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世界的“和而不同”是个体的“和而不同”
今天下午,我在读书会上发言:未来世界的“和而不同”是个体的“和而不同”。不过,刘明清老师说,多民族的聚居除了会增加不同文化的交流,也会使各民族更趋于自我认同;少数民族在聚居的环境会体会到之前没有感受到的孤立。我想现在欧洲和非洲的发生的种族冲突会不会就是人口迁徙的消极一面?如果打破国家、打破种族,完全地成为原子化个体的社会,不会不是更好的世界?以下为发言内容:
读完乐老师的新书《涅槃与再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乐老师关于未来世界文化状态的思考,她经过研究指出,未来世界将会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世界。我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最美好的希望。
乐老师在书中说,18世纪的启蒙是以“解放自我”追求世界普遍性,而到了21世纪,则会尊重他者、尊重差别,提倡多元文化。这是因为人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折:计算机革命、全球互联网化、移动通讯设备普及,使人与人之间超越了以往的时空限制,这也为全球化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条件。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可以对基因进行复制、改变和优选,却也使生命的理解受到了最根本的挑战,这使得人开始对自身存在的意义做进一步反思。加之上个世纪残酷的战争和政治斗争的教训,以及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警告,未来的人们将会抛弃人类可操纵环境的想法,重新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包容和尊重多元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东西方古老的文化相护交融,将为这些思考提供更适宜的理论支持。这些我也深信不疑。
然而,乐老师在书中提到一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不去,“这种(文化)渗透交流的结果是不是会使世界文化的差异逐渐缩小,乃至因混同而消失呢?”(96页),与乐老师认为的“多元文化会和谐共存”的观点不同,我认为世界文化的差异会逐渐缩小,以至于因混同而消失。
我认为文化的传承是基于语言和文字,当一种文化失去了自己的语言,这种文化基本上只能作为博物馆的陈列,而不再与血缘上的继承者息息相关。现实是,语言的多样性正在消失,我想文化多样性的消失是随之而来的事情。作为个体,我会为之伤感,就像为那些濒临灭绝的生物而伤感。但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也不认为,这种文化趋同是值得悲哀的事情。即便是仅仅因为贸易的需要,各地的人们也会选择某一种通用的语言,更不要说精神的交流更需要借助某一语言,使用了相同的语言,自然会同样受到该语言承载的文化的影响。而对于理性的人来说,选择哪一种语言,以及其背后的文化,都是有其道理的。我不觉得选择了“美国梦”、“欧洲梦”或者“亚洲梦”、“非洲梦”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我不是民族主义者,也不认为哪一个民族会长期持有对世界的影响。
我不会觉得文化趋同值得悲哀,也是因为在我看来文化趋同是必然的。如果不是因为地域的隔绝、语言的不通,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几乎可以忽略,而现在这种隔绝和不通正在被打破。只要是人对痛苦和快乐的感受是一致的,只要人会思考生和死的终极问题,只要人会逃避孤独渴望建立和平的世界,我们对于很多问题的思考都会得出相差无几的答案。这种本质上的相同不会因为肤色、语言、文化的差别而有所区别。
除了本质上的相同会导致文化趋同,人口大规模迁徙、信息快速流通都会造成文化趋同。人口的迁徙会制造不同种族共同生活的环境,只要不被相互隔离,大家会慢慢地熟悉对方的文化,而熟悉是理解的开始。
信息快速流通更是文化趋同的推动因素。乐老师在书中举了佛教传入中国的事例,说明文化的吸收总是通过自己的文化眼光和文化框架来进行,所以能保持文化的多元。我认为这是文化之间交流的频率不够高,不够及时所致。而现在的网络时代,很快的获得各种信息,不同地方的人们,能同时知晓世界发生的事情,了解事情发生背后的原因。无论是时效和频率,与以往的时代相比,都已经发生了质变。而且,接收者同样信息的人们,面对同样的问题,更有可能得出相似的答案。就像现在的城市,因为面对是同样的建筑材料(水泥、钢筋、玻璃等),面对怎样容纳更多人口的问题,于是到处都是一样的钢筋混凝土森林。
