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店》电视脚本
【画面】我的外婆坐在东阳到横店的十分破旧的公交车上,双眼一直看着窗外。外面的街道上尘土飞扬,透过一辆辆快速驶过的剧组大巴和普通私家车后,出现了横店那块非常刺眼的牌坊,上面写着八个金色大字,横空出世店乃一城。牌匾在正午的阳光照耀下显得金碧辉煌。但我外婆连头都没抬,还是维持之前相同的姿势看着外面一间间半旧不新的洋楼飞速往后退去,她在找她那块童年时期的她再熟悉不过的小牌子—张山邬。
【解说词】 人往往很难记住自己童年时候发生的事情,所以故乡与其说是一个地方,不如说更像一个影子。只有当身临其境的时候,过去的事情才会像潮水一般扑面而来。张山邬,我外婆带着我长大的地方。她是横店的影子。
【画面】外婆在张山邬下车,沿着一条新修的小路进了村子。张山邬和其他村子并无不同,坐在房子门口吃着午饭的人们已经对摄像机见怪不怪,主道旁第二家门口的张三试图把刚吃完的骨头丢给他家的大黄狗,但用力过猛骨头扔到了我外婆的脚边上,大黄狗飞速的蹿到我外婆脚边,若无其事的在小街道中央啃起了骨头。我外婆和大家都笑了起来。
【解说词】 无。原声记录即可。
【画面】我外婆轻车熟路的在村内拐了几个弯,就到达了现在村内的综合楼。楼像是由沾满灰尘的白色砖头和几近脱落的蓝色(绿色)玻璃拼凑起来的,高三层,楼前有个大院,院子中央有一个凸起的小土包,土包里种着一些廉价的植物,生命在阳光的直射下显得毫无生机。这就是个毫无生机的地方。我外婆走到土包旁边,传唤我给她拿个凳子,嘴里嘟哝着什么,似乎是要开始讲一些之前的故事。
【解说词】我外婆是个健忘的人,我相信她之所以对这儿的路如此熟悉绝不是因为她记得这些路怎么走,她只是靠感觉而已。这种浮萍般的感情只有在眼前这栋破旧的大楼出现时才能尘埃落定。墙壁上的斑驳,窗台上的积灰,这原本是有洁癖的外婆最不喜欢的,但她衰老的脸上并未浮现出一丝不悦,反而有种与周围格格不入的宁静。
【画面】在我准备去给外婆拿凳子的时候,村内的广播突然播放起了运动曲,原本有些孤独甚至接近于萧条的村庄瞬间变了个模样,在运动曲播放完两遍后村内机动车发动马达的声音,一辆辆面包车燃烧柴油的声音此起彼伏,原来坐在门口吃饭的人们,都结果媳妇儿递过来的两个巨大的塑料袋,在塑料袋中隐约还装着层层叠起的饭盒。大黄们似乎并没有跟上人们匆忙变化的节奏,只是懒洋洋的翻了个身。过了一段时间后,一辆辆车有序的驶出了村口,融入到村外大道的盲流之中。我外婆仍然还是站在小土包旁边,没有动,没有表情,好像一切都与她无关。
【解说词】这是送餐的铃声,村庄的背后正是横店影视城的重要一环,广州街香港街,里面可能有几个剧组,成千上百人都等着买村里的人做的盒饭。世间万物变化的过程总是难以寻觅,可变化的结果却是那么显而易见。这种明显属于城里人的快节奏在以前的张山邬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我的外婆,她并没有惊讶,她只是站在时间的门外,因为只有在时间门外她才能看清故乡的本质,就是无常。
【画面】村民们下车后提着几个袋子拥向剧组派来结账的小伙子,当他们领到自己的那一份后,对面前繁华的广州街香港街和川流不息的游客们并没有表示出半点流连之意,纷纷上了自己的座驾然后一路绝尘,返回村庄里。而游客们也似乎对这一群突然冒出来的农门们视若无睹,情侣们只是互相含情脉脉,老板们与身边的美女旁若无人的亲昵,导游们则一如既往的催促着团员们从一个景点赶向下一个景点。两者之间就像广州街香港街的喧哗和与之相邻的国道上飞扬的尘土一样,息息相关,却并无交集。
【解说词】村民们例行公事的与剧组派来的小伙子算清帐之后,随即迅速脱离了广州街香港街的繁华喧嚣,回到与广州街香港街一线之隔的国道上。身后景点的中所有的爱情虚荣与浮华都与他们无关。两者之间就像广州街香港街的喧哗和与之相邻的国道上飞扬的尘土一样,息息相关,却并无交集
【画面】外婆不知何时已经悄悄走到村口,她似乎是觉得有些倦了,便倚在村口那颗历经风尘的古树上。此时她的脸上隐约带着儿时等待父亲采药归来时的期待,强烈但缺乏温度的阳光透过尘土洒在我外婆的身上。片刻后村里人的“车队”陆陆续续的到达了村口,车尾排出的废气席卷成烟,直冲天空。有些上了年纪的大叔认出了我外婆,停下来与我外婆寒暄几句。而村里年轻辈的人都迫不及待的想回屋里把钱上交给婆娘然后好好睡个午觉。当车队都已经陆续全部进村了以后,我的外婆又恢复了来时在公交车上时的面无表情,她对我招了招手说:“我们走吧。”
