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虻,您讲,我们听
在回来的车上,听到有人在讲陈虻,感到很欣慰,陈虻已经走了六年了,在如今中国新闻媒体的式微下,没想到还有些人记着他。本来是想把它放在《那人、那事、那些时光》随想录中去的,细想后,发现那个主题无法承受题目之重,只好把它单拿出来。对陈虻,我始终都以敬仰之心来认真的揣摩他的语录,他的理论,正如在读完第四遍《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一书后,在那天的日记里写下“陈虻,我们向您致敬!”一样。
网上关于陈虻的最早的视频资料是他做的迎千禧之年的那个节目,在那个节目中,陈虻建议摄制组赶赴海南,以海上日出为背景来拍这一历史性时刻,在那天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主流电视台都在挖空心思去做这个跨越两个千年的节目,当时的压力可见一斑,既要拍出思想、新意,又不要拾人牙慧,还要让电视机前的观众能看懂,能接受,这样的节目策划着实是让创作者们煞费苦心的。而陈虻他们团队当时在海边待着,守夜,等待着下一个千年的太阳,在那个时刻,一群载歌载舞的男男女女,携着手,簇拥着走向大海,在快消失的时候男女们双臂合在一起,托起了一个“心”型,这个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寓意得到了海外许多国家同行们的赞赏,当BBC的新闻总监收到中国这个节目时,当时他被片子里的和谐美景惊呆了。
陈虻脑子里永远装着一些新鲜的东西,他是一个从不停止思考的人,在南院“陈虻审片”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陈虻坐在办公桌旁,手里拿着烟盒,时不时的用它比划一通,当他讲的吐沫横飞的时候,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同事们在一旁拿着本在那记,就这样,一说陈虻审片,周围的同事,有时甚至其他部门的同事也会蜂拥而来,听陈虻审片,或许可以说是件幸福的事,可当他审你的片子的时候,你会哭着笑起来,这就是工作中的陈虻。在《看见》一书中,柴静提到一些她刚到央视的时候在陈虻手下工作时的经历,她说每次审她的片子,陈虻都会用一个小时来评制作为十分钟的带子,经常还会提出自己的各种想法,后来,柴静问同事才知道,他们的片子也是这样被陈虻审的。以至于,有一期《生活空间》,主创们实在是想不出再好的创意了,因为片子已经被陈虻枪毙十次了,在最后一次送带子的时候,他们说“要是陈虻再提出什么想法,我们就杀死他”。
陈虻对于一些事物,在还没发生或还没出现的时候就能做出一系列准确的预判,并为它的诞生做着各种准备。《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这本书是由北大的徐泓整理,她说之所以要出版这本书,就是为了向陈虻表达歉意和敬意。在陈虻生前的时候,去找过徐泓几次,每次都是讲关于建立新闻媒体工作者培训机构的事情,这个想法实际上包含着陈虻的许多梦想和追求,在这个机构中,他准备实践自己那些理论,介于此,有人称陈虻是中国电视界最后一位理想主义者的领袖,当时徐泓也挺支持他的这个想法,并和他一起共同构想一些理论框架和基础的一些东西,后来,由于陈虻生病,这个想法就一直没有得到完善,再后来,陈虻就再也没有从病床上下来过,在陈虻住院期间,徐泓去探视他,病床上的陈虻还像往常一样向徐泓不断的讲述他的那个构想。在书《不要以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中,徐泓说,要是他答应我的邀请来北大教书,陈虻也不会走得那么早。柴静拍的《双城的创伤》那个片子,原先是许多人反对的,说是表演性调查,那次是陈虻力排众议,使《双城的创伤》这个节目获得央视内部年度新人奖,那个片子在今天看来在主题和思想性上都不算落伍。在调任《东方时空* 生活空间》制片人时,陈虻提出“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实现人文关怀,为将来留下一部由小人物构成的历史”的创作口号。