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写耽美时,我在写什么
姑且算作《伤逝》后记。
先谢谢大家耐心把这个看上去挺报社的故事读完,这两天跑民政中心加上生理期作祟,又忙又乱,没有一一回复,每一条转发我都有认真看的。收到的评价跟我预想的大同小异,总归来说,它的确就像坚持扫文的那位姑娘所言,讲的是“二少与军爷顶住压力相恋,经历了困窘、误会、来自世人的种种,最终却还是相忘于江湖”的悲剧。
所谓万千悲剧,归根究底便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同“发乎情,止乎礼”一样,悲剧虽戏剧性但要与理相合。没有逻辑性的故事,即便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不过是一系列悲剧构成元素的凌乱组建,这个道理在任何创作中都应适用。能带来共鸣的故事,自当是合情合理才可触人心弦——李子乌和叶钧的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我在标题下写过这么一句话,“向鲁迅同名小说致敬”。因此,在谈李子乌和叶钧前,不妨先谈谈涓生和子君。
《伤逝》让我彻彻底底地见识到了何为“鲁迅的超前性思想”。它写于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纠葛的小说占总数90%以上的1925年,有人据此认为鲁迅写作此篇不过是在赶潮流,而忽略了《伤逝》的特殊性。易卜生《玩偶之家》造就了大批出走的娜拉,唯有鲁迅,于全文中淡化了封建势力的阻隔,而重在描写夫妇间种种生活矛盾,以犀利的笔锋道出“娜拉也要吃饭”这一现实:社会需要娜拉,但娜拉出走之后接下来的路该何去何从,这是更需要思考的问题。
涓生和子君是李子乌和叶钧的原型。以鲁先生的小说为蓝本,我杜撰了一个故事,虽笔力绵薄,情节稚嫩,与大师之作万万不可作比,但文中的这对策藏,也寄托了我诸多思考。
“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我在文中借李子乌之口,重现了这句话。当生活难以为续时,爱便随之走向尽头。生活的内涵有些什么?在李子乌和叶钧那个时代,就包括了他们一直在逃避却不得不承担的责任。“不孝有三,无后乃大”的思想虽迂腐,但在千年前再通情达理不过,两个男子的结合更会被视作“罔顾人伦”,这么些话就能将出身世家的独子叶钧压垮。除此之外,还有家国天下、生民立命,身为军人,李子乌必须,也心甘情愿去考虑这些。爱是沉重的承诺,却必须附丽于生活,所以叶钧喝醉时说的那些话,远离战火纷争,遁入世外桃源,也只能存在于醉梦里,待清醒之后,他离开了,将这份因为选择放手而保持纯粹的爱埋藏心底。
当然,如果是在现代,没有了方才所述不可抗力的阻挠,或许叶钧和李子乌的路会走得更平坦些,但不定就能如愿白头偕老。这也是我想讨论的重点所在。
人是社会性的生物,即便“无后乃大”之言被唾弃,我们的环境太平安康,叶钧和李子乌照样要接受世俗的考验。同性恋者在当下被怎样对待,我想看到此篇文字的人所关注的不会比我少。我今年十八岁,大一,开始接触同性恋相关的种种事物是在小学六年级,有一个用来形容我这样的女性的词,叫做“腐女”,我承认这个称呼,也渴望能够尽自己哪怕如萤火虫般微弱的力量,来为同性恋者的社会地位、婚恋权力等方面做一些贡献。爱一个人,自当爱的是他的灵魂,而非躯壳——这些言辞均为老生常谈,无需赘言,总的来说,就像鲁迅《伤逝》写作的那个年代提倡思想解放恋爱自由一样,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北京故事》类作来推动同性恋者能享受与异性恋者一样获得幸福的权利。
但是,叶钧和李子乌的故事,并不仅仅着眼于这一点上,就像《伤逝》里涓生对子君说过,“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同性恋人一样需要如此。李子乌在文中想,这世间所有举案齐眉的恩爱夫妇,都能用相敬如宾四字形容,他已经知道,爱情会让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亲密地结合在一起,但要长久相扶相持地生活,这份爱情必须发生一些改变——借用某句话来说,它最终的模样甚至会与亲情无二。
