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阅书小札
继11月底写了《我的2014年阅读清单》,我将书单晒到各种社交平台,监督自己看完《最好金龟换酒》和《白鹿原》。尤其是后一本读完后元气大伤,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严歌苓《陆犯焉识》、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都只读到倒数一百页就放弃了,也算勉强读了十多本吧。
对了,去年还看了一本《城南旧事》,kindle,读于去年10月国庆节期间,并看了电影。质朴文字善良通透的心。看到惠安的字眼,总能想到些儿时的回忆。小时候我也是个怪小孩吧,奇怪的视野和奇怪的人,想来多么珍贵。父母非常不爱讲的人情世故,这本书给五颗星。
自去年那件事后,阅读变成了我最重要的疗伤办法。读《纸婚》时看到活泼可爱的小影那种想死的感觉……让心灵去一些世外桃源,汲取一些温暖。于是去年底开始希望能读一些比较轻阅读的文字,类似于情感生活。(于是2015年年初变本加厉买了好多书也就不提了)
因为记录阅读生活像给自己抄心经,因此想坚持下来,记录下近4个月的阅读生活。
--------------------------------分割线----------读过的书--------------
12月,读六六的《仙德瑞拉的主妇生涯》,纸质版。结婚一点多,也是因为结婚我俩才摆脱异地恋的生活。夫妻独自住在房屋下,相处哲学总是有很多好奇心,想窥探前辈们的世界。于是买了这本书,好好地读。读这本书时,泉州的天气开始进入冬天模式,只有老公家的阳台还能在中午阶段享受到晒太阳的时光。于是我背对着太阳,将书本挪到暗处读起来,老公在阳台躺着睡。六六写作能力很强,又有强势的基因,即使想化身贤妇,也要大声向世界宣告她是主要负责写作,次要负责当仙德瑞拉,不然老公会守不住。一个好的作家能上升到具有一定幽默感而不是格局低的讽刺感,这样的生活尽管柴米油盐,但高手的段数依然毋庸置疑。
12月,读康沛《女孩像你》,纸质版加公众号电子版,并断断续续花了时间写完了第一篇书评。26个性格阅历不同的女孩,这样的题材库,很容易让读者对号入座自己的生活。我甚至觉得,她可以根据这本处女作,展开所有的长篇小说,应该是很棒的起点。作者的公众号、微博和网店我也很喜欢,其实更重要的是喜欢她的生活方式和人格写作特质。但写书评终究是需要缘分的,大概只有一本让我共鸣感和带入感如此深刻的文字才能让我写出长达七千字的书评吧。
1月,读舛田光洋的《扫除力》,纸质版。谈不上都读完了吧,这样的书是带着实践去操作的。是微博上“半仙婶”介绍的,将风水和运势结合起来,越来越觉得有道理,也许这就是心理学的魅力呢。日本人写这种实操书文字真是太好读了,我牢牢记住了玄关不能堵着杂物和臭味,客厅是决定家庭关系融洽的地方,厨房是爱的生产工厂等等,通过换气、丢弃、去污、整理、撒盐来实现净化空间,而过程中产生的“感谢空间”的能量也是一边打扫一边实现的。打扫可以让心灵做SPA,确实如此。
3月,读村上春树的《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纸质版。买这本书的契机是傅真在她的官方博客推了这本书 http://fz0512.com/archives/1490 ,截取一段来:
“其实就是那种简短随性的小文章,完全没有主题,充斥着各种天马行空的怪念头和无聊琐碎的日常点滴。可是村上实在是我读过的能把无聊琐碎的事情写得最有趣味的作家,看他的小说时我连书中人物穿了什么衣服吃了什么饭怎么打发时间都读得津津有味,天才的敏锐感觉和语言才能的确能把很多平常的事物“神圣化”。文学上最重要的恐怕是格局、情趣与深度,在我看来,村上格局不小,深度有限,而情趣一项实在高过太多人,光凭这一点,拥有大批死忠读者就已经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也正是看了这本书,我才发现日常点滴和思想碎片其实也可以成文。那些微不足道的小念头小乐趣,没有深度也没有用处,可是有什么关系?人生庸碌而无聊,活得有趣难道不也是正经事嘛?”
