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胸怀天下的书名啊 请放过这个世界,好吗?
文/厘米
我很喜欢《平凡的世界》和《苏菲的世界》。前者以一个浓缩的家族史来展现当时复杂的大社会;后者以“世界从哪里来?”为开端,以女孩苏菲的问题引出生命的终极意义,这是哲学启蒙的书。
仔细想想,“世界”二字的确是个容易被作者爱上的词,我们都是这世界的小小一员,每个人也有属于他自己的小小世界,多么奇妙的重叠。
可是,这个很棒的词儿最近似乎有了烂大街的可怕迹象:感觉每睡醒一觉,这个世界上就能涌现出至少50本嵌有这个词的书名。我壮着胆子在一家知名购书网站上以“世界”二字为关键词搜索书名,出现了6万多本的搜索结果……
真的好想代替世界表个态:人家很累啊!请求那些胸怀天下的作者们,放过这个世界,多关心下读者的感受,好吗?
我们都太想征服这个世界了
首先,一些编辑抓住人类内心深处那个试图改变世界的微小的火种,用“标题党”的手法使得这个火种蔓延,演变为燃烧的火焰,让读者热血沸腾。这一类“世界”的书,可以算是成功励志类的。
马云在国外一次博览会开幕式上,对着全球媒体演讲时,提到网络改变了这个世界;李开复写过《世界因你不同》;还有约翰·伍德的《离开微软 改变世界》。是的,每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雄心,并且都在潜移默化改变着世界。但在现实世界,太多人不脚踏实地做自己的事情,只想用各种方式激发自己内心不清晰的潜意识,仿佛打一剂强心针,以为随时可以冲破家门,去干一番大事业。
所以抓住这一点,很多书名动不动就跟“世界”扯上关系。比如一本号称是“反鸡汤,不做作”的书叫:《扛得住,世界就是你的》,书里介绍“用36个人生故事,教你如何在残酷的世界里骄傲地活着。”我可以问一下编辑吗?我咬紧牙关,整个“世界”就是我的了吗?
时代越往后发展,我发现“世界”就越是被图书编辑们运用得频繁,简直恨不得把世界拥入怀中,和世界称兄道弟、握手言欢,最后把世界踩在脚下,任我践踏,仿佛就此成了人生赢家。
真实生活越残酷,世界就越要温柔
2012年我采访水木丁,她出了一本新书《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我对这个名字印象深刻,听起来像知心姐姐解决情感问题的专栏。
结果看完书发现,这本书除了名字,哪儿都找不到温柔,就是水木丁在豆瓣上的影评,外加几篇《女人要有女朋友》《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这类型的文章,也许编辑也懒得再取书名,就把这篇听起来很舒服又特立独行的标题用作书名。难怪网友在豆瓣上评论说,这是一本标题和内容反差极大的书。真的反差太大了。
结果,我很快发现:这个书名也烂大街了,市面上铺天盖地出现了类似这样的话,也不知道谁先模仿的谁。毕淑敏也不能免俗,《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还分两册。这便罢了,只是怎么连大诗人雪莱也不放过呢?他的诗集名字变成《只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还有莎翁莎士比亚啊!他的诗集被取名为《与世界温暖相拥》……好想哭。
真实世界是不是太残酷了些?以至于一定要给它冠以“温柔”二字?
天哪,还有升级版———《谁不想被世界温柔相待》《其实,我们都在被这世界温柔地爱着》《请你温暖,无论这世界多冷漠》《你总会路过这个世界的美好》《替这个残酷世界给你的一记温柔耳光》《你的孤独,比这个世界更动人》《善变的世界,难得有你》《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现在流行长句子,接下去要用短文当书名了吧。
快要看晕了是吗?等等,看了右边的再晕也不迟。
这世界啊,随他去吧!
喜欢套用“世界”句式的心灵标题党在封面设计上也有共性:要小清新,粉红粉蓝撞色日系拼接等等,书名的排版一定要竖着,最好还有猫猫狗狗或者阳光下的花花草草和少女背影等。
我也愿意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呢。
别天真了,看一下内容就明白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多半是几篇影评加几段女人自爱自强的话。一个网友的评论深得我心:“名字好听,内容没深度,描述完电影之后说点儿‘观后感’,千篇一律。在网上在线读了一些之后,已没有兴趣了。”
前几天,我的抽屉里莫名出现两本差不多的书:《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和《世界如此浮躁,你要内心淡定》。
忍不住又在网上搜一搜,竟然发现了一整个“家族”:《世界如此险恶,你要看透人心》《世界如此诱惑,你要耐得住寂寞》《世界如此纠结,你要内心强悍》《世界如此残酷,奋斗要选角度》《世界如此枯燥,你要学点幽默》《世界如此复杂,你要学会装傻》《世界如此残酷,我们要内心强大》《世界如此复杂,你要内心强大》、《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学会适应》……
我抬头以45度角仰望天空,思绪陷入一片凌乱。套用两本书来形容我的心情吧———《这个世界不好说》《这世界啊,随他去吧》!
