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战》一个无间道式的警匪故事【龙斌大话电影(2013) 第8期 原稿】
【更多影评,关注微信号:lbdhdy】 转发请注明出处
香港,虽然是一个弹丸之地,但曾经却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著名电影输出地区,而在那有一家闻名遐迩的电影制作公司,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银河映像。
银河映像成立于1996年,作为香港首屈一指的电影制作公司,它以独特的风格和对品质的精益求精制作了大量广受好评甚至堪称经典的作品,成为了香港警匪电影的一面旗帜。杜琪峰、韦家辉、游乃海被很多人称为“银河三剑客”,他们作为公司的核心人物,对银河映像的品牌形成乃至香港电影的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杜琪峰导演,他以“黑、冷、酷、狠、奇”的导演风格拍摄了一系列风格多变而又独树一帜的电影,比如《阿郎的故事》、《暗战》、《PTU》、《黑社会》、《神探》、《夺命金》等等,数量之多,不可尽述。
《毒战》就是一部与以上所说内容完全相关的电影,但是又有所不同。作为银河映像与内地的首部合拍片,由杜琪峰执导,韦家辉、游乃海主力编剧。如此“银河映像”的组合基本保证了电影的整体质量,在电影上映之前,很多观众就早已知道,这绝不可能是一部不堪入目的电影。
而事实证明,《毒战》虽然不是银河映像的顶尖作品,但也绝对能在满目疮痍的国产电影市场中立足。而在另一方面,一些前期的夸大宣传和过分的红包影评,反而拉高了一些影迷尤其是银河映像死忠的期望,当他们兴冲冲地走进影院看完电影之后,会在失望的基础上倍感失望。
电影在写实主义风格方面做了一次大胆的颠覆,背井离乡的银河映像抛弃了精致的香港气息,更多地呈现着朴素的粗粝,这与电影的叙事特点恰当关联。在国内观众熟悉的街道和人群中,电影的镜头散发着具有真实感的冲击力,挖掘着平常画面下的正邪对抗和情感背叛,讲述了一个无间道式的警匪故事。
电影运用了大量的夜戏,能够有效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事件,以及表达故事魅力的冲突,都在漆黑的背景下展开。夜幕中的监控,国道旁的争斗和较量,黑夜中的枪战和突袭,都毫无例外地选择了夜晚的时间。这一方面符合现实中警匪故事的事实,另一方面也在视觉表现上有着助推神秘感的作用。迷雾一样的天气,打在人物脸上忽明忽暗的灯光,都有力地塑造着影片阴暗冷峻的整体基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着人物可能存在的波诡云谲的内心活动。这些都可以看成是杜琪峰电影中带有标志性色彩的元素。
可以说,观众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都能感受到电影所渗透出来的杜琪峰思想。
《毒战》在尺度上可以说成是“重口味”的,这是对以往国内警匪题材电影的突破,也是电影审查制度的一次提升。电影对于人体运毒做了直观的描述,营造了污秽罪恶和触目惊心的感官体验。长时间极具暴力元素的枪战和猝不及防的爆炸场面,汽车碾压警务人员,警察的吸毒,都是在素材选择上的突破。而与此同时,电影对几乎所有的流血镜头都做了充分的血雾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影片的血腥指数,使得它更能为内地所接受。尽管如此,这也绝对是一部儿童不宜的犯罪电影。
在杜琪峰以往的警匪题材电影中,警察的群像雕琢都会游离在一个灰色的地带,他们可能像《神探》中的陈桂彬一样为维持正义和寻找真相而不顾一切,也可能会像《PTU》中的迈克警官一样对反面人物进行严刑逼供,甚至像《PTU》最后的结尾,以集体捏造虚假现场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在《毒战》中,电影对缉毒大队长张雷的设定做了一个双向的妥协。他既没有有悖于警务人员职责的非法举动,同时也没有过多的迷人光环。以他为首的正面形象更像是执法的机器,聪明、冷酷,勇往直前。这倒是给人一种别样的真实。
