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很好玩:浙东第一龙潭——天兴潭
声明:非原创
天兴潭风景区,位于浙江嵊州市贵门乡,地处海拔216米的深山野岙。旧时,两里之外可听到隐隐约约的瀑布声,数十米之隔且不见其尊容,原来它隐藏在一个狭窄如缝、岩壁如削的凹谷中。
天兴潭处于悬崖耸立的大峡谷,由互相关连的三处深潭组成,又名"三悬潭"。潭与潭距离很近,但瀑布落差分明。在嵊州诸多的瀑布中,天兴潭瀑布以神秘和幽奇著称。
走过了坑坑洼洼的一片乱石滩,隆隆的瀑布声似雷灌耳,巍巍的悬崖峭壁呈现在眼前。天兴潭瀑布有三泄,因三泄而生三潭:里潭、中潭、外潭。外潭到里潭当年无竹排可乘,只能只身贴着岩壁攀入里潭,若是失足掉进潭里那就没命了。紧附着岩壁进入里潭,只见潭上面岩壁如削,圈成一个圆壳,仅一口朝东,上小下大,顶上圆如壶口,高数十丈,瀑布凌空飞泻,犹如白练,下如飞雪,声若雷鸣,因为它是一个半封闭式的井状洞天,潭深达10余米,硬是瀑布穿凿而成。进入里潭,如正好遇上中午时分,阳光映照瀑布幻成虹影,美不胜收。
里潭与中潭南北并列,水流漫过光溜溜的石棱,跃入中潭,中潭直径约20米,形如胃状,岩壁回环,别有洞天,六月如秋,寒气逼人。传说潭中的石壁深凹处,是一张龙床。相传,潭中有龙,逢大旱乡民成群结队到此祷雨。那年明太守祷雨至此,故名拜龙石,俗称龙床。史载,清嘉庆(1796-1820)初年,因大旱,县令沈谦率众至此求雨,归途中至两头门果然降雨,沈县令大喜,作诗曰:"龙游化甘霖,与世为年丰。"甘霖镇的地名由此而来。
天兴潭在南山湖南侧,该景区主要以奇石、飞瀑、深潭、悬岩为特色的峡谷景观。天兴潭地处海拔216米的深山野岙,三里之外即闻瀑布声,一里之隔已见瀑雾谷岚,然距十步尚不见其尊容。待寻声而至,果然是层峦叠翠,涧流碧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天兴潭由三个状若悬锅的水潭组成,古称三悬潭。东晋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曾游览至此,称之为“濑三瀑布”。第一潭上面崖壁如削,顶圆如壶口,高百余丈,瀑布自涧中凌空飞泻,直击潭中,上如白练,下如飞雪,声若雷鸣,动人心魄。潭极深,终年不涸,相传此潭直通东海,乃居龙之地。第二潭与第一潭南北并列,水流越过石棱而入潭,然后又汇注于下面第三潭。第三潭石壁深凹处有巨石一方如榻,相传明知府白玉祷雨于此,故名拜龙石,俗称龙床,登石俯视,碧水涟漪。入第一潭峭壁间,另辟天地,仰视则天成一线,寒气袭人,虽酷暑亦如凉秋。自东晋始,这里就成为文人墨客寻幽览胜的好去处,明代诗僧镏绩游历后写下了《三悬潭》诗:“欲识三潭险,相将踏蹬台。青天咫尺近,丹壁万寻开。沫喷千秋雪,晴喧五月雷。寻幽不到此,空负剡中来。”又被称为“浙东第一龙潭”。
游览天兴潭
天兴潭原名天星潭,又称三悬潭,乃浙江省省级风景名胜南山风景区天兴潭景点之中心。天兴潭四周悬崖直立,其险无比。水潭上窄下宽,状若悬钟,半藏崖内,有一石门槛相隔,将其一分为二。潭极深,终年不枯。相传居龙,崖上尚有龙床。旧时嵊县东阳若遇大旱,多到此迎龙祈雨。
出南山湖,沿盘山公路迤迤南行5公里,但见群山巍巍,竹木森森。源出东阳之半潭江委曲蛇行,从高悬石壁上猛然跌下,历千百年,水滴石穿,终成一潭。人立公路之上俯视,但见碧水澄明,悲翠也似,此即天兴潭。
天兴潭四周悬崖壁立,刀劈斧削,高达千尺,终年水雾缭绕,险峻无比。水潭上窄而下广,形状酷似一悬钟,半藏崖中,内有一石门槛相隔,将潭一分为二。唯一小径,与盘山公路相通。小径宽不盈尺,几呈直角,令人望而生畏,人无一定胆略而莫下。此处冬暖夏凉,若劢夏至此,凉气嗖嗖迎面袭来,溽暑顿消,恍惚如入清凉世界,不失为一避暑之胜地。
