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的空白
玉衡艺术中心举办的桑火尧和田卫两位艺术家的双个展“境像·灵光”,总的来说是非常成功的。皮道坚先生在策展前言中对这两位艺术家的概括也极为精准,本次展览从“因心造境,以手运心”出发,将桑火尧作品中的“境像”和田卫作品中的“灵光”看做艺术家“自我衍异的差异的真理”,进而对当下生活之异化做出自觉地艺术反思,寻求一种“精神归家”。这体现出艺术家的担当,也是艺术品本身的内蕴,更是作为大写的“艺术”的当代之诉求。
这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中国绘画的水墨性是如何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进行移转与表达的?值此“境像·灵光”展览之际,透过桑火尧和田卫两位当代水墨艺术家的作品,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借由一种德勒兹所说的“有色的空白”,达到对难以觉察的微妙变化的感知,进而呈现一种艺术的力度。这已远非是对空灵意境的关照,而是使观众与作品一起,“生成”一种感知。同时,对绘画的理解也要打破艺术品本身固有的界限,在艺术品或图像的“事件”构成上来理解。绘画不再以静态或孤立的方式呈现自身,而是以一种操作和运作的方式让一种从未呈现过的东西呈现出来。当代艺术已不再是对内心至大澄明境界的展现,而是德勒兹意义上的“捕捉”一种难以感知,正如他在《什么是哲学?》中论述哲学与艺术之关系时所说:“艺术的目的,连同其材料手段,是从对客体的各种知觉当中和主体的各种状态当中提取感知物,从作为此状态到彼状态的过渡的情感当中提取感受。”(P439-440)而当代水墨画便是通过一种“有色的空白”,具体说来是对色块的晕染与平涂,而达致一种对感知的捕捉、对力度的呈现。
桑火尧和田卫两位艺术家的一系列作品,无论是绢本还是宣纸水墨,都没有传统水墨画的留白,而是如西方油画一般的大面积色块平涂。色彩的晕染即作为一种底色、背景,也是绘画内容、主体。正是这种“满”与“密”,达到了“让每一个原子饱和”。这是一种“有色的空白”,一种传播色彩的空白。桑火尧和田卫堪称是运用这种平涂手法的大师,他们的当代水墨绘画无需借助实在对象的描述,仅通过对色彩平涂的表现,便能够表现难以觉察的微妙变化。具体看来,或有三种方式。第一,单一色调被一条颜色或色调不同的边、带从一侧截断或者镶边,从而改变整个色彩平涂面的表现强度。桑火尧的《倪云林课题》系列和《境像》系列皆属于此类。在《倪云林课题2015-03》中,四个渐变色块无缝衔接成一个整体,但是在色块与色块之间,还是形成了一种断裂。这是对色彩渐变与缝合的感知。第二,由这些单色调呈现出一些几乎是潜在的,线性的或循环式的图样,而且色调般配。细细观察桑火尧的作品,在整体的色块平涂之内,潜在的是由众多差异与重复的小色块叠合而成。这正是德勒兹在《差异与重复》中反复提及的“复杂的重复,纯粹的差异”(A Pure Difference and a Complex Repetition)。这些图样整体进而构成了规整的几何块面。正如安德烈·巴赞评论运用平涂手法的伟大艺术家塔蒂时所说的,“他通过打破各个层面的强弱关系而达到这一点。”桑火尧在作品中弱化了图像内部间的强弱关系,甚至也不再区分形象的主次。《境像2014-02》中,灰蓝色调的两个几何图形,犹如一副双联画,整体的色调非常协调。我们在对色彩本身以及其构成的循环图样的欣赏中(而非再去寻找“人或物的形象”),达致一种感知。第三,由于它们带有孔隙或者长缝。田卫的“灵光”系列作品,都是在绘画中轴对称地断裂出细细的长缝,分割画面的同时也引导着视觉观看。尤其是在其巨幅三联画《乙》中,竖排的三幅宣纸水墨,每一幅都在画面垂直轴线处出现断裂,进而以绿、红、蓝三种不同的颜色向外晕染、扩散。它们呈细条状,沉着有力,起到空间化、结构化的作用。但它们并不是位于形象之下、之后,或之前。它们就是形象本身,是用一种非常近的、触觉的、或者说触觉般的视觉去把握。
总而言之,这些“有色的空白”所构成的平涂色块会因为带有半隐半露的力度而发生振动、挤压或者开裂。这首先就是当代水墨绘画艺术所作的事情:召唤力度,让平涂色块所带有的力度散布在绢帛或者宣纸之上,让隐藏的力度显露在水墨绘画上,建立起一种表面看是具有几何外表的,但其实是对力度表现的图形形象。
于是,我们认为:让那些满布世界的、影响我们的、导致我们发生生成的不敏感的力量变得敏感起来,这是当代艺术的核心所在。“蒙德里安用正方形的四个边的简单区别做到了这一点,康定斯基利用线性‘张力’,库卜卡利用围绕着一个点的曲线平面也都做到了这一点。沃林格所说的那条抽象和无限的北极线是从岁月的深处走向我们的,这条世界之线构成了带、条、车轮和汽轮机,完全是一门‘活的几何学’,它‘把机械力量提升至直觉的高度’,从而构成一条强大的无机的生命。绘画艺术的永恒对象:把力度画出来,就像丹度莱多所做的那样。”(《什么是哲学?》P466)
当代水墨绘画用自己的艺术语汇,捕捉着着这种极细微的纯粹感知,呈现着一种艺术或者平涂色彩的力度,而这一切,都基于这种“有色的空白”与观众的一种相互生成(Becoming)。塞尚曾说“世界流逝了一分钟”,我们如果不“生成它本身”便无法留住它。“我们并非存在于世界当中,而是跟它一道生成,边静观边生成。一切都是视觉,都是生成。我们生成宇宙。生成动物、植物、分子,生成为零。”(《什么是哲学》P444)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在桑火尧和田卫的作品里,似乎看到了这种生成的潜在性。