拍新闻,他讲究真实,尊重真实,倡导事实,经常拿日本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来说事,小川为了拍一部真实反映日本农村生活的记录片,他去农村待了十二年,每天和农民一起吃住,一起耕作。陈虻引用日本NHK“当只有摄像机像身边的空气一样存在的时候,你才能够拍摄到最真切的画面。”陈虻在审片的时候非常反对“摆拍”,有一年,山东一个村庄即将结束不通电的历史,当时部里就准备派一个摄制组去山东,当摄制组到的时候他们发现,地方电台已经把能拿走的全拿走了,就差给村民们装修了,在来电的时候,当地电视台让村民们燃放他们来之前准备好的大红鞭炮,而村民的一直保留许多年的“紅料布”,却因为太土,而没被允许拿出来挂在门上,村民们在摄像机前显得特别的无助和落寞。还有一次是经北京电视台报道的一个在天安门广场自愿捡烟头的大妈,据说这个大妈已经坚持好多年在广场捡烟头,可是当台里派节目组过去采访的时候,所有人惊愕了,大妈说“本来我是可以不用干的,经过你们媒体采访后,我不得不继续干下去”,对于这件事,陈虻说,拍张大妈,还是拍李大叔,事情本身是没有什么不一样的,都是些比较淳朴、善良的人们,关键是怎么用媒体人的眼睛,把眼前大家都见过的事情去把它最积极、最阳光的东西,让观众不感到烦,不感到俗的去接受,这是作为新闻媒体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看的昨天到的《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想到了陈虻,看到了他悲天悯人的目光,如炬的注视着众生,然后转身,陈虻走了。
陈虻语录
我希望我的说法不是铁锹,是馒头。给你一把铁锹,你就只能挖坑。我给的应该是馒头,你吃下去浑身是劲,愿意干啥就干啥。
一个人孤立的存在是不深刻的,当他和社会发生了某种关系,从他的身上能揭示出我们社会的某种存在的话,这就是深刻之所在。
你的视角有多宽,你观察一个事物的深度就有多深,当你的思维打开的时候,你就走向成熟。
。。。。。。。。。。。。。。。。。。。。。。。。。。。。。。。。。。。。。。。。。。。。。。。。。。。。。
。。。。。。。。。。。。。。。。。。。。。。。。。。。。。。。。。。。。。。。。。。。。。。。。。。。。。。
。。。。。。。。。。。。。。。。。。。。。。。。。。。。。。。。。。。。。。。。。。。。。。。。。。。。。。
![]() |
网上关于陈虻的最早的视频资料是他做的迎千禧之年的那个节目,在那个节目中,陈虻建议摄制组赶赴海南,以海上日出为背景来拍这一历史性时刻,在那天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主流电视台都在挖空心思去做这个跨越两个千年的节目,当时的压力可见一斑,既要拍出思想、新意,又不要拾人牙慧,还要让电视机前的观众能看懂,能接受,这样的节目策划着实是让创作者们煞费苦心的。而陈虻他们团队当时在海边待着,守夜,等待着下一个千年的太阳,在那个时刻,一群载歌载舞的男男女女,携着手,簇拥着走向大海,在快消失的时候男女们双臂合在一起,托起了一个“心”型,这个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寓意得到了海外许多国家同行们的赞赏,当BBC的新闻总监收到中国这个节目时,当时他被片子里的和谐美景惊呆了。
陈虻脑子里永远装着一些新鲜的东西,他是一个从不停止思考的人,在南院“陈虻审片”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陈虻坐在办公桌旁,手里拿着烟盒,时不时的用它比划一通,当他讲的吐沫横飞的时候,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同事们在一旁拿着本在那记,就这样,一说陈虻审片,周围的同事,有时甚至其他部门的同事也会蜂拥而来,听陈虻审片,或许可以说是件幸福的事,可当他审你的片子的时候,你会哭着笑起来,这就是工作中的陈虻。在《看见》一书中,柴静提到一些她刚到央视的时候在陈虻手下工作时的经历,她说每次审她的片子,陈虻都会用一个小时来评制作为十分钟的带子,经常还会提出自己的各种想法,后来,柴静问同事才知道,他们的片子也是这样被陈虻审的。以至于,有一期《生活空间》,主创们实在是想不出再好的创意了,因为片子已经被陈虻枪毙十次了,在最后一次送带子的时候,他们说“要是陈虻再提出什么想法,我们就杀死他”。
