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破灭之后:从《骆驼祥子》说开来
文学课堂上关于老舍的《骆驼祥子》老师留下了两个问题:
1.老舍对个人主义的态度如何?2.自己如何看待个人主义?
由于没有太多时间阅读老舍的原著,只能以这本书的简介作为参考,谈点自己的看法,可能有误解原文之处。
《骆驼祥子》是一个希望破灭的故事,这个故事在祥子身上表现出来:他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却由于他人和命运的摆弄最后沉沦下去,变成一个行尸走肉般度日的人。也许有人会哀叹那个年代社会的动荡和不公,也许有人会把他的遭遇归咎于周围那些坏心肠的人的捉弄。好人却落得凄凉的结果固然寒心唏嘘,然而,我有不同的看法。
一.德福问题
《约伯记》这部“智慧书”中善良而蒙神祝福的约伯因为魔鬼和神的一个赌博而遭受巨大的不幸,他的儿女几乎一夜之间就全都死去,产业也被抢走,自己还得了很痛苦的皮肤病,每天坐在炉灶前用瓦片刮身体。《约伯记》借由约伯的经历探讨了一个同样的问题:如果一个正直、虔信、蒙神喜悦的人遭受了巨大的苦难,那么神的公义在哪里?这件事情本身对于这个具体的个体来说公平吗?伦理学会专门讨论这个“德福”问题,如果我作为一个有德的人却没有福分,反而因为我的善良遭受罪恶的残忍,那么我是否应该持守自己的道德?如果我每一次帮助他人都像那个扶老人反而被告的人一样,那么我还是够会继续帮助他人?
这里在伦理学上分出两个学派:道义论和功利主义。功利主义者(utilitarian)认为,人的所有行为最终的指导是快乐和痛苦。如果一件事情会带来(各种形式的)痛苦人就努力避免它,快乐的才是可欲的。(这里有某种循环定义,暂且不管)所以结果是善的才能为行为正名。而道义论者如康德认为,善本身无法借助外在的某物来定义,善被人的动机所定义:只有善良意志才能被称作是善的,一个商人不缺斤少两只是因为他清楚意识到这样做他的顾客会越来越少就不能称为善,一个出于虚荣而帮助他人的人也因为动机不纯被康德排除在善人之外。有德不一定有福,真正的福分只有在彼岸世界才能达到。
《约伯记》的最后上帝亲自出面回答约伯对他的追问:“我创造天地万物时你在哪里?”换言之,上帝并没有真正解答约伯作为一个无罪者平白无故受苦的困惑,而是质问他面对一个大能的神他追问的根基在哪里。约伯在神面前忏悔之后因为他正直的质询而获得更大的祝福,然而祥子却没有这种好运。
二.无神世界中的希望
下面就祥子本人谈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在我看来,人之所以能够活下来并积极生活,其动力在于希望。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总是抱着生活会越来越好的愿景而展开行动。希望带来勤奋、审慎和创造。
然而光有希望是不够的。仅仅抓住善良诚实和勤劳这些品质的稻草,远不足以应付周围的环境,一个游刃有余者应该具备某些生活的策略。这些策略的起点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我们必须在展开自身的同时不断审察外部因素和自身限制,我们需要对周围人有着清醒的关注和对某些人自觉的远离,我们需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
由此,我认为祥子的奋斗是单面化的。一旦从一开始就缺乏对各种复杂环境的必要认识,我们就难免过于理想化和单纯,以至于在经受挫败后要么像祥子一样沉沦,要么遗世独立或者自杀。这一切是一根筋努力的结果,他没有意识到生活弹性的存在,没有意识到人可能的限制和时运的干预。理智无希望则空,希望无理智则盲。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盘赌局,太认真太执着的人可能全盘皆输。(这个比喻不太恰当,因为我自己不喜欢这么看,可是我总觉得有些人是这样认为的)余华的小说《鲜血梅花》就是这么一个故事:一心复仇的人发现自己的仇人早已死去后希望落了空,剩下的只有一个意义真空的结尾。
三.中国哲学人性论
中国古代哲学中人的超越和限制就一直是一个讨论的焦点,这以“人性论”这一话题引出。对人性的讨论集中在《孟子》中告子和孟子的讨论。告子的主要观点是“生之谓性”,性是像水一样随着情势的变化而或向东或向西流的;孟子则持性善论,他认为人总是有向善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在于发现自我本心的善端(萌芽)和把握本心而不断超越之中,如果不了解自身的善性,就会陷溺其心(放逐自我),自暴自弃。而荀子对人性的理解和告子十分相似:“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简言之,性是自然的给予,是限制人的“所受”,“不可学不可事”,所以需要人为地对性进行改良。所以荀子和告子的人性论准确来说应该是“性可善可恶论”(见胡适对荀子的讨论,《中国哲学史大纲上》)。
