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
有次与日本友人谈起日本人的国民性,对方问了我一个问题。下面四种类型之中我最喜欢的是哪个、最讨厌的又是哪个:很努力而成功,不怎么努力而成功,很努力但是不成功,不努力而不成功。
不用说也知道,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当然都是“很努力而成功”,就算心里不是这样想的,嘴上肯定是这样说的。
那么,喜欢的第二顺位是什么?
友人说,大部分的日本人都会选“很努力但是不成功”。
理由是,日本是排斥的社会,追求“平均”、“公平”,与中国一样有“出头的椽子先烂”的想法。大家对成功者在嫉妒的同时,会对自己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劣等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会为了安慰自己而重视过程,“很努力但是不成功”强调的就是追求成功的过程。与之相对的,“这个人怎么会那么成功呢?啊,是因为这么努力而成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个人与我的差别仅仅是努力,不是能力。确实我努力不足,不过我绝对不是没有能力的”。这种感情在日本是很普遍的,所以天才型的人在日本社会也是不太受欢迎的。
这很可以解释,SMAP为什么会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国民偶像。
所以,连自家饭也不讳言,他们歌唱得不怎么样甚至有点糟,舞蹈还可以但也有着拖后腿的家伙,演剧、司仪也不是个个精通。以整个团队的实力而言,SMAP至多就是中等水平。与此同时,他们的努力是让人无法不正视的。平均年龄超过40岁的今天,他们还能连续主持27小时的直播节目,还能在演唱会上唱足跳足4小时。这绝对是超越一般人程度的努力。
显然,SMAP就是符合了日本人对于能力的自卑感的投射以及对努力的追求,因而得到今天的成功。
相较其他四位,木村拓哉的个人能力就显得较为天才型了,虽然他的努力并不比其他人少,虽然他已在为人处世方面尽可能地谦卑与低调。但是,这都无法掩盖他与天俱来的出众能力。特别是在演技上,一方面他并没有受到正式的戏剧训练,另一方面他又拥有超高的收视记录,更让人认定他是天才型的人。
因此,日本媒体以及舆论对他的呵责,尤其是在收视率问题上,与其说是“不招人妒是庸才”,不如说是日本人更希望看到一个“很努力但是不成功”的个案或是一个“失败的天才”的结局。
这样分析下来,的确有点可悲,但国民性总是无可避免且根深蒂固的。我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来看,就当是相互理解吧。
因为,在中国人心目中潜藏的最喜欢的第二顺位是“不怎么努力而成功”,尽管只有年轻人才会半说笑地祝福人家“不劳而获”。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是大部分中国人的“自信”。一方面,热情地追捧轻松能得高分的“学霸”、玩玩就能赚很多钱的少年作家、追求一夜成名的快感;另一方面很少花时间去检视自己的能力,反而更多地把成功的必然放在各种外部条件如拼爹、拼学历、拼外貌之上。
难怪有人说,日本人是与中国人截然不同的一个民族。
今天,我说多了……
不用说也知道,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当然都是“很努力而成功”,就算心里不是这样想的,嘴上肯定是这样说的。
那么,喜欢的第二顺位是什么?
友人说,大部分的日本人都会选“很努力但是不成功”。
理由是,日本是排斥的社会,追求“平均”、“公平”,与中国一样有“出头的椽子先烂”的想法。大家对成功者在嫉妒的同时,会对自己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劣等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会为了安慰自己而重视过程,“很努力但是不成功”强调的就是追求成功的过程。与之相对的,“这个人怎么会那么成功呢?啊,是因为这么努力而成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个人与我的差别仅仅是努力,不是能力。确实我努力不足,不过我绝对不是没有能力的”。这种感情在日本是很普遍的,所以天才型的人在日本社会也是不太受欢迎的。
这很可以解释,SMAP为什么会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国民偶像。
所以,连自家饭也不讳言,他们歌唱得不怎么样甚至有点糟,舞蹈还可以但也有着拖后腿的家伙,演剧、司仪也不是个个精通。以整个团队的实力而言,SMAP至多就是中等水平。与此同时,他们的努力是让人无法不正视的。平均年龄超过40岁的今天,他们还能连续主持27小时的直播节目,还能在演唱会上唱足跳足4小时。这绝对是超越一般人程度的努力。
显然,SMAP就是符合了日本人对于能力的自卑感的投射以及对努力的追求,因而得到今天的成功。
相较其他四位,木村拓哉的个人能力就显得较为天才型了,虽然他的努力并不比其他人少,虽然他已在为人处世方面尽可能地谦卑与低调。但是,这都无法掩盖他与天俱来的出众能力。特别是在演技上,一方面他并没有受到正式的戏剧训练,另一方面他又拥有超高的收视记录,更让人认定他是天才型的人。
因此,日本媒体以及舆论对他的呵责,尤其是在收视率问题上,与其说是“不招人妒是庸才”,不如说是日本人更希望看到一个“很努力但是不成功”的个案或是一个“失败的天才”的结局。
这样分析下来,的确有点可悲,但国民性总是无可避免且根深蒂固的。我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来看,就当是相互理解吧。
因为,在中国人心目中潜藏的最喜欢的第二顺位是“不怎么努力而成功”,尽管只有年轻人才会半说笑地祝福人家“不劳而获”。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是大部分中国人的“自信”。一方面,热情地追捧轻松能得高分的“学霸”、玩玩就能赚很多钱的少年作家、追求一夜成名的快感;另一方面很少花时间去检视自己的能力,反而更多地把成功的必然放在各种外部条件如拼爹、拼学历、拼外貌之上。
难怪有人说,日本人是与中国人截然不同的一个民族。
今天,我说多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