天兴潭极深,且终年不涸。1967年,嵊县大旱,江河断流,此处虽属高山却仍绿水盈盈,实为奇迹。相传此潭直通东海,乃居龙之地幸福 边崖上有龙床,至今仍清晰可见。旧时,凡嵊县、东阳等地如遇大旱,乡民皆成群结队至此焚香磕头迎龙祈雨,香烟袅袅,鼓乐喧天,一时劢极。据史载,清嘉庆初年,嵊县大旱,县令沈谦率众至此祈雨,归途中经至两头门,天果降大雨,沈县令一时大喜,吟诗感其恩。诗云:“龙游化甘霖,与世为年丰。”当地百姓为示纪念,遂将两头门改作甘霖,现甘霖镇地名即由此来。
天兴潭四周景点众多,由奇石、飞瀑、深潭、悬崖、石桥组成。人行其间,但见峭壁兀立,碧潭幽深,峰石见奇,雾迷云浮。飞瀑天际来,流泉向东去,“奇松云锁不逊黄山,怪石天穿可媲五岳”,一步一景,景随步移,叫人感到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尤为奇特的是,在天兴潭北侧百处,半天山顶有一兀然突起之巨石,其顶极贺极光极似和尚头颅,贪颈皆备,屏气敛息作东南望。阴雨天气,周围烟雾缭绕,石和尚若隐若现,飘然欲仙;天晴日出,阳光又给僧顶涂上一抹金光。鬼斧神工,造化无穷。虽非乐山大佛,且具乐山大佛之妙处。石和尚左侧,一道飞瀑穿岩破壁自天而降。平时,瀑布洁白若银。早晚两期,朝日夕阳映照,则灿灿若金。一瀑两色,为瀑中之罕见,故名金银瀑。金银瀑喷薄直泻百尺,下击成潭,水极清。潭两旁有一双石笋左右对峙,杂以毛竹青藤,其景清幽。游人至此,面对石佛飞瀑,不由得为大自然的这一杰作而折服倾倒。
众多的景点烘云托月,更使天兴潭寓人文景观于一炉,纳洞、潭、峰、崖、石、瀑于一处,侍景天成,妙趣横生。
十八镬
天兴潭附近有石和尚、金银瀑、将军岩、丰潭瀑和十八镬等景观。石和尚在天兴潭东南近处山巅,是一凸岩,长形,上顶一圆石,引颈含颌,俨然人形,古称“罗汉石”,俗称“石和尚”。清吕燮煌有《罗汉石》诗云:“女娲补天石,遗落鹿门畔。一听生公经,点头化罗汉。趺坐峭壁间,惟与白云伴。青烟认碧环,藤蔓缚雪腕。拈花看奔湍,不知岁月换。”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力把眼前的景物与神话传说相联系,使“石和尚”变得生动而富有灵性。石和尚左侧,一道飞瀑穿岩破壁,自天而降。平时瀑布洁白如银,早晚两期,朝日夕阳映照,灿然若金银。一瀑两色,故名金银瀑。金银瀑喷薄直下百尺,下击成潭,潭水清碧。潭两旁有一双石笋左右对峙,间以翠竹青藤,其景清幽,玉山桥边有石将军一尊。
“贵门”二字为朱熹题写。
天兴潭下游2里处为冰川火山谷,这里曾是距今140万年前古火山喷发通道,为目前我国地质界发现火山弹最多、最集中、最奇特的区域之一。且存有大量第四纪冰川遗迹,具有珍贵的研究和观赏价值。其间有斤丝潭,潭有地下瀑流,潭内之水,色极绿,像一圆形翡翠。且深不可测,古时曾有人以丝线测之,放尽斤丝仍不见底,故名斤丝潭。而丰潭飞瀑,自山顶峡口飞泻而下,落差十丈余,水小时,姿态如银蛇逶延,声如丝竹奏鸣;大雨时,则似万匹素绢垂空,急流奔泻,声若擂鼓。
十八镬在天兴潭上方,溪中卧石多如眠牛,亦有形神逼真之断尾龙、玉帝金印、仙贝护宝等巨石散落其中,其中有小潭一十八个,个个状若铁镬。相传古时有十八罗汉应龙王之邀,来天兴潭聚会,因十八罗汉个个身怀烹饪绝艺,遂各自垒灶置镬,施展手段,献美味佳肴于一席。宴散而镬留,故名十八镬。
天兴潭是游人香客必到之地,称为“浙东第一龙潭”,传说华夏虬龙源出于此,白天在景区内可观瀑,汤舟、挥洞、烧鸭等,晚中住龙吟山庄,丰泽山庄内有棋牌、歌舞等活动。
《风景名胜》2007年第4期(电子杂志)地址:
http://www.gotoread.com/s/e/?vo=4598&p=114
![]() |
