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celona
在来巴塞罗那之前,我听说过很多人给这座城市贴上的标签:这是一座「浪漫」的城市,人人都憧憬着能拥有电影「午夜巴塞罗那」里那般短暂而又激情的邂逅;这是一座「文艺」的城市,从二十世纪初的建筑大师高迪到现代抽象派艺术家的鼻祖毕加索,这座城市滋养了源源不断令世界为之惊叹的艺术灵感。
而于我,巴塞罗那是一座第一眼就足以让人沦陷的城市。
漫步于城市中心大道上,两边的建筑,风格相似却又各具特色。与巴黎的高耸的白色大理石雕塑和伦敦清一色低矮的暗红砖楼房相比,巴塞罗那的建筑多了几分活泼的「人情味」。从普通的住宅楼到豪华奢侈的歌剧院,每一幢建筑都有只属于它的颜色,就好像他们来自于不同的故事,却意外地被摆放到了一起,形成了这座城市。
Sagrada Familia
位于市中心的圣家族大教堂是巴塞罗那最重要的地标性建筑。它由属于这座城市的建筑师高迪设计并主持修建,也是高迪倾注最多心血的作品。曾经听人讲过,到过圣家堂之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教堂便也都算不上什么了。在走出地铁站的那一刻,我能想到的也只有这句话:当这座建筑真实地出现在眼前时,谁都会不由自主地赞叹这浑然天成的艺术创造,似乎是她赐予了周围的一切神圣的庇佑。
但是只有走进教堂的内部,我才更能体会高迪对于宗教独特的解读。一根根巨型的廊柱修筑成花瓣状的雕塑支撑着屋顶,整个室内充满了毫无规则可言的几何形状。午后的阳光透过安装着彩色玻璃的窗户,从天而降的七彩光束照射到柱子上,地板上,人们的身上,叫谁都想不到,原本严肃压抑的教堂经过是高迪之手竟会变成这样。
在这里,信仰和艺术是同等的,或者说,他们互相融合了,也深深地融入了这座城市,和这座城市的人们所拥有的生活中了。
Casa Batllo
能够独立设计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似乎是我儿时最大的梦想,在看到巴特罗之家后,这个几乎快要被现实遗忘的梦想突然开始发光,闪耀到让我无法继续忽视它的存在。
高迪曾经说过,我不是一名建筑师,而是一位几何学家,我所做的也只是把各种各样的几何形状拼凑在一起,变成所谓的「建筑」。我惊讶于大师对于建筑竟有如此返璞归真的理解,也不得不感叹做任何事情或许只有看透本质才能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后人如此标榜高迪的作品,最大的原因便是他那艺术感与实用性并存的设计理念。
巴特罗之家里最成功的设计便是位于建筑脊柱处的光井light well. 它将自然光巧妙地引入室内,配合着建筑内部从高到低深浅渐变的瓷砖颜色,既营造出神秘又温馨的海蓝色氛围,又解决了室内的采光问题。没有金碧辉煌的外表,也没有复杂繁重的内饰,但就是高迪的改造让一个普通的家变成了梦中的海底城堡。
Museo Picasso
沿着指路牌在照不见阳光的楼间小巷穿梭,迎面扑来一股西班牙专属的市井气息。服装店主播放复古的爵士音乐吸引着往来的游客;烘培店里摆放着精心制作的面包和甜点,飘出的香味无时无刻不刺激着你的味蕾;街头巷尾还时不时传来流浪艺人们动情地演奏与歌唱,让人忽然觉悟影子里的巴塞罗那原来是这样一番风景。
El Mar
在巴塞罗那的沙滩上静静地坐着吹海风,感觉终于把这一年的光照都补了回来。看过很多不同经度的海,也晒过不同纬度的太阳,巴塞罗那的海却最贴近生活。沙滩边没有奢华的度假酒店,没有太多贩卖纪念品的商店,有的只是刷着彩色油漆的普通居民楼,窗檐上是绿色条状的遮阳篷,很多都低拉着,看来生活在这里人们都已经不稀奇阳光了,或者,阳光,海浪和沙滩早已深深嵌入人们的生活里,再也分不开了。
我们在沙滩上躺了下来。眼前是无边无际的蓝色天幕,微风徐徐推着云飘动着,耳边是人们热切的交谈声,小商贩卖新鲜调制的莫吉托的叫唤声,孩子们追逐嬉戏的笑声,自然地与海浪声融为一体,让人渐渐忘记了时间。
最后一天参观完了Casa Mila,我们也要向这座城市告别了。