杜琪峰的电影之所以好看,更多的是因为他在电影中加入了很多对于人性的拷问。《毒战》在这方面差强人意,但还是有一些杜琪峰电影经常表达的哲学思想。
毒贩们最后全部惨死,是善恶有报的最终呈现。而大聋和小聋驾车与本已逃之夭夭的蔡添明猛然相撞,则是命运的天意巧合。电影在一连串的误会和阴谋中,表达着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在人间这个大大的包围圈中,没有人能够逃脱暗藏的天机和力场。
电影中的警务人员并没有以大获全胜的姿态结束这一场追击,而是以巨大的伤亡为代价,近乎同归于尽,对现实中打击毒品犯罪的斗争做了一种紧凑性夸张,同时也是一种悲壮的宣泄。而张雷鱼死网破式的驱车对战,尽管在情感和逻辑的铺垫上并不完全充分,使得这个结尾戏份有烂尾的嫌疑,有着为了结束而结束的缺陷,但是他最后牺牲的方式,则使这个人物流露出了希腊式的英雄悲剧色彩。
然而,电影虽然以娴熟的技法完成了故事的成功讲述,将多条线索导向最后的残酷终结,但是却因人物的苍白和扁平缺少对观众的完美一击。它更多地体现在肾上腺的刺激,停留在感官的层面,而没有真正在内心深处,形成能够良久品味的冲击和持续作用的震撼。这是《毒战》之于杜琪峰电影的一大缺憾。
电影中的人物基本沦为了故事叙述的工具,他们的内心和性格缺少足够的笔墨来呈现。作为故事主角的蔡添明和张雷,在人物色彩上模糊而黯淡,因为没有足够的支撑甚至缺少存在感,人物塑造的薄弱使得这部电影像没有灵魂的骷髅兵战斗,观众满脑子的乒乒乓乓,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与杜琪峰的一些优秀作品相比,电影在表面上好像直接而有力,实则没有深层次下的人性探讨和故事张力。
应该说,《毒战》更像是杜琪峰的一道模拟练习题。他用这一次模拟练习,完成了北上淘金过程中的一次摸底考试。
香港,虽然是一个弹丸之地,但曾经却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著名电影输出地区,而在那有一家闻名遐迩的电影制作公司,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银河映像。
银河映像成立于1996年,作为香港首屈一指的电影制作公司,它以独特的风格和对品质的精益求精制作了大量广受好评甚至堪称经典的作品,成为了香港警匪电影的一面旗帜。杜琪峰、韦家辉、游乃海被很多人称为“银河三剑客”,他们作为公司的核心人物,对银河映像的品牌形成乃至香港电影的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杜琪峰导演,他以“黑、冷、酷、狠、奇”的导演风格拍摄了一系列风格多变而又独树一帜的电影,比如《阿郎的故事》、《暗战》、《PTU》、《黑社会》、《神探》、《夺命金》等等,数量之多,不可尽述。
《毒战》就是一部与以上所说内容完全相关的电影,但是又有所不同。作为银河映像与内地的首部合拍片,由杜琪峰执导,韦家辉、游乃海主力编剧。如此“银河映像”的组合基本保证了电影的整体质量,在电影上映之前,很多观众就早已知道,这绝不可能是一部不堪入目的电影。
而事实证明,《毒战》虽然不是银河映像的顶尖作品,但也绝对能在满目疮痍的国产电影市场中立足。而在另一方面,一些前期的夸大宣传和过分的红包影评,反而拉高了一些影迷尤其是银河映像死忠的期望,当他们兴冲冲地走进影院看完电影之后,会在失望的基础上倍感失望。
电影在写实主义风格方面做了一次大胆的颠覆,背井离乡的银河映像抛弃了精致的香港气息,更多地呈现着朴素的粗粝,这与电影的叙事特点恰当关联。在国内观众熟悉的街道和人群中,电影的镜头散发着具有真实感的冲击力,挖掘着平常画面下的正邪对抗和情感背叛,讲述了一个无间道式的警匪故事。
