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图书编辑这点工作
编辑到底干点啥?
编辑这个职业很大一个困扰是如何向别人(亲戚朋友)解释:你是干什么的?有人以为你是卖书的,有人以为你是写书的(写作的),浮夸地会以为你的职业很有文化。我总是很简单地解释,我就是帮别人出书。然后有热情的人会继续说,他有个朋友就爱好写作,能否出版他的书。其实我判断他还是没懂。
其实在我没有参加工作之前,大概印象编辑似乎也是坐在堆满书的办公室,拿着一本厚厚的稿子,在上面涂涂画画,找出错别字,语病。真正工作之后,才发现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从一个想法,到一本书是实在2、3百页的书,这或许都是编辑的工作。
作为编辑,我常常送别人书,也常有人问我什么书好看。这是一件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阅读是一个非常私人的问题,就如同吃饭,你的口味或许只有你自己知道,而我只能根据你的一些特征来猜测。其实这就是编辑的工作的本质,就是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可能会喜欢他的读者。有一位同行说过,其实做编辑更多得是通过书这个媒介,和自己的对着“对话沟通”的过程,你的书畅销了,说你找到了他们喜好,如果没有,可能书并不合适这帮读者。
这行里的人都是什么样子?
其实每个编辑,或者图书从业人员,多少都是有一点文艺心的。我身边的很多同行朋友几乎都是这样,他们本身就爱好看书,而且都小有才华,认真仔细,常常为了一本书而激动兴奋。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我相信一个编辑必定是一个很好的聊天对象,因为你说的事情,他总是略懂略懂。
因为要接触不同行业的作者,可能是一个演员,可能是一个广告达人,或者是一个情感作家,作者基本上都是行业精英,或者在行业中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大多谦虚而富有教养,接触过程中总是让人受益匪浅。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新的项目,编辑就是一个项目负责人,他协调各种关系,然后当最初的电脑文件,成为一本精美的图书,这种成就感的确是挺吸引人的。而且总是有新鲜感,因为你不知道书上市之后会是什么样子的反馈,所以,我常常在看到书印出来之前,有一种忐忑的心态。我也听过不少男性编辑,在真正拿到一本新书时候痛哭流涕的情形,这事绝对是真的。
所以,如果说一个编辑喜欢这个行业,他真的不是在唱高调,真的喜欢书并且喜欢写书的,还有出书的这一帮子人。
这行里有什么让你挺失望的?
有编辑开玩笑说:看到“想当编辑的年轻人”感觉怪怪的,到底是啥样的年轻人这么想不开。看到这样,嘲都是会心一笑。同行朋友在一起喝酒吃饭,也是免不了吐槽一下行情越来越差,某老总多么龟毛反复,作者如何难以伺候,某设计师如何脾气臭,种种都是日常,一笑了之。
其实我觉得问题更深是在运作模式上,大大小小的出版社、出版公司,因为图书系统都是寄售的模式,就是需要把书先发到各个经销书店,比如当当、卓越,以及各地的新华书店,然后当书被读者买走,把钱结算给书店,然后书店再给出版方结算,有时候是半年,有时候是一年,有时候书店就倒闭了。所以这种模式要求,出版方不停地出版新书,来刺激图书市场。所以每年出版种类40多万种,这么多种新书,各种各样,大部分销量能只有8000-10000册。因为出了新书,才能让出版方维持下去,让经销书店回款。
我自己有时候也反思,读者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书,真的有必要出版那么多新书吗?真的很难回答。
所以这里面鱼目混珠,要从哪么多新书和老书中,找到合适读者自己的书籍其实也是一件很考验的事情。所以基本上阅读趋势有很大的盲从心态,就是所谓的畅销书,一本书一旦畅销就会因为口碑被更多的读到。开卷有益,但是我觉得更重要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家,有益处自己的书。所以我很少简单地说这本书好或者不好,只是说这本书适合不适合你。不断从书中获取新的知识,并且得多共鸣,这是阅读的益处。
