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别离
夜晚的机场,谁都不知道在这个地方,此刻今夜会发生多少次别离。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早已年过半百,而我恰在这时第一次远游。我是一个念旧的人,所以每一次别离都是一次与过去的割裂,一种突然降临的转变,而我厌恶这种转变。于是当妈妈爸爸在托运的柜台前忙着整理我的行李的时候,我只是毫无感情的立着,好像这些与于我无关。只是站在出关入口的时候,那种轻飘飘的,手足无措的感觉又回来了,如同飘在天上不知道什么时候落地一般,从大脑发出的信号如同掉进了无底洞,感受不到来自全身各处的反射。各种感情混杂在一起,留恋,恐惧,尴尬,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出国,离别,离别这里。出了关,给父母打完最后一个电话,思绪并没有停留,立刻转向了当时以为最重要的人身上,相处了不到一个月的女朋友。而这种别离是我不能理解的,为什么如火如荼的爱情,在最炙热的时候却要忍受分离,而这一切,我现在只能用命运来解释,这个小学就学过的词汇,却在生命中被诠释得越来越清楚。无奈的命运,像一只无形的手,牵着自己往前走。其实前日在火车站送别女友的时候,就体会了分离,只是当时车站的人流如织,外面阳光普照,现实的生活分散了心头的痛和脚下的踟蹰。而此刻,身边没有亲人,机场冰冷的大理石地面反射着天花板惨白的灯光,外面漆黑的夜,如同暴风雨来临时候的黑暗。这里没有现实生活的场景,感情无处安放,只能朝内,在心里憋闷着。之前的一周,家里对我感情的态度由好奇,鼓励突然间变成了极力的反对,这也是我不能理解的,正如日后父母的行为一样,严重的干涉和恶意的诋毁,我只能选择沉默着反对。青春应该是燃烧的,至少是热烈的,不应该是这样闷热的,如同冒着烟的稻草堆,散发着一种呛人的烟胡味儿。我将最后的一点热,变为了电话里的几句勉强装出的鼓励,其实我心里很清楚,我是软弱的,你也一样,整个社会制度和文化氛围带来的对年轻人的控制和压抑,此时应验在鲜活的生命里。当飞机飞行的时候,这种别离达到了极致,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挺过那12小时的,也许把我隐忍的功力发挥到了极致,隐忍,这个难以克服自己又讨厌的特性。再见,旧日的生活,现在唯一能确定是,我还会回来,只是无法想象回来后的情景。
过了整个北欧漫长的冬季,感情蜷缩在冬季的角落,春天的到来也没有让它在土壤里发芽。而对感情的坚持,导致了第二次别离的无情。对于我来说,和她在一起的每一刻都是快乐的,忘记周围的一切,忘记牵绊,而离开她的时光都是痛苦的,没人告诉我该怎么办,我不能改变父母,只期望父母想通,或者自己能在经济上独立,生活自己能做主,需要一些突破。只不过此时父母依旧是毫无理由得反对,甚至是荒唐的编造理由得反对,这次父母没有送到机场,母亲连家门也没送出,只是呆滞得坐在客厅,爆发着强烈的被害妄想症综,好自为之,这时我最后听到的也是唯一听到的话,父亲在到火车站的一路上依旧是严厉的训斥着他们甚至还未曾谋面的她。这次决定让她来送我,也许是想挽留最后一点点的自主权,又也许生命冥冥之中感受到了什么。只是车站里在我面前笑着的她感觉上是那么不真实,只是我懂得她,她不是容易快乐的,她是如我一样无奈和悲伤的,只是她的悲伤不需要解释,没有想不通,也就一直悲伤下去,越来越重,而我,一直在想暂时解脱的办法,于是我的快乐虽然有时是短暂的,但是真实的,就像之前的一次饭后散步,当时被她在电话里唤作刘教授的我,听着''董小姐'',走过学校旁边布满阳光的小路,路旁偶遇一树的樱花,电话里的她,仿佛是快乐的,但心底是无奈的, 而此时的我,是快乐的,心底如同这花一般,相信自己晒着太阳,便是最美的。第二天,机场的离别,试着让面前的她去诠释着这些作为的意义,我笃定了她,便敲定了自己命运的木桩,只是若能真互相笃定,便无之前之后那些无意义的纷杂。自己在自动扶梯上看着下面在汽车月台上的她的时候不可能知道这是自己最后一次在中国的土地上见到她。第二次别离,命运在不远处低声冷笑。
七天的国外重聚,也许是镜中花,水中月,想着就十分的不真实,景美得不真实,人快乐和悲伤得也那么不真实,仿佛时刻置身在一幕幕的剧本中。我们忘记了彼此的不同,忘记了无法战胜的障碍,忘记了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的人和事,甚至忘记了世界本身,只是世界并没有忘记让我们分别。候机大厅的入口,我们忽然想起了需要共同面对的渺茫的未来和现实,外在的和内在的,当她消失在人群中的时候,我还关切的张望着,却什么也没看见。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她的一天,是个白天,北欧秋天的阳光在漫长阴沉的冬季来临之前,明媚得照着,也许这本来是一个对彼此都好的日子。那样的她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不会老去,不会变化。