陈虻对于一些事物,在还没发生或还没出现的时候就能做出一系列准确的预判,并为它的诞生做着各种准备。《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这本书是由北大的徐泓整理,她说之所以要出版这本书,就是为了向陈虻表达歉意和敬意。在陈虻生前的时候,去找过徐泓几次,每次都是讲关于建立新闻媒体工作者培训机构的事情,这个想法实际上包含着陈虻的许多梦想和追求,在这个机构中,他准备实践自己那些理论,介于此,有人称陈虻是中国电视界最后一位理想主义者的领袖,当时徐泓也挺支持他的这个想法,并和他一起共同构想一些理论框架和基础的一些东西,后来,由于陈虻生病,这个想法就一直没有得到完善,再后来,陈虻就再也没有从病床上下来过,在陈虻住院期间,徐泓去探视他,病床上的陈虻还像往常一样向徐泓不断的讲述他的那个构想。在书《不要以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中,徐泓说,要是他答应我的邀请来北大教书,陈虻也不会走得那么早。柴静拍的《双城的创伤》那个片子,原先是许多人反对的,说是表演性调查,那次是陈虻力排众议,使《双城的创伤》这个节目获得央视内部年度新人奖,那个片子在今天看来在主题和思想性上都不算落伍。在调任《东方时空* 生活空间》制片人时,陈虻提出“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实现人文关怀,为将来留下一部由小人物构成的历史”的创作口号。拍新闻,他讲究真实,尊重真实,倡导事实,经常拿日本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来说事,小川为了拍一部真实反映日本农村生活的记录片,他去农村待了十二年,每天和农民一起吃住,一起耕作。陈虻引用日本NHK“当只有摄像机像身边的空气一样存在的时候,你才能够拍摄到最真切的画面。”陈虻在审片的时候非常反对“摆拍”,有一年,山东一个村庄即将结束不通电的历史,当时部里就准备派一个摄制组去山东,当摄制组到的时候他们发现,地方电台已经把能拿走的全拿走了,就差给村民们装修了,在来电的时候,当地电视台让村民们燃放他们来之前准备好的大红鞭炮,而村民的一直保留许多年的“紅料布”,却因为太土,而没被允许拿出来挂在门上,村民们在摄像机前显得特别的无助和落寞。还有一次是经北京电视台报道的一个在天安门广场自愿捡烟头的大妈,据说这个大妈已经坚持好多年在广场捡烟头,可是当台里派节目组过去采访的时候,所有人惊愕了,大妈说“本来我是可以不用干的,经过你们媒体采访后,我不得不继续干下去”,对于这件事,陈虻说,拍张大妈,还是拍李大叔,事情本身是没有什么不一样的,都是些比较淳朴、善良的人们,关键是怎么用媒体人的眼睛,把眼前大家都见过的事情去把它最积极、最阳光的东西,让观众不感到烦,不感到俗的去接受,这是作为新闻媒体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看的昨天到的《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想到了陈虻,看到了他悲天悯人的目光,如炬的注视着众生,然后转身,陈虻走了。
陈虻语录
我希望我的说法不是铁锹,是馒头。给你一把铁锹,你就只能挖坑。我给的应该是馒头,你吃下去浑身是劲,愿意干啥就干啥。
一个人孤立的存在是不深刻的,当他和社会发生了某种关系,从他的身上能揭示出我们社会的某种存在的话,这就是深刻之所在。
你的视角有多宽,你观察一个事物的深度就有多深,当你的思维打开的时候,你就走向成熟。
。。。。。。。。。。。。。。。。。。。。。。。。。。。。。。。。。。。。。。。。。。。。。。。。。。。。。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