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转的季节感
星期四上完日本年中行事的课,突然很想写一篇感想文记录下老师提到的一些内容和与之相关的我自己的想法。
刚进教室的先生一开始没什么表情,给人感觉很严厉,没想到一开始讲课,整个人立刻切换到一种不卖自萌的状态。说起春夏秋冬各自的语源时说到了猜拳的じゃんけんぽん,这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是一首完整的童谣,前面还有一串词呢。
"せっせっせーの よいよいよい、お寺の和尚さんがかぼちゃの種を蒔きました 芽が出てふくらんで、花が咲いたらじゃんけんぽん!"
先生讲到这里时一边唱一边做出播种、种子发芽、花朵开花的手势,到最后的"石头剪子布"更是和前桌的日本女生真的猜了把拳,可爱爆啦~
因为是第一节课,他只简单介绍了日本文化的概况,大致从地理、气候、文化类型等方面介绍了日本人对四季迁移敏感的原因和表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的日本四季分明,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要求他们时刻注意气候与天气变化,并记下这些情况对作物的影响。
说起对四季的认知,万叶时期的日本人对四季并没有明确的区分,其表现是《万叶集》中短歌的分类并非按四季,而是从内容上分为雑歌、相聞歌、挽歌;直到中国历法传入日本,再往后的《古今和歌集》编撰时期,和歌才采取了按春夏秋冬四季划分的分类方式。
说起四季流转当然要提到季节性词语,比如刚刚过去的花见期(赏樱期)。
一进入春天,日本的新闻媒体、报纸杂志都会持续报道樱花盛开的状况,不少人甚至特意追随樱花绽放的轨迹,跟着樱花前线由南到北一路迁移;其热心程度在世界范围内也算罕见。别的国家虽也有樱花,也会赏樱,国民们却不会如日本人这般任由感性驰骋,将整个身心完全浸泡进粉色的海洋里浮沉。
日本人对季节敏感的另一个体现便是日语词汇,仍以不久前的樱花为例。
樱花刚开时叫"初花",通常开到八分时称"満開",有风吹过时花瓣簌簌零落,粉色尘埃般在空中打卷儿、飘散叫"樱吹雪",花瓣飘进小河堆积成团成块顺水流动的样子叫"花筏"。在天气渐暖、樱花已然绽放的春天里突然有寒流袭来将气温下拉,这种寒冷的感觉叫作"花冷え"。
等到樱花开至十分,也就迎来最终的凋零。
比起满开的樱花,日本人似乎更爱樱花的凋零之美。
「散るさくら 残るさくらも 散るさくら」
据传这首俳句是江户后期的禅僧良寛的辞世句,也有人否定,此处且不论其出处,简单从字面看其句意。
凋零的樱花,残留的樱花也有凋零之日啊。无论绽放得多么美丽绚烂,最终都会迎来以死亡为名的终结;人生也是一样。
平安末期的西行法师有和歌:
「ねがはくは 花のもとにて春死なむ その如月の望月のころ」
歌中所道,我最大的心愿便是在春日里静静死在这满开的樱花树下,在旧历二月的满月时分。
如月の望月のころ,即旧历二月十五日(满月)时分,据传这也是释迦摩尼圆寂之时。西行如此热切的期望似有回应,最后他死于建久元年的旧历二月十六。
人生到头总有一死,倒不如像西行所咏那样,死在春日满月辉映的绚烂樱花树下。凄美壮观,画面和文字都漂亮,漂亮中溢满沉寂与无常,这大概也算最典型的日本人思想了。
上课的时候老师提到小野小町的「花の色は うつりにけりないたづらに わが身世にふる ながめせしまに」,我想起的倒是上面提到的西行。
等到樱花落尽,樱树的枝桠上重又发出嫩叶的时候便叫做“葉桜”。
提到四季变迁总会不自觉浑身激灵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感动,哪怕生活里的很多时间往往会忽视身边总在变化的景观。生长于水泥钢筋城市里的一代,成长环境渐渐远离真实的自然,常常映在我们眼里的自然大都只有公园、城市绿地、绿化带这类人工自然景观;我们不再熟悉二十四节气,不清楚播种与收获的时期,没仔细观察过各种动植物的生长与活动,也渐渐丧失了对季节变化的敏感。
从前的人没有科学知识,只能凭借经验进行生产活动,经验随着年龄增长不断累积,也因此每个村子里的老人都很受尊重;从前的人不知道火山爆发是地质活动的正常现象,以为是神灵在发怒,喷过火的火山被他们恭敬地冠上名称,还举行祭典祈求神地保佑。因为某种程度的无知,过去的人们保留着对自然最原始也最深的敬畏,因此得以与自然和谐共处。
而如今我们有了科学与技术。科学揭示了很多自然现象,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助人克服自然的威胁,我们于是渐渐失去原始的敬畏感,失去对未知力量的恐惧。
为了生存,为了满足人类没有止境的欲望,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渐渐产生裂痕。过度开发和大规模的自然破坏在当下已经引发了太多环境问题,难道真要等到大自然再度发怒,等到灾害危及自己,我们才会感到真正的恐惧?