在先秦之后的人性论基本依循着荀子这一路(也调和了孟子的理论),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认为人性可善可恶,个人的性有所差别,只有圣人之性才是全善的,中人之性需要不断改造,而斗筲则是完全没救的那种人。这一思路还体现在王充等两汉思想家身上,唐代韩愈无非是把这种讨论细致化,提出“性”和“情”都有三品,这里的“性”基本上都可以理解成自然之性(质料,禀赋)。
在宋代张载和小程那里,人性论获得了其比较完备的形式。张载将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人性的来源是作为“气”存在的宇宙。气的清彻纯净者是天命之性的来源,而人的恶是因为禀受了作为总体的“气”的气质之性,人的努力在于不断克服气质之性以回归天命之性。这一理论既解决了恶和限制的问题,又很好地回答了人性超越向善的可能。小程总结道:“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告子-荀子-董仲舒-王充-韩愈论气,不明人的道德生命;孟子论性的完善,可能对人所受气禀限制的自然生命有欠考虑。其后的朱熹这样评价张程(小程的理论差不多):“气质之说,起于张程,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 ,前人未经说到。故张程之说立,则诸子之说泯矣。”
在此回到祥子,我想说的是,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的限制和所处的伦理环境,将世界视为一个生成的世界和自我转化的世界(A world of Becoming)而非一个静止的世界(A world of Being),反对单面化和简化生活,才能在繁杂生活中游刃有余而最后归于简单。要达到简单必须正视繁复。
四.自身经历
正如我在之前一篇《杂感》中提到过的,祥子的经历和我个人的很相似,我们都经历了某种希望的破碎。在我,我高一发现自己走路有些困难,后来就越来越差,甚至有一次膝盖肿得很大,去医院放了血才减轻痛苦。我去检查,做X光,磁共振都没有问题,去了杭州好几趟。最后是做CT发现自己膝盖上有两个白点,这两个白点让我忽然间回忆起初中膝盖撞上落地窗的经历。那时医生没有清创就包扎了伤口(因为玻璃陷在肉里面了)。然后我去动了手术。可是我动完手术没几天就出院回学校学习,因为我一心不想成绩落下,然后就有发现自己不太对劲,又去医院看,却看不出问题,期间又动了一次手术,把剩下一点点玻璃末再拿出来,医生的意见是留一点在体内没有问题,而我却怀疑这是没有完全恢复的原因。最后我终于明白,自己是手术没有恢复好落下了后遗症。
期间贯穿始终的,是我对学习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原本以为自己努力学习最后就能够打开一条路,不管怎么样都能够越来越好,可是后来我对科学和自身能力的信心失去了,我发现我单靠成绩无法解决一些很根本的问题,尤其是自身所受的限制和意义问题。甚至现代医学这么高明都无法治好这后遗症,医生说每个人的结构是不同的,在恢复过程中血管方面的问题要修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的血管和神经结构都不一样。我才明白,在面对自然的奥秘面前人类的科学永远是小孩的想象。至今有时膝盖的不舒服提醒着我,面对生活的难题要用“鸡尾酒疗法”(配合,综合治疗),任何在问题层面的简化都会导致挫败。比如有些人会认为金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可是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是金钱难以解决的,比如健康,家庭关系,青春的幸福。我们的欲望总是随着我们的现状不断调节的,现在我的需求是酷酷的自行车,可能到我挣钱养家后我的需求就是私家车,可能我收入很高的情况下我需求豪车。然而,我认为必须明白我们自身的界限,有所求而有所不求。如果在潜意识里我们消除了对可能限制的谨慎和认知,那么我们就将把自己提高到神的位置,而这其中的恶果现代文明已经为之付出了很多代价,而且必将在认清之前付出更多的代价。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光有善良的心是不够的,还有有清晰的头脑和智慧。如果要问个人主义的话,我还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但是个人主义需要承担它的后果,一个总是面临选择的人需要的智慧是最多的。然而在幸福的猪和痛苦的苏格拉底之间,我还是选择后者。
1.老舍对个人主义的态度如何?2.自己如何看待个人主义?
