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今夜秦淮水,流向扬州第几桥:明林章《七绝·渡江词》解读
不知今夜秦淮水,流向扬州第几桥:明林章《七绝·渡江词》解读
★笑独行[综编]
七绝·渡江词
★[明]林章[诗]
★余闲[解读]
不待东风不待潮,
渡江十里九停桡。
不知今夜秦淮水,
流向扬州第几桥。(“流向”一作“送到”)
该诗说的是,有一人乘舟踏上旅途,离开扬州,扬帆而去,却又对情人恋恋难舍,于是不愿借东风与潮水之便,为的就是航速能慢一些。可就算摇橹前进,他也还嫌快呢。于是渡江十里,就停了九次船,真是情深意长。但诗人觉得,单单如此,还不足以表现旅客的留恋与无奈。于是就有了最后两句。东风与潮水都是由东向西,旅客本来可以借风潮之便,那说明他是要扬帆西去。而秦淮水的流向恰好相反,是由西向东。于是旅客在船尾往回看,却看不见情人的身影,也看不见扬州繁华,只得木木地立着,看着船下汤汤流水,心里忽然生了一个奇思妙想,这些流水正奔赴扬州而去,今夜会送到扬州的哪座桥?如果能经过情人家门口,能不能将我的思念带去,传达给她呢?四句诗将眷恋思念之情层层推进,真是情深意浓,感人至深。
【附录】
林章的诗词与生平
★萧春雷[原文]
★笑独行[改编]
林章(1555-1599)原名春元,字初文,后改名为章,福建福清人,七岁能诗,诗词文章皆有成就。他成长的时代,正是倭寇猖獗于闽浙海岸的战乱年代。1553年,倭寇曾攻破福清县城,致使万室荡然。等他成年后,戚继光已经平定东南海岸线上的倭乱,挥师北上。1573年,林章18岁中举,堪称少年得志。不料此后会试却屡遭败绩,终生没有考上进士。
才华横溢的林章曾经到边塞戚继光的幕府里呆过一阵,座上赋《滦阳宴别序》,酒未三巡,诗、序并就,让这位儒将刮目相看。戚继光赠以千金,但他性情洒脱,随手散去。
清初文学家王士祯曾在其《池北偶谈》一书中说过一个故事,宣城老儒丘华林曾赋梅花诗百首,请梅禹金评点,梅禹金仅仅为诗点一下句读而已。当梅禹金读到了林章的绝句《渡江词》:“不待东风不待潮,渡江十里九停桡;不知今夜秦淮水,送到扬州第几桥?”不禁击节赞叹,逐字加圈。丘华林不高兴了,说:“林诗二十八字,就得二十八个圈。吾诗百篇,怎么得不到一个圈呀?”人传以为笑。
明代的闽中诗派从林鸿开始就强调复古,以盛唐为宗。清初文学家钱谦益曾讽刺闽中诗派“以摹仿蹈袭为能事”,但他又说:“初文才情跌宕,于唐人格律,时欲跳而去之。要能不为闽派所羁绁,可谓杰出者也。”
林章的诗的确有唐人之风,既天然浑成,又能够深切表达个人的细致体验,明澈动人,感伤而不颓废。被誉为闽中十子之首的曹学佺曾评论林章的诗风为“酸楚寥落”。其《七绝·春日诗》云:
“春城柳色入东华,莫惜骅骝过酒家。记得去年江上别,风吹二十四桥花。”
这首诗典雅纯净,直追唐人风韵,一向颇受称道。
《明词综》卷四收有他的《孤鸾》一词。关于这首词,《词苑萃编》卷十六引《乐府纪事》说,林章曾喜欢一位伎女,伎女因事入狱,林章每日徘徊于外,设法相救。伎女出狱后,欲委身于他,他却让她去做了女道士。这首词即记此情事,词意缠绵深情:
“为谁抛撇。似海燕初分,林莺乍别。回首天涯,满目云山愁绝。东风不怜春色,把一枝、杨花吹折。直恁粘烟带雨,更盈盈似雪。//奈梦儿、相隔恨难说。想昨夜孤衾,今朝双颊。比这青衫上,有几重啼血。一声晚钟动了,又送人、断肠时节。莫把琵琶乱拨,正春江潮咽。”
闽词以宋代为盛,曾出现过柳永、刘克庄这样的全国性大词人。明代福建词家不多,清人谢章铤曾在《赌棋山庄词话》中感叹林章的作品不传,并特地从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中录出他的《长相思》:
“江南头,江北头,水满花湾花满洲。花间是妾楼。//郎东头,妾西头,妾处春波郎处流。劝郎休荡舟。”
这首词可谓颇得古乐府神韵。
林章是一个胸怀大志、性情磊落的人,既关心时政,又好管闲事,曾屡次上书朝廷,都没有下文;又因打抱不平卷入一场官司,蹲了三年大狱。但他却不长记性,终因“抗疏请止矿税,兼呈立兵行盐之策”而惹来杀身之祸:被受制于宦官的内阁秘密下狱并暴死于监狱,年仅45岁(据钱谦益《列朝诗集》,未详“立兵行盐”为何意)。
笑独行编注:以上赏析文字系摘编自豆瓣网友余闲《吴兴华<绝句四首>赏析》一文(2012-04-05/12:56:4发布) ,附录文字系摘编自新浪博客网友萧春雷《林章的诗词及牢狱之灾》一文