![]() |
![]() |
![]() |
![]() |
![]() |
天兴潭风景区,位于浙江嵊州市贵门乡,地处海拔216米的深山野岙。旧时,两里之外可听到隐隐约约的瀑布声,数十米之隔且不见其尊容,原来它隐藏在一个狭窄如缝、岩壁如削的凹谷中。
天兴潭处于悬崖耸立的大峡谷,由互相关连的三处深潭组成,又名"三悬潭"。潭与潭距离很近,但瀑布落差分明。在嵊州诸多的瀑布中,天兴潭瀑布以神秘和幽奇著称。
走过了坑坑洼洼的一片乱石滩,隆隆的瀑布声似雷灌耳,巍巍的悬崖峭壁呈现在眼前。天兴潭瀑布有三泄,因三泄而生三潭:里潭、中潭、外潭。外潭到里潭当年无竹排可乘,只能只身贴着岩壁攀入里潭,若是失足掉进潭里那就没命了。紧附着岩壁进入里潭,只见潭上面岩壁如削,圈成一个圆壳,仅一口朝东,上小下大,顶上圆如壶口,高数十丈,瀑布凌空飞泻,犹如白练,下如飞雪,声若雷鸣,因为它是一个半封闭式的井状洞天,潭深达10余米,硬是瀑布穿凿而成。进入里潭,如正好遇上中午时分,阳光映照瀑布幻成虹影,美不胜收。
里潭与中潭南北并列,水流漫过光溜溜的石棱,跃入中潭,中潭直径约20米,形如胃状,岩壁回环,别有洞天,六月如秋,寒气逼人。传说潭中的石壁深凹处,是一张龙床。相传,潭中有龙,逢大旱乡民成群结队到此祷雨。那年明太守祷雨至此,故名拜龙石,俗称龙床。史载,清嘉庆(1796-1820)初年,因大旱,县令沈谦率众至此求雨,归途中至两头门果然降雨,沈县令大喜,作诗曰:"龙游化甘霖,与世为年丰。"甘霖镇的地名由此而来。
天兴潭在南山湖南侧,该景区主要以奇石、飞瀑、深潭、悬岩为特色的峡谷景观。天兴潭地处海拔216米的深山野岙,三里之外即闻瀑布声,一里之隔已见瀑雾谷岚,然距十步尚不见其尊容。待寻声而至,果然是层峦叠翠,涧流碧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天兴潭由三个状若悬锅的水潭组成,古称三悬潭。东晋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曾游览至此,称之为“濑三瀑布”。第一潭上面崖壁如削,顶圆如壶口,高百余丈,瀑布自涧中凌空飞泻,直击潭中,上如白练,下如飞雪,声若雷鸣,动人心魄。潭极深,终年不涸,相传此潭直通东海,乃居龙之地。第二潭与第一潭南北并列,水流越过石棱而入潭,然后又汇注于下面第三潭。第三潭石壁深凹处有巨石一方如榻,相传明知府白玉祷雨于此,故名拜龙石,俗称龙床,登石俯视,碧水涟漪。入第一潭峭壁间,另辟天地,仰视则天成一线,寒气袭人,虽酷暑亦如凉秋。自东晋始,这里就成为文人墨客寻幽览胜的好去处,明代诗僧镏绩游历后写下了《三悬潭》诗:“欲识三潭险,相将踏蹬台。青天咫尺近,丹壁万寻开。沫喷千秋雪,晴喧五月雷。寻幽不到此,空负剡中来。”又被称为“浙东第一龙潭”。
游览天兴潭
天兴潭原名天星潭,又称三悬潭,乃浙江省省级风景名胜南山风景区天兴潭景点之中心。天兴潭四周悬崖直立,其险无比。水潭上窄下宽,状若悬钟,半藏崖内,有一石门槛相隔,将其一分为二。潭极深,终年不枯。相传居龙,崖上尚有龙床。旧时嵊县东阳若遇大旱,多到此迎龙祈雨。
出南山湖,沿盘山公路迤迤南行5公里,但见群山巍巍,竹木森森。源出东阳之半潭江委曲蛇行,从高悬石壁上猛然跌下,历千百年,水滴石穿,终成一潭。人立公路之上俯视,但见碧水澄明,悲翠也似,此即天兴潭。
天兴潭四周悬崖壁立,刀劈斧削,高达千尺,终年水雾缭绕,险峻无比。水潭上窄而下广,形状酷似一悬钟,半藏崖中,内有一石门槛相隔,将潭一分为二。唯一小径,与盘山公路相通。小径宽不盈尺,几呈直角,令人望而生畏,人无一定胆略而莫下。此处冬暖夏凉,若劢夏至此,凉气嗖嗖迎面袭来,溽暑顿消,恍惚如入清凉世界,不失为一避暑之胜地。
