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影评——谎言的对立面是宽容
人的主观陈述是不可信的
Shaun.闷闷 2008-07-17 12:45:52
谎言,一直以来是受到避讳的问题,大部分谎言都被打上了阴影,这个阴影往往是所有人都不想揭开的疮疤。
在人们津津乐道别人如何如何说谎的时候,自己在说实话么?
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做过一个实验。人们在日常交谈时,他带上隐蔽的摄像机录下现场情景。然后,实验人员一边观看录像带,一边计算人们在交谈中说谎的次数。统计结果令人吃惊:人们平均每10分钟就会说3个谎言。
我十分怀疑这份结果得普遍性和可利用性。
人类语言情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疑问、对答、陈述、当然也包括倾听。
疑问的情景,无所谓是否谎言,但却也分出了如下几种情况的疑问。
中国的词汇中 有如下几个词可以表述疑问的情形:提问 询问 质问 拷问 试问 喝问 查问
A 为了求知而疑问(询问)
B 为了确认对方是否说谎而疑问(质问 拷问 试问)
C 为了施与某种压力而疑问(喝问)
D 为了确认对方和自己的答案相同(提问 考问)
E 为了确认对方和自己的答案不同(怀疑自己的答案 查问)
F 为了表达自己疑问的目的而疑问(这种疑问实际上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向别人陈述某件事情)
这几种的疑问对所得到答案真实性的宽容度是不同的,具体排列如下:
F<E<C<D<A<B(宽容-不宽容)
现在说说对于疑问的反馈:
大的分类,上文刚刚说过,对答和陈述。
而对如上疑问,被问者提供完全与事实相符的合作程度也是不同的。具体排列如下:
F<B<C<E<A<D(不合作-合作)
我们现在可以承认如下事实:
首先,没有人可以完全说假话,有一个著名的悖论是这样的:A问B,你是说谎者么?这样,无论B如何回答,总会与事实相悖。这就是逻辑上的一种死循环。
其次,没有人可以完全说实话。康德的理论中,人的知识理论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其中前两者是人类能够认知到的现象世界,而理性是人类无法认知到的彼岸世界。在今天看来,这种理性是一种对未来的演算。人类通过自己的感性和知性(能力和经验)来推断理性的结果,对未来达到的一种预测。而这种预测的结果由于认知的有限而导致的正面或者负面的偏差,是对同一个事物,产生了两个完全对立的答案,这就是康德所说的二律背反。回到明朝,王明阳同志一生所求的格物穷理为什么没有所获,就是没有悟出其中二律背反的道理。晚年大呼原来物就是理,我们可以认为他或者在自欺欺人,或者他已经悟出来二律背反的原理,不过通过后人对他的研究中看,他并没有完全了解理这个字。这就是无人能够对疑问得出绝对诚实的回答得理论依据。
所以,每个人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都会自然的用到对自己的回答所产生的结果的预测,这种预测的能力,每个人都建立在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来推算,关于人类的自私性的分析,众所周知,我就不在这里浪费篇幅了。
诚然,每个人在回答得时候,如果是对答,每个人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答案;如果是陈述,每个人会组织与事实相近的对自己有利的陈述方式。
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便是说了这样一件事情,与之相似的,梦工厂的动画片《欺骗:小红帽的真实故事》则用轻松的手法讲了同样的故事。
在对答的过程中,回答者首先是一个有回答能力的人,在二律背反条件中,回答者有如下两个能力:1 了解提问者用的是哪种提问 2 根据自己的感知推断提问者在提问中对答案是否真实的接受程度,也就是宽容度。回答者会通过这两种方式来判断自己将用那种回答来应对提问,当提问者并不想知道问题的答案的时候,回答者的回答是否真实,已经不重要了,这就是F的情况,反之亦然。
也许罗伯特·费尔德曼的实验结果可以信任,因为没有了解他样本采集的情况,不过根据样本采集的困难度,尤其是对于他要验证说话的真伪的困难度来说,我们姑且推论其样本采集大部分为对话的采集方式。
接下来就是陈述过程。首先陈述的目的,必须是要让人相信,否则陈述就失去意义。但是事件的参与者不可能在一件事情的所有环节上都保持理性,所以根据二律背反,事情的发展总是会有些许不如意,有些结果(并非最终结果,本段同)是由于不可抗力,有些结果是由于其他参与者的感性和知性,有些结果是由于陈述者被人的感性和知性。由于结果有好有坏,陈述者自然会选择夸大和掩盖某些结果,也就是说陈述中的谎言,几乎是无处不在的。
综上所述,谎言貌似是一个中庸的词,但是人类世界对谎言的态度始终不是那么明朗,或以排斥和诋毁居多,其主要原因,也许只是谎言是拖生产力后腿的因素之一。
如果谎言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就从谎言的对立面来解决问题。
如是说,与谎言相对的,也许是诚实,不过通过上面的分析来看,谎言产生的原因并不是一个人的真诚度,而是疑问者的宽容度。
那么,有谁可以完全接受谎言呢?
在讨论社会问题的本身的时候,很有人会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而大部分人想社会的负面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想如果问题是另一种结果该多好。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结果的对立面。如同二律背反中的三个元素,事物、事物的结果A、事物的结果B。结果A的对立面并不是结果A,而是结果A和结果B的对立面都是事物。
所以,谎言的对立面是宽容。
当世界不需要谎言的时候,是世界充满宽容的时候。当每个人都能接受真实答案的时候,也就是世界上没有谎言的时候。
最后反思一下自己,能够接受多少谎言,或者什么程度的谎言呢?
