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的白银时代(文/梁清散)(刊于《文艺风赏》2015.4)
好了,既然《文艺风赏》的微信公众号已经发出这篇,那么我也在这儿放出了。
要是转,就转风赏的公众号那个也好: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EzNTk0MA==&mid=206482518&idx=2&sn=77a12f8a575df2044ad3806aa4ebf375&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
科幻的白银时代
文/梁清散
到底什么样的一个时代是称之为“白银时代”而非“黄金时代”。大概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定义。对于我来说,自然也有着自己一厢情愿的看法:所谓白银时代,自然不是这个行业最为辉煌最为耀眼的那个时代,然而在行业内,所有的人都玩得开心,玩得尽兴。
科幻的白银时代呢?我想,大概2009、2010这两年的时间算得上是一个了。
把时间倒回到2009年的夏天,那年的夏天恐怕不仅仅对我们这些喜欢科幻的人来说意义非凡,所有人都会有所记忆——2009年长江流域日全食。那时还没有果壳网,姬十三还是以科学松鼠会的创始人身份组织着科学活动。大家一起聚到了上海,打算亲眼见证这个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结果,当天的上海下起了大雨,昏天黑地什么也没能看到。
大概可称为是“沮丧的力量”了,大雨倾盆的夜晚,聚在农家院里的一群喜爱科幻写科幻的朋友,一边担心着屋顶禁不住大雨而坍塌一边畅谈起回北京后想为科幻做点什么。
多年之后,我在网上上传了我和夏笳在2010年东京科幻大会上做的报告视频,随后发了条微博感叹说:“那时星空奖、星云奖都只是首届,那时刘慈欣还没有写完《三体3》韩松还没有出版《地铁》,大家都还单纯地面露菜色,那时的科幻和夏天一样再稀松平常不过。”然而,又过去了多年后的现在回想起来,却发现那个夏天一点也不稀松平常,满满的都是些不可替代的回忆的开始。
雨夜畅谈之后,大家回到北京,竟依然热情不减,继续聚在一起聊。聊到兴起,忽然有说,我们现在这样简直就如同当年的“立方光年”了。那是90年代的事,也是一拨当时的年轻人,星河、严蓬、杨平、凌晨、苏学军等等,还有英年早逝的柳文扬。因为热情和爱好聚在一起,就总想做些什么,随后那年的冬天,随着一场早到的大雪,有了42工作组,也有了42所组织的科幻大讲堂。巡回在北京各大高校,请来诸多科幻作家为大家做讲座,一个冬天成了多年来科幻迷们少有的节日。
我想,经历过当年科幻大讲堂的幻迷一定对当时的盛况记忆犹新。甚至后来还有央视的摄制组前来拍摄。我在东京科幻大会那次的报告上给日本的科幻作家、编辑看科幻大讲堂的照片,他们无不被座无虚席的现场照片所震到,唏嘘许久,感叹要是日本能有那么多年轻人喜欢科幻小说该多好。
在报告中另外有一部分也让日本同行们极为感兴趣,那就是同是在2009年出现的发表科幻小说的电子刊物《新幻界》。两年后,日本幻想小说作家立原透耶来国内作报告,又提到了《新幻界》,说当时因为我们的报告,很多日本科幻作家跃跃欲试也都开始着手做自己的科幻小说电子刊,到了立原透耶来华时,已经有十多种拥有大量读者的科幻电子刊存活且蒸蒸日上地发展起来。我们听到自然甚是开心和自豪,同时也想起了在当时已经停刊多时的《新幻界》。
现在想来,也或许《新幻界》再晚两三年出现,就能赶上电子阅读的大时代,很有可能就是另一番生龙活虎的景象。但那样的《新幻界》也就不再会是值得所有幻迷记住的那个身处在科幻的白银时代的《新幻界》了。在那个时间点上,线下的科幻活动有42工作组,线上的科幻发表平台有《新幻界》,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后来我获星云奖的《烤肉自助星》也同样是在《新幻界》上发表的。
白银大概永远不会像黄金那么璀璨,《新幻界》在两年后停刊了,42工作组也并没有坚持更长的时间而在第三年的科幻大讲堂开始前销声匿迹了。似乎什么东西悄然之间就逝去了,随后刘慈欣写完了巨著《三体》的第三部,一发不可收拾地红遍全国走向世界。再随后,科幻小说这个门类也被更多读者所喜爱。眼看着似乎所谓的科幻的黄金时代就要到来,曾经那两年的记忆都变得微不足道。但白银终究也有着它有别于黄金的独特价值,从那个白银时代所走出的作者还有热爱起科幻的读者们,从来也不会是微不足道的。
