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的爸爸变得不再强大
记得曾经跟一位自己创业的女性聊天,她打拼数年,已经有所成就。当然,从一无所有走过来,走得很不容易。她说起面临的种种压力,最后感叹了一句:我最需要的,是家人尤其是我爸爸的支持,但现在他情绪不太好,经常还得我去安慰和照顾他。——看起来,身边亲人的变化,有时比其他各种外部压力更让人难以适应。
可是,人需要在变化中生存。必须面对的变化之一,便是心目中一直强大可以保护自己的亲人,变得弱小或衰老,反而需要自己的照顾——比如爸爸。听见爸爸为从前的拿手活儿做不好了发出感叹“人老了,不中用了”,这会让人心酸,不知说什么好。发现爸爸好端端地忽然变得挑剔或固执起来,有点儿像小孩子一样不讲理和难缠,也会让人不知所措,似乎只能用“老小孩”之类说法,背后抱怨并自我开解一下。
然而,你知道吗,那是因为他们老去时,尚未接受和适应由盛年转入老年的自己。
到了开始幻想时光倒流的年纪
如果用一年四季来比喻人一生中的幼年、青年、中年、老年,那么少儿时代,就像繁花盛开的春天一样生机勃勃,有着无限美好的未来;青年时代,带着夏天一样的热情和憧憬,进入社会,去寻找自己的位置,也期待建立自己的功业,组建自己的家庭;如果春生夏长的前两季过得不错,中年再接再厉,有望像秋季那样硕果累累,丰盛而充实,同时也要扶老携幼,并为自己走向老年开始做准备;老年有如一生的冬季,逐渐沉静和沉寂,看似万物肃杀中,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流转可以生生不息。
曾见过有文坛大家著文描述一生的梦想,前三个梦想概括起来,就相当于少有所学,长有所用,老有所养——少年时代有机会学到很多东西,青壮年时期可以发挥所长,为社会做些事情;老了以后可以有不错的物质积累和心境,去安享晚年。
不过,一年四季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人生的四季,在我们心目中,却感觉像是一条先升后降的曲线,走到生命的巅峰后,就要走下坡路了。小孩子会渴望长大,盼着下一个生日快点到来。成人则会在到了某个年龄段后(具体因人而异),开始盼望时光能倒流或停住,容颜不再老去。
一年中的季节变化,我们早已熟知,即便换季时有几天会乱穿衣,即便天气的骤热骤冷让人不习惯,频频抱怨春天秋天为何总是那么短暂,但总体上我们处变不惊。因为深知春天过去了,明年还会再来。人生的换季,却是只能向前走,无法循环往复,不能回头,而前路如何更是不可预知。面临每个新时期的不可知,每逢不如意或境遇不如想像,我们都不免想殷勤回首,怀念以往的快乐和无忧无虑。要适应人生的换季,尤其是走向人生冬季的这个转换期,那比适应天气变化困难多了。当体力、精力都在下降,收入乃至社会地位不如以前,怀疑自己不再那么受人尊重、被人需要……试想一下,这些放我们自己身上,是否都能乐观开朗非常顺畅地过去?
有首很美丽的流行歌曲唱道:“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在风华正盛时想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无比温馨浪漫的。在这想像的浪漫中,并不需要考虑如何应对自己和伴侣由壮年进入老年的转换期。这样的转换期,成年子女若能陪伴父母走过,会让双方的生命都更充实而丰盛。
“她有多高兴,我就有多失落”
懂得爸爸还不太接受变老,便足以了解他所有的跟老有关的感叹,和无端的孩子似的固执难处。那只是陷入不安全感、对自己对未来不确定时,少了许多弹性,希望从亲人处得到更多的爱与肯定。谁不希望自己足够强大、能够对别人有用呢?听过一位善于反思的父亲自述说:“女儿四五岁的时候,怎么努力都打不开糖果罐,我拿过来一下子就拧开了,她当时用无限崇拜的眼光看着我。半年之后,她又拧同样的糖果罐,还是半天打不开,我不耐烦了,说,我来吧。她怎么都不肯,坚持了好久,终于自己打开了。她为此欢呼雀跃。可是,她有多高兴,我就有多失落。”——这种失落,很多父母都经历过吧?看着孩子长大、逐渐独立,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听话,那样依赖和需要自己。等到子女忙于事业和自己的家庭,父亲又老去时,那份失落感更会重得多。不是每个人都能快速接受和调整好这份失落的。
而此时,子女可能仍习惯性地停留在小时候父爱如山的印象中,并不适应自己已经长大和父亲在变老的现实。毕竟,儿时记忆和习惯,常常刻骨铭心。
对很小的孩子来说,父亲是生命中的保护和依靠。曾经听一位父亲回忆独生女儿小时候的故事。女儿3岁时,有一次他带着女儿在外面。有一名非常高大魁梧的男子走近,跟小姑娘打了个招呼:嗨,小女孩儿,你好吗?3岁的女儿见到陌生人,简直吓呆了,看着爸爸,话都不会说,只会躲到爸爸背后。做父亲的安抚她说:“没事儿,爸爸在这里。”她才慢慢安心。说这段往事时,故事中的女儿已经进入青春期,在爸爸心目中,孩子无论长到多大,都还是孩子,都还保留着小时候的单纯可爱吧?
