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泡沫:戏里戏外的金融危机
作者:Vamei,严禁转载。 对钱的看法,一万人或许有一万种回答。有人把钱看成邪恶,有人把钱看成美德。有人把钱当做仆人,有人把钱供成神佛。奇妙的是,人的态度千奇百怪,钱居然能忽然达成统一,追逐同一个金融泡沫。哪怕泡沫破裂时,几人诅咒几人歌。 同一套把戏玩了一遍又一遍,人总觉得新奇,银幕上却早非新戏。 1. 哭泣的金钱 有人以为金钱美妙如音乐,却不知它的哭泣。 早在十八世纪,牛顿花巨资购买了南海公司的股票。牛顿能以天才的视角理解宇宙,却不能在财富前免俗。南海公司以英国与南美的贸易为噱头,更推出股票换国债方案,来让公众对公司放心。南海股票似乎成了只赚不赔的投资品,股价在6个月内涨了7倍,市场上掀起了逐利热潮。英国讽刺剧“Bremner, Bird and Fortune”就提到,乡下人卖了牲口和农田,跑到伦敦来换一纸股票。当泡沫破裂时,南海股票价格大跌,牛顿也损失了相当于今天三百万英镑的财产,濒临破产。难怪牛顿事后感慨: “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

金钱的损失固然让人心痛,生命的损失就更让人扼腕。当金融泡沫兴起时,人们疯狂投机,四处借债投入泡沫。当金融泡沫让财富化为乌有时,赌徒们才发现,自己只剩下巨额的债务和一条寒酸的性命。在电影《华尔街:金钱永不眠》中,老板路易斯就因错误的投资,让公司损失了50%以上的市值。面对打击,白发苍苍的路易斯面带惆怅,跳下地铁月台,卧轨自杀。现实甚至比电影更残酷。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美国和加拿大的自杀率升高了9%。数千人为一场盛宴陪葬。

对于普通人来说,金融泡沫可能是十年一遇的“黑天鹅”。但对于专业金融人士来说,每一秒的市场波动都可能演化成一场灾难。在现代金融体系下,强大的杠杆能把一元钱的波动放大成上百万。而在做空机制下,市场的好消息则可能变成投资者的坏消息。于是,繁忙的金融大厅里,涌动紧张的生生死死,没有谁敢说自己是绝对的胜者。港剧《大时代》中,丁蟹因为市场的突然变脸,从亿万“富”翁变成亿万“负”翁。开盘时志得意满的明星交易员,成了收盘时跳楼的穷光蛋。

然而,这还只是开始。 2. 全面冲击 一场泡沫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当泡沫破裂时,失控的能量远非个人悲剧可以消弭。整个社会都要遭受严重冲击。 2008年金融危机让人记忆犹新。美国庞大的次级房贷无以为继,造成泡沫破裂。供房者违约,房价大跌,投资次级贷款的金融公司面临巨大的风险。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发放贷款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政府接管,投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股价大跌。金融冲击波很快传到实业。HBO剧《大而不倒》就真实的记录了相关状况。通用电气的CEO向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求助:这家全美最优质的企业,都无法获得日常经营所需的融资。

放在历史的视角下,2008年的危机并没有什么特别。早在十多年前,相同的冲击就曾横扫日本。日本的房产在1980年代进入大牛市。东京的总地价,抵得上四个美国。繁荣的不动产市场吸引了不少传统制造企业。三菱集团就牛气冲天的买下了纽约的洛克菲勒大厦。日本人潇洒的享受着豪车和海外假期,甚至在酒中加入金箔,发泄对财富的轻蔑。然而如日剧《半泽直树》所述,泡沫在九十年代初破灭。许多中小型企业破产,大型银行也必须靠合并来过冬。在随后“失去的十年”,萧条一直持续。而半泽直树在这一大背景下的职场奋斗,获得了全体日本国民的共鸣。

1930年代的大萧条更是场全球危机。它把穷困的德国人推入纳粹的怀抱,间接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危机源于1929年的华尔街股灾。股市的暴跌长达一个月,蒸发掉了89%的市值。工厂破产,失业者挤满街头的救济点,造成严重的治安问题。电影《邦妮和克莱德》中的“雌雄大盗”就真实存在。这对情侣在大萧条期间结伴作案,抢劫银行、枪杀警察、四处流亡。吊诡的是,两人成了反抗政府的“现代罗宾汉”,受到公众追捧。毕竟,被大萧条折磨的人早已厌倦了毫无作为的政府。