天兴潭极深,且终年不涸。1967年,嵊县大旱,江河断流,此处虽属高山却仍绿水盈盈,实为奇迹。相传此潭直通东海,乃居龙之地幸福 边崖上有龙床,至今仍清晰可见。旧时,凡嵊县、东阳等地如遇大旱,乡民皆成群结队至此焚香磕头迎龙祈雨,香烟袅袅,鼓乐喧天,一时劢极。据史载,清嘉庆初年,嵊县大旱,县令沈谦率众至此祈雨,归途中经至两头门,天果降大雨,沈县令一时大喜,吟诗感其恩。诗云:“龙游化甘霖,与世为年丰。”当地百姓为示纪念,遂将两头门改作甘霖,现甘霖镇地名即由此来。
天兴潭四周景点众多,由奇石、飞瀑、深潭、悬崖、石桥组成。人行其间,但见峭壁兀立,碧潭幽深,峰石见奇,雾迷云浮。飞瀑天际来,流泉向东去,“奇松云锁不逊黄山,怪石天穿可媲五岳”,一步一景,景随步移,叫人感到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尤为奇特的是,在天兴潭北侧百处,半天山顶有一兀然突起之巨石,其顶极贺极光极似和尚头颅,贪颈皆备,屏气敛息作东南望。阴雨天气,周围烟雾缭绕,石和尚若隐若现,飘然欲仙;天晴日出,阳光又给僧顶涂上一抹金光。鬼斧神工,造化无穷。虽非乐山大佛,且具乐山大佛之妙处。石和尚左侧,一道飞瀑穿岩破壁自天而降。平时,瀑布洁白若银。早晚两期,朝日夕阳映照,则灿灿若金。一瀑两色,为瀑中之罕见,故名金银瀑。金银瀑喷薄直泻百尺,下击成潭,水极清。潭两旁有一双石笋左右对峙,杂以毛竹青藤,其景清幽。游人至此,面对石佛飞瀑,不由得为大自然的这一杰作而折服倾倒。
众多的景点烘云托月,更使天兴潭寓人文景观于一炉,纳洞、潭、峰、崖、石、瀑于一处,侍景天成,妙趣横生。
十八镬
天兴潭附近有石和尚、金银瀑、将军岩、丰潭瀑和十八镬等景观。石和尚在天兴潭东南近处山巅,是一凸岩,长形,上顶一圆石,引颈含颌,俨然人形,古称“罗汉石”,俗称“石和尚”。清吕燮煌有《罗汉石》诗云:“女娲补天石,遗落鹿门畔。一听生公经,点头化罗汉。趺坐峭壁间,惟与白云伴。青烟认碧环,藤蔓缚雪腕。拈花看奔湍,不知岁月换。”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力把眼前的景物与神话传说相联系,使“石和尚”变得生动而富有灵性。石和尚左侧,一道飞瀑穿岩破壁,自天而降。平时瀑布洁白如银,早晚两期,朝日夕阳映照,灿然若金银。一瀑两色,故名金银瀑。金银瀑喷薄直下百尺,下击成潭,潭水清碧。潭两旁有一双石笋左右对峙,间以翠竹青藤,其景清幽,玉山桥边有石将军一尊。
“贵门”二字为朱熹题写。
天兴潭下游2里处为冰川火山谷,这里曾是距今140万年前古火山喷发通道,为目前我国地质界发现火山弹最多、最集中、最奇特的区域之一。且存有大量第四纪冰川遗迹,具有珍贵的研究和观赏价值。其间有斤丝潭,潭有地下瀑流,潭内之水,色极绿,像一圆形翡翠。且深不可测,古时曾有人以丝线测之,放尽斤丝仍不见底,故名斤丝潭。而丰潭飞瀑,自山顶峡口飞泻而下,落差十丈余,水小时,姿态如银蛇逶延,声如丝竹奏鸣;大雨时,则似万匹素绢垂空,急流奔泻,声若擂鼓。
十八镬在天兴潭上方,溪中卧石多如眠牛,亦有形神逼真之断尾龙、玉帝金印、仙贝护宝等巨石散落其中,其中有小潭一十八个,个个状若铁镬。相传古时有十八罗汉应龙王之邀,来天兴潭聚会,因十八罗汉个个身怀烹饪绝艺,遂各自垒灶置镬,施展手段,献美味佳肴于一席。宴散而镬留,故名十八镬。
天兴潭是游人香客必到之地,称为“浙东第一龙潭”,传说华夏虬龙源出于此,白天在景区内可观瀑,汤舟、挥洞、烧鸭等,晚中住龙吟山庄,丰泽山庄内有棋牌、歌舞等活动。
《风景名胜》2007年第4期(电子杂志)地址:
http://www.gotoread.com/s/e/?vo=4598&p=114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