是的,因为琐碎无聊有趣,我花了2个晚上就读完了,加上大桥步精准揣摩的配图,让我很是喜欢。他因为开了7年的餐馆,于是挑着卷心菜都能想到男人贼笑对着姑娘说“今晚改怎么好好料理你这丫头”,也真是脑洞大开啊。对开手动挡的女人“觉得她们飒爽灵巧,拥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视野,是人格独立、坚守自己人生道路的人。”再认可不过了,可是我们不会捕捉到生活的小细节啊。他说这本书是他日常写小说的抽屉里剩下的小佐料,可是我就是喜欢吃小菜不喜欢大餐啊。
3月,读东野奎吾的《解忧杂货店》,纸质版。对我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太轻盈温暖,200多页一共不到4个小时就读完,过多的线条的巧合性,以及圣诞老人和略说教风格,不是很喜欢。但不是否定作者,只是在我这个人生阶段已经不再为这些问题而烦恼了吧!当然心里也会默默希望有个可以投递收发的牛奶箱,告诉自己未来的答案,倾听内心自己的方向,想起来也是很美好的事。对于披头四解散的那个章节还是比较喜欢的。
刚豆瓣上看了一下时间轴,有几个不理解的地方:雄治老爷子如何在33周年的那天复活的?重病那晚回去并非祭日对吧?由小偷三人组回复的几个人(奥运选手、音乐家、晴美)回复的感谢信雄治老爷子回看会知道原因吗?还有最重要的是,怎么知道小偷三人组那天晚上会来到这里?为何如此确定?如果说老爷子是因为最后一次回复的那个夜晚收到几个陌生人的感谢信,才知道未来有人在某一天帮他回复了,才告诉儿子要在祭日33周年当日复活,那得给这本书加分了。因为穿越的严谨性。
4月,读李舒《山河小岁月》,纸质版。最吃惊的是冰心和林徽因掐架的“太太的客厅”的故事,“.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一直觉得徐志摩像永远坐在第一排戴眼镜的男同学,像永远的小孩子。徐志摩遇难后三个女人抢他生前宝箱里的风流书信,还有林徽因福州家的宅子居然是冰心家后购置得到。扯进凌叔华,也是吓到。萧红故事很长,跟《黄金时代》里描述的差不多。其他几个大文豪的故事,让我想到的都是钱钟书的《围城》,哈哈。
4月,读康沛的第二本书《亲爱的另一个我》,纸质版。预售期就毫不犹豫下单了,实话说她文字的亲和力和共鸣度会让我想到琦琦,写起长篇来更让我想起榛生。只是榛生后来变得越来越商业,安妮宝贝从《素年锦时》开始却开始欣赏起来。等了好久呢,却碰上了第一次飞远物流弄丢了签字的书。耐心地陪物流人员找了两天,终于没有错过。挑了一个周六微凉的清晨,从寂静读到家人陆续醒来,直到b小姐做出了决定。看到夏夏的故事我真的抹了一把泪。小说我读的并不是很多,但这样的文字我愿意读一辈子。
摘抄一些喜欢的句子,有什么比她的文字更能打动我呢。
“远远的一条线,潮来了,周围的大家都含笑等着,直到奔涌的潮水扑到岸边,向人群呼啸着袭来时,所有人都像是突然反应过来似的,掉头就跑。仿佛是很多人一起约定在玩一场危险的游戏,他们拼命地跑,拼命地逃过自找的劫。直到跑得远了,散了,蹲下来歇息,一向寡言的外公就会讲一些自己小时候来这里观潮的往事。”多么好的人生暗喻。
“出众的人只盯住自己想要的,而平庸的人则四处观望,长了一张嘴巴就是为了议论别人,所以她不介意别人的说法,自顾自玩乐,反正她什么都不缺。”符合了“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法”哲学哦。
“身为一朵家养的花,她喜欢窗外的风,以及不太循规蹈矩的那类人。与他在一起,自己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这种略略不安却足以把控的感觉让她感到一点放纵的过瘾,在被人发觉之前,她并不当这是种罪。”
