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来收藏:舒伯特即兴曲浅识
舒伯特即兴曲浅识
作者:苏友瑞
一般而言,谈舒伯特的即兴曲是指 D.899 和 D.935 这两组,而我个人最喜 爱的 D.946或有人译為為即兴曲,但也有译為「三首小曲」的;在此我只谈一般 常用的分类。
第一组 D.899虽然比较大眾化,而且还有人给四小曲分别不同的标题,但我 觉得这组作品并没有很成功的「舒伯特后期风格」;例如该组作品之第一曲,虽 然幻想风格非常明显,但乐曲各部份的对比太薄弱;如果我们同时比较同期作品 D.894 第18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你一定会觉得 D.899反而退步;為何会如此 ,你问我我也不知道.....:) 很奇怪的是这组乐曲反而比较流行,这正是我常常 自省的:听古典音乐,一样会有『流行观点』的綑绑,后果就是把古典音乐当成 流行音乐来欣赏,这就完全失去追求艺术的意义........嗯,扯远了,回来谈谈 音乐,我将只著重分析 D.935这一组作品。
D.935 的第一曲可分成两大部份,一开始出现的美妙旋律带出第一部份,这 裡有可以和贝多芬、巴哈互见高下的内声部风格和最动人的节奏感,被人戏称為 「不断地打铁」的持续同音反覆的风格在此己经有高明的表现。然而一转成第二 部份,在复杂的左手琶音单纯伴奏下,右手在高音部和低音部跳跃奏出旋律线的 对话;淡淡的诗意是这乐段的主要风格,和前一乐段的热情奔旋形成充满张力的 感人乐念。我要特别强调这首乐曲持续同音的旋律线风格,你可以在第一乐段中 听到舒伯特利用持续了近 40 小节的四分音符持续弹奏来隐藏美妙旋律线的功夫 。而曲中丰富的内声部有人能清楚的描绘?我手上有一舒纳贝尔1950的版本,虽 然布伦德尔的詮释我己非常满意,但我觉得第二乐段性格的描绘上布伦德尔失之 过份平淡。当然,在舒纳贝尔难买又录音不佳的情况下,我想你可以大胆买下布 伦德尔1989最新的录音。
舒伯特写作大型乐曲时,常常会有意无意的使用奏鸣曲的曲式,例如这两组 即兴曲他便有『快板─慢板(或詼谐式的快板)─詼谐式的快板(或慢板)─快板』 这种结构,而 D.940那首伟大的四首联弹幻想曲也是一个有意无意的奏鸣曲式组 合:快板─慢板─詼谐式的快板(还有中段!) ─快板结束。
在 D.935这组即兴曲的第二曲中,舒伯特一开始先使用接近小步舞曲的速度 和气质来表现,舒纳贝尔和布伦德尔一开始的曲风完全一致,反而在旋律进行间 ,布伦德尔特意表现出比舒纳贝尔更多的情感起伏。中段一转而成為詼谐式的快 板,从左手传来的节奏感(在三拍子中只点出两拍的音符)和 D.899即兴曲第二 曲非常类似,但大家可以听出,同样是右手快速音符的流泻,只是在这首曲子中 加入了中音域的内声部(这是舒伯特后期作风最主要的特徵之一),而且在大小 调间跳跃式的连续转调,结果乐风是那麼完全不同的迷人。布伦德尔非常明显的 故意把速度从慢逐渐变快,风味自是不同。在这乐章中显然布伦德尔比舒纳贝追 求更多自由和即兴的风格:如更夸张的速度变化,更夸张的旋律起伏和完伓不依 乐谱指示的反覆乐段,也许布伦德尔想好好的扣紧「即兴」的曲风,我认為这首 曲子他的表现是可以和舒纳贝尔并列為绝调。
舒伯特 D.935第三曲是变奏曲式,对舒伯特这个技巧拙劣的「天才」作曲家 而言,他从来没办法从变奏的技巧本身给人满足,这是我们欣赏他的技巧面所要 注意的。
不过有些奇怪,贝多芬第32号奏鸣曲第二乐章的变奏方式在前三个变奏是把 单纯旋律的主题以更多短音符切细后,配上完全相同的速度和节奏感来发挥。而 这首变奏曲的第一、二变奏和第五变奏都有这种类似的作风,不知是否是一种巧 合,还是一种学习?