原本,故事矛盾会被展现得更为尖锐。可我还是很喜欢笔下的二少和军爷,他们很优秀,乐意为对方牺牲,所以我又在创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更改了许多剧情。在最终成型的故事里,成熟了的二少会接受师兄的帮助,去陪客户“寻欢作乐”,那样一个养尊处优的大少爷学会了勤俭持家地过日子,成熟了的军爷会在占有欲侵蚀理智后反思,会去向二少道歉,他们都是内心十分柔软的人。如果没有那些变故,如果他们还有时间,如果——我相信他们的爱情会更新、生长、创造,变得坚不可摧,足够他们白首不离。
他们所拥有的某些东西,恰好是当下许多同性恋人缺少的。同性之间的结合,比起男女的结合,是一种生理和心理上更为绝对的平等,双方承担大致相同的社会责任,更能了解彼此的想法感受,但是,万事有利有弊,同性恋人也缺少了男女恋人的许多羁绊——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亲生子女。排除掉丁克家族这个特例,一般而言,在爱情亲情的调和过程中,子女是必不可少的催化剂,大抵来说,夫妻关系会因为抚养亲身子女而更加牢固,但同性恋人注定无法拥有亲生子女,这很容易导致对伴侣的不忠。这一纽带的缺失,也会使得同性情侣缺乏一些为人父母的情感,在感情的成熟进阶过程中,速度会比异性情侣缓慢一些(即便收养了孩子的同性恋人也不可避免),他们也就需要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学习如何接纳包容彼此,如何长久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如何共同迎接所有的风风雨雨——就像李子乌和叶钧在有限的那半年时间里,所做的努力一样。
所以说,要是让我来给这故事做个总结,那么大抵如此——
社会需要活在阳光下的同性恋者,但同性恋者走出阴影后的路该何去何从,这是更需要思考的问题。
生活不可逃避,责任不可推卸,恰如爱不可亵渎。
沈赋冰于 二零一五年三月二十九
先谢谢大家耐心把这个看上去挺报社的故事读完,这两天跑民政中心加上生理期作祟,又忙又乱,没有一一回复,每一条转发我都有认真看的。收到的评价跟我预想的大同小异,总归来说,它的确就像坚持扫文的那位姑娘所言,讲的是“二少与军爷顶住压力相恋,经历了困窘、误会、来自世人的种种,最终却还是相忘于江湖”的悲剧。
所谓万千悲剧,归根究底便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同“发乎情,止乎礼”一样,悲剧虽戏剧性但要与理相合。没有逻辑性的故事,即便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不过是一系列悲剧构成元素的凌乱组建,这个道理在任何创作中都应适用。能带来共鸣的故事,自当是合情合理才可触人心弦——李子乌和叶钧的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我在标题下写过这么一句话,“向鲁迅同名小说致敬”。因此,在谈李子乌和叶钧前,不妨先谈谈涓生和子君。
《伤逝》让我彻彻底底地见识到了何为“鲁迅的超前性思想”。它写于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纠葛的小说占总数90%以上的1925年,有人据此认为鲁迅写作此篇不过是在赶潮流,而忽略了《伤逝》的特殊性。易卜生《玩偶之家》造就了大批出走的娜拉,唯有鲁迅,于全文中淡化了封建势力的阻隔,而重在描写夫妇间种种生活矛盾,以犀利的笔锋道出“娜拉也要吃饭”这一现实:社会需要娜拉,但娜拉出走之后接下来的路该何去何从,这是更需要思考的问题。
涓生和子君是李子乌和叶钧的原型。以鲁先生的小说为蓝本,我杜撰了一个故事,虽笔力绵薄,情节稚嫩,与大师之作万万不可作比,但文中的这对策藏,也寄托了我诸多思考。