我相信,只要不禁止人口的自由流动、不禁止种族之间的通婚、不禁止互联网上信息的流通,对于利益的追逐、爱情的向往、交流的渴望,会让未来的人们放弃民族的偏见,没有任何精神负担地接受趋同的文化。未来世界的“和而不同”,是个体的“和而不同”,而不是文化的“和而不同”。
读完乐老师的新书《涅槃与再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乐老师关于未来世界文化状态的思考,她经过研究指出,未来世界将会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世界。我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最美好的希望。
乐老师在书中说,18世纪的启蒙是以“解放自我”追求世界普遍性,而到了21世纪,则会尊重他者、尊重差别,提倡多元文化。这是因为人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折:计算机革命、全球互联网化、移动通讯设备普及,使人与人之间超越了以往的时空限制,这也为全球化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条件。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可以对基因进行复制、改变和优选,却也使生命的理解受到了最根本的挑战,这使得人开始对自身存在的意义做进一步反思。加之上个世纪残酷的战争和政治斗争的教训,以及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警告,未来的人们将会抛弃人类可操纵环境的想法,重新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包容和尊重多元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东西方古老的文化相护交融,将为这些思考提供更适宜的理论支持。这些我也深信不疑。
然而,乐老师在书中提到一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不去,“这种(文化)渗透交流的结果是不是会使世界文化的差异逐渐缩小,乃至因混同而消失呢?”(96页),与乐老师认为的“多元文化会和谐共存”的观点不同,我认为世界文化的差异会逐渐缩小,以至于因混同而消失。
我认为文化的传承是基于语言和文字,当一种文化失去了自己的语言,这种文化基本上只能作为博物馆的陈列,而不再与血缘上的继承者息息相关。现实是,语言的多样性正在消失,我想文化多样性的消失是随之而来的事情。作为个体,我会为之伤感,就像为那些濒临灭绝的生物而伤感。但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也不认为,这种文化趋同是值得悲哀的事情。即便是仅仅因为贸易的需要,各地的人们也会选择某一种通用的语言,更不要说精神的交流更需要借助某一语言,使用了相同的语言,自然会同样受到该语言承载的文化的影响。而对于理性的人来说,选择哪一种语言,以及其背后的文化,都是有其道理的。我不觉得选择了“美国梦”、“欧洲梦”或者“亚洲梦”、“非洲梦”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我不是民族主义者,也不认为哪一个民族会长期持有对世界的影响。
我不会觉得文化趋同值得悲哀,也是因为在我看来文化趋同是必然的。如果不是因为地域的隔绝、语言的不通,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几乎可以忽略,而现在这种隔绝和不通正在被打破。只要是人对痛苦和快乐的感受是一致的,只要人会思考生和死的终极问题,只要人会逃避孤独渴望建立和平的世界,我们对于很多问题的思考都会得出相差无几的答案。这种本质上的相同不会因为肤色、语言、文化的差别而有所区别。
除了本质上的相同会导致文化趋同,人口大规模迁徙、信息快速流通都会造成文化趋同。人口的迁徙会制造不同种族共同生活的环境,只要不被相互隔离,大家会慢慢地熟悉对方的文化,而熟悉是理解的开始。
信息快速流通更是文化趋同的推动因素。乐老师在书中举了佛教传入中国的事例,说明文化的吸收总是通过自己的文化眼光和文化框架来进行,所以能保持文化的多元。我认为这是文化之间交流的频率不够高,不够及时所致。而现在的网络时代,很快的获得各种信息,不同地方的人们,能同时知晓世界发生的事情,了解事情发生背后的原因。无论是时效和频率,与以往的时代相比,都已经发生了质变。而且,接收者同样信息的人们,面对同样的问题,更有可能得出相似的答案。就像现在的城市,因为面对是同样的建筑材料(水泥、钢筋、玻璃等),面对怎样容纳更多人口的问题,于是到处都是一样的钢筋混凝土森林。
我相信,只要不禁止人口的自由流动、不禁止种族之间的通婚、不禁止互联网上信息的流通,对于利益的追逐、爱情的向往、交流的渴望,会让未来的人们放弃民族的偏见,没有任何精神负担地接受趋同的文化。未来世界的“和而不同”,是个体的“和而不同”,而不是文化的“和而不同”。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