【解说词】我知道我外婆心里没有故乡这个概念,所谓故乡不过是心存侥幸的游子自我安慰的幻想。外婆只知道这个地方变了,这个地方的人也变了。所有呼之欲出的情绪都被我外婆留在了这个地方,在百年后的查无此人之际,唯有风尘也是好的。
【解说词】 人往往很难记住自己童年时候发生的事情,所以故乡与其说是一个地方,不如说更像一个影子。只有当身临其境的时候,过去的事情才会像潮水一般扑面而来。张山邬,我外婆带着我长大的地方。她是横店的影子。
【画面】外婆在张山邬下车,沿着一条新修的小路进了村子。张山邬和其他村子并无不同,坐在房子门口吃着午饭的人们已经对摄像机见怪不怪,主道旁第二家门口的张三试图把刚吃完的骨头丢给他家的大黄狗,但用力过猛骨头扔到了我外婆的脚边上,大黄狗飞速的蹿到我外婆脚边,若无其事的在小街道中央啃起了骨头。我外婆和大家都笑了起来。
【解说词】 无。原声记录即可。
【画面】我外婆轻车熟路的在村内拐了几个弯,就到达了现在村内的综合楼。楼像是由沾满灰尘的白色砖头和几近脱落的蓝色(绿色)玻璃拼凑起来的,高三层,楼前有个大院,院子中央有一个凸起的小土包,土包里种着一些廉价的植物,生命在阳光的直射下显得毫无生机。这就是个毫无生机的地方。我外婆走到土包旁边,传唤我给她拿个凳子,嘴里嘟哝着什么,似乎是要开始讲一些之前的故事。
【解说词】我外婆是个健忘的人,我相信她之所以对这儿的路如此熟悉绝不是因为她记得这些路怎么走,她只是靠感觉而已。这种浮萍般的感情只有在眼前这栋破旧的大楼出现时才能尘埃落定。墙壁上的斑驳,窗台上的积灰,这原本是有洁癖的外婆最不喜欢的,但她衰老的脸上并未浮现出一丝不悦,反而有种与周围格格不入的宁静。
【画面】在我准备去给外婆拿凳子的时候,村内的广播突然播放起了运动曲,原本有些孤独甚至接近于萧条的村庄瞬间变了个模样,在运动曲播放完两遍后村内机动车发动马达的声音,一辆辆面包车燃烧柴油的声音此起彼伏,原来坐在门口吃饭的人们,都结果媳妇儿递过来的两个巨大的塑料袋,在塑料袋中隐约还装着层层叠起的饭盒。大黄们似乎并没有跟上人们匆忙变化的节奏,只是懒洋洋的翻了个身。过了一段时间后,一辆辆车有序的驶出了村口,融入到村外大道的盲流之中。我外婆仍然还是站在小土包旁边,没有动,没有表情,好像一切都与她无关。
【解说词】这是送餐的铃声,村庄的背后正是横店影视城的重要一环,广州街香港街,里面可能有几个剧组,成千上百人都等着买村里的人做的盒饭。世间万物变化的过程总是难以寻觅,可变化的结果却是那么显而易见。这种明显属于城里人的快节奏在以前的张山邬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我的外婆,她并没有惊讶,她只是站在时间的门外,因为只有在时间门外她才能看清故乡的本质,就是无常。
【画面】村民们下车后提着几个袋子拥向剧组派来结账的小伙子,当他们领到自己的那一份后,对面前繁华的广州街香港街和川流不息的游客们并没有表示出半点流连之意,纷纷上了自己的座驾然后一路绝尘,返回村庄里。而游客们也似乎对这一群突然冒出来的农门们视若无睹,情侣们只是互相含情脉脉,老板们与身边的美女旁若无人的亲昵,导游们则一如既往的催促着团员们从一个景点赶向下一个景点。两者之间就像广州街香港街的喧哗和与之相邻的国道上飞扬的尘土一样,息息相关,却并无交集。
【解说词】村民们例行公事的与剧组派来的小伙子算清帐之后,随即迅速脱离了广州街香港街的繁华喧嚣,回到与广州街香港街一线之隔的国道上。身后景点的中所有的爱情虚荣与浮华都与他们无关。两者之间就像广州街香港街的喧哗和与之相邻的国道上飞扬的尘土一样,息息相关,却并无交集
【画面】外婆不知何时已经悄悄走到村口,她似乎是觉得有些倦了,便倚在村口那颗历经风尘的古树上。此时她的脸上隐约带着儿时等待父亲采药归来时的期待,强烈但缺乏温度的阳光透过尘土洒在我外婆的身上。片刻后村里人的“车队”陆陆续续的到达了村口,车尾排出的废气席卷成烟,直冲天空。有些上了年纪的大叔认出了我外婆,停下来与我外婆寒暄几句。而村里年轻辈的人都迫不及待的想回屋里把钱上交给婆娘然后好好睡个午觉。当车队都已经陆续全部进村了以后,我的外婆又恢复了来时在公交车上时的面无表情,她对我招了招手说:“我们走吧。”
【解说词】我知道我外婆心里没有故乡这个概念,所谓故乡不过是心存侥幸的游子自我安慰的幻想。外婆只知道这个地方变了,这个地方的人也变了。所有呼之欲出的情绪都被我外婆留在了这个地方,在百年后的查无此人之际,唯有风尘也是好的。
-
林小米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28 23: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