编辑这个职业很大一个困扰是如何向别人(亲戚朋友)解释:你是干什么的?有人以为你是卖书的,有人以为你是写书的(写作的),浮夸地会以为你的职业很有文化。我总是很简单地解释,我就是帮别人出书。然后有热情的人会继续说,他有个朋友就爱好写作,能否出版他的书。其实我判断他还是没懂。
其实在我没有参加工作之前,大概印象编辑似乎也是坐在堆满书的办公室,拿着一本厚厚的稿子,在上面涂涂画画,找出错别字,语病。真正工作之后,才发现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从一个想法,到一本书是实在2、3百页的书,这或许都是编辑的工作。
作为编辑,我常常送别人书,也常有人问我什么书好看。这是一件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阅读是一个非常私人的问题,就如同吃饭,你的口味或许只有你自己知道,而我只能根据你的一些特征来猜测。其实这就是编辑的工作的本质,就是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可能会喜欢他的读者。有一位同行说过,其实做编辑更多得是通过书这个媒介,和自己的对着“对话沟通”的过程,你的书畅销了,说你找到了他们喜好,如果没有,可能书并不合适这帮读者。
这行里的人都是什么样子?
其实每个编辑,或者图书从业人员,多少都是有一点文艺心的。我身边的很多同行朋友几乎都是这样,他们本身就爱好看书,而且都小有才华,认真仔细,常常为了一本书而激动兴奋。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我相信一个编辑必定是一个很好的聊天对象,因为你说的事情,他总是略懂略懂。
因为要接触不同行业的作者,可能是一个演员,可能是一个广告达人,或者是一个情感作家,作者基本上都是行业精英,或者在行业中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大多谦虚而富有教养,接触过程中总是让人受益匪浅。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新的项目,编辑就是一个项目负责人,他协调各种关系,然后当最初的电脑文件,成为一本精美的图书,这种成就感的确是挺吸引人的。而且总是有新鲜感,因为你不知道书上市之后会是什么样子的反馈,所以,我常常在看到书印出来之前,有一种忐忑的心态。我也听过不少男性编辑,在真正拿到一本新书时候痛哭流涕的情形,这事绝对是真的。
所以,如果说一个编辑喜欢这个行业,他真的不是在唱高调,真的喜欢书并且喜欢写书的,还有出书的这一帮子人。
这行里有什么让你挺失望的?
有编辑开玩笑说:看到“想当编辑的年轻人”感觉怪怪的,到底是啥样的年轻人这么想不开。看到这样,嘲都是会心一笑。同行朋友在一起喝酒吃饭,也是免不了吐槽一下行情越来越差,某老总多么龟毛反复,作者如何难以伺候,某设计师如何脾气臭,种种都是日常,一笑了之。
其实我觉得问题更深是在运作模式上,大大小小的出版社、出版公司,因为图书系统都是寄售的模式,就是需要把书先发到各个经销书店,比如当当、卓越,以及各地的新华书店,然后当书被读者买走,把钱结算给书店,然后书店再给出版方结算,有时候是半年,有时候是一年,有时候书店就倒闭了。所以这种模式要求,出版方不停地出版新书,来刺激图书市场。所以每年出版种类40多万种,这么多种新书,各种各样,大部分销量能只有8000-10000册。因为出了新书,才能让出版方维持下去,让经销书店回款。
我自己有时候也反思,读者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书,真的有必要出版那么多新书吗?真的很难回答。
所以这里面鱼目混珠,要从哪么多新书和老书中,找到合适读者自己的书籍其实也是一件很考验的事情。所以基本上阅读趋势有很大的盲从心态,就是所谓的畅销书,一本书一旦畅销就会因为口碑被更多的读到。开卷有益,但是我觉得更重要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家,有益处自己的书。所以我很少简单地说这本书好或者不好,只是说这本书适合不适合你。不断从书中获取新的知识,并且得多共鸣,这是阅读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