愤怒过后,人们想找到罪魁祸首。 3. 魔鬼代言人 站在金融业中心的银行家,是显而易见的罪人。 无可否认,银行业是时代的宠儿,银行家更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他们衣装革履,手握大权,掌控着经济的生死。紧靠着金钱,银行家的生活也可以纸醉金迷。电影《资本之战》中,银行总裁就享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生活。他住着如同城堡的豪宅,,坐着私人飞机往返于巴黎和东京,打赏情人也是上百万欧元的大手笔。就连回绝他人的邀请,总裁也可以用霸气的理由:我正在爱丽舍宫和总统吃饭,没空。影响金融市场,更是小菜一碟。

既然拥有如此能力,操守就在一念之间。对于许多银行家,物质享受几乎是唯一的安慰,道德根本无法与物质抗衡。在电影《华尔街之狼》中,小李子扮演的乔丹·贝尔福特就完全迷失在物质世界。他熟知销售之道,又毫无道德禁忌,能巧舌如簧的把垃圾证券卖给穷人。他巧妙的运用着自己的敛财能力,建立起一个庞大的金融帝国,坐享充斥着毒品和滥交的奢侈生活。而十九世纪的苏格兰人麦格雷戈的手段更加夸张,甚至捏造了一个不存在的美洲国家Poyais,把不存在的国债和土地卖给疯狂的投资者。

金融市场大佬们久经尔虞我诈的斗争,即使与魔鬼交易也不会恐惧。在他们眼中,普通人的幸福或许不如账本上的一个数字。1987年的电影《华尔街》中,迈克尔·道格拉斯饰演的戈登·盖柯就毫不犹豫的打破诺言,解散刚收购来的公司,任凭工人在失业中挣扎。

对于盖柯来说,贪婪是一种美德: “贪婪是好的,贪婪是对的,贪婪是有用的,贪婪可以厘清一切,披荆斩棘直捣演化的精髓。贪婪就是一切形式之所在。对于生活要贪婪,对于爱情,对于知识……贪婪激发了人类向上的动力。贪婪,你们记住我的话,不仅能挽救泰达纸业(公司),更能挽救机制失调的美国。” 戈登·盖柯最终被送入监狱。但对他来说,牢狱看起来无关痛痒。无独有偶,炮制了美利坚合众国第一次金融危机的威廉杜尔也进了监狱。鉴于上当的投资者恨不得把杜尔撕成碎片,监禁与其说是惩罚,不如说是一种保护。 即便罪恶如此,魔鬼代言人依然有话说。 4. 泡沫根源 在电影《利益风暴》中,金融公司老总约翰成功清空手中的高风险证券,把高收益留给自己,把灾难转嫁给他人。触发了一次崩盘,约翰却志得意满的坐在顶层餐厅,品着红酒与牛排。面对下属的质疑,他历数着金融危机:1637、1797、1837、1857、1884、1901、1929、1974、1987、1992、1997、2000…… 金融危机重复的发生,所谓的银行家也不过是被动应对,用尽手段避免成为中招的那一个。事实上,一些银行家也曾在金融危机中起到中流砥柱的稳定作用,比如帮助美国度过1907年危机的摩根。

但用少数银行家作为替罪羊,总比质疑自己来得轻松。指责银行家的贪婪,总好过指责自己在泡沫中的疯狂和盲目。在消费文化推动下,社会早已把物质享受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充斥于励志鸡汤和杂志封面。电影银幕也在推销特定的价值取向:豪宅、香车、名牌、靡乱的派对。每个人都被上紧了发条,想要用财力来证明自己的社会地位。诱人的金融泡沫,正是一劳永逸的成为富人的好机会。大萧条前,工人们享受着福特车。次贷危机前,穷人也能住进大房子。日本金融崩溃前,日本人拼了命的采购奢侈品。贪婪的基因,根本就属于每一个人。

在现代社会这一复杂机器前,作为创造者的人已经失去主动。人们不得不依赖这一体系,干着枯燥的工作,背着巨额房贷,咀嚼着所谓的幸福生活。金融泡沫所代表的市场波动,已经是这部现代机器不可或缺的动力。市场平静时,交易员会抱怨盈利的平淡。只有泡沫膨胀时,逐利的机会才轰然到来。现代金融给所有人都准备了武器。就算是身无分文的大学生,也能通过神秘的融资魔法,在赌桌上加一份注。泡沫破了再重来,人们乐此不疲。而下一个泡沫,或许正在悄悄膨胀,璀璨而诡异。 欢迎加入这场危险的游戏。

------------------------------------------ Vamei的“观影聊史”系列:http://www.douban.com/doulist/3853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