“和姐姐一起出现的时候,她总觉自己笨嘴拙舌缺乏魅力,总带点羞怯示人。但在所有人看来,这对美丽的双胞胎,一个已经那么骄傲而老练,另一个绝对应该带点拙气的文弱之美,这样的组合才互补,也更有看头和噱头。她的那些另自己不悦的羞赧和青涩,在别人眼中其实是一件让她更有味道的存在。只是她一直都不自知罢了。”
“她们在一起生活,一起接受别人的赞美,也曾认真地讨论过彼此性格的问题,也相当坦诚地交换过童年时期对彼此处境的隐隐嫉妒。她们觉得和彼此对话像是在照镜子,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到自己的样子;也像是两块完全不同的拼图,虽然有着相异的斑斓色彩,可全世界只有她们俩能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毫无缝隙。”
“太阳透过蔓藤,闪闪烁烁地照进来,像碎的金子一样,晃得她眼睛疼。”
“车上还有他遗留的味道。是那种烟草、软软的皮子和阳光下棉布交织着的很好闻的味道。她以前有用香水的习惯,后来就不再用了,也从不在车里吃东西。她怕那本来就在一点点消散的味道被其他的气味盖过去了。”得知真相后的a小姐,不写释怀与失落,只写怀念的淡淡烟草味道,记忆中爱的味道。
5月读绵矢莉莎的《亲爱的闺蜜》,纸质版。摘抄比熊的推荐:
“第一篇《亲爱的闺蜜》是讲第一人称的女主角有一个比自己漂亮许多的朋友,她用了很久才学会与自己相处,以及与这段关系相处。她真正放下了那些沉重的部分,开启一段轻盈的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第二篇《前任勿扰》则是女主角开始恋爱时,发现男朋友没有办法切断与前女友的牵绊,而她在宽容与任性、感性与理性中反复纠结的故事。
轻易地把别人的小说列入“治愈系”好像有点俗套了。因为“治愈”像是一个目的性太强的词。但我一直认为,若要求治愈,与其一再读那些治标不治本、以犀利掩盖粗俗的情感问答,不如让好的小说家潜入一次自己的内心。诸如此类的好小说就像石上清泉,看似涓涓细流毫不起眼,但如果任其冲刷,一颗心变得清澈,一切问题自然有解决的答案。”
--------------------------分割线------------书的生活----------------------------
年底真的是工作忙,经常吃晚饭完,没头没脑地加班到深夜才回家。家里都是只有周末才有空打扫,只有周末假日才有主妇操持的生气。看书进度是滞后了,但是参照往年好像这几个月都读得比较慢,因为逢年度计划月想做的太多,自然进度太慢。
12月6日,去看大肚子闺蜜孕妇和文青挚友,是的两位,约在咖啡馆。记得那是第一次看《知日》,也是第一次把kindle丢失在回家的车上,反复打去车站服务热线找,欲哭无泪,于是陪伴我的书进度都落后了。说好要用ipad再读,却没像kindle那样的阅读感了。嗯,仿佛论初恋和后来的姑娘。
元旦下定决心好好整理书架。新家还未交房,我俩暂时住在公司旁边娘家老房子里。娘家父母保持着隔壁几栋近邻关系,突发事件雨天收衣服什么的随时来帮忙。老房旧书架还是有一层的,但是空间总有局限性,清扫也不方便。整理书架是个很有意思的过程,首先是把自己所有的书都按一定方法排序,我选择是按照图书馆内作者首字母排序法,其次排序项是书名首字母。至少能保证作者的书在一起。竟然整理出一百多本书,而且未读的达到三分之二。加上今年采购的,应该就有一百五十本了,真是不整理不知道,吓一跳啊。相比kindle买书就比较面无表情了,因为kindle书也不太好整理默认列表吧,而且还有很多低价书呢,因此罪恶感被稀释了。