子女心中,也常铭刻着早年跟爸爸之间的美好回忆。读过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自传,写到她很小的时候睡在父母房里,有时会半夜醒来,怕黑而哭闹。妈妈对此很烦,于是爸爸想了个办法,用一根细绳,临睡前一头系在女儿手上,一头系在爸爸腿上。小女孩儿若是夜间醒了,拉拉绳子,感受到爸爸在那儿,就不再害怕。
这类备受呵护和保护的记忆,几乎每个人都有。童年的习惯很多会无意间保留下来。子女即便成年了,在外面什么事都要自己想办法搞定,回到爸爸面前,有时仍会忽然“变小”,不自觉地像小时候那样,期望爸爸仍是自己不变的依靠。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孩子会长大,父母会变老。心中的印象和想像,常有跟现实对不上的时候。那会让人错愕甚至难以接受。
曾见有人感叹,成年后偶然重回昔日就读的小学,吃了一惊,记忆中宽大的教室,已经有些残破;回忆中高大的课桌,竟然只有那么矮小,当年我就是坐在这样的桌子后面吗?——他显然一时忘记,多年过去,昔日的小学生早已长大成人。心目中的儿时记忆,跟今天的现实对不上了。
忽然发现早年用过的课桌没有回忆中那般高大,都会吃惊感叹;何况忽然意识到爸爸不再强大呢。
我们其实都只看着别人变老
从小到大,面对父亲时的心态,原本在不断变化着。见过有人简述,在不同阶段如何看待自己的父亲:小时候仰望,大一点儿了是不以为然;年轻气盛时对父亲很不屑,以为父亲若有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气斗志,早就成就一番事业了;自个儿成家生子后,开始明白做父母之不易;自己年近中年时开始真正理解父亲……这一路磕磕绊绊走过来,若是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简直可以让双方都抓狂吧?
人长大的过程,若能不断接近生命的真相,走近真实的自己,走近真实的他人,这样的成长和自我拓展,可喜可贺。能够面对父辈的老去,是长大成人走向真正成熟的一部分。不论是我们自己还是身处进入老年这一转换期的父辈,其实都只看着别人变老,而并未真正体验过自己的老年。放下对衰老的负面想像和人为附加的种种意义之后,年老,像年轻一样,是生命的一部分,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就像我们看待不同季节时,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都是人生好时节。
这个阶段子女可以为父辈做的,是爱的陪伴。亲人间的真爱,跟对方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没有太大关系。爸爸并不需要比别人优越、比别人能干,才值得儿女尊重爱戴。单凭传给子女生命、养育子女成人这两点,他已经拥有在家里和子女心里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位置——老师、老板都可以有很多,老爸,只有一个。
亲子之间的爱能顺畅流动,是对彼此莫大的支持。儿女言行一致地告诉父亲:爸爸,不论你能不能干,健不健康,你都是我爸爸,我都一样爱你。你对我很重要,有你在,你不用做什么,我就可以很踏实。你支持我,鼓励我,就会给我很大的精神力量……这样的坦诚沟通和情感交流所带来的支持,可以帮亲人化解不少对于衰老、对于想像不再被重视、不再被子女需要的担忧。其他的具体操作问题,像如何协助爸爸找到新的生活重心、培养增进健康的习惯和爱好之类,跟爱的流动相比,都相对简单。
照顾父辈情绪时,或许会碰上他变得固执、挑剔、不好相处之时,有时确实像面对一个孩子。然而,单单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此时的爸爸,不见得是他真正需要的,也不见得对双方好。这时想像一下爸爸背后的爷爷、奶奶或许会有帮助——这跟爷爷、奶奶是否仍然在世并无相干,只是提醒自己不必困在眼前爸爸的表面行为中,不要越俎代庖去做若干年前由爷爷奶奶负责做的事情,提醒自己尽子女的本分,温柔地坚持自己所能做的就够了。
