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游记(一)
“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车前齐唱薤露歌,高坟新起日峨峨。朝朝暮暮长送葬,洛阳城中人更多。千金立碑高百尺,终作谁家柱下石。山头松柏半无主,地下白骨多于土。寒食家家送纸钱,鸱鸢作窠衔上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唐.张籍《北邙行》

洛阳城北便是邙山,上有帝王将相达官显贵墓葬上千座。累累坟冢之间,有一座古墓博物馆。并非什么大热的景点。路过洛阳,虽然游玩时间不长,但第一站仍选择了此处。


馆里基本分三大块,历代墓葬区,壁画馆,以及北魏宣武帝景陵。 历代墓葬区在地下,搬迁复原了附近由汉朝至宋朝二十多座古墓。虽且形制都不大,但一路看下来,还是足以对中古时期墓葬有一定了解的。

《孟子》中记载:“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圣人或许只是打一比方,并未考虑前因后果。来洛阳前一天我在安阳殷墟看了一下午的人殉,而今以人偶代替奴隶,难道不是一大进步么?

汉朝,室墓兴起,替代了以前的椁墓(当然,椁墓还是有所残留,比如长沙马王堆汉墓)。汉人认为死人有知,死者于黄泉之下依旧活着,故而事死如生,厚葬之风盛行。“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至于富者奢僭,贫者殚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仓卒乃知其咎。”于是,墓室便布置得如同日常起居场所一般。 在稍大的墓葬中,往往左右耳室/侧室为仓库、庖厨、奴隶妾侍,或晚辈所处之地,并陪葬有食物、人偶、牲畜车马模型及其它明器,甚至是人殉(如广州南越王墓)。而后室则是主人起居之地,棺椁往往置于后室,后室所陪葬的也常是饮宴娱乐用具。上图墓葬形制较小,只有前后两室,但仍可见在棺椁旁有一些生活用品的陪葬。

有些墓葬绘有壁画,如墓主的出行和生活场景。



天界图像也较为常见:




画像砖墓亦为汉墓一特色,此外注意下图墓顶部为砖砌平脊斜坡式,后世似不多见此类墓顶。画像砖主题常有辟邪祥瑞、神话故事、居家生活等。可惜当时没注意这座墓的画像细节,但仍可见左侧的老虎,以及正面的扶桑树图像,而扶桑树,便是神话中东方日出之地。

晋干宝作《搜神记》,其时去汉不远,风俗未有大变动,其中颇有些关于墓冢、鬼神的故事,可由其一窥汉人关于亡者往生的观点。 “汉北海营陵有道人,能令人与已死人相见。其同郡人妇死已数年,闻而往见之,曰:“愿令我一见亡妇,死不恨矣。”道人曰:“卿可往见之。若闻鼓声,即出,勿留。”乃语其相见之术。俄而得见之;于是与妇言语,悲喜恩情如生。良久,闻鼓声,恨恨不能得住,当出户时,忽掩其衣裾户间,掣绝而去。至后岁余,此人身亡。家葬之,开冢,见妇棺盖下有衣裾。 ” “初,钩弋夫人有罪,以谴死,既殡,尸不臭,而香闻十余里。因葬云陵,上哀悼之。又疑其非常人,乃发冢开视,棺空无尸,惟双履存一云。昭帝即位,改葬之,棺空无尸,独丝履存焉。 ” 由是可见,死亡于汉人看来,既是生活的延续,也是成仙的途径,所以汉墓中既有供墓主生活、娱乐、出行所需的各式生活用具和牲畜人偶,也有墓顶、墓壁上的阴间、天界、神仙的图像,墓主处于此幽圹之中,他的生活是如何的呢?是一如既往,还是飞升得道呢?生者自然无从得知,便只得将一切可能浓缩于此墓葬之中。所以我们所见,墓中既是凡人所处之地,又有神仙环绕其中;既处于九泉之下,又可仰观宇宙天界——小小一坟冢,便足以窥汉人宇宙观之一斑矣。 由此不禁想起一首诗: 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
翩跹的浮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5 2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