(刊于《文艺风赏》2015.4)
要是转,就转风赏的公众号那个也好: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EzNTk0MA==&mid=206482518&idx=2&sn=77a12f8a575df2044ad3806aa4ebf375&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
科幻的白银时代
文/梁清散
到底什么样的一个时代是称之为“白银时代”而非“黄金时代”。大概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定义。对于我来说,自然也有着自己一厢情愿的看法:所谓白银时代,自然不是这个行业最为辉煌最为耀眼的那个时代,然而在行业内,所有的人都玩得开心,玩得尽兴。
科幻的白银时代呢?我想,大概2009、2010这两年的时间算得上是一个了。
把时间倒回到2009年的夏天,那年的夏天恐怕不仅仅对我们这些喜欢科幻的人来说意义非凡,所有人都会有所记忆——2009年长江流域日全食。那时还没有果壳网,姬十三还是以科学松鼠会的创始人身份组织着科学活动。大家一起聚到了上海,打算亲眼见证这个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结果,当天的上海下起了大雨,昏天黑地什么也没能看到。
大概可称为是“沮丧的力量”了,大雨倾盆的夜晚,聚在农家院里的一群喜爱科幻写科幻的朋友,一边担心着屋顶禁不住大雨而坍塌一边畅谈起回北京后想为科幻做点什么。
多年之后,我在网上上传了我和夏笳在2010年东京科幻大会上做的报告视频,随后发了条微博感叹说:“那时星空奖、星云奖都只是首届,那时刘慈欣还没有写完《三体3》韩松还没有出版《地铁》,大家都还单纯地面露菜色,那时的科幻和夏天一样再稀松平常不过。”然而,又过去了多年后的现在回想起来,却发现那个夏天一点也不稀松平常,满满的都是些不可替代的回忆的开始。
雨夜畅谈之后,大家回到北京,竟依然热情不减,继续聚在一起聊。聊到兴起,忽然有说,我们现在这样简直就如同当年的“立方光年”了。那是90年代的事,也是一拨当时的年轻人,星河、严蓬、杨平、凌晨、苏学军等等,还有英年早逝的柳文扬。因为热情和爱好聚在一起,就总想做些什么,随后那年的冬天,随着一场早到的大雪,有了42工作组,也有了42所组织的科幻大讲堂。巡回在北京各大高校,请来诸多科幻作家为大家做讲座,一个冬天成了多年来科幻迷们少有的节日。
我想,经历过当年科幻大讲堂的幻迷一定对当时的盛况记忆犹新。甚至后来还有央视的摄制组前来拍摄。我在东京科幻大会那次的报告上给日本的科幻作家、编辑看科幻大讲堂的照片,他们无不被座无虚席的现场照片所震到,唏嘘许久,感叹要是日本能有那么多年轻人喜欢科幻小说该多好。
在报告中另外有一部分也让日本同行们极为感兴趣,那就是同是在2009年出现的发表科幻小说的电子刊物《新幻界》。两年后,日本幻想小说作家立原透耶来国内作报告,又提到了《新幻界》,说当时因为我们的报告,很多日本科幻作家跃跃欲试也都开始着手做自己的科幻小说电子刊,到了立原透耶来华时,已经有十多种拥有大量读者的科幻电子刊存活且蒸蒸日上地发展起来。我们听到自然甚是开心和自豪,同时也想起了在当时已经停刊多时的《新幻界》。
现在想来,也或许《新幻界》再晚两三年出现,就能赶上电子阅读的大时代,很有可能就是另一番生龙活虎的景象。但那样的《新幻界》也就不再会是值得所有幻迷记住的那个身处在科幻的白银时代的《新幻界》了。在那个时间点上,线下的科幻活动有42工作组,线上的科幻发表平台有《新幻界》,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后来我获星云奖的《烤肉自助星》也同样是在《新幻界》上发表的。
白银大概永远不会像黄金那么璀璨,《新幻界》在两年后停刊了,42工作组也并没有坚持更长的时间而在第三年的科幻大讲堂开始前销声匿迹了。似乎什么东西悄然之间就逝去了,随后刘慈欣写完了巨著《三体》的第三部,一发不可收拾地红遍全国走向世界。再随后,科幻小说这个门类也被更多读者所喜爱。眼看着似乎所谓的科幻的黄金时代就要到来,曾经那两年的记忆都变得微不足道。但白银终究也有着它有别于黄金的独特价值,从那个白银时代所走出的作者还有热爱起科幻的读者们,从来也不会是微不足道的。
(刊于《文艺风赏》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