本文版权归Eco所有,谢绝转载。20150411
这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中国绘画的水墨性是如何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进行移转与表达的?值此“境像·灵光”展览之际,透过桑火尧和田卫两位当代水墨艺术家的作品,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借由一种德勒兹所说的“有色的空白”,达到对难以觉察的微妙变化的感知,进而呈现一种艺术的力度。这已远非是对空灵意境的关照,而是使观众与作品一起,“生成”一种感知。同时,对绘画的理解也要打破艺术品本身固有的界限,在艺术品或图像的“事件”构成上来理解。绘画不再以静态或孤立的方式呈现自身,而是以一种操作和运作的方式让一种从未呈现过的东西呈现出来。当代艺术已不再是对内心至大澄明境界的展现,而是德勒兹意义上的“捕捉”一种难以感知,正如他在《什么是哲学?》中论述哲学与艺术之关系时所说:“艺术的目的,连同其材料手段,是从对客体的各种知觉当中和主体的各种状态当中提取感知物,从作为此状态到彼状态的过渡的情感当中提取感受。”(P439-440)而当代水墨画便是通过一种“有色的空白”,具体说来是对色块的晕染与平涂,而达致一种对感知的捕捉、对力度的呈现。
桑火尧和田卫两位艺术家的一系列作品,无论是绢本还是宣纸水墨,都没有传统水墨画的留白,而是如西方油画一般的大面积色块平涂。色彩的晕染即作为一种底色、背景,也是绘画内容、主体。正是这种“满”与“密”,达到了“让每一个原子饱和”。这是一种“有色的空白”,一种传播色彩的空白。桑火尧和田卫堪称是运用这种平涂手法的大师,他们的当代水墨绘画无需借助实在对象的描述,仅通过对色彩平涂的表现,便能够表现难以觉察的微妙变化。具体看来,或有三种方式。第一,单一色调被一条颜色或色调不同的边、带从一侧截断或者镶边,从而改变整个色彩平涂面的表现强度。桑火尧的《倪云林课题》系列和《境像》系列皆属于此类。在《倪云林课题2015-03》中,四个渐变色块无缝衔接成一个整体,但是在色块与色块之间,还是形成了一种断裂。这是对色彩渐变与缝合的感知。第二,由这些单色调呈现出一些几乎是潜在的,线性的或循环式的图样,而且色调般配。细细观察桑火尧的作品,在整体的色块平涂之内,潜在的是由众多差异与重复的小色块叠合而成。这正是德勒兹在《差异与重复》中反复提及的“复杂的重复,纯粹的差异”(A Pure Difference and a Complex Repetition)。这些图样整体进而构成了规整的几何块面。正如安德烈·巴赞评论运用平涂手法的伟大艺术家塔蒂时所说的,“他通过打破各个层面的强弱关系而达到这一点。”桑火尧在作品中弱化了图像内部间的强弱关系,甚至也不再区分形象的主次。《境像2014-02》中,灰蓝色调的两个几何图形,犹如一副双联画,整体的色调非常协调。我们在对色彩本身以及其构成的循环图样的欣赏中(而非再去寻找“人或物的形象”),达致一种感知。第三,由于它们带有孔隙或者长缝。田卫的“灵光”系列作品,都是在绘画中轴对称地断裂出细细的长缝,分割画面的同时也引导着视觉观看。尤其是在其巨幅三联画《乙》中,竖排的三幅宣纸水墨,每一幅都在画面垂直轴线处出现断裂,进而以绿、红、蓝三种不同的颜色向外晕染、扩散。它们呈细条状,沉着有力,起到空间化、结构化的作用。但它们并不是位于形象之下、之后,或之前。它们就是形象本身,是用一种非常近的、触觉的、或者说触觉般的视觉去把握。
总而言之,这些“有色的空白”所构成的平涂色块会因为带有半隐半露的力度而发生振动、挤压或者开裂。这首先就是当代水墨绘画艺术所作的事情:召唤力度,让平涂色块所带有的力度散布在绢帛或者宣纸之上,让隐藏的力度显露在水墨绘画上,建立起一种表面看是具有几何外表的,但其实是对力度表现的图形形象。
于是,我们认为:让那些满布世界的、影响我们的、导致我们发生生成的不敏感的力量变得敏感起来,这是当代艺术的核心所在。“蒙德里安用正方形的四个边的简单区别做到了这一点,康定斯基利用线性‘张力’,库卜卡利用围绕着一个点的曲线平面也都做到了这一点。沃林格所说的那条抽象和无限的北极线是从岁月的深处走向我们的,这条世界之线构成了带、条、车轮和汽轮机,完全是一门‘活的几何学’,它‘把机械力量提升至直觉的高度’,从而构成一条强大的无机的生命。绘画艺术的永恒对象:把力度画出来,就像丹度莱多所做的那样。”(《什么是哲学?》P466)
当代水墨绘画用自己的艺术语汇,捕捉着着这种极细微的纯粹感知,呈现着一种艺术或者平涂色彩的力度,而这一切,都基于这种“有色的空白”与观众的一种相互生成(Becoming)。塞尚曾说“世界流逝了一分钟”,我们如果不“生成它本身”便无法留住它。“我们并非存在于世界当中,而是跟它一道生成,边静观边生成。一切都是视觉,都是生成。我们生成宇宙。生成动物、植物、分子,生成为零。”(《什么是哲学》P444)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在桑火尧和田卫的作品里,似乎看到了这种生成的潜在性。
本文版权归Eco所有,谢绝转载。20150411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