注:本文由武志红老师的关于罗生门的影评中得来的思考。
转自博客 http://yang4978.spaces.live.com/
Shaun.闷闷 2008-07-17 12:45:52
谎言,一直以来是受到避讳的问题,大部分谎言都被打上了阴影,这个阴影往往是所有人都不想揭开的疮疤。
在人们津津乐道别人如何如何说谎的时候,自己在说实话么?
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做过一个实验。人们在日常交谈时,他带上隐蔽的摄像机录下现场情景。然后,实验人员一边观看录像带,一边计算人们在交谈中说谎的次数。统计结果令人吃惊:人们平均每10分钟就会说3个谎言。
我十分怀疑这份结果得普遍性和可利用性。
人类语言情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疑问、对答、陈述、当然也包括倾听。
疑问的情景,无所谓是否谎言,但却也分出了如下几种情况的疑问。
中国的词汇中 有如下几个词可以表述疑问的情形:提问 询问 质问 拷问 试问 喝问 查问
A 为了求知而疑问(询问)
B 为了确认对方是否说谎而疑问(质问 拷问 试问)
C 为了施与某种压力而疑问(喝问)
D 为了确认对方和自己的答案相同(提问 考问)
E 为了确认对方和自己的答案不同(怀疑自己的答案 查问)
F 为了表达自己疑问的目的而疑问(这种疑问实际上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向别人陈述某件事情)
这几种的疑问对所得到答案真实性的宽容度是不同的,具体排列如下:
F<E<C<D<A<B(宽容-不宽容)
现在说说对于疑问的反馈:
大的分类,上文刚刚说过,对答和陈述。
而对如上疑问,被问者提供完全与事实相符的合作程度也是不同的。具体排列如下:
F<B<C<E<A<D(不合作-合作)
我们现在可以承认如下事实:
首先,没有人可以完全说假话,有一个著名的悖论是这样的:A问B,你是说谎者么?这样,无论B如何回答,总会与事实相悖。这就是逻辑上的一种死循环。
其次,没有人可以完全说实话。康德的理论中,人的知识理论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其中前两者是人类能够认知到的现象世界,而理性是人类无法认知到的彼岸世界。在今天看来,这种理性是一种对未来的演算。人类通过自己的感性和知性(能力和经验)来推断理性的结果,对未来达到的一种预测。而这种预测的结果由于认知的有限而导致的正面或者负面的偏差,是对同一个事物,产生了两个完全对立的答案,这就是康德所说的二律背反。回到明朝,王明阳同志一生所求的格物穷理为什么没有所获,就是没有悟出其中二律背反的道理。晚年大呼原来物就是理,我们可以认为他或者在自欺欺人,或者他已经悟出来二律背反的原理,不过通过后人对他的研究中看,他并没有完全了解理这个字。这就是无人能够对疑问得出绝对诚实的回答得理论依据。
所以,每个人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都会自然的用到对自己的回答所产生的结果的预测,这种预测的能力,每个人都建立在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来推算,关于人类的自私性的分析,众所周知,我就不在这里浪费篇幅了。
诚然,每个人在回答得时候,如果是对答,每个人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答案;如果是陈述,每个人会组织与事实相近的对自己有利的陈述方式。
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便是说了这样一件事情,与之相似的,梦工厂的动画片《欺骗:小红帽的真实故事》则用轻松的手法讲了同样的故事。
在对答的过程中,回答者首先是一个有回答能力的人,在二律背反条件中,回答者有如下两个能力:1 了解提问者用的是哪种提问 2 根据自己的感知推断提问者在提问中对答案是否真实的接受程度,也就是宽容度。回答者会通过这两种方式来判断自己将用那种回答来应对提问,当提问者并不想知道问题的答案的时候,回答者的回答是否真实,已经不重要了,这就是F的情况,反之亦然。
也许罗伯特·费尔德曼的实验结果可以信任,因为没有了解他样本采集的情况,不过根据样本采集的困难度,尤其是对于他要验证说话的真伪的困难度来说,我们姑且推论其样本采集大部分为对话的采集方式。
接下来就是陈述过程。首先陈述的目的,必须是要让人相信,否则陈述就失去意义。但是事件的参与者不可能在一件事情的所有环节上都保持理性,所以根据二律背反,事情的发展总是会有些许不如意,有些结果(并非最终结果,本段同)是由于不可抗力,有些结果是由于其他参与者的感性和知性,有些结果是由于陈述者被人的感性和知性。由于结果有好有坏,陈述者自然会选择夸大和掩盖某些结果,也就是说陈述中的谎言,几乎是无处不在的。
综上所述,谎言貌似是一个中庸的词,但是人类世界对谎言的态度始终不是那么明朗,或以排斥和诋毁居多,其主要原因,也许只是谎言是拖生产力后腿的因素之一。
如果谎言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就从谎言的对立面来解决问题。
如是说,与谎言相对的,也许是诚实,不过通过上面的分析来看,谎言产生的原因并不是一个人的真诚度,而是疑问者的宽容度。
那么,有谁可以完全接受谎言呢?
在讨论社会问题的本身的时候,很有人会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而大部分人想社会的负面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想如果问题是另一种结果该多好。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结果的对立面。如同二律背反中的三个元素,事物、事物的结果A、事物的结果B。结果A的对立面并不是结果A,而是结果A和结果B的对立面都是事物。
所以,谎言的对立面是宽容。
当世界不需要谎言的时候,是世界充满宽容的时候。当每个人都能接受真实答案的时候,也就是世界上没有谎言的时候。
最后反思一下自己,能够接受多少谎言,或者什么程度的谎言呢?
注:本文由武志红老师的关于罗生门的影评中得来的思考。
转自博客 http://yang4978.spaces.live.com/
-
鱼片粥0517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26 13: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