“我养你小,你养我老”
最后,会有一天,爸爸真正老去并渐渐需要子女生活上的照料。重读一段网上流传的父母对成年子女的心声,仍然为之感动不已。生命所必经的某些阶段,无法逃避,也不必空口安慰。年老的父母所需要子女做的,只是爱的陪伴和耐心的照料,只是简简单单的“我养你小,你养我老”。这段文字是翻译过来的,有不同的版本,下面是其中一种:
当我老了,不再是原来的我。请理解我,对我有一点耐心。
当我把菜汤洒到自己的衣服上,当我忘记怎样系鞋带,请想一想当初我是如何手把手地教你。
当我一遍一遍地重复你早已听腻的话语,请耐心听我说,不要打断我。你小的时候,我不得不重复那个讲过千百遍的故事直到你入梦。
当我需要你帮我洗澡时,请不要责备我。还记得小时候我千方百计哄你洗澡吗?
当我对新科技新事物不知所措时,请不要嘲笑我。想一想我当初怎样耐心地回答你的每一个“为什么”。
当我由于双腿疲劳而无法行走时,请伸出你年轻有力的手扶我。就像你小时候学习走路时,我扶你那样。
当我忽然忘记我们谈话的主题时,请给我一些时间让我回想。其实对我来说,谈论什么并不重要,只要你能在一旁听我说,我就很满足了。
当你看着老去的我,请不要悲伤,理解我,支持我,就像你刚刚开始学习生活时我对你那样。
当初我引导你走上人生的路,如今请你陪伴我走完最后的路。当你给我你的爱和耐心,我会报以感激的微笑。
这微笑中凝结着我对你无限的爱。
可是,人需要在变化中生存。必须面对的变化之一,便是心目中一直强大可以保护自己的亲人,变得弱小或衰老,反而需要自己的照顾——比如爸爸。听见爸爸为从前的拿手活儿做不好了发出感叹“人老了,不中用了”,这会让人心酸,不知说什么好。发现爸爸好端端地忽然变得挑剔或固执起来,有点儿像小孩子一样不讲理和难缠,也会让人不知所措,似乎只能用“老小孩”之类说法,背后抱怨并自我开解一下。
然而,你知道吗,那是因为他们老去时,尚未接受和适应由盛年转入老年的自己。
到了开始幻想时光倒流的年纪
如果用一年四季来比喻人一生中的幼年、青年、中年、老年,那么少儿时代,就像繁花盛开的春天一样生机勃勃,有着无限美好的未来;青年时代,带着夏天一样的热情和憧憬,进入社会,去寻找自己的位置,也期待建立自己的功业,组建自己的家庭;如果春生夏长的前两季过得不错,中年再接再厉,有望像秋季那样硕果累累,丰盛而充实,同时也要扶老携幼,并为自己走向老年开始做准备;老年有如一生的冬季,逐渐沉静和沉寂,看似万物肃杀中,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流转可以生生不息。
曾见过有文坛大家著文描述一生的梦想,前三个梦想概括起来,就相当于少有所学,长有所用,老有所养——少年时代有机会学到很多东西,青壮年时期可以发挥所长,为社会做些事情;老了以后可以有不错的物质积累和心境,去安享晚年。
不过,一年四季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人生的四季,在我们心目中,却感觉像是一条先升后降的曲线,走到生命的巅峰后,就要走下坡路了。小孩子会渴望长大,盼着下一个生日快点到来。成人则会在到了某个年龄段后(具体因人而异),开始盼望时光能倒流或停住,容颜不再老去。
一年中的季节变化,我们早已熟知,即便换季时有几天会乱穿衣,即便天气的骤热骤冷让人不习惯,频频抱怨春天秋天为何总是那么短暂,但总体上我们处变不惊。因为深知春天过去了,明年还会再来。人生的换季,却是只能向前走,无法循环往复,不能回头,而前路如何更是不可预知。面临每个新时期的不可知,每逢不如意或境遇不如想像,我们都不免想殷勤回首,怀念以往的快乐和无忧无虑。要适应人生的换季,尤其是走向人生冬季的这个转换期,那比适应天气变化困难多了。当体力、精力都在下降,收入乃至社会地位不如以前,怀疑自己不再那么受人尊重、被人需要……试想一下,这些放我们自己身上,是否都能乐观开朗非常顺畅地过去?
