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充满了主观和偏见色彩的阅读偏好整理
我最喜爱和推崇的文学作品是那种超越时代、种族甚至作为人类的存在本身,而唤起最本质的思考和灵魂的共鸣的作品,也就是在我心目中真正不朽的作品,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有更精致、更小资版陀思妥耶夫斯基之称的茨威格。他们通过笔下的人物说出来的话,我虽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时代、文化和宗教背景,却奇妙地可以理解他们的思索,可以切身体会那些矛盾和挣扎,但是张开口却不知说什么,颇有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觉。对这一类的作家和作品,特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我看来是任何归纳和概括都有失偏颇,任何语言和形容都流于苍白的;唯一的感受就是庆幸,庆幸自己出生在他们之后的时代,只消读到这些作品就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了。
其次我比较偏好展现时代性和民族性的,以及探讨作为人本身的迷宫般微妙、冰山般不可知的深刻复杂的人性的作品,比如《白鹿原》,《长恨歌》,海明威,以及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马尔克斯的作品也可以算在这里,不过我在读他的书时多少有一种对异域文化的陌生和隔离感,终归不如读《白鹿原》时感受到的那种流淌在血液里的踏实和亲切。另外,像《茶花女》、《呼啸山庄》虽然写的内容是爱情相关,但我更倾向于把它们看作是超越简单的男欢女爱而为了展现作为人的爱的本能、恨的本能,也算是我比较喜欢的这一类的作品。在这里要提一下东野圭吾,东野大叔的确是以描绘人性的微妙和复杂见长的,我也比较喜欢读也读过不少他的作品,但越来越觉得他的小说带着些许的匠气,也许是太过驾轻就熟,他知道在哪里让你流泪,在哪里让你惊奇,在哪里让你感叹,他笔下的人性不是那么的浑然天成而稍许有些刻意了。
再接下来,我喜欢读性别烙印不那么明显的作品,或者与其这样说,不如说我不喜欢性别烙印特别明显的作品,因为我相信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的;相对来说,我更加不喜欢明显的女性性别烙印。茨威格、村上春树等都可以算这一类的作家。不过在我看来茨威格是真正超越了性别的局限,而村上春树——包括许多其他的日本作家——很多时候只是我在读的时候不能确定自己到底在读的东西是一个男人写的还是一个女人写的而已,但这种文风也并不令人讨厌。另一方面,聪明是我在不管男女的任何人的身上都非常欣赏的特质,所以透着聪明的作家和作品便可以归在这一类,包括虽然有着英国式的严谨克制但那股聪明劲儿却狡黠地强调着自己的存在感的《傲慢与偏见》,和干脆任聪明劲儿肆意流淌几乎不加干涉的《围城》。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张爱玲,她的文字聪明、犀利而冷静,这些都是不那么女性化的特点,但她有些太冷太远了,会让人有一种,如果不顾一切地爱上她的文字可能会遍体鳞伤的敬畏感;相比较而言,简·奥斯丁就要温暖和温柔一些。男性性别烙印非常明显的作品,我目前想到的是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我并不是非常有好感。
这样下来,我最不喜欢的当然就是局限于个人乃至于自身的体验、性别烙印特别是女性烙印非常明显的作品了,比如《简·爱》和杜拉斯的《情人》。
总的来说以上几个层次有从属关系,就是说我觉得不朽的作品也是在我看来没有强烈性别色彩的作品,但也确实有例外,比如王安忆的《长恨歌》。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女人在书写,但是字里行间那种旧上海的风情,和旧上海闺秀那种得体和分寸感是如此的令人着迷,以至于我在放下书的时候猛然感觉自己就像古人说的三日不读书而成为的那样言谈粗鄙,面目可憎。另外当然也有很多作家和作品不能很清晰地归类,像《一九八四》,昆德拉,还有毛姆。毛姆的作品性别色彩甚至是个人色彩都比较浓烈,毛姆写女人那经常是寥寥数笔却异常犀利透彻,看他写女人的方式和口吻我真的不得不怀疑他八成是一个基佬;但是我又不得不觉得他写的东西非常有意思,很吸引人,我对聪明的人还是很难有反感。