拿这两首乐曲一比,你可以明显听出,若论如何让一个旋律的发展和变奏能 拥有最多旋律本身的美感,那无论如何贝多芬是永远比不上舒伯特的旋律天才的 ;但论变奏技巧,舒伯特简直像小孩子一样浅薄可笑(虽然比鱒鱼五重奏进步了 一点)。但是论及我们应该最重视的精神感受时,虽然仍以贝多芬该作品為上乘 ,但那是因為心境的不同而无关技巧或旋律,也就是严格来说,舒伯特这作品仍 过度伤於情绪的过度描绘,他要一直到 D.946、D.951、D.959、D.960 中,才真 正表现出最越越的成就。
现在回到这首作品,长大的主旋律节奏感非常类似「罗莎梦主题」的节奏感 ,我想舒伯特对「X--XX|X-X-」的旋律节奏有太大的偏好。这个主题 被舒纳贝尔演奏的即兴无比,甚至有些恢谐风味;但布伦德尔就比较像沉思性的 慢板了,再加上舒纳贝尔又非常即兴式的每个变奏都不加反覆地快速通过,这和 布伦德尔完全相反。有趣的是在上个乐章两个人的作风完全和这乐章不同呢!
话说第一变奏,加上附点音符修饰的旋律由於曲风保持和煦,因此别有一番 清澈小溪流过的感受。而第二变奏加上的旋律变化相当华丽,而节奏也一变成為 切分音式的强烈情绪渲染,然而同一变奏中,舒伯特却利用不同的奏音符和不同 的速度指示让这乐章听起来有最多的情感起伏,然后引出悲愴性强烈的小调的第 三变奏。值得注意的是舒纳贝尔為了强调即兴风格在这个变奏没有很刻划多样的 绪性,而精雕细琢的布伦德尔便强烈表现出多样的色彩变化。
舒纳贝尔这样处理的理由在悲愴性的第三变奏得到答案:一瞬间成小调的这 变奏採用了小步舞曲般的速度,而且舒伯特也在此难得有一次非常高明的旋律变 奏;伴奏变不强调节奏感但有强调重音的分解和弦,產生的乐曲性格相当沉重而 忧鬱。但下一第四变奏却一转又成為极度快活的变奏:这裡的旋律性不被强调, 强调的却是强烈的切分音式的节奏感,而且让主旋律在右左手间互换,一扫前一 变奏的气氛,但是并没有回复一最初的气氛,所以舒伯的手法是在这变奏最后速 度放慢并且加上一子段过门后,转向回归原主题的第五变奏。在这变奏中,主题 被切的更细了,而且更强调了天真无邪的心情,舒伯特终究是这样活著的吧?虽 然会有一剎那的情绪,但终究回到纯朴的天性。最后以一小段歌咏式的旋律平静 的结束。
我每次听到 D.935的第四曲时,总觉得和德步西的「黑娃娃之舞」似曾相识 。
正如『舞曲』,这首曲子的节奏非常辛辣,重音的特殊放置也造成旋律惊悸 的律动。此外,装饰音适时的调味,急速三十二分之一音符(大约是)的一瞬流 泻起伏,一下子就深深吸引我们的情感投入。这种手法后来在 D.946的第一曲发 展部同样造成最深切的倾诉。动人的第一乐段后,以不停止流动的快速音符和一 再反覆的强烈和弦节奏產生一段过门,然后產生另一种辛辣的节奏:
X-X-X-XXX(三连音)
同时,装饰风的音符不断缠绕在主旋律上,这时我们特别有体会这乐曲的三 大特点:特殊情趣的节奏,装饰音符的调味和不时流泻的快速音符。而且这些特 点是互為宾主的:在第一乐段中节奏是主,装饰音是宾,而快速音符只是一瞬的 重心;而这裡的第二乐段同时有以快速音為主的过门和以装饰音為主的主旋律, 这是否是舒伯特精心的安排结构呢?
曲风越趋热烈,慢慢的有些迟缓,「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回到第一乐段,由於装饰音符使用的更為华丽,曲风比起乐曲开始更為热烈了, 但却也如第二乐段般水泉冷涩而声声绵延,这裡是一段非常幽美的倾诉,说明了 相同的节奏要素却可以在舒伯特的乐思下表现最多的风情。然后,真的是「银瓶 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鎗鸣」,但是,却有那麼一瞬,我首次在这首小调写成 的乐曲中听到相当悲愴的一面,这乐曲的不安结尾,对比 D.960的詼谐结尾,舒 伯特的心灵,究竟要对我们传达什麼?