有首很美丽的流行歌曲唱道:“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在风华正盛时想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无比温馨浪漫的。在这想像的浪漫中,并不需要考虑如何应对自己和伴侣由壮年进入老年的转换期。这样的转换期,成年子女若能陪伴父母走过,会让双方的生命都更充实而丰盛。
“她有多高兴,我就有多失落”
懂得爸爸还不太接受变老,便足以了解他所有的跟老有关的感叹,和无端的孩子似的固执难处。那只是陷入不安全感、对自己对未来不确定时,少了许多弹性,希望从亲人处得到更多的爱与肯定。谁不希望自己足够强大、能够对别人有用呢?听过一位善于反思的父亲自述说:“女儿四五岁的时候,怎么努力都打不开糖果罐,我拿过来一下子就拧开了,她当时用无限崇拜的眼光看着我。半年之后,她又拧同样的糖果罐,还是半天打不开,我不耐烦了,说,我来吧。她怎么都不肯,坚持了好久,终于自己打开了。她为此欢呼雀跃。可是,她有多高兴,我就有多失落。”——这种失落,很多父母都经历过吧?看着孩子长大、逐渐独立,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听话,那样依赖和需要自己。等到子女忙于事业和自己的家庭,父亲又老去时,那份失落感更会重得多。不是每个人都能快速接受和调整好这份失落的。
而此时,子女可能仍习惯性地停留在小时候父爱如山的印象中,并不适应自己已经长大和父亲在变老的现实。毕竟,儿时记忆和习惯,常常刻骨铭心。
对很小的孩子来说,父亲是生命中的保护和依靠。曾经听一位父亲回忆独生女儿小时候的故事。女儿3岁时,有一次他带着女儿在外面。有一名非常高大魁梧的男子走近,跟小姑娘打了个招呼:嗨,小女孩儿,你好吗?3岁的女儿见到陌生人,简直吓呆了,看着爸爸,话都不会说,只会躲到爸爸背后。做父亲的安抚她说:“没事儿,爸爸在这里。”她才慢慢安心。说这段往事时,故事中的女儿已经进入青春期,在爸爸心目中,孩子无论长到多大,都还是孩子,都还保留着小时候的单纯可爱吧?
子女心中,也常铭刻着早年跟爸爸之间的美好回忆。读过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自传,写到她很小的时候睡在父母房里,有时会半夜醒来,怕黑而哭闹。妈妈对此很烦,于是爸爸想了个办法,用一根细绳,临睡前一头系在女儿手上,一头系在爸爸腿上。小女孩儿若是夜间醒了,拉拉绳子,感受到爸爸在那儿,就不再害怕。
这类备受呵护和保护的记忆,几乎每个人都有。童年的习惯很多会无意间保留下来。子女即便成年了,在外面什么事都要自己想办法搞定,回到爸爸面前,有时仍会忽然“变小”,不自觉地像小时候那样,期望爸爸仍是自己不变的依靠。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孩子会长大,父母会变老。心中的印象和想像,常有跟现实对不上的时候。那会让人错愕甚至难以接受。
曾见有人感叹,成年后偶然重回昔日就读的小学,吃了一惊,记忆中宽大的教室,已经有些残破;回忆中高大的课桌,竟然只有那么矮小,当年我就是坐在这样的桌子后面吗?——他显然一时忘记,多年过去,昔日的小学生早已长大成人。心目中的儿时记忆,跟今天的现实对不上了。
忽然发现早年用过的课桌没有回忆中那般高大,都会吃惊感叹;何况忽然意识到爸爸不再强大呢。
我们其实都只看着别人变老
从小到大,面对父亲时的心态,原本在不断变化着。见过有人简述,在不同阶段如何看待自己的父亲:小时候仰望,大一点儿了是不以为然;年轻气盛时对父亲很不屑,以为父亲若有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气斗志,早就成就一番事业了;自个儿成家生子后,开始明白做父母之不易;自己年近中年时开始真正理解父亲……这一路磕磕绊绊走过来,若是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简直可以让双方都抓狂吧?