以上我大体整理了一下我个人对部分作家和作品类型的偏好,但是话说回来,论阅读乐趣和轻松程度,可能大部分时候我会最喜欢读第三个层次和第二个层次的作品,然后才是第一个层次。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是个脑力活甚至简直是体力活。至于第四层次的作品我是尽量不会去看的。
其次我比较偏好展现时代性和民族性的,以及探讨作为人本身的迷宫般微妙、冰山般不可知的深刻复杂的人性的作品,比如《白鹿原》,《长恨歌》,海明威,以及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马尔克斯的作品也可以算在这里,不过我在读他的书时多少有一种对异域文化的陌生和隔离感,终归不如读《白鹿原》时感受到的那种流淌在血液里的踏实和亲切。另外,像《茶花女》、《呼啸山庄》虽然写的内容是爱情相关,但我更倾向于把它们看作是超越简单的男欢女爱而为了展现作为人的爱的本能、恨的本能,也算是我比较喜欢的这一类的作品。在这里要提一下东野圭吾,东野大叔的确是以描绘人性的微妙和复杂见长的,我也比较喜欢读也读过不少他的作品,但越来越觉得他的小说带着些许的匠气,也许是太过驾轻就熟,他知道在哪里让你流泪,在哪里让你惊奇,在哪里让你感叹,他笔下的人性不是那么的浑然天成而稍许有些刻意了。
再接下来,我喜欢读性别烙印不那么明显的作品,或者与其这样说,不如说我不喜欢性别烙印特别明显的作品,因为我相信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的;相对来说,我更加不喜欢明显的女性性别烙印。茨威格、村上春树等都可以算这一类的作家。不过在我看来茨威格是真正超越了性别的局限,而村上春树——包括许多其他的日本作家——很多时候只是我在读的时候不能确定自己到底在读的东西是一个男人写的还是一个女人写的而已,但这种文风也并不令人讨厌。另一方面,聪明是我在不管男女的任何人的身上都非常欣赏的特质,所以透着聪明的作家和作品便可以归在这一类,包括虽然有着英国式的严谨克制但那股聪明劲儿却狡黠地强调着自己的存在感的《傲慢与偏见》,和干脆任聪明劲儿肆意流淌几乎不加干涉的《围城》。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张爱玲,她的文字聪明、犀利而冷静,这些都是不那么女性化的特点,但她有些太冷太远了,会让人有一种,如果不顾一切地爱上她的文字可能会遍体鳞伤的敬畏感;相比较而言,简·奥斯丁就要温暖和温柔一些。男性性别烙印非常明显的作品,我目前想到的是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我并不是非常有好感。
这样下来,我最不喜欢的当然就是局限于个人乃至于自身的体验、性别烙印特别是女性烙印非常明显的作品了,比如《简·爱》和杜拉斯的《情人》。
总的来说以上几个层次有从属关系,就是说我觉得不朽的作品也是在我看来没有强烈性别色彩的作品,但也确实有例外,比如王安忆的《长恨歌》。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女人在书写,但是字里行间那种旧上海的风情,和旧上海闺秀那种得体和分寸感是如此的令人着迷,以至于我在放下书的时候猛然感觉自己就像古人说的三日不读书而成为的那样言谈粗鄙,面目可憎。另外当然也有很多作家和作品不能很清晰地归类,像《一九八四》,昆德拉,还有毛姆。毛姆的作品性别色彩甚至是个人色彩都比较浓烈,毛姆写女人那经常是寥寥数笔却异常犀利透彻,看他写女人的方式和口吻我真的不得不怀疑他八成是一个基佬;但是我又不得不觉得他写的东西非常有意思,很吸引人,我对聪明的人还是很难有反感。
以上我大体整理了一下我个人对部分作家和作品类型的偏好,但是话说回来,论阅读乐趣和轻松程度,可能大部分时候我会最喜欢读第三个层次和第二个层次的作品,然后才是第一个层次。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是个脑力活甚至简直是体力活。至于第四层次的作品我是尽量不会去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