可能在装饰音和快速音的两大要素上,布伦德尔的音色和技巧适如其份的表 现成功,所所以第一乐段的高潮著实令人回味无穷。不过舒纳贝尔以整体结构取 胜,曲中第一乐段的多次重覆乐节,他都有不同的风味使乐曲逐渐推向高潮;他 有时节奏鬆软无力,有时却又坚硬逾石;因此我想在音响美的快感上布伦德尔是 唯一之选,而音乐性的深刻刻划只怕仍以复兴舒伯特的舒纳贝尔為上。
( 完 结 篇 )
在此要回顾一下我没有提的D.899第一组即兴曲,印象中这组即兴曲比D.935 还要大眾化一些,不过我只喜欢幻想风浓厚的第一曲。而第二曲的作曲方式可在 D.935 随时可看到更高明的发挥,第三曲是较早的作品,旋律优美,但变化生硬 ;第四曲当然更没法和 D.935比了。我记得这组即兴曲有一些不知是作者本身还 是外人加上的标题,我只得第二曲是「恋爱」,第四曲是「投河」,四个标题连 贯下好像是要说爱情不顺下想自尽,我承认第四曲的主旋律确时像投河一般.... ..:) 然而,标题却无法带给我更多音乐的感动。
舒伯特一生的作品可能有三个阶段:以「野玫瑰」「鱒鱼」為代表的早年纯 朴和唯美的游憩年少,以「死与少女」和「未完成」為代表的中年黯然神伤,而 到了生命末年的心灵世界。个人以為 D.899仍偏向「黯然神伤」期而 D.935才真 正踏入后期心灵世界,这是从乐曲中深刻的心灵层面来界定的。
如果只论这两组作品最表面上的直接感觉,我们可发现两组作品仍有共同的 面貌:在四曲中想适度达成奏鸣曲的完整结构,而每首曲子或多或或少都有一点 「即兴」的味道。什麼是即兴的味道呢?以 D.899的第一曲来说,减一分幻想的 味道,就会变成叙事曲;增一点幻想,就变成幻想曲。以 D.935而言,第一曲没 有单纯的中段,会变成太严谨的奏鸣曲式,而如果全篇都是中段之曲风的话,又 显不出这个中段的即兴式发挥了。而第二曲开始的主旋律几乎是相当理智的,突 然插进流泻不停的中段;如果这个中段的味道太浓,一定会变成狂想曲,这就不 是舒伯特而是布拉姆斯了。第三曲的变奏中,仅管技巧不佳,但那种一瞬间的音 符快速流泻,正因為不是一大段流泻,而只是一小段,我想这是非常即兴的了。 第四曲的风格浓郁,但我们可以听到比前三曲更多停顿和渐弱渐行渐远,而且我 上次所说的三大特点 ─ 特殊情趣的节奏,装饰音符的调味和不时流泻的快速音 符 ─ 在各乐段中总有一要素会在适当的安排下成為最即兴的因子,例如第一乐 段的快速音符和第二乐段的装饰音。
我会特别喜欢布伦德尔这一版本和舒纳贝尔,正因為确实抓到了即兴的要素 ,而其他伟大的音乐家的演奏,如李希特,很多都变成狂想曲和幻想曲,而李帕 第的一些录音,却令我失望的录成了优美的歌谣;哈丝姬儿不带任何强烈情感暴 发,只怕是莫札特多了一些,舒伯特少了太多;其他人和布伦德尔的早期录音, 更不用提了....:p
在这种要素下,这组作品成為可以非常容易亲近的曲目,你可以完全不带任 何压力去欣赏或当成背景音乐,而优美的旋律不会无聊,而瞬时的即兴作风也绝 不冷场,所以在爱乐者的耳中这两组作品是非常基本的曲目,甚至可能太常听而 厌烦了.......
只是我这个舒伯特的忠实乐迷仔细的听这组作品,发现尤其是 D.935的内涵 远远比贝多芬和莫札特大多数的曲目深刻多了。同样是非常「通俗而基本」的曲 目,我们仍应跳脱在『流行观点』外,真正掌握到有些珠玉也可能迷失在『流行 曲目』或『入门曲目』中..........
所以这篇欠了多日的债也终於完成了,还有待大家的回应和讨论。只是落笔 之后,回神凝听舒伯特的音乐心灵,顿然同时有发现沙堆中之珠玉的快乐而深知 自己枯笔不足的遗憾.......................................