由于没有太多时间阅读老舍的原著,只能以这本书的简介作为参考,谈点自己的看法,可能有误解原文之处。
《骆驼祥子》是一个希望破灭的故事,这个故事在祥子身上表现出来:他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却由于他人和命运的摆弄最后沉沦下去,变成一个行尸走肉般度日的人。也许有人会哀叹那个年代社会的动荡和不公,也许有人会把他的遭遇归咎于周围那些坏心肠的人的捉弄。好人却落得凄凉的结果固然寒心唏嘘,然而,我有不同的看法。
一.德福问题
《约伯记》这部“智慧书”中善良而蒙神祝福的约伯因为魔鬼和神的一个赌博而遭受巨大的不幸,他的儿女几乎一夜之间就全都死去,产业也被抢走,自己还得了很痛苦的皮肤病,每天坐在炉灶前用瓦片刮身体。《约伯记》借由约伯的经历探讨了一个同样的问题:如果一个正直、虔信、蒙神喜悦的人遭受了巨大的苦难,那么神的公义在哪里?这件事情本身对于这个具体的个体来说公平吗?伦理学会专门讨论这个“德福”问题,如果我作为一个有德的人却没有福分,反而因为我的善良遭受罪恶的残忍,那么我是否应该持守自己的道德?如果我每一次帮助他人都像那个扶老人反而被告的人一样,那么我还是够会继续帮助他人?
这里在伦理学上分出两个学派:道义论和功利主义。功利主义者(utilitarian)认为,人的所有行为最终的指导是快乐和痛苦。如果一件事情会带来(各种形式的)痛苦人就努力避免它,快乐的才是可欲的。(这里有某种循环定义,暂且不管)所以结果是善的才能为行为正名。而道义论者如康德认为,善本身无法借助外在的某物来定义,善被人的动机所定义:只有善良意志才能被称作是善的,一个商人不缺斤少两只是因为他清楚意识到这样做他的顾客会越来越少就不能称为善,一个出于虚荣而帮助他人的人也因为动机不纯被康德排除在善人之外。有德不一定有福,真正的福分只有在彼岸世界才能达到。
《约伯记》的最后上帝亲自出面回答约伯对他的追问:“我创造天地万物时你在哪里?”换言之,上帝并没有真正解答约伯作为一个无罪者平白无故受苦的困惑,而是质问他面对一个大能的神他追问的根基在哪里。约伯在神面前忏悔之后因为他正直的质询而获得更大的祝福,然而祥子却没有这种好运。
二.无神世界中的希望
下面就祥子本人谈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在我看来,人之所以能够活下来并积极生活,其动力在于希望。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总是抱着生活会越来越好的愿景而展开行动。希望带来勤奋、审慎和创造。
然而光有希望是不够的。仅仅抓住善良诚实和勤劳这些品质的稻草,远不足以应付周围的环境,一个游刃有余者应该具备某些生活的策略。这些策略的起点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我们必须在展开自身的同时不断审察外部因素和自身限制,我们需要对周围人有着清醒的关注和对某些人自觉的远离,我们需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
由此,我认为祥子的奋斗是单面化的。一旦从一开始就缺乏对各种复杂环境的必要认识,我们就难免过于理想化和单纯,以至于在经受挫败后要么像祥子一样沉沦,要么遗世独立或者自杀。这一切是一根筋努力的结果,他没有意识到生活弹性的存在,没有意识到人可能的限制和时运的干预。理智无希望则空,希望无理智则盲。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盘赌局,太认真太执着的人可能全盘皆输。(这个比喻不太恰当,因为我自己不喜欢这么看,可是我总觉得有些人是这样认为的)余华的小说《鲜血梅花》就是这么一个故事:一心复仇的人发现自己的仇人早已死去后希望落了空,剩下的只有一个意义真空的结尾。
三.中国哲学人性论
中国古代哲学中人的超越和限制就一直是一个讨论的焦点,这以“人性论”这一话题引出。对人性的讨论集中在《孟子》中告子和孟子的讨论。告子的主要观点是“生之谓性”,性是像水一样随着情势的变化而或向东或向西流的;孟子则持性善论,他认为人总是有向善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在于发现自我本心的善端(萌芽)和把握本心而不断超越之中,如果不了解自身的善性,就会陷溺其心(放逐自我),自暴自弃。而荀子对人性的理解和告子十分相似:“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简言之,性是自然的给予,是限制人的“所受”,“不可学不可事”,所以需要人为地对性进行改良。所以荀子和告子的人性论准确来说应该是“性可善可恶论”(见胡适对荀子的讨论,《中国哲学史大纲上》)。
在先秦之后的人性论基本依循着荀子这一路(也调和了孟子的理论),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认为人性可善可恶,个人的性有所差别,只有圣人之性才是全善的,中人之性需要不断改造,而斗筲则是完全没救的那种人。这一思路还体现在王充等两汉思想家身上,唐代韩愈无非是把这种讨论细致化,提出“性”和“情”都有三品,这里的“性”基本上都可以理解成自然之性(质料,禀赋)。
