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梦游中
如何迅速地了解一个城市?
老师告诉我要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交通......等方面入手。维基百科的城市词条大概也是这个思路,城市发展的来龙去脉、经济支柱、旅游景点、气候条件......诸如此类。Kevin Lynch说城市意向有四大要素,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Jane Jacobs要我们注意街道,还有街道。作为本地人视角的城市,是通勤路线、饭局地点和周末去处。作为游客视角的城市,则是旅游景点和lonely planet上介绍的餐馆......
对我来说,工作之外对城市的了解没有逻辑可言,更不喜欢事先准备。我只需要闻见它的味道,看见它的光影,然后等待属于我与它的黄金瞬间出现。我确信如此,因为每当我回忆起生活过和遇见过的城市时,唯一能想起的,只有那些黄金瞬间。
来伊斯坦布尔之前,我对这个城市一无所知。每一个去过和要去的人,都会用帕慕克的书来预热。可怎么说呢?那也到底只是一个感性的视角。多少看过些文字,也只不过记住了博斯布鲁斯海峡兴高采烈的火灾和“呼愁”这个很炫的词,以及帕慕克津津乐道的nisantasi。这是一次为了躲避春节才匆匆定下的旅程,火速定下机票酒店之后,我就再也没去考虑和期待过这件事情,直到飞机落地。
事先定好的接机司机一言不发地把我们精准投递到酒店门口。那时已是午夜。刚刚结束的暴雪还惊魂未定。放下行李后,我梦游一样地走到蓝色清真寺门口。是那样一尊庞然大物,定义出此时我眼前伊斯坦布尔的天际线。帕慕克写过许多次的流浪狗果真硕大无比,从身边矫健地跑过。没有人,只有雪,昏黄路灯,一言不发两两相望的索菲亚大教堂和蓝色清真寺。这是伊斯坦布尔给我的第一幅画面。而之后被悠长唱经声唤醒的清晨和窗外废墟的轮廓,更是加深了梦游的意象。我就是这样在梦游状态中开始了土耳其的旅行,这几乎是整段旅途的基调。
越来越不向往旅行,是因为觉得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旅游景点。贩卖的粗糙或不粗糙的纪念品。平时不穿的民族服装。所谓的特色餐饮。一群人集合起来叫卖着“在别处”的生活方式。但其实就是“在此处”。而在旅游区之外的城市生活和我们平常所经历的并没有太明显的区别。一样的交通工具、商场品牌、快餐品种,人们甚至都在低头玩手机。体会别人的城市生活又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呢?
伊斯坦布尔还能好上一点,它独特的天际线战胜了一切。为了它的天际线,我甚至原谅了没有任何美食的苏丹阿合曼德,以及活似纽约upper east side的nisantasi。
我其实没有去伊斯坦布尔所有的景点,只是慌乱地走了一些地方而已。这些地方现在想起来竟几乎都忘了。忘了是怎样从宫殿(名字都想不起来了!)走到的大巴扎,忘了从大巴扎怎么走到苏莱曼清真寺,然后再走回到加拉塔桥边,吃了一张没有味道的饼。又赶在城市被染成橘色的时候跟着人群走进清真寺,又被人群推出来,吃了难吃的土耳其卷饼,又慌乱地走回酒店。从苏莱曼走到加拉塔桥的那一路,我们几乎是街上唯一的异国人。大约是走过了一条类似拆迁前秀水的街道,一条建材商品街,一条厨具街,几乎不知道要走到哪里去的时候,这才如释重负地看到那著名的蓝色桥身。我甚至没惦记着上桥看一眼,就梦游一样,莫名其妙地走开了。
我记得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游轮上看到的天际线,这就够了。即使这也是游客必走的行程之一,但也没什么不好。计划之外地跳上一艘船,又毫无头绪地被它一路带领着。一层摞着一层的房屋,在山丘上聪明地把自己摆好。那些精美的小房子,有极嫩的黄色,和碧蓝的海水搭配得无懈可击。又或者是破败到不知说什么才好的窗棂,帕慕克管这些房子叫雅骊。亚洲区的一切都是蓝色的,没有一点声响,像是一幅预设好的风景画,丝毫不在乎别人的观看。于是眼看着天光从极亮缓慢走向黯淡,我站在甲板上,海风把整个人都吹得乱糟糟的。这一刻是轻柔无声的。我喝了一杯船员兜售的奇怪奶茶,整个人都暖起来。眼前的一切被打上恰到好处的柔光。跳下船的时候,梦好像醒了一样。再次坐上电车回酒店的路上,整个城市便是我的了。