我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忘性很大,每次不写点什么的话,很快读过的文字就被抛诸脑后了。更可怕的是,写过的东西有时候零零碎碎,有时候写在随手纸上,很快就忘了,再看完全不记得了。GA里格蕾担心自己以后会得阿兹海默症,实话说我也非常担心,现在已经每天早上找不到手机了。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我很喜欢,看了很多遍,但我还是无法告诉别人到底书里写了什么有意思的片段和文字。但是Wendy永远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这一点我很羡慕她。
每次写东西时候,就像和自己对话。总会放一首New Age单曲循环,上次写《女孩像你》书评,听了《风来君相忆》整整一个月。今天写下文字听的是神思者(S.E.N.S.)《風のように》。没有音乐我的头脑里的文字蹦不出来啊。我也遗憾自己没有在06年的时候,好好地经营起一个博客。只觉得豆瓣日志输入方便快捷,不像某些博客界面太复杂,设计自体啊背景音乐啊插件太多保存时总是卡啊之类的。但实话说,没加入博客大巴坚持下去,记录一个成长的我,我很后悔。
借凌宇《女孩像你》(堂妹手上另一本),借二嫂三本《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我爱故我在》等(一本忘了),借菜菜《亲爱的另一个我》。今天听薛凯琪《男孩像你》。
上周末5.17可是又看了一次《纸婚:求子记》哦,想念kindle了呜呜。
嗯,今天写的就是这样子了,想到会再更新。再见。下次谈谈我读过的杂志哦。
对了,去年还看了一本《城南旧事》,kindle,读于去年10月国庆节期间,并看了电影。质朴文字善良通透的心。看到惠安的字眼,总能想到些儿时的回忆。小时候我也是个怪小孩吧,奇怪的视野和奇怪的人,想来多么珍贵。父母非常不爱讲的人情世故,这本书给五颗星。
自去年那件事后,阅读变成了我最重要的疗伤办法。读《纸婚》时看到活泼可爱的小影那种想死的感觉……让心灵去一些世外桃源,汲取一些温暖。于是去年底开始希望能读一些比较轻阅读的文字,类似于情感生活。(于是2015年年初变本加厉买了好多书也就不提了)
因为记录阅读生活像给自己抄心经,因此想坚持下来,记录下近4个月的阅读生活。
--------------------------------分割线----------读过的书--------------
12月,读六六的《仙德瑞拉的主妇生涯》,纸质版。结婚一点多,也是因为结婚我俩才摆脱异地恋的生活。夫妻独自住在房屋下,相处哲学总是有很多好奇心,想窥探前辈们的世界。于是买了这本书,好好地读。读这本书时,泉州的天气开始进入冬天模式,只有老公家的阳台还能在中午阶段享受到晒太阳的时光。于是我背对着太阳,将书本挪到暗处读起来,老公在阳台躺着睡。六六写作能力很强,又有强势的基因,即使想化身贤妇,也要大声向世界宣告她是主要负责写作,次要负责当仙德瑞拉,不然老公会守不住。一个好的作家能上升到具有一定幽默感而不是格局低的讽刺感,这样的生活尽管柴米油盐,但高手的段数依然毋庸置疑。
12月,读康沛《女孩像你》,纸质版加公众号电子版,并断断续续花了时间写完了第一篇书评。26个性格阅历不同的女孩,这样的题材库,很容易让读者对号入座自己的生活。我甚至觉得,她可以根据这本处女作,展开所有的长篇小说,应该是很棒的起点。作者的公众号、微博和网店我也很喜欢,其实更重要的是喜欢她的生活方式和人格写作特质。但写书评终究是需要缘分的,大概只有一本让我共鸣感和带入感如此深刻的文字才能让我写出长达七千字的书评吧。