(2007-09-25/22:54发布)。
★笑独行[综编]
七绝·渡江词
★[明]林章[诗]
★余闲[解读]
不待东风不待潮,
渡江十里九停桡。
不知今夜秦淮水,
流向扬州第几桥。(“流向”一作“送到”)
该诗说的是,有一人乘舟踏上旅途,离开扬州,扬帆而去,却又对情人恋恋难舍,于是不愿借东风与潮水之便,为的就是航速能慢一些。可就算摇橹前进,他也还嫌快呢。于是渡江十里,就停了九次船,真是情深意长。但诗人觉得,单单如此,还不足以表现旅客的留恋与无奈。于是就有了最后两句。东风与潮水都是由东向西,旅客本来可以借风潮之便,那说明他是要扬帆西去。而秦淮水的流向恰好相反,是由西向东。于是旅客在船尾往回看,却看不见情人的身影,也看不见扬州繁华,只得木木地立着,看着船下汤汤流水,心里忽然生了一个奇思妙想,这些流水正奔赴扬州而去,今夜会送到扬州的哪座桥?如果能经过情人家门口,能不能将我的思念带去,传达给她呢?四句诗将眷恋思念之情层层推进,真是情深意浓,感人至深。
![]() |
【附录】
林章的诗词与生平
★萧春雷[原文]
★笑独行[改编]
林章(1555-1599)原名春元,字初文,后改名为章,福建福清人,七岁能诗,诗词文章皆有成就。他成长的时代,正是倭寇猖獗于闽浙海岸的战乱年代。1553年,倭寇曾攻破福清县城,致使万室荡然。等他成年后,戚继光已经平定东南海岸线上的倭乱,挥师北上。1573年,林章18岁中举,堪称少年得志。不料此后会试却屡遭败绩,终生没有考上进士。
才华横溢的林章曾经到边塞戚继光的幕府里呆过一阵,座上赋《滦阳宴别序》,酒未三巡,诗、序并就,让这位儒将刮目相看。戚继光赠以千金,但他性情洒脱,随手散去。
清初文学家王士祯曾在其《池北偶谈》一书中说过一个故事,宣城老儒丘华林曾赋梅花诗百首,请梅禹金评点,梅禹金仅仅为诗点一下句读而已。当梅禹金读到了林章的绝句《渡江词》:“不待东风不待潮,渡江十里九停桡;不知今夜秦淮水,送到扬州第几桥?”不禁击节赞叹,逐字加圈。丘华林不高兴了,说:“林诗二十八字,就得二十八个圈。吾诗百篇,怎么得不到一个圈呀?”人传以为笑。
明代的闽中诗派从林鸿开始就强调复古,以盛唐为宗。清初文学家钱谦益曾讽刺闽中诗派“以摹仿蹈袭为能事”,但他又说:“初文才情跌宕,于唐人格律,时欲跳而去之。要能不为闽派所羁绁,可谓杰出者也。”
林章的诗的确有唐人之风,既天然浑成,又能够深切表达个人的细致体验,明澈动人,感伤而不颓废。被誉为闽中十子之首的曹学佺曾评论林章的诗风为“酸楚寥落”。其《七绝·春日诗》云:
“春城柳色入东华,莫惜骅骝过酒家。记得去年江上别,风吹二十四桥花。”
这首诗典雅纯净,直追唐人风韵,一向颇受称道。
《明词综》卷四收有他的《孤鸾》一词。关于这首词,《词苑萃编》卷十六引《乐府纪事》说,林章曾喜欢一位伎女,伎女因事入狱,林章每日徘徊于外,设法相救。伎女出狱后,欲委身于他,他却让她去做了女道士。这首词即记此情事,词意缠绵深情:
“为谁抛撇。似海燕初分,林莺乍别。回首天涯,满目云山愁绝。东风不怜春色,把一枝、杨花吹折。直恁粘烟带雨,更盈盈似雪。//奈梦儿、相隔恨难说。想昨夜孤衾,今朝双颊。比这青衫上,有几重啼血。一声晚钟动了,又送人、断肠时节。莫把琵琶乱拨,正春江潮咽。”
闽词以宋代为盛,曾出现过柳永、刘克庄这样的全国性大词人。明代福建词家不多,清人谢章铤曾在《赌棋山庄词话》中感叹林章的作品不传,并特地从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中录出他的《长相思》:
“江南头,江北头,水满花湾花满洲。花间是妾楼。//郎东头,妾西头,妾处春波郎处流。劝郎休荡舟。”
这首词可谓颇得古乐府神韵。
林章是一个胸怀大志、性情磊落的人,既关心时政,又好管闲事,曾屡次上书朝廷,都没有下文;又因打抱不平卷入一场官司,蹲了三年大狱。但他却不长记性,终因“抗疏请止矿税,兼呈立兵行盐之策”而惹来杀身之祸:被受制于宦官的内阁秘密下狱并暴死于监狱,年仅45岁(据钱谦益《列朝诗集》,未详“立兵行盐”为何意)。
笑独行编注:以上赏析文字系摘编自豆瓣网友余闲《吴兴华<绝句四首>赏析》一文(2012-04-05/12:56:4发布) ,附录文字系摘编自新浪博客网友萧春雷《林章的诗词及牢狱之灾》一文
(2007-09-25/22:54发布)。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