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深处的精灵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一个鄂温克妇人自述的口吻,将她长达九十年的一生和这个民族漫长的历史中的一小段缓缓铺陈开来。
《额尔古纳河右岸》描绘了一个小女孩憧憬的茂密森林,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面有花朵有精灵,有流水有小屋,住着与世隔绝的淳朴人们。这本书像一扇窗户,一推开,森林的清香,跳跃的阳光会涌进来。让从小生活在城市的我以为一伸的就可以摘下枝上的嫩芽。书中的语言沉郁平淡,却牵着人不停读下去。
如果把山河比喻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的话,那么大大小小的河流就是巨人身上纵横交错的血管,而它的骨骼就是由众多山峦构成的,那些山峦属于大兴安岭山脉。在这片森林之中,生活着鄂温克族。他们与驯鹿共同生活,他们随季节变化而迁移,夜里住在看得见繁星的希楞柱,他们捕鱼打猎,闲暇时围在篝火边载歌载舞,生病了有萨满,死亡后风葬在四棵树之间。他们的生命属于自然,来源于森森林又回归于森林。正如“我”所说的:“我郁闷了,就去风中站上一刻,它会吹散我心底的愁云;我心烦了,就到河畔去听听流水的声音,它们会立刻给我带来安宁的心境。”
沉郁婉约的语言风格像沉默的山河,看着鄂温克族人民在这片森林,生息繁衍。迟子建的笔是有魔力的,整个故事在诗意中交替,在宁静中曲折起伏,在静美中流淌与悼念之歌。
鄂温克人的生活方式与信仰是我难以想象的,他们像是生活在森林中的精灵,与这片森林中其他的生灵共同呼吸,他们敬畏自然,河流、雨、雪是灵动轻盈的生命之源,也是凶猛危险的灾难之恨,高山、森林、土壤是庄严肃穆的栖息场所,也是暗含险情的陷井,驯鹿、熊、狼、鹰、灰鼠、山鸡不仅是食物,也是神灵赠予的礼物。萨满是每个氏族中与神灵对话的,当他穿起繁复的神衣,他可以治病消灾,当他击着神鼓跳起舞时,奇迹会降临在奄奄一息的人身上。虽然我对萨满的神力尚存疑虑,但鄂温克人坚信神虽是存在的。
阅读的时候,亲人族人的死亡接踵而来,密集到令人来不及悲伤。因为生活在森林中,环境恶劣以及医疗条件落后,鄂温克的人经常遭遇各种意外和死亡。
虽然鄂温克族居住森林之中,没有城市的喧嚣和压力,自由洒脱,但多数人短暂的一生,似乎都与幸福无关。而这不幸的多数来源于来自强迫的婚姻和原始的婚姻观。在长期的发展中,鄂温克族形成了民族,生活中的多数观念带有部落特色。父母定下的婚约不可违抗,哪怕心意已许给他人。这是依芙琳和坤德悲剧的起源,也是金得只能通过死亡挣脱的桎梏。安道尔在瓦霞的诱惑下与之发生关系后,被迫与生性放荡的瓦霞结为伉俪。悲剧的结局在欢庆的婚礼上就已可预见。
同时,极高的死亡率像一朵乌云紧随鄂温克人。妮浩与鲁尼前后生育5个孩子,那些生命像清晨草叶上的露珠一般圆润可爱,但也像露珠一样很快消失于空气中。神灵赠予他们礼物,转眼却又将这份馈赠收回。受到多次打击的妮浩后来佩戴麝香,拒绝怀孕。到底是多重的伤害,才能让一个喜欢孩子的女性亲手断送孕育生命的可能。
鄂温克人敬畏自然崇尚神灵,有着朴实善良的品格。当自己部落的驯鹿发生瘟疫时,大家没有为了狩猎而搬迁,因为不想把瘟疫传染给其他氏族。妮浩当上萨满后,每一次为其他孩子跳神都会失去自己的孩子,但她依然没有拒绝这位职责,她温柔善良的心思,让人即心痛又怜惜。
这份温柔细腻的心思,也许与他们生活在自然中有密切关系。
政府后来为少数民族修建定居点,但“我”和酋长瓦罗加有了分歧。
“在上学的问题上,我和瓦罗加意见不一,他认为孩子应该到学堂里学习,而我认为孩子在山里认得各种植物动物,懂得与它们和睦相处,看得出风霜雨雪变幻的征兆,也是学习。我始终不能相信从书本上能学来一个光明的世界、幸福的世界。我觉得光明就在河流旁的岩石画上,在那一棵连着一棵的树木上,在花朵的露珠上,在希楞柱尖顶的星光上,在驯鹿的犄角上。如果这样的光明不是光明,什么又会是光明呢!”