我很喜欢《平凡的世界》和《苏菲的世界》。前者以一个浓缩的家族史来展现当时复杂的大社会;后者以“世界从哪里来?”为开端,以女孩苏菲的问题引出生命的终极意义,这是哲学启蒙的书。
仔细想想,“世界”二字的确是个容易被作者爱上的词,我们都是这世界的小小一员,每个人也有属于他自己的小小世界,多么奇妙的重叠。
可是,这个很棒的词儿最近似乎有了烂大街的可怕迹象:感觉每睡醒一觉,这个世界上就能涌现出至少50本嵌有这个词的书名。我壮着胆子在一家知名购书网站上以“世界”二字为关键词搜索书名,出现了6万多本的搜索结果……
真的好想代替世界表个态:人家很累啊!请求那些胸怀天下的作者们,放过这个世界,多关心下读者的感受,好吗?
我们都太想征服这个世界了
首先,一些编辑抓住人类内心深处那个试图改变世界的微小的火种,用“标题党”的手法使得这个火种蔓延,演变为燃烧的火焰,让读者热血沸腾。这一类“世界”的书,可以算是成功励志类的。
马云在国外一次博览会开幕式上,对着全球媒体演讲时,提到网络改变了这个世界;李开复写过《世界因你不同》;还有约翰·伍德的《离开微软 改变世界》。是的,每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雄心,并且都在潜移默化改变着世界。但在现实世界,太多人不脚踏实地做自己的事情,只想用各种方式激发自己内心不清晰的潜意识,仿佛打一剂强心针,以为随时可以冲破家门,去干一番大事业。
所以抓住这一点,很多书名动不动就跟“世界”扯上关系。比如一本号称是“反鸡汤,不做作”的书叫:《扛得住,世界就是你的》,书里介绍“用36个人生故事,教你如何在残酷的世界里骄傲地活着。”我可以问一下编辑吗?我咬紧牙关,整个“世界”就是我的了吗?
时代越往后发展,我发现“世界”就越是被图书编辑们运用得频繁,简直恨不得把世界拥入怀中,和世界称兄道弟、握手言欢,最后把世界踩在脚下,任我践踏,仿佛就此成了人生赢家。
真实生活越残酷,世界就越要温柔
2012年我采访水木丁,她出了一本新书《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我对这个名字印象深刻,听起来像知心姐姐解决情感问题的专栏。
结果看完书发现,这本书除了名字,哪儿都找不到温柔,就是水木丁在豆瓣上的影评,外加几篇《女人要有女朋友》《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这类型的文章,也许编辑也懒得再取书名,就把这篇听起来很舒服又特立独行的标题用作书名。难怪网友在豆瓣上评论说,这是一本标题和内容反差极大的书。真的反差太大了。
结果,我很快发现:这个书名也烂大街了,市面上铺天盖地出现了类似这样的话,也不知道谁先模仿的谁。毕淑敏也不能免俗,《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还分两册。这便罢了,只是怎么连大诗人雪莱也不放过呢?他的诗集名字变成《只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还有莎翁莎士比亚啊!他的诗集被取名为《与世界温暖相拥》……好想哭。
真实世界是不是太残酷了些?以至于一定要给它冠以“温柔”二字?
天哪,还有升级版———《谁不想被世界温柔相待》《其实,我们都在被这世界温柔地爱着》《请你温暖,无论这世界多冷漠》《你总会路过这个世界的美好》《替这个残酷世界给你的一记温柔耳光》《你的孤独,比这个世界更动人》《善变的世界,难得有你》《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现在流行长句子,接下去要用短文当书名了吧。
快要看晕了是吗?等等,看了右边的再晕也不迟。
这世界啊,随他去吧!
喜欢套用“世界”句式的心灵标题党在封面设计上也有共性:要小清新,粉红粉蓝撞色日系拼接等等,书名的排版一定要竖着,最好还有猫猫狗狗或者阳光下的花花草草和少女背影等。
我也愿意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呢。
别天真了,看一下内容就明白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多半是几篇影评加几段女人自爱自强的话。一个网友的评论深得我心:“名字好听,内容没深度,描述完电影之后说点儿‘观后感’,千篇一律。在网上在线读了一些之后,已没有兴趣了。”
前几天,我的抽屉里莫名出现两本差不多的书:《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和《世界如此浮躁,你要内心淡定》。
忍不住又在网上搜一搜,竟然发现了一整个“家族”:《世界如此险恶,你要看透人心》《世界如此诱惑,你要耐得住寂寞》《世界如此纠结,你要内心强悍》《世界如此残酷,奋斗要选角度》《世界如此枯燥,你要学点幽默》《世界如此复杂,你要学会装傻》《世界如此残酷,我们要内心强大》《世界如此复杂,你要内心强大》、《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学会适应》……
我抬头以45度角仰望天空,思绪陷入一片凌乱。套用两本书来形容我的心情吧———《这个世界不好说》《这世界啊,随他去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