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趣
最近看到本好有趣的书,名《自然野趣DIY》。内容比较多,懒得文字描述了,放些网上搜到的图片吧。
看图片大致能猜到是怎样一本书吧,内容很丰富,关于如何收集,如何保存,树叶的拓印,等等。不介绍书里的内容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又燃起了我去捡东西的热情。对,是“又”。因为我小时候也是个爱捡东西的小孩,各种马赛克,各种可以划出不同颜色的石头,各种混在沙子里的贝壳。记得有一次劳作课,我做了一只布偶猫头鹰,还搜寻了很久找到一根适合它停留的树枝,结果被只注重结果的老师评了个“良”,好吧,我很伤心。
于是我大喊一声,“走,捡东西去”,小家伙蹦蹦跳跳地跟着去了。小孩子对这种事总是不亦乐乎的。
但当真去捡的时候,会发现好多东西都是不入眼的。从树上自然掉落的叶子,叶尖大都已经被太阳灼焦,色彩和形状大部分都不是那么地令人满意。还记得三月初的时候,茶花盛开,甚是娇艳。走近细细观赏,却发觉长相标致者寥寥无几。一夜狂风雨打之后,更是残败凋零的相貌。可一旦骄阳暖日,便又集体呈现艳丽风情。
只能说,不完美是种常态;在最美好的年华相遇,是种幸运。个体完美也并不是那么重要。可捡东西必然是要捡完美的。而越是平凡的东西越少人关注,也越容易找到完美的东西。好个复杂的辩证关系,我把当时瞬间从脑海中走过的感受都写在一起,就是这样。
看一下我们花了一个小时捡的吧
就这些?
不止,还有一半的样子,拿回来就扔了,这些是处理干净的。其实这些叶子还没有完全风干。自然阴干的条件下,一周后有的卷曲了,也不能用。淘汰率很高,保存也是个比较大的问题。想想小时候自己收集的那些东西留不下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不懂得如何去存放,有设计感地存放,存放是个大学问。
相比之下,手绘石头应该是比较容易找到感觉的东西。最近好像一直在播一个公益广告,一个泥娃娃唱着勤为本、孝当先。这块石头便有了这个造型。
呵呵,这块石头麻点比较多,还是画成老太太合适。
我始终觉得,想画什么比能画什么重要,看小朋友画的,这个角度看有改造成青蛙的前途。
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台湾人,除了对自然纯真的热情之外,他亦是受矢野正《森林标本箱》的影响。或许这就是一种传承吧,出于对同种事物的热爱,将创作技法留存下来,并影响着后人不断去创作。
![]() |
![]() |
![]() |
![]() |
![]() |
看图片大致能猜到是怎样一本书吧,内容很丰富,关于如何收集,如何保存,树叶的拓印,等等。不介绍书里的内容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又燃起了我去捡东西的热情。对,是“又”。因为我小时候也是个爱捡东西的小孩,各种马赛克,各种可以划出不同颜色的石头,各种混在沙子里的贝壳。记得有一次劳作课,我做了一只布偶猫头鹰,还搜寻了很久找到一根适合它停留的树枝,结果被只注重结果的老师评了个“良”,好吧,我很伤心。
于是我大喊一声,“走,捡东西去”,小家伙蹦蹦跳跳地跟着去了。小孩子对这种事总是不亦乐乎的。
但当真去捡的时候,会发现好多东西都是不入眼的。从树上自然掉落的叶子,叶尖大都已经被太阳灼焦,色彩和形状大部分都不是那么地令人满意。还记得三月初的时候,茶花盛开,甚是娇艳。走近细细观赏,却发觉长相标致者寥寥无几。一夜狂风雨打之后,更是残败凋零的相貌。可一旦骄阳暖日,便又集体呈现艳丽风情。
只能说,不完美是种常态;在最美好的年华相遇,是种幸运。个体完美也并不是那么重要。可捡东西必然是要捡完美的。而越是平凡的东西越少人关注,也越容易找到完美的东西。好个复杂的辩证关系,我把当时瞬间从脑海中走过的感受都写在一起,就是这样。
看一下我们花了一个小时捡的吧
![]() |
就这些?
不止,还有一半的样子,拿回来就扔了,这些是处理干净的。其实这些叶子还没有完全风干。自然阴干的条件下,一周后有的卷曲了,也不能用。淘汰率很高,保存也是个比较大的问题。想想小时候自己收集的那些东西留不下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不懂得如何去存放,有设计感地存放,存放是个大学问。
相比之下,手绘石头应该是比较容易找到感觉的东西。最近好像一直在播一个公益广告,一个泥娃娃唱着勤为本、孝当先。这块石头便有了这个造型。
![]() |
![]() |
![]() |
呵呵,这块石头麻点比较多,还是画成老太太合适。
我始终觉得,想画什么比能画什么重要,看小朋友画的,这个角度看有改造成青蛙的前途。
![]() |
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台湾人,除了对自然纯真的热情之外,他亦是受矢野正《森林标本箱》的影响。或许这就是一种传承吧,出于对同种事物的热爱,将创作技法留存下来,并影响着后人不断去创作。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