“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我在文中借李子乌之口,重现了这句话。当生活难以为续时,爱便随之走向尽头。生活的内涵有些什么?在李子乌和叶钧那个时代,就包括了他们一直在逃避却不得不承担的责任。“不孝有三,无后乃大”的思想虽迂腐,但在千年前再通情达理不过,两个男子的结合更会被视作“罔顾人伦”,这么些话就能将出身世家的独子叶钧压垮。除此之外,还有家国天下、生民立命,身为军人,李子乌必须,也心甘情愿去考虑这些。爱是沉重的承诺,却必须附丽于生活,所以叶钧喝醉时说的那些话,远离战火纷争,遁入世外桃源,也只能存在于醉梦里,待清醒之后,他离开了,将这份因为选择放手而保持纯粹的爱埋藏心底。
当然,如果是在现代,没有了方才所述不可抗力的阻挠,或许叶钧和李子乌的路会走得更平坦些,但不定就能如愿白头偕老。这也是我想讨论的重点所在。
人是社会性的生物,即便“无后乃大”之言被唾弃,我们的环境太平安康,叶钧和李子乌照样要接受世俗的考验。同性恋者在当下被怎样对待,我想看到此篇文字的人所关注的不会比我少。我今年十八岁,大一,开始接触同性恋相关的种种事物是在小学六年级,有一个用来形容我这样的女性的词,叫做“腐女”,我承认这个称呼,也渴望能够尽自己哪怕如萤火虫般微弱的力量,来为同性恋者的社会地位、婚恋权力等方面做一些贡献。爱一个人,自当爱的是他的灵魂,而非躯壳——这些言辞均为老生常谈,无需赘言,总的来说,就像鲁迅《伤逝》写作的那个年代提倡思想解放恋爱自由一样,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北京故事》类作来推动同性恋者能享受与异性恋者一样获得幸福的权利。
但是,叶钧和李子乌的故事,并不仅仅着眼于这一点上,就像《伤逝》里涓生对子君说过,“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同性恋人一样需要如此。李子乌在文中想,这世间所有举案齐眉的恩爱夫妇,都能用相敬如宾四字形容,他已经知道,爱情会让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亲密地结合在一起,但要长久相扶相持地生活,这份爱情必须发生一些改变——借用某句话来说,它最终的模样甚至会与亲情无二。
原本,故事矛盾会被展现得更为尖锐。可我还是很喜欢笔下的二少和军爷,他们很优秀,乐意为对方牺牲,所以我又在创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更改了许多剧情。在最终成型的故事里,成熟了的二少会接受师兄的帮助,去陪客户“寻欢作乐”,那样一个养尊处优的大少爷学会了勤俭持家地过日子,成熟了的军爷会在占有欲侵蚀理智后反思,会去向二少道歉,他们都是内心十分柔软的人。如果没有那些变故,如果他们还有时间,如果——我相信他们的爱情会更新、生长、创造,变得坚不可摧,足够他们白首不离。
他们所拥有的某些东西,恰好是当下许多同性恋人缺少的。同性之间的结合,比起男女的结合,是一种生理和心理上更为绝对的平等,双方承担大致相同的社会责任,更能了解彼此的想法感受,但是,万事有利有弊,同性恋人也缺少了男女恋人的许多羁绊——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亲生子女。排除掉丁克家族这个特例,一般而言,在爱情亲情的调和过程中,子女是必不可少的催化剂,大抵来说,夫妻关系会因为抚养亲身子女而更加牢固,但同性恋人注定无法拥有亲生子女,这很容易导致对伴侣的不忠。这一纽带的缺失,也会使得同性情侣缺乏一些为人父母的情感,在感情的成熟进阶过程中,速度会比异性情侣缓慢一些(即便收养了孩子的同性恋人也不可避免),他们也就需要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学习如何接纳包容彼此,如何长久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如何共同迎接所有的风风雨雨——就像李子乌和叶钧在有限的那半年时间里,所做的努力一样。
所以说,要是让我来给这故事做个总结,那么大抵如此——
社会需要活在阳光下的同性恋者,但同性恋者走出阴影后的路该何去何从,这是更需要思考的问题。
生活不可逃避,责任不可推卸,恰如爱不可亵渎。
沈赋冰于 二零一五年三月二十九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