这样说未免也有些夸大其词,毕竟每天坐在教室或办公室的大多数我们并没有对自然造成直接性的破坏,但破坏仍然在距离我们或远或近的地方发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前几天(4.10)日本茨城县海岸约有150头海豚搁浅,很多人拿出以前的数据对比,猜测近期是否会有大地震发生,网上各种热议搞得我们这些身在茨城的人也各种心慌。朋友发来图片的时候开玩笑说不要怕,好歹我们也经历过一次512了,我心虚地回了句"还是怕啊",是真的有点怕。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真的有办法抗拒吗,即使死亡可能只是一瞬间的事,在它到来之前总有漫长、漫长、漫长又漫长的恐惧在心底埋伏,随大自然的风吹草动而时隐时现。
写着写着突然跑到奇怪的方向了。
说起来中国也有禅诗云: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对四季的赏玩与风雅品评放在中国古典文学里,数量想必只会比日本多而不少,但二者毕竟还是不同,追本溯源便要涉及民族性格了。比如季节感,中国文人的悲春伤秋里也有时间流逝、沧海桑田的无常变迁感,这种无常和日本文学文化中那股浓重到化不开的哀れ仍然有本质上的不同。
微小之处更见博大精深,而我现在的知识大概还不足以解释清楚这些本质上的区别。
那就继续学着吧。从书本里,从课堂中,从包围我们的环境和日常、非日常的生活里。
开学一个多星期,总算把选的课轮过一遍,感想多少都有,这里只把感受最深的记录如上。
刚进教室的先生一开始没什么表情,给人感觉很严厉,没想到一开始讲课,整个人立刻切换到一种不卖自萌的状态。说起春夏秋冬各自的语源时说到了猜拳的じゃんけんぽん,这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是一首完整的童谣,前面还有一串词呢。
"せっせっせーの よいよいよい、お寺の和尚さんがかぼちゃの種を蒔きました 芽が出てふくらんで、花が咲いたらじゃんけんぽん!"
先生讲到这里时一边唱一边做出播种、种子发芽、花朵开花的手势,到最后的"石头剪子布"更是和前桌的日本女生真的猜了把拳,可爱爆啦~
因为是第一节课,他只简单介绍了日本文化的概况,大致从地理、气候、文化类型等方面介绍了日本人对四季迁移敏感的原因和表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的日本四季分明,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要求他们时刻注意气候与天气变化,并记下这些情况对作物的影响。
说起对四季的认知,万叶时期的日本人对四季并没有明确的区分,其表现是《万叶集》中短歌的分类并非按四季,而是从内容上分为雑歌、相聞歌、挽歌;直到中国历法传入日本,再往后的《古今和歌集》编撰时期,和歌才采取了按春夏秋冬四季划分的分类方式。
说起四季流转当然要提到季节性词语,比如刚刚过去的花见期(赏樱期)。
一进入春天,日本的新闻媒体、报纸杂志都会持续报道樱花盛开的状况,不少人甚至特意追随樱花绽放的轨迹,跟着樱花前线由南到北一路迁移;其热心程度在世界范围内也算罕见。别的国家虽也有樱花,也会赏樱,国民们却不会如日本人这般任由感性驰骋,将整个身心完全浸泡进粉色的海洋里浮沉。
日本人对季节敏感的另一个体现便是日语词汇,仍以不久前的樱花为例。
樱花刚开时叫"初花",通常开到八分时称"満開",有风吹过时花瓣簌簌零落,粉色尘埃般在空中打卷儿、飘散叫"樱吹雪",花瓣飘进小河堆积成团成块顺水流动的样子叫"花筏"。在天气渐暖、樱花已然绽放的春天里突然有寒流袭来将气温下拉,这种寒冷的感觉叫作"花冷え"。
等到樱花开至十分,也就迎来最终的凋零。
比起满开的樱花,日本人似乎更爱樱花的凋零之美。
「散るさくら 残るさくらも 散るさくら」
据传这首俳句是江户后期的禅僧良寛的辞世句,也有人否定,此处且不论其出处,简单从字面看其句意。
凋零的樱花,残留的樱花也有凋零之日啊。无论绽放得多么美丽绚烂,最终都会迎来以死亡为名的终结;人生也是一样。
