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醫失傳論
沈藥子 于 2006/5/10
本文的「漢醫」特指至東漢末年為止的中醫學。中國是個內戰頻繁的國家,而每一次戰亂,肯定對文化進行一次洗劫,就像近代中國大陸的文化斷層即是個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又豈只有醫學失傳而已?
東漢之後,中國即經過三國、魏、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斷斷續續三百多年的戰亂,近人醫史大家謝利恆先生在其《中國醫學源流論》總結魏、晉至唐為「蒐輯殘缺之期」,確實如此。在《漢書‧藝文志‧方技略》的「醫經」收錄了探討醫學理論的經典書目,其中載有《黃帝內經》、《外經》、《扁鵲內經》、《外經》、《白氏內經》、《外經》、《旁篇》,名為「醫經七家」,至漢後僅存《黃帝內經》,此書本身亦亡佚兩卷,雖如此,它竟也成為漢後最主要的中醫基礎理論聖典,沿用至今,為國家考試的必讀經典之一。《方技略》另有「經方十一家」的書目,皆是湯方經典,包括《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五藏六府癉十二病方》、《風寒熱十六病方》、《泰始黃帝扁鵲俞跗方》、《五藏傷中十一病方》、《客疾五藏狂顛病方》、《金瘡瘲瘛方》、《婦女嬰兒方》、《湯液經法》、《神農黃帝食禁》,漢後皆已失傳。
中醫的鼎盛期在漢代,所有中醫的基礎理論在漢代業已完備,日人亦不稱「中醫」,稱「漢醫」。再以中醫的另一聖典《傷寒卒病論》為例,該書在東漢末年初成書之後不久隨因戰亂而散佚,一書分散為二(《傷寒論》+《金匱要略》),《傷寒論》經數百年的傳抄,產生許多版本,有些內容已難辨其真假;《金匱要略》這部份更是直到北宋,經一藏書家無意中發現,該書當時已是蠹簡殘篇,再經北宋醫官校訂後才重新問世。因為《傷寒卒病論》原文難被理解,後世注者竟有數百家,每家對原文的詮釋都不儘相同,表面上百家爭鳴,實則乃因失傳,故對原文有上百種「假說」,流於公說公有理的局面。後世醫家所理解的《傷寒論》大抵已非作者的原意。
漢代的重要醫典主要傳下《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卒病論》,即今所謂的「中醫四大經典」,而僅此不甚完全的四部書,竟就足以作為漢後中醫的根基、繼續發展,沿用至今。若漢代「醫經七家」、「經方十一家」等書未失傳,現在的中醫會換成怎樣的局面?漢後的中醫就像從被攔腰砍斷的大樹幹上再長出的幾支枝條,雖仍承接過去,但只是些小枝,已失昔日的完整架構及雄偉、壯大。
現代的中醫受到西方醫學的衝擊之後,可能失傳的更厲害。余曾聞某知名中醫教授稱「《傷寒論》不是在治感冒,而是在治慢性病!」《傷寒論》諸方,若要用在慢性病的治療,確實可以,但《傷寒論》的本意卻不在慢性病,否則何必名為《傷寒論》?又,余在校的兩年針灸課,教授輪了四五位以上,沒一位講解針家必讀的《靈樞‧九鍼十二原》,沒有針理,針技將焉附?術語、工具一樣,但骨子裡已大異其趣,這不是失傳?書雖在,但無人能正確解讀、無人會應用,不是失傳嗎?
要解譯、還原幾近失傳的古籍著實不易,在當代,由於科技進步,資訊爆炸,現代學中醫者能接觸到的各科各類資訊遠比漢後醫家要多出不知多少倍,可謂佔盡天時地利,因此,利用現代各學科的結論或新發現,絕對可以將漢代遺書闡釋的比漢後古醫家更接近真相、更貼切臨床。這仍待有心人們的不懈努力。
本文的「漢醫」特指至東漢末年為止的中醫學。中國是個內戰頻繁的國家,而每一次戰亂,肯定對文化進行一次洗劫,就像近代中國大陸的文化斷層即是個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又豈只有醫學失傳而已?
東漢之後,中國即經過三國、魏、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斷斷續續三百多年的戰亂,近人醫史大家謝利恆先生在其《中國醫學源流論》總結魏、晉至唐為「蒐輯殘缺之期」,確實如此。在《漢書‧藝文志‧方技略》的「醫經」收錄了探討醫學理論的經典書目,其中載有《黃帝內經》、《外經》、《扁鵲內經》、《外經》、《白氏內經》、《外經》、《旁篇》,名為「醫經七家」,至漢後僅存《黃帝內經》,此書本身亦亡佚兩卷,雖如此,它竟也成為漢後最主要的中醫基礎理論聖典,沿用至今,為國家考試的必讀經典之一。《方技略》另有「經方十一家」的書目,皆是湯方經典,包括《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五藏六府癉十二病方》、《風寒熱十六病方》、《泰始黃帝扁鵲俞跗方》、《五藏傷中十一病方》、《客疾五藏狂顛病方》、《金瘡瘲瘛方》、《婦女嬰兒方》、《湯液經法》、《神農黃帝食禁》,漢後皆已失傳。
中醫的鼎盛期在漢代,所有中醫的基礎理論在漢代業已完備,日人亦不稱「中醫」,稱「漢醫」。再以中醫的另一聖典《傷寒卒病論》為例,該書在東漢末年初成書之後不久隨因戰亂而散佚,一書分散為二(《傷寒論》+《金匱要略》),《傷寒論》經數百年的傳抄,產生許多版本,有些內容已難辨其真假;《金匱要略》這部份更是直到北宋,經一藏書家無意中發現,該書當時已是蠹簡殘篇,再經北宋醫官校訂後才重新問世。因為《傷寒卒病論》原文難被理解,後世注者竟有數百家,每家對原文的詮釋都不儘相同,表面上百家爭鳴,實則乃因失傳,故對原文有上百種「假說」,流於公說公有理的局面。後世醫家所理解的《傷寒論》大抵已非作者的原意。
漢代的重要醫典主要傳下《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卒病論》,即今所謂的「中醫四大經典」,而僅此不甚完全的四部書,竟就足以作為漢後中醫的根基、繼續發展,沿用至今。若漢代「醫經七家」、「經方十一家」等書未失傳,現在的中醫會換成怎樣的局面?漢後的中醫就像從被攔腰砍斷的大樹幹上再長出的幾支枝條,雖仍承接過去,但只是些小枝,已失昔日的完整架構及雄偉、壯大。
現代的中醫受到西方醫學的衝擊之後,可能失傳的更厲害。余曾聞某知名中醫教授稱「《傷寒論》不是在治感冒,而是在治慢性病!」《傷寒論》諸方,若要用在慢性病的治療,確實可以,但《傷寒論》的本意卻不在慢性病,否則何必名為《傷寒論》?又,余在校的兩年針灸課,教授輪了四五位以上,沒一位講解針家必讀的《靈樞‧九鍼十二原》,沒有針理,針技將焉附?術語、工具一樣,但骨子裡已大異其趣,這不是失傳?書雖在,但無人能正確解讀、無人會應用,不是失傳嗎?
要解譯、還原幾近失傳的古籍著實不易,在當代,由於科技進步,資訊爆炸,現代學中醫者能接觸到的各科各類資訊遠比漢後醫家要多出不知多少倍,可謂佔盡天時地利,因此,利用現代各學科的結論或新發現,絕對可以將漢代遺書闡釋的比漢後古醫家更接近真相、更貼切臨床。這仍待有心人們的不懈努力。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