坐在去机场的巴士上,参与了我们整个旅途的阳光不愿再露脸,好像是在向我们做着最后的告别。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巴塞罗那,
「这是一座把艺术融入生活的城市」
而于我,巴塞罗那是一座第一眼就足以让人沦陷的城市。
漫步于城市中心大道上,两边的建筑,风格相似却又各具特色。与巴黎的高耸的白色大理石雕塑和伦敦清一色低矮的暗红砖楼房相比,巴塞罗那的建筑多了几分活泼的「人情味」。从普通的住宅楼到豪华奢侈的歌剧院,每一幢建筑都有只属于它的颜色,就好像他们来自于不同的故事,却意外地被摆放到了一起,形成了这座城市。
Sagrada Familia
位于市中心的圣家族大教堂是巴塞罗那最重要的地标性建筑。它由属于这座城市的建筑师高迪设计并主持修建,也是高迪倾注最多心血的作品。曾经听人讲过,到过圣家堂之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教堂便也都算不上什么了。在走出地铁站的那一刻,我能想到的也只有这句话:当这座建筑真实地出现在眼前时,谁都会不由自主地赞叹这浑然天成的艺术创造,似乎是她赐予了周围的一切神圣的庇佑。
但是只有走进教堂的内部,我才更能体会高迪对于宗教独特的解读。一根根巨型的廊柱修筑成花瓣状的雕塑支撑着屋顶,整个室内充满了毫无规则可言的几何形状。午后的阳光透过安装着彩色玻璃的窗户,从天而降的七彩光束照射到柱子上,地板上,人们的身上,叫谁都想不到,原本严肃压抑的教堂经过是高迪之手竟会变成这样。
在这里,信仰和艺术是同等的,或者说,他们互相融合了,也深深地融入了这座城市,和这座城市的人们所拥有的生活中了。
Casa Batllo
能够独立设计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似乎是我儿时最大的梦想,在看到巴特罗之家后,这个几乎快要被现实遗忘的梦想突然开始发光,闪耀到让我无法继续忽视它的存在。
高迪曾经说过,我不是一名建筑师,而是一位几何学家,我所做的也只是把各种各样的几何形状拼凑在一起,变成所谓的「建筑」。我惊讶于大师对于建筑竟有如此返璞归真的理解,也不得不感叹做任何事情或许只有看透本质才能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后人如此标榜高迪的作品,最大的原因便是他那艺术感与实用性并存的设计理念。
巴特罗之家里最成功的设计便是位于建筑脊柱处的光井light well. 它将自然光巧妙地引入室内,配合着建筑内部从高到低深浅渐变的瓷砖颜色,既营造出神秘又温馨的海蓝色氛围,又解决了室内的采光问题。没有金碧辉煌的外表,也没有复杂繁重的内饰,但就是高迪的改造让一个普通的家变成了梦中的海底城堡。
Museo Picasso
沿着指路牌在照不见阳光的楼间小巷穿梭,迎面扑来一股西班牙专属的市井气息。服装店主播放复古的爵士音乐吸引着往来的游客;烘培店里摆放着精心制作的面包和甜点,飘出的香味无时无刻不刺激着你的味蕾;街头巷尾还时不时传来流浪艺人们动情地演奏与歌唱,让人忽然觉悟影子里的巴塞罗那原来是这样一番风景。
El Mar
在巴塞罗那的沙滩上静静地坐着吹海风,感觉终于把这一年的光照都补了回来。看过很多不同经度的海,也晒过不同纬度的太阳,巴塞罗那的海却最贴近生活。沙滩边没有奢华的度假酒店,没有太多贩卖纪念品的商店,有的只是刷着彩色油漆的普通居民楼,窗檐上是绿色条状的遮阳篷,很多都低拉着,看来生活在这里人们都已经不稀奇阳光了,或者,阳光,海浪和沙滩早已深深嵌入人们的生活里,再也分不开了。
我们在沙滩上躺了下来。眼前是无边无际的蓝色天幕,微风徐徐推着云飘动着,耳边是人们热切的交谈声,小商贩卖新鲜调制的莫吉托的叫唤声,孩子们追逐嬉戏的笑声,自然地与海浪声融为一体,让人渐渐忘记了时间。
最后一天参观完了Casa Mila,我们也要向这座城市告别了。
坐在去机场的巴士上,参与了我们整个旅途的阳光不愿再露脸,好像是在向我们做着最后的告别。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巴塞罗那,
「这是一座把艺术融入生活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