只觉得「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作者:苏友瑞
一般而言,谈舒伯特的即兴曲是指 D.899 和 D.935 这两组,而我个人最喜 爱的 D.946或有人译為為即兴曲,但也有译為「三首小曲」的;在此我只谈一般 常用的分类。
第一组 D.899虽然比较大眾化,而且还有人给四小曲分别不同的标题,但我 觉得这组作品并没有很成功的「舒伯特后期风格」;例如该组作品之第一曲,虽 然幻想风格非常明显,但乐曲各部份的对比太薄弱;如果我们同时比较同期作品 D.894 第18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你一定会觉得 D.899反而退步;為何会如此 ,你问我我也不知道.....:) 很奇怪的是这组乐曲反而比较流行,这正是我常常 自省的:听古典音乐,一样会有『流行观点』的綑绑,后果就是把古典音乐当成 流行音乐来欣赏,这就完全失去追求艺术的意义........嗯,扯远了,回来谈谈 音乐,我将只著重分析 D.935这一组作品。
D.935 的第一曲可分成两大部份,一开始出现的美妙旋律带出第一部份,这 裡有可以和贝多芬、巴哈互见高下的内声部风格和最动人的节奏感,被人戏称為 「不断地打铁」的持续同音反覆的风格在此己经有高明的表现。然而一转成第二 部份,在复杂的左手琶音单纯伴奏下,右手在高音部和低音部跳跃奏出旋律线的 对话;淡淡的诗意是这乐段的主要风格,和前一乐段的热情奔旋形成充满张力的 感人乐念。我要特别强调这首乐曲持续同音的旋律线风格,你可以在第一乐段中 听到舒伯特利用持续了近 40 小节的四分音符持续弹奏来隐藏美妙旋律线的功夫 。而曲中丰富的内声部有人能清楚的描绘?我手上有一舒纳贝尔1950的版本,虽 然布伦德尔的詮释我己非常满意,但我觉得第二乐段性格的描绘上布伦德尔失之 过份平淡。当然,在舒纳贝尔难买又录音不佳的情况下,我想你可以大胆买下布 伦德尔1989最新的录音。
舒伯特写作大型乐曲时,常常会有意无意的使用奏鸣曲的曲式,例如这两组 即兴曲他便有『快板─慢板(或詼谐式的快板)─詼谐式的快板(或慢板)─快板』 这种结构,而 D.940那首伟大的四首联弹幻想曲也是一个有意无意的奏鸣曲式组 合:快板─慢板─詼谐式的快板(还有中段!) ─快板结束。
在 D.935这组即兴曲的第二曲中,舒伯特一开始先使用接近小步舞曲的速度 和气质来表现,舒纳贝尔和布伦德尔一开始的曲风完全一致,反而在旋律进行间 ,布伦德尔特意表现出比舒纳贝尔更多的情感起伏。中段一转而成為詼谐式的快 板,从左手传来的节奏感(在三拍子中只点出两拍的音符)和 D.899即兴曲第二 曲非常类似,但大家可以听出,同样是右手快速音符的流泻,只是在这首曲子中 加入了中音域的内声部(这是舒伯特后期作风最主要的特徵之一),而且在大小 调间跳跃式的连续转调,结果乐风是那麼完全不同的迷人。布伦德尔非常明显的 故意把速度从慢逐渐变快,风味自是不同。在这乐章中显然布伦德尔比舒纳贝追 求更多自由和即兴的风格:如更夸张的速度变化,更夸张的旋律起伏和完伓不依 乐谱指示的反覆乐段,也许布伦德尔想好好的扣紧「即兴」的曲风,我认為这首 曲子他的表现是可以和舒纳贝尔并列為绝调。
舒伯特 D.935第三曲是变奏曲式,对舒伯特这个技巧拙劣的「天才」作曲家 而言,他从来没办法从变奏的技巧本身给人满足,这是我们欣赏他的技巧面所要 注意的。
不过有些奇怪,贝多芬第32号奏鸣曲第二乐章的变奏方式在前三个变奏是把 单纯旋律的主题以更多短音符切细后,配上完全相同的速度和节奏感来发挥。而 这首变奏曲的第一、二变奏和第五变奏都有这种类似的作风,不知是否是一种巧 合,还是一种学习?