在宋代张载和小程那里,人性论获得了其比较完备的形式。张载将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人性的来源是作为“气”存在的宇宙。气的清彻纯净者是天命之性的来源,而人的恶是因为禀受了作为总体的“气”的气质之性,人的努力在于不断克服气质之性以回归天命之性。这一理论既解决了恶和限制的问题,又很好地回答了人性超越向善的可能。小程总结道:“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告子-荀子-董仲舒-王充-韩愈论气,不明人的道德生命;孟子论性的完善,可能对人所受气禀限制的自然生命有欠考虑。其后的朱熹这样评价张程(小程的理论差不多):“气质之说,起于张程,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 ,前人未经说到。故张程之说立,则诸子之说泯矣。”
在此回到祥子,我想说的是,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的限制和所处的伦理环境,将世界视为一个生成的世界和自我转化的世界(A world of Becoming)而非一个静止的世界(A world of Being),反对单面化和简化生活,才能在繁杂生活中游刃有余而最后归于简单。要达到简单必须正视繁复。
四.自身经历
正如我在之前一篇《杂感》中提到过的,祥子的经历和我个人的很相似,我们都经历了某种希望的破碎。在我,我高一发现自己走路有些困难,后来就越来越差,甚至有一次膝盖肿得很大,去医院放了血才减轻痛苦。我去检查,做X光,磁共振都没有问题,去了杭州好几趟。最后是做CT发现自己膝盖上有两个白点,这两个白点让我忽然间回忆起初中膝盖撞上落地窗的经历。那时医生没有清创就包扎了伤口(因为玻璃陷在肉里面了)。然后我去动了手术。可是我动完手术没几天就出院回学校学习,因为我一心不想成绩落下,然后就有发现自己不太对劲,又去医院看,却看不出问题,期间又动了一次手术,把剩下一点点玻璃末再拿出来,医生的意见是留一点在体内没有问题,而我却怀疑这是没有完全恢复的原因。最后我终于明白,自己是手术没有恢复好落下了后遗症。
期间贯穿始终的,是我对学习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原本以为自己努力学习最后就能够打开一条路,不管怎么样都能够越来越好,可是后来我对科学和自身能力的信心失去了,我发现我单靠成绩无法解决一些很根本的问题,尤其是自身所受的限制和意义问题。甚至现代医学这么高明都无法治好这后遗症,医生说每个人的结构是不同的,在恢复过程中血管方面的问题要修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的血管和神经结构都不一样。我才明白,在面对自然的奥秘面前人类的科学永远是小孩的想象。至今有时膝盖的不舒服提醒着我,面对生活的难题要用“鸡尾酒疗法”(配合,综合治疗),任何在问题层面的简化都会导致挫败。比如有些人会认为金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可是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是金钱难以解决的,比如健康,家庭关系,青春的幸福。我们的欲望总是随着我们的现状不断调节的,现在我的需求是酷酷的自行车,可能到我挣钱养家后我的需求就是私家车,可能我收入很高的情况下我需求豪车。然而,我认为必须明白我们自身的界限,有所求而有所不求。如果在潜意识里我们消除了对可能限制的谨慎和认知,那么我们就将把自己提高到神的位置,而这其中的恶果现代文明已经为之付出了很多代价,而且必将在认清之前付出更多的代价。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光有善良的心是不够的,还有有清晰的头脑和智慧。如果要问个人主义的话,我还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但是个人主义需要承担它的后果,一个总是面临选择的人需要的智慧是最多的。然而在幸福的猪和痛苦的苏格拉底之间,我还是选择后者。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
海边少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为何使徒保罗去到了欧洲:从边缘到中心 (2人喜欢)
- 博士论文写作:灵感从何而来 (2人喜欢)
- 评再见爱人的结局 (12人喜欢)
- 评再见爱人(第7期)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