和她之间有着三次的别离,两次的重聚,最初的情感也被这别离揉碎在心底的某个角落里。当我今天重新想起它们的时候,我想去感觉它们,去体味它们,而不是去悲悯自己悲悯她。随着时间,世界的面貌在我眼前渐渐清晰。爱,如果那真是爱,真是契合的爱,便不会带来悲伤的别离,不会被分别所阻碍与稀释。相爱,难寻,但强悍。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早已年过半百,而我恰在这时第一次远游。我是一个念旧的人,所以每一次别离都是一次与过去的割裂,一种突然降临的转变,而我厌恶这种转变。于是当妈妈爸爸在托运的柜台前忙着整理我的行李的时候,我只是毫无感情的立着,好像这些与于我无关。只是站在出关入口的时候,那种轻飘飘的,手足无措的感觉又回来了,如同飘在天上不知道什么时候落地一般,从大脑发出的信号如同掉进了无底洞,感受不到来自全身各处的反射。各种感情混杂在一起,留恋,恐惧,尴尬,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出国,离别,离别这里。出了关,给父母打完最后一个电话,思绪并没有停留,立刻转向了当时以为最重要的人身上,相处了不到一个月的女朋友。而这种别离是我不能理解的,为什么如火如荼的爱情,在最炙热的时候却要忍受分离,而这一切,我现在只能用命运来解释,这个小学就学过的词汇,却在生命中被诠释得越来越清楚。无奈的命运,像一只无形的手,牵着自己往前走。其实前日在火车站送别女友的时候,就体会了分离,只是当时车站的人流如织,外面阳光普照,现实的生活分散了心头的痛和脚下的踟蹰。而此刻,身边没有亲人,机场冰冷的大理石地面反射着天花板惨白的灯光,外面漆黑的夜,如同暴风雨来临时候的黑暗。这里没有现实生活的场景,感情无处安放,只能朝内,在心里憋闷着。之前的一周,家里对我感情的态度由好奇,鼓励突然间变成了极力的反对,这也是我不能理解的,正如日后父母的行为一样,严重的干涉和恶意的诋毁,我只能选择沉默着反对。青春应该是燃烧的,至少是热烈的,不应该是这样闷热的,如同冒着烟的稻草堆,散发着一种呛人的烟胡味儿。我将最后的一点热,变为了电话里的几句勉强装出的鼓励,其实我心里很清楚,我是软弱的,你也一样,整个社会制度和文化氛围带来的对年轻人的控制和压抑,此时应验在鲜活的生命里。当飞机飞行的时候,这种别离达到了极致,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挺过那12小时的,也许把我隐忍的功力发挥到了极致,隐忍,这个难以克服自己又讨厌的特性。再见,旧日的生活,现在唯一能确定是,我还会回来,只是无法想象回来后的情景。
过了整个北欧漫长的冬季,感情蜷缩在冬季的角落,春天的到来也没有让它在土壤里发芽。而对感情的坚持,导致了第二次别离的无情。对于我来说,和她在一起的每一刻都是快乐的,忘记周围的一切,忘记牵绊,而离开她的时光都是痛苦的,没人告诉我该怎么办,我不能改变父母,只期望父母想通,或者自己能在经济上独立,生活自己能做主,需要一些突破。只不过此时父母依旧是毫无理由得反对,甚至是荒唐的编造理由得反对,这次父母没有送到机场,母亲连家门也没送出,只是呆滞得坐在客厅,爆发着强烈的被害妄想症综,好自为之,这时我最后听到的也是唯一听到的话,父亲在到火车站的一路上依旧是严厉的训斥着他们甚至还未曾谋面的她。这次决定让她来送我,也许是想挽留最后一点点的自主权,又也许生命冥冥之中感受到了什么。只是车站里在我面前笑着的她感觉上是那么不真实,只是我懂得她,她不是容易快乐的,她是如我一样无奈和悲伤的,只是她的悲伤不需要解释,没有想不通,也就一直悲伤下去,越来越重,而我,一直在想暂时解脱的办法,于是我的快乐虽然有时是短暂的,但是真实的,就像之前的一次饭后散步,当时被她在电话里唤作刘教授的我,听着''董小姐'',走过学校旁边布满阳光的小路,路旁偶遇一树的樱花,电话里的她,仿佛是快乐的,但心底是无奈的, 而此时的我,是快乐的,心底如同这花一般,相信自己晒着太阳,便是最美的。第二天,机场的离别,试着让面前的她去诠释着这些作为的意义,我笃定了她,便敲定了自己命运的木桩,只是若能真互相笃定,便无之前之后那些无意义的纷杂。自己在自动扶梯上看着下面在汽车月台上的她的时候不可能知道这是自己最后一次在中国的土地上见到她。第二次别离,命运在不远处低声冷笑。
七天的国外重聚,也许是镜中花,水中月,想着就十分的不真实,景美得不真实,人快乐和悲伤得也那么不真实,仿佛时刻置身在一幕幕的剧本中。我们忘记了彼此的不同,忘记了无法战胜的障碍,忘记了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的人和事,甚至忘记了世界本身,只是世界并没有忘记让我们分别。候机大厅的入口,我们忽然想起了需要共同面对的渺茫的未来和现实,外在的和内在的,当她消失在人群中的时候,我还关切的张望着,却什么也没看见。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她的一天,是个白天,北欧秋天的阳光在漫长阴沉的冬季来临之前,明媚得照着,也许这本来是一个对彼此都好的日子。那样的她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不会老去,不会变化。
和她之间有着三次的别离,两次的重聚,最初的情感也被这别离揉碎在心底的某个角落里。当我今天重新想起它们的时候,我想去感觉它们,去体味它们,而不是去悲悯自己悲悯她。随着时间,世界的面貌在我眼前渐渐清晰。爱,如果那真是爱,真是契合的爱,便不会带来悲伤的别离,不会被分别所阻碍与稀释。相爱,难寻,但强悍。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