拿这两首乐曲一比,你可以明显听出,若论如何让一个旋律的发展和变奏能 拥有最多旋律本身的美感,那无论如何贝多芬是永远比不上舒伯特的旋律天才的 ;但论变奏技巧,舒伯特简直像小孩子一样浅薄可笑(虽然比鱒鱼五重奏进步了 一点)。但是论及我们应该最重视的精神感受时,虽然仍以贝多芬该作品為上乘 ,但那是因為心境的不同而无关技巧或旋律,也就是严格来说,舒伯特这作品仍 过度伤於情绪的过度描绘,他要一直到 D.946、D.951、D.959、D.960 中,才真 正表现出最越越的成就。
现在回到这首作品,长大的主旋律节奏感非常类似「罗莎梦主题」的节奏感 ,我想舒伯特对「X--XX|X-X-」的旋律节奏有太大的偏好。这个主题 被舒纳贝尔演奏的即兴无比,甚至有些恢谐风味;但布伦德尔就比较像沉思性的 慢板了,再加上舒纳贝尔又非常即兴式的每个变奏都不加反覆地快速通过,这和 布伦德尔完全相反。有趣的是在上个乐章两个人的作风完全和这乐章不同呢!
话说第一变奏,加上附点音符修饰的旋律由於曲风保持和煦,因此别有一番 清澈小溪流过的感受。而第二变奏加上的旋律变化相当华丽,而节奏也一变成為 切分音式的强烈情绪渲染,然而同一变奏中,舒伯特却利用不同的奏音符和不同 的速度指示让这乐章听起来有最多的情感起伏,然后引出悲愴性强烈的小调的第 三变奏。值得注意的是舒纳贝尔為了强调即兴风格在这个变奏没有很刻划多样的 绪性,而精雕细琢的布伦德尔便强烈表现出多样的色彩变化。
舒纳贝尔这样处理的理由在悲愴性的第三变奏得到答案:一瞬间成小调的这 变奏採用了小步舞曲般的速度,而且舒伯特也在此难得有一次非常高明的旋律变 奏;伴奏变不强调节奏感但有强调重音的分解和弦,產生的乐曲性格相当沉重而 忧鬱。但下一第四变奏却一转又成為极度快活的变奏:这裡的旋律性不被强调, 强调的却是强烈的切分音式的节奏感,而且让主旋律在右左手间互换,一扫前一 变奏的气氛,但是并没有回复一最初的气氛,所以舒伯的手法是在这变奏最后速 度放慢并且加上一子段过门后,转向回归原主题的第五变奏。在这变奏中,主题 被切的更细了,而且更强调了天真无邪的心情,舒伯特终究是这样活著的吧?虽 然会有一剎那的情绪,但终究回到纯朴的天性。最后以一小段歌咏式的旋律平静 的结束。
我每次听到 D.935的第四曲时,总觉得和德步西的「黑娃娃之舞」似曾相识 。
正如『舞曲』,这首曲子的节奏非常辛辣,重音的特殊放置也造成旋律惊悸 的律动。此外,装饰音适时的调味,急速三十二分之一音符(大约是)的一瞬流 泻起伏,一下子就深深吸引我们的情感投入。这种手法后来在 D.946的第一曲发 展部同样造成最深切的倾诉。动人的第一乐段后,以不停止流动的快速音符和一 再反覆的强烈和弦节奏產生一段过门,然后產生另一种辛辣的节奏:
X-X-X-XXX(三连音)
同时,装饰风的音符不断缠绕在主旋律上,这时我们特别有体会这乐曲的三 大特点:特殊情趣的节奏,装饰音符的调味和不时流泻的快速音符。而且这些特 点是互為宾主的:在第一乐段中节奏是主,装饰音是宾,而快速音符只是一瞬的 重心;而这裡的第二乐段同时有以快速音為主的过门和以装饰音為主的主旋律, 这是否是舒伯特精心的安排结构呢?
曲风越趋热烈,慢慢的有些迟缓,「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回到第一乐段,由於装饰音符使用的更為华丽,曲风比起乐曲开始更為热烈了, 但却也如第二乐段般水泉冷涩而声声绵延,这裡是一段非常幽美的倾诉,说明了 相同的节奏要素却可以在舒伯特的乐思下表现最多的风情。然后,真的是「银瓶 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鎗鸣」,但是,却有那麼一瞬,我首次在这首小调写成 的乐曲中听到相当悲愴的一面,这乐曲的不安结尾,对比 D.960的詼谐结尾,舒 伯特的心灵,究竟要对我们传达什麼?
