驳一种现有的政策,固然是非常容易的,但是提出一种可代替的更优政策,则完全是另一码事情。凯尔斯主义之所以受到这么多国家的支持,必然有其深层的原因,纵然某些方面存在谬误,但也绝不会像畅销书中所说的如此一无是处。
最后再谈一个非常隐性的问题:国家增发的那些货币,怎样悄无声息地流入到民间,稀释原有货币,造成货币贬值的呢?
一种手段是国家直接投资,这有多种形式,如下发到各级政府的行政资金、投资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投资某一新兴行业、补贴或扶植特定的行业或企业等。从资金流转的角度来看,这些方式都是相同的:新发的货币,如涟漪一样,逐渐从核心层波及到外层。
在这种模式下,越靠近核心层,收益将越大。这很好理解,谁先拿到这笔新发货币,谁就可以在货币还没有被稀释的时候,以原有价格进行消费;而越往底层的人民,他们拿到新发货币的时间越晚,这时的货币其实已经被稀释了。因此,涟漪式的通货膨胀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劫贫济富的搜刮手段。
如果能够直接拿到政府的投资,企业将获得巨大的收益。它基本不需要苦思冥想商业模式,与底层消费者勾心斗角,而直接从政府手中,拿到还带有温度的没有被稀释的钱。相比而言,马云虽然是首富,但他赚的仍然是辛苦钱,他的财富来源于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从每一位消费者出谋取一点点利益,累积出自己的财富。
这就好像,前者是在喷泉的顶端,直接截取流经的泉水;而后者,那些在市场经济下竞争生存的企业,只能一点点收集已流到底部、进入人民大众腰包的水。
说了这么多,好像是在批判这种与民争利的货币政策。但,从整体来看,难道这真的不好么?整个社会的真实财富,多数是底层民众生产的,通过货币手段不断抽取底层人民的油脂,才能够让整个社会保持一种积极生产、而又略显匮乏的势态,整个社会的真实财富才能不断增加。这样对大家都好,尽管贫富差距可能增大,但整体水平都在提升。
反观另一种稀释货币的手段:直接打入全体人民的账户。像澳门的政府红包、西欧北欧的福利政策,都属于这种。
作为平民,我们当然支持这种方式。因为增发的货币同时到达每一位公民的账户,所有货币将被同时稀释,不再存在涟漪式的利益传播,也就不存在核心集团对底层人民的隐形剥削。
奇怪的是,多数高福利国家,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较高、权益受到较多的保护,但其整体的经济活力,以及发展的速度,却远远不如美国和中国。
这也不难理解,福利式国家的货币政策,基本是向底层公民倾斜的。尤其是一些老牌福利国家,对富人征收非常高的税赋,更加剧了这种倾向。劫富济贫虽然让人称快,但却让多数资本和拥有资本的集团难以承受,会选择移民到国外或加大境外投资。
另一方面,由于各种福利非常充足,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难以被有效激发,导致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难以进一步提高。多数福利国家,其实是在基础设施完善和科技发达的基础上,吃着过往积累的老本。
货币政策究竟是劫富济贫好,还是劫贫济富好,我想不出一个标准答案。每一个国家的国情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不同。
退一步说,究竟什么是“好”?毫无压力的舒适叫“好”?还是向着一个更丰裕的未来,辛勤工作叫“好”?亦或是牺牲这一代的福祉,为下一代有个更美好的明天叫“好”?
这已经是价值观的问题了,不在经济学的讨论范围了。
任何一件事情,如果真正深究到本质,绝非可以简单用好坏来评价,它们和错综复杂的世界万物纠缠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思考这些问题,并不是为了终极的解决方案,而只是尝试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它,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权衡和妥协中,选择一个最不坏的方案。
这就是我们所能做的全部了。
【书友咖啡】
人欲成长,无非三种途径。
其一,勤读书,以前人之见解补头脑之智慧;
其二,广交友,借他人之阅历增自身之经验;
其三,多经历练,人生苦难重重,像极咖啡,不曾遍尝先之苦,终究难品后之甜。
分享种种收获体会,以此共勉。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