这种感觉难以形容。好像是白内障被揭开了一样。又好像是做梦到关键时刻,本来觉得什么都看不清楚,结果从底层梦境一跃进入上一层梦境。一下子整个人都好了。这种感觉。也许每一次都是这样,在恍惚中等待这样一个黄金时刻的出现,然后永远地记住它。在这个时刻之后,我可以自如地逗猫、拍照,恍惚和些许恐惧一下子无影无踪。当这个城市因为某个瞬间和自己产生特殊的联系,确实也没有什么不自在的了。
也正因为如此,在结束其他地方的旅程、再次回到伊斯坦布尔之后(请注意我用了“回”这个动词),我由于不幸崴伤一只脚,不得不整天都窝在Nisantassi的酒店(特意选的这里!),内心里却没有半点“浪费了一天时间哪儿都没看好遗憾呢”的台词。当然啦,为了填饱肚皮,饭点时还是一瘸一拐地在附近找了些吃的,除了腻味的意大利面外也没有更好的收获了。
细想起来,收获倒不是一点都没有。在我悲伤地吞咽意大利面的同时,坐在旁边的一对戴着墨镜的土耳其母女正在优雅地用法语交谈,间或用英语提醒我东西掉了。我留意到她们胸前都贴着一张打印在纸上的黑白照片。于是我想起《纯真博物馆》里描述的土耳其葬礼,人们习惯把死者的照片贴在胸前。
“人们在胸前别上死者照片的习惯,是在那些天经常发生的政治谋杀后举行的葬礼上形成的,但这个习惯在短时间里也被伊斯坦布尔的资产阶级们采纳了。戴着墨镜,悲痛而事实上高兴的上流社会人士,就像左派和右派武装分子那样在胸前别上的这些照片,为一个在聚会氛围里举办的普通上流社会的葬礼,赋予了一种为了一个崇高目标和理想牺牲的庄严气氛。”(《纯真博物馆·葬礼》)
这个街区的女孩基本不围面纱,冬天刚刚到末尾,她们中的有些人已经迫不及待地穿上了薄丝袜,露出纤细的长腿。可她们还是去清真寺参加葬礼,把死者的照片贴在胸前,以前是这样,现在与将来也许都将会是这样。
老师告诉我要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交通......等方面入手。维基百科的城市词条大概也是这个思路,城市发展的来龙去脉、经济支柱、旅游景点、气候条件......诸如此类。Kevin Lynch说城市意向有四大要素,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Jane Jacobs要我们注意街道,还有街道。作为本地人视角的城市,是通勤路线、饭局地点和周末去处。作为游客视角的城市,则是旅游景点和lonely planet上介绍的餐馆......
对我来说,工作之外对城市的了解没有逻辑可言,更不喜欢事先准备。我只需要闻见它的味道,看见它的光影,然后等待属于我与它的黄金瞬间出现。我确信如此,因为每当我回忆起生活过和遇见过的城市时,唯一能想起的,只有那些黄金瞬间。
来伊斯坦布尔之前,我对这个城市一无所知。每一个去过和要去的人,都会用帕慕克的书来预热。可怎么说呢?那也到底只是一个感性的视角。多少看过些文字,也只不过记住了博斯布鲁斯海峡兴高采烈的火灾和“呼愁”这个很炫的词,以及帕慕克津津乐道的nisantasi。这是一次为了躲避春节才匆匆定下的旅程,火速定下机票酒店之后,我就再也没去考虑和期待过这件事情,直到飞机落地。
事先定好的接机司机一言不发地把我们精准投递到酒店门口。那时已是午夜。刚刚结束的暴雪还惊魂未定。放下行李后,我梦游一样地走到蓝色清真寺门口。是那样一尊庞然大物,定义出此时我眼前伊斯坦布尔的天际线。帕慕克写过许多次的流浪狗果真硕大无比,从身边矫健地跑过。没有人,只有雪,昏黄路灯,一言不发两两相望的索菲亚大教堂和蓝色清真寺。这是伊斯坦布尔给我的第一幅画面。而之后被悠长唱经声唤醒的清晨和窗外废墟的轮廓,更是加深了梦游的意象。我就是这样在梦游状态中开始了土耳其的旅行,这几乎是整段旅途的基调。
![]() |
越来越不向往旅行,是因为觉得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旅游景点。贩卖的粗糙或不粗糙的纪念品。平时不穿的民族服装。所谓的特色餐饮。一群人集合起来叫卖着“在别处”的生活方式。但其实就是“在此处”。而在旅游区之外的城市生活和我们平常所经历的并没有太明显的区别。一样的交通工具、商场品牌、快餐品种,人们甚至都在低头玩手机。体会别人的城市生活又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呢?