电影运用了大量的夜戏,能够有效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事件,以及表达故事魅力的冲突,都在漆黑的背景下展开。夜幕中的监控,国道旁的争斗和较量,黑夜中的枪战和突袭,都毫无例外地选择了夜晚的时间。这一方面符合现实中警匪故事的事实,另一方面也在视觉表现上有着助推神秘感的作用。迷雾一样的天气,打在人物脸上忽明忽暗的灯光,都有力地塑造着影片阴暗冷峻的整体基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着人物可能存在的波诡云谲的内心活动。这些都可以看成是杜琪峰电影中带有标志性色彩的元素。
可以说,观众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都能感受到电影所渗透出来的杜琪峰思想。
《毒战》在尺度上可以说成是“重口味”的,这是对以往国内警匪题材电影的突破,也是电影审查制度的一次提升。电影对于人体运毒做了直观的描述,营造了污秽罪恶和触目惊心的感官体验。长时间极具暴力元素的枪战和猝不及防的爆炸场面,汽车碾压警务人员,警察的吸毒,都是在素材选择上的突破。而与此同时,电影对几乎所有的流血镜头都做了充分的血雾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影片的血腥指数,使得它更能为内地所接受。尽管如此,这也绝对是一部儿童不宜的犯罪电影。
在杜琪峰以往的警匪题材电影中,警察的群像雕琢都会游离在一个灰色的地带,他们可能像《神探》中的陈桂彬一样为维持正义和寻找真相而不顾一切,也可能会像《PTU》中的迈克警官一样对反面人物进行严刑逼供,甚至像《PTU》最后的结尾,以集体捏造虚假现场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在《毒战》中,电影对缉毒大队长张雷的设定做了一个双向的妥协。他既没有有悖于警务人员职责的非法举动,同时也没有过多的迷人光环。以他为首的正面形象更像是执法的机器,聪明、冷酷,勇往直前。这倒是给人一种别样的真实。
杜琪峰的电影之所以好看,更多的是因为他在电影中加入了很多对于人性的拷问。《毒战》在这方面差强人意,但还是有一些杜琪峰电影经常表达的哲学思想。
毒贩们最后全部惨死,是善恶有报的最终呈现。而大聋和小聋驾车与本已逃之夭夭的蔡添明猛然相撞,则是命运的天意巧合。电影在一连串的误会和阴谋中,表达着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在人间这个大大的包围圈中,没有人能够逃脱暗藏的天机和力场。
电影中的警务人员并没有以大获全胜的姿态结束这一场追击,而是以巨大的伤亡为代价,近乎同归于尽,对现实中打击毒品犯罪的斗争做了一种紧凑性夸张,同时也是一种悲壮的宣泄。而张雷鱼死网破式的驱车对战,尽管在情感和逻辑的铺垫上并不完全充分,使得这个结尾戏份有烂尾的嫌疑,有着为了结束而结束的缺陷,但是他最后牺牲的方式,则使这个人物流露出了希腊式的英雄悲剧色彩。
然而,电影虽然以娴熟的技法完成了故事的成功讲述,将多条线索导向最后的残酷终结,但是却因人物的苍白和扁平缺少对观众的完美一击。它更多地体现在肾上腺的刺激,停留在感官的层面,而没有真正在内心深处,形成能够良久品味的冲击和持续作用的震撼。这是《毒战》之于杜琪峰电影的一大缺憾。
电影中的人物基本沦为了故事叙述的工具,他们的内心和性格缺少足够的笔墨来呈现。作为故事主角的蔡添明和张雷,在人物色彩上模糊而黯淡,因为没有足够的支撑甚至缺少存在感,人物塑造的薄弱使得这部电影像没有灵魂的骷髅兵战斗,观众满脑子的乒乒乓乓,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与杜琪峰的一些优秀作品相比,电影在表面上好像直接而有力,实则没有深层次下的人性探讨和故事张力。
应该说,《毒战》更像是杜琪峰的一道模拟练习题。他用这一次模拟练习,完成了北上淘金过程中的一次摸底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