平安末期的西行法师有和歌:
「ねがはくは 花のもとにて春死なむ その如月の望月のころ」
歌中所道,我最大的心愿便是在春日里静静死在这满开的樱花树下,在旧历二月的满月时分。
如月の望月のころ,即旧历二月十五日(满月)时分,据传这也是释迦摩尼圆寂之时。西行如此热切的期望似有回应,最后他死于建久元年的旧历二月十六。
人生到头总有一死,倒不如像西行所咏那样,死在春日满月辉映的绚烂樱花树下。凄美壮观,画面和文字都漂亮,漂亮中溢满沉寂与无常,这大概也算最典型的日本人思想了。
上课的时候老师提到小野小町的「花の色は うつりにけりないたづらに わが身世にふる ながめせしまに」,我想起的倒是上面提到的西行。
等到樱花落尽,樱树的枝桠上重又发出嫩叶的时候便叫做“葉桜”。
提到四季变迁总会不自觉浑身激灵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感动,哪怕生活里的很多时间往往会忽视身边总在变化的景观。生长于水泥钢筋城市里的一代,成长环境渐渐远离真实的自然,常常映在我们眼里的自然大都只有公园、城市绿地、绿化带这类人工自然景观;我们不再熟悉二十四节气,不清楚播种与收获的时期,没仔细观察过各种动植物的生长与活动,也渐渐丧失了对季节变化的敏感。
从前的人没有科学知识,只能凭借经验进行生产活动,经验随着年龄增长不断累积,也因此每个村子里的老人都很受尊重;从前的人不知道火山爆发是地质活动的正常现象,以为是神灵在发怒,喷过火的火山被他们恭敬地冠上名称,还举行祭典祈求神地保佑。因为某种程度的无知,过去的人们保留着对自然最原始也最深的敬畏,因此得以与自然和谐共处。
而如今我们有了科学与技术。科学揭示了很多自然现象,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助人克服自然的威胁,我们于是渐渐失去原始的敬畏感,失去对未知力量的恐惧。
为了生存,为了满足人类没有止境的欲望,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渐渐产生裂痕。过度开发和大规模的自然破坏在当下已经引发了太多环境问题,难道真要等到大自然再度发怒,等到灾害危及自己,我们才会感到真正的恐惧?
这样说未免也有些夸大其词,毕竟每天坐在教室或办公室的大多数我们并没有对自然造成直接性的破坏,但破坏仍然在距离我们或远或近的地方发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前几天(4.10)日本茨城县海岸约有150头海豚搁浅,很多人拿出以前的数据对比,猜测近期是否会有大地震发生,网上各种热议搞得我们这些身在茨城的人也各种心慌。朋友发来图片的时候开玩笑说不要怕,好歹我们也经历过一次512了,我心虚地回了句"还是怕啊",是真的有点怕。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真的有办法抗拒吗,即使死亡可能只是一瞬间的事,在它到来之前总有漫长、漫长、漫长又漫长的恐惧在心底埋伏,随大自然的风吹草动而时隐时现。
写着写着突然跑到奇怪的方向了。
说起来中国也有禅诗云: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对四季的赏玩与风雅品评放在中国古典文学里,数量想必只会比日本多而不少,但二者毕竟还是不同,追本溯源便要涉及民族性格了。比如季节感,中国文人的悲春伤秋里也有时间流逝、沧海桑田的无常变迁感,这种无常和日本文学文化中那股浓重到化不开的哀れ仍然有本质上的不同。
微小之处更见博大精深,而我现在的知识大概还不足以解释清楚这些本质上的区别。
那就继续学着吧。从书本里,从课堂中,从包围我们的环境和日常、非日常的生活里。
开学一个多星期,总算把选的课轮过一遍,感想多少都有,这里只把感受最深的记录如上。
![]() |
20150406 开学式那天拍到的樱吹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