伊斯坦布尔还能好上一点,它独特的天际线战胜了一切。为了它的天际线,我甚至原谅了没有任何美食的苏丹阿合曼德,以及活似纽约upper east side的nisantasi。
我其实没有去伊斯坦布尔所有的景点,只是慌乱地走了一些地方而已。这些地方现在想起来竟几乎都忘了。忘了是怎样从宫殿(名字都想不起来了!)走到的大巴扎,忘了从大巴扎怎么走到苏莱曼清真寺,然后再走回到加拉塔桥边,吃了一张没有味道的饼。又赶在城市被染成橘色的时候跟着人群走进清真寺,又被人群推出来,吃了难吃的土耳其卷饼,又慌乱地走回酒店。从苏莱曼走到加拉塔桥的那一路,我们几乎是街上唯一的异国人。大约是走过了一条类似拆迁前秀水的街道,一条建材商品街,一条厨具街,几乎不知道要走到哪里去的时候,这才如释重负地看到那著名的蓝色桥身。我甚至没惦记着上桥看一眼,就梦游一样,莫名其妙地走开了。
![]() |
我记得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游轮上看到的天际线,这就够了。即使这也是游客必走的行程之一,但也没什么不好。计划之外地跳上一艘船,又毫无头绪地被它一路带领着。一层摞着一层的房屋,在山丘上聪明地把自己摆好。那些精美的小房子,有极嫩的黄色,和碧蓝的海水搭配得无懈可击。又或者是破败到不知说什么才好的窗棂,帕慕克管这些房子叫雅骊。亚洲区的一切都是蓝色的,没有一点声响,像是一幅预设好的风景画,丝毫不在乎别人的观看。于是眼看着天光从极亮缓慢走向黯淡,我站在甲板上,海风把整个人都吹得乱糟糟的。这一刻是轻柔无声的。我喝了一杯船员兜售的奇怪奶茶,整个人都暖起来。眼前的一切被打上恰到好处的柔光。跳下船的时候,梦好像醒了一样。再次坐上电车回酒店的路上,整个城市便是我的了。
![]() |
这种感觉难以形容。好像是白内障被揭开了一样。又好像是做梦到关键时刻,本来觉得什么都看不清楚,结果从底层梦境一跃进入上一层梦境。一下子整个人都好了。这种感觉。也许每一次都是这样,在恍惚中等待这样一个黄金时刻的出现,然后永远地记住它。在这个时刻之后,我可以自如地逗猫、拍照,恍惚和些许恐惧一下子无影无踪。当这个城市因为某个瞬间和自己产生特殊的联系,确实也没有什么不自在的了。
![]() |
也正因为如此,在结束其他地方的旅程、再次回到伊斯坦布尔之后(请注意我用了“回”这个动词),我由于不幸崴伤一只脚,不得不整天都窝在Nisantassi的酒店(特意选的这里!),内心里却没有半点“浪费了一天时间哪儿都没看好遗憾呢”的台词。当然啦,为了填饱肚皮,饭点时还是一瘸一拐地在附近找了些吃的,除了腻味的意大利面外也没有更好的收获了。
细想起来,收获倒不是一点都没有。在我悲伤地吞咽意大利面的同时,坐在旁边的一对戴着墨镜的土耳其母女正在优雅地用法语交谈,间或用英语提醒我东西掉了。我留意到她们胸前都贴着一张打印在纸上的黑白照片。于是我想起《纯真博物馆》里描述的土耳其葬礼,人们习惯把死者的照片贴在胸前。
“人们在胸前别上死者照片的习惯,是在那些天经常发生的政治谋杀后举行的葬礼上形成的,但这个习惯在短时间里也被伊斯坦布尔的资产阶级们采纳了。戴着墨镜,悲痛而事实上高兴的上流社会人士,就像左派和右派武装分子那样在胸前别上的这些照片,为一个在聚会氛围里举办的普通上流社会的葬礼,赋予了一种为了一个崇高目标和理想牺牲的庄严气氛。”(《纯真博物馆·葬礼》)
这个街区的女孩基本不围面纱,冬天刚刚到末尾,她们中的有些人已经迫不及待地穿上了薄丝袜,露出纤细的长腿。可她们还是去清真寺参加葬礼,把死者的照片贴在胸前,以前是这样,现在与将来也许都将会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