人长大的过程,若能不断接近生命的真相,走近真实的自己,走近真实的他人,这样的成长和自我拓展,可喜可贺。能够面对父辈的老去,是长大成人走向真正成熟的一部分。不论是我们自己还是身处进入老年这一转换期的父辈,其实都只看着别人变老,而并未真正体验过自己的老年。放下对衰老的负面想像和人为附加的种种意义之后,年老,像年轻一样,是生命的一部分,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就像我们看待不同季节时,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都是人生好时节。
这个阶段子女可以为父辈做的,是爱的陪伴。亲人间的真爱,跟对方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没有太大关系。爸爸并不需要比别人优越、比别人能干,才值得儿女尊重爱戴。单凭传给子女生命、养育子女成人这两点,他已经拥有在家里和子女心里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位置——老师、老板都可以有很多,老爸,只有一个。
亲子之间的爱能顺畅流动,是对彼此莫大的支持。儿女言行一致地告诉父亲:爸爸,不论你能不能干,健不健康,你都是我爸爸,我都一样爱你。你对我很重要,有你在,你不用做什么,我就可以很踏实。你支持我,鼓励我,就会给我很大的精神力量……这样的坦诚沟通和情感交流所带来的支持,可以帮亲人化解不少对于衰老、对于想像不再被重视、不再被子女需要的担忧。其他的具体操作问题,像如何协助爸爸找到新的生活重心、培养增进健康的习惯和爱好之类,跟爱的流动相比,都相对简单。
照顾父辈情绪时,或许会碰上他变得固执、挑剔、不好相处之时,有时确实像面对一个孩子。然而,单单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此时的爸爸,不见得是他真正需要的,也不见得对双方好。这时想像一下爸爸背后的爷爷、奶奶或许会有帮助——这跟爷爷、奶奶是否仍然在世并无相干,只是提醒自己不必困在眼前爸爸的表面行为中,不要越俎代庖去做若干年前由爷爷奶奶负责做的事情,提醒自己尽子女的本分,温柔地坚持自己所能做的就够了。
“我养你小,你养我老”
最后,会有一天,爸爸真正老去并渐渐需要子女生活上的照料。重读一段网上流传的父母对成年子女的心声,仍然为之感动不已。生命所必经的某些阶段,无法逃避,也不必空口安慰。年老的父母所需要子女做的,只是爱的陪伴和耐心的照料,只是简简单单的“我养你小,你养我老”。这段文字是翻译过来的,有不同的版本,下面是其中一种:
当我老了,不再是原来的我。请理解我,对我有一点耐心。
当我把菜汤洒到自己的衣服上,当我忘记怎样系鞋带,请想一想当初我是如何手把手地教你。
当我一遍一遍地重复你早已听腻的话语,请耐心听我说,不要打断我。你小的时候,我不得不重复那个讲过千百遍的故事直到你入梦。
当我需要你帮我洗澡时,请不要责备我。还记得小时候我千方百计哄你洗澡吗?
当我对新科技新事物不知所措时,请不要嘲笑我。想一想我当初怎样耐心地回答你的每一个“为什么”。
当我由于双腿疲劳而无法行走时,请伸出你年轻有力的手扶我。就像你小时候学习走路时,我扶你那样。
当我忽然忘记我们谈话的主题时,请给我一些时间让我回想。其实对我来说,谈论什么并不重要,只要你能在一旁听我说,我就很满足了。
当你看着老去的我,请不要悲伤,理解我,支持我,就像你刚刚开始学习生活时我对你那样。
当初我引导你走上人生的路,如今请你陪伴我走完最后的路。当你给我你的爱和耐心,我会报以感激的微笑。
这微笑中凝结着我对你无限的爱。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