学校教育是现代社会中教育的主要形式,但谁也不能断言学校教育就一定比鄂温克人在森林中学会的东西有用。
在鄂温克族中,人性的丑恶依然是盛开不败的罂粟。迟子建并没有把鄂温克族描写为一个至善至美的民族,嫉妒、自私、仇恨同样存在,人的善与恶是历史长河的两岸。只是多数的鄂温克人会包容、忍受他人的恶意,他们的心灵像驯鹿的眼睛一般清澈。这便是在自然中成长的人。
《额尔古纳河右岸》描绘了一个小女孩憧憬的茂密森林,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面有花朵有精灵,有流水有小屋,住着与世隔绝的淳朴人们。这本书像一扇窗户,一推开,森林的清香,跳跃的阳光会涌进来。让从小生活在城市的我以为一伸的就可以摘下枝上的嫩芽。书中的语言沉郁平淡,却牵着人不停读下去。
如果把山河比喻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的话,那么大大小小的河流就是巨人身上纵横交错的血管,而它的骨骼就是由众多山峦构成的,那些山峦属于大兴安岭山脉。在这片森林之中,生活着鄂温克族。他们与驯鹿共同生活,他们随季节变化而迁移,夜里住在看得见繁星的希楞柱,他们捕鱼打猎,闲暇时围在篝火边载歌载舞,生病了有萨满,死亡后风葬在四棵树之间。他们的生命属于自然,来源于森森林又回归于森林。正如“我”所说的:“我郁闷了,就去风中站上一刻,它会吹散我心底的愁云;我心烦了,就到河畔去听听流水的声音,它们会立刻给我带来安宁的心境。”
沉郁婉约的语言风格像沉默的山河,看着鄂温克族人民在这片森林,生息繁衍。迟子建的笔是有魔力的,整个故事在诗意中交替,在宁静中曲折起伏,在静美中流淌与悼念之歌。
鄂温克人的生活方式与信仰是我难以想象的,他们像是生活在森林中的精灵,与这片森林中其他的生灵共同呼吸,他们敬畏自然,河流、雨、雪是灵动轻盈的生命之源,也是凶猛危险的灾难之恨,高山、森林、土壤是庄严肃穆的栖息场所,也是暗含险情的陷井,驯鹿、熊、狼、鹰、灰鼠、山鸡不仅是食物,也是神灵赠予的礼物。萨满是每个氏族中与神灵对话的,当他穿起繁复的神衣,他可以治病消灾,当他击着神鼓跳起舞时,奇迹会降临在奄奄一息的人身上。虽然我对萨满的神力尚存疑虑,但鄂温克人坚信神虽是存在的。
阅读的时候,亲人族人的死亡接踵而来,密集到令人来不及悲伤。因为生活在森林中,环境恶劣以及医疗条件落后,鄂温克的人经常遭遇各种意外和死亡。
虽然鄂温克族居住森林之中,没有城市的喧嚣和压力,自由洒脱,但多数人短暂的一生,似乎都与幸福无关。而这不幸的多数来源于来自强迫的婚姻和原始的婚姻观。在长期的发展中,鄂温克族形成了民族,生活中的多数观念带有部落特色。父母定下的婚约不可违抗,哪怕心意已许给他人。这是依芙琳和坤德悲剧的起源,也是金得只能通过死亡挣脱的桎梏。安道尔在瓦霞的诱惑下与之发生关系后,被迫与生性放荡的瓦霞结为伉俪。悲剧的结局在欢庆的婚礼上就已可预见。
同时,极高的死亡率像一朵乌云紧随鄂温克人。妮浩与鲁尼前后生育5个孩子,那些生命像清晨草叶上的露珠一般圆润可爱,但也像露珠一样很快消失于空气中。神灵赠予他们礼物,转眼却又将这份馈赠收回。受到多次打击的妮浩后来佩戴麝香,拒绝怀孕。到底是多重的伤害,才能让一个喜欢孩子的女性亲手断送孕育生命的可能。
鄂温克人敬畏自然崇尚神灵,有着朴实善良的品格。当自己部落的驯鹿发生瘟疫时,大家没有为了狩猎而搬迁,因为不想把瘟疫传染给其他氏族。妮浩当上萨满后,每一次为其他孩子跳神都会失去自己的孩子,但她依然没有拒绝这位职责,她温柔善良的心思,让人即心痛又怜惜。
这份温柔细腻的心思,也许与他们生活在自然中有密切关系。
政府后来为少数民族修建定居点,但“我”和酋长瓦罗加有了分歧。
“在上学的问题上,我和瓦罗加意见不一,他认为孩子应该到学堂里学习,而我认为孩子在山里认得各种植物动物,懂得与它们和睦相处,看得出风霜雨雪变幻的征兆,也是学习。我始终不能相信从书本上能学来一个光明的世界、幸福的世界。我觉得光明就在河流旁的岩石画上,在那一棵连着一棵的树木上,在花朵的露珠上,在希楞柱尖顶的星光上,在驯鹿的犄角上。如果这样的光明不是光明,什么又会是光明呢!”
学校教育是现代社会中教育的主要形式,但谁也不能断言学校教育就一定比鄂温克人在森林中学会的东西有用。
在鄂温克族中,人性的丑恶依然是盛开不败的罂粟。迟子建并没有把鄂温克族描写为一个至善至美的民族,嫉妒、自私、仇恨同样存在,人的善与恶是历史长河的两岸。只是多数的鄂温克人会包容、忍受他人的恶意,他们的心灵像驯鹿的眼睛一般清澈。这便是在自然中成长的人。
-
豆友195312198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21 19:11:32
-
ellenleeovob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0-07 18: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