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游记
2009年11月1日,万圣节、小光棍节、2009年北京的第一场雪……
带着自己的数码相机,穿着单薄的衣裳,走出户外,开始了自己的疯狂之旅,我要去爬长城。
北京的第一场雪下的很大,这是真正的鹅毛大雪,漫天飞雪下是缓慢爬行的车辆和迈着碎步的行人们,没有带任何御寒装备的我,在风雪中掏出简陋的卡片相机,拍下了雪天里的街道,还有行人们。
雪是从凌晨1点开始的,我相信那时候是一个无风的夜晚,树枝上全是厚厚的积雪,也许是树上气温太低了,没有融化而形成更美丽的景观,一阵风吹过,枝头的积雪被吹落,落在地上,很快融化消散在还算温暖的地面上。
此时此刻,我开始感谢我是可以坐火车坐地铁的,坐上地铁的那一瞬间,我就感受到了它的温暖。我想我头发上应该也有一些雪吧,不过,就让它们融化在我头顶上吧。
几个月前,我曾经来到北京北站接过我的一个亲戚,如今,我又来到了这里,这一次,我是要坐开往八达岭的旅游特快。
新建的北京北站内部的装潢还是很让人满意的,这趟开往八达岭的火车人数似乎也比传闻的要多一些,也许是因为周末的缘故,我多花了3块钱,买了一张动车一等座,票价是17元,比公交车要贵很多,不过我觉得能沿着这条曾经是詹天佑主持修建的铁路,感受一段历史也是很值得的。
刚刚出站,被一列城铁超过,我开始略略怀疑这个火车的车速,那时我还没注意到车票上写着的全程其实只有61公里。
一路上,偶尔可见一些被积雪遮盖的红叶,可惜相机太差,未能拍摄下来,列车经过清华园站,开始加速了,窗外的景色也变得荒凉,苍茫的大地上只有一些身披积雪的枯木,再无其它的景色了。
直到通过了南口车站,车速才开始减慢,火车已经开始进入山区了,窗外飞驰而过的站牌提醒了我,这里是居庸关。
我有时候不太能理解,古人为什么在如此荒凉、没有人烟的地方兴建这些关隘,这种不理解中也带着一丝的敬意。
一路上我的相机没有停止过拍摄,虽然同一节车厢里不乏带着单反、长焦相机的游客,但是我也没觉得我的这个普普通通的数码相机有什么不妥。
这一行,目的不完全是为了去长城,在我8岁的时候我就已经随同父母一起爬过长城了,这一次,更多是为了感受这条铁路,以及看看那些残存的红叶。
火车在快到达八达岭的地方停了下来,我的直觉告诉我,到站了,但是很快乘务员的报站证明我的直觉错了,火车很快倒着开出,我明白了,这就是所谓的之字型铁路,这个火车站的名字叫做青龙桥车站,车站的出口那里,有一座詹天佑的塑像。
穿越了长达一公里的八达岭铁路隧道以后,我到达了我的终点站——八达岭车站。
下车以后计算了一下时间,我有两次返回北京城的机会,分别是在下午4点和7点,我选择了前面的那一趟列车,而我剩下的时间也仅仅只有40分钟。
出站,路标上清楚的写着:八达岭长城步行入口800米。
加快步伐,我看到了同样往返于北京北站和八达岭之间的919路公交车,还看到了远处长城的烽火台,一直走到了长城入口处,我知道我该回去了,我觉得,我走到这里,我此行已经很满意了,不需要再继续走了,回去的路上我看到了毛主席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题词,每个字笔画都是刚劲有力,于是我拍下了这句话。
当我走回车站时,雪已经停了,在东北长大的我知道,雪停以后会更冷。果然如此,我的薄薄的外套已经抵御不了这样的寒风了,不过还好的就是火车马上就来了,车厢里是温暖的。
回来的路上,没有按原来的打算,给一个老朋友写信,不过拍到了长城落日,也算是一种满足吧,太阳在快要落下的最后一刻,把余辉洒向大地,带来一丝温暖,我的旅行也到此结束了。
当我走出车站,就已经感受到了刺骨的寒风,北京的冬天,没想到这么快就来了。
---------------------