可能在装饰音和快速音的两大要素上,布伦德尔的音色和技巧适如其份的表 现成功,所所以第一乐段的高潮著实令人回味无穷。不过舒纳贝尔以整体结构取 胜,曲中第一乐段的多次重覆乐节,他都有不同的风味使乐曲逐渐推向高潮;他 有时节奏鬆软无力,有时却又坚硬逾石;因此我想在音响美的快感上布伦德尔是 唯一之选,而音乐性的深刻刻划只怕仍以复兴舒伯特的舒纳贝尔為上。
( 完 结 篇 )
在此要回顾一下我没有提的D.899第一组即兴曲,印象中这组即兴曲比D.935 还要大眾化一些,不过我只喜欢幻想风浓厚的第一曲。而第二曲的作曲方式可在 D.935 随时可看到更高明的发挥,第三曲是较早的作品,旋律优美,但变化生硬 ;第四曲当然更没法和 D.935比了。我记得这组即兴曲有一些不知是作者本身还 是外人加上的标题,我只得第二曲是「恋爱」,第四曲是「投河」,四个标题连 贯下好像是要说爱情不顺下想自尽,我承认第四曲的主旋律确时像投河一般.... ..:) 然而,标题却无法带给我更多音乐的感动。
舒伯特一生的作品可能有三个阶段:以「野玫瑰」「鱒鱼」為代表的早年纯 朴和唯美的游憩年少,以「死与少女」和「未完成」為代表的中年黯然神伤,而 到了生命末年的心灵世界。个人以為 D.899仍偏向「黯然神伤」期而 D.935才真 正踏入后期心灵世界,这是从乐曲中深刻的心灵层面来界定的。
如果只论这两组作品最表面上的直接感觉,我们可发现两组作品仍有共同的 面貌:在四曲中想适度达成奏鸣曲的完整结构,而每首曲子或多或或少都有一点 「即兴」的味道。什麼是即兴的味道呢?以 D.899的第一曲来说,减一分幻想的 味道,就会变成叙事曲;增一点幻想,就变成幻想曲。以 D.935而言,第一曲没 有单纯的中段,会变成太严谨的奏鸣曲式,而如果全篇都是中段之曲风的话,又 显不出这个中段的即兴式发挥了。而第二曲开始的主旋律几乎是相当理智的,突 然插进流泻不停的中段;如果这个中段的味道太浓,一定会变成狂想曲,这就不 是舒伯特而是布拉姆斯了。第三曲的变奏中,仅管技巧不佳,但那种一瞬间的音 符快速流泻,正因為不是一大段流泻,而只是一小段,我想这是非常即兴的了。 第四曲的风格浓郁,但我们可以听到比前三曲更多停顿和渐弱渐行渐远,而且我 上次所说的三大特点 ─ 特殊情趣的节奏,装饰音符的调味和不时流泻的快速音 符 ─ 在各乐段中总有一要素会在适当的安排下成為最即兴的因子,例如第一乐 段的快速音符和第二乐段的装饰音。
我会特别喜欢布伦德尔这一版本和舒纳贝尔,正因為确实抓到了即兴的要素 ,而其他伟大的音乐家的演奏,如李希特,很多都变成狂想曲和幻想曲,而李帕 第的一些录音,却令我失望的录成了优美的歌谣;哈丝姬儿不带任何强烈情感暴 发,只怕是莫札特多了一些,舒伯特少了太多;其他人和布伦德尔的早期录音, 更不用提了....:p
在这种要素下,这组作品成為可以非常容易亲近的曲目,你可以完全不带任 何压力去欣赏或当成背景音乐,而优美的旋律不会无聊,而瞬时的即兴作风也绝 不冷场,所以在爱乐者的耳中这两组作品是非常基本的曲目,甚至可能太常听而 厌烦了.......
只是我这个舒伯特的忠实乐迷仔细的听这组作品,发现尤其是 D.935的内涵 远远比贝多芬和莫札特大多数的曲目深刻多了。同样是非常「通俗而基本」的曲 目,我们仍应跳脱在『流行观点』外,真正掌握到有些珠玉也可能迷失在『流行 曲目』或『入门曲目』中..........
所以这篇欠了多日的债也终於完成了,还有待大家的回应和讨论。只是落笔 之后,回神凝听舒伯特的音乐心灵,顿然同时有发现沙堆中之珠玉的快乐而深知 自己枯笔不足的遗憾.......................................
只觉得「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