这是一个草稿,全文是要配图的
带着自己的数码相机,穿着单薄的衣裳,走出户外,开始了自己的疯狂之旅,我要去爬长城。
北京的第一场雪下的很大,这是真正的鹅毛大雪,漫天飞雪下是缓慢爬行的车辆和迈着碎步的行人们,没有带任何御寒装备的我,在风雪中掏出简陋的卡片相机,拍下了雪天里的街道,还有行人们。
雪是从凌晨1点开始的,我相信那时候是一个无风的夜晚,树枝上全是厚厚的积雪,也许是树上气温太低了,没有融化而形成更美丽的景观,一阵风吹过,枝头的积雪被吹落,落在地上,很快融化消散在还算温暖的地面上。
此时此刻,我开始感谢我是可以坐火车坐地铁的,坐上地铁的那一瞬间,我就感受到了它的温暖。我想我头发上应该也有一些雪吧,不过,就让它们融化在我头顶上吧。
几个月前,我曾经来到北京北站接过我的一个亲戚,如今,我又来到了这里,这一次,我是要坐开往八达岭的旅游特快。
新建的北京北站内部的装潢还是很让人满意的,这趟开往八达岭的火车人数似乎也比传闻的要多一些,也许是因为周末的缘故,我多花了3块钱,买了一张动车一等座,票价是17元,比公交车要贵很多,不过我觉得能沿着这条曾经是詹天佑主持修建的铁路,感受一段历史也是很值得的。
刚刚出站,被一列城铁超过,我开始略略怀疑这个火车的车速,那时我还没注意到车票上写着的全程其实只有61公里。
一路上,偶尔可见一些被积雪遮盖的红叶,可惜相机太差,未能拍摄下来,列车经过清华园站,开始加速了,窗外的景色也变得荒凉,苍茫的大地上只有一些身披积雪的枯木,再无其它的景色了。
直到通过了南口车站,车速才开始减慢,火车已经开始进入山区了,窗外飞驰而过的站牌提醒了我,这里是居庸关。
我有时候不太能理解,古人为什么在如此荒凉、没有人烟的地方兴建这些关隘,这种不理解中也带着一丝的敬意。
一路上我的相机没有停止过拍摄,虽然同一节车厢里不乏带着单反、长焦相机的游客,但是我也没觉得我的这个普普通通的数码相机有什么不妥。
这一行,目的不完全是为了去长城,在我8岁的时候我就已经随同父母一起爬过长城了,这一次,更多是为了感受这条铁路,以及看看那些残存的红叶。
火车在快到达八达岭的地方停了下来,我的直觉告诉我,到站了,但是很快乘务员的报站证明我的直觉错了,火车很快倒着开出,我明白了,这就是所谓的之字型铁路,这个火车站的名字叫做青龙桥车站,车站的出口那里,有一座詹天佑的塑像。
穿越了长达一公里的八达岭铁路隧道以后,我到达了我的终点站——八达岭车站。
下车以后计算了一下时间,我有两次返回北京城的机会,分别是在下午4点和7点,我选择了前面的那一趟列车,而我剩下的时间也仅仅只有40分钟。
出站,路标上清楚的写着:八达岭长城步行入口800米。
加快步伐,我看到了同样往返于北京北站和八达岭之间的919路公交车,还看到了远处长城的烽火台,一直走到了长城入口处,我知道我该回去了,我觉得,我走到这里,我此行已经很满意了,不需要再继续走了,回去的路上我看到了毛主席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题词,每个字笔画都是刚劲有力,于是我拍下了这句话。
当我走回车站时,雪已经停了,在东北长大的我知道,雪停以后会更冷。果然如此,我的薄薄的外套已经抵御不了这样的寒风了,不过还好的就是火车马上就来了,车厢里是温暖的。
回来的路上,没有按原来的打算,给一个老朋友写信,不过拍到了长城落日,也算是一种满足吧,太阳在快要落下的最后一刻,把余辉洒向大地,带来一丝温暖,我的旅行也到此结束了。
当我走出车站,就已经感受到了刺骨的寒风,北京的冬天,没想到这么快就来了。
---------------------
这是一个草稿,全文是要配图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