1月,读舛田光洋的《扫除力》,纸质版。谈不上都读完了吧,这样的书是带着实践去操作的。是微博上“半仙婶”介绍的,将风水和运势结合起来,越来越觉得有道理,也许这就是心理学的魅力呢。日本人写这种实操书文字真是太好读了,我牢牢记住了玄关不能堵着杂物和臭味,客厅是决定家庭关系融洽的地方,厨房是爱的生产工厂等等,通过换气、丢弃、去污、整理、撒盐来实现净化空间,而过程中产生的“感谢空间”的能量也是一边打扫一边实现的。打扫可以让心灵做SPA,确实如此。
3月,读村上春树的《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纸质版。买这本书的契机是傅真在她的官方博客推了这本书 http://fz0512.com/archives/1490 ,截取一段来:
“其实就是那种简短随性的小文章,完全没有主题,充斥着各种天马行空的怪念头和无聊琐碎的日常点滴。可是村上实在是我读过的能把无聊琐碎的事情写得最有趣味的作家,看他的小说时我连书中人物穿了什么衣服吃了什么饭怎么打发时间都读得津津有味,天才的敏锐感觉和语言才能的确能把很多平常的事物“神圣化”。文学上最重要的恐怕是格局、情趣与深度,在我看来,村上格局不小,深度有限,而情趣一项实在高过太多人,光凭这一点,拥有大批死忠读者就已经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也正是看了这本书,我才发现日常点滴和思想碎片其实也可以成文。那些微不足道的小念头小乐趣,没有深度也没有用处,可是有什么关系?人生庸碌而无聊,活得有趣难道不也是正经事嘛?”
是的,因为琐碎无聊有趣,我花了2个晚上就读完了,加上大桥步精准揣摩的配图,让我很是喜欢。他因为开了7年的餐馆,于是挑着卷心菜都能想到男人贼笑对着姑娘说“今晚改怎么好好料理你这丫头”,也真是脑洞大开啊。对开手动挡的女人“觉得她们飒爽灵巧,拥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视野,是人格独立、坚守自己人生道路的人。”再认可不过了,可是我们不会捕捉到生活的小细节啊。他说这本书是他日常写小说的抽屉里剩下的小佐料,可是我就是喜欢吃小菜不喜欢大餐啊。
3月,读东野奎吾的《解忧杂货店》,纸质版。对我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太轻盈温暖,200多页一共不到4个小时就读完,过多的线条的巧合性,以及圣诞老人和略说教风格,不是很喜欢。但不是否定作者,只是在我这个人生阶段已经不再为这些问题而烦恼了吧!当然心里也会默默希望有个可以投递收发的牛奶箱,告诉自己未来的答案,倾听内心自己的方向,想起来也是很美好的事。对于披头四解散的那个章节还是比较喜欢的。
刚豆瓣上看了一下时间轴,有几个不理解的地方:雄治老爷子如何在33周年的那天复活的?重病那晚回去并非祭日对吧?由小偷三人组回复的几个人(奥运选手、音乐家、晴美)回复的感谢信雄治老爷子回看会知道原因吗?还有最重要的是,怎么知道小偷三人组那天晚上会来到这里?为何如此确定?如果说老爷子是因为最后一次回复的那个夜晚收到几个陌生人的感谢信,才知道未来有人在某一天帮他回复了,才告诉儿子要在祭日33周年当日复活,那得给这本书加分了。因为穿越的严谨性。
4月,读李舒《山河小岁月》,纸质版。最吃惊的是冰心和林徽因掐架的“太太的客厅”的故事,“.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一直觉得徐志摩像永远坐在第一排戴眼镜的男同学,像永远的小孩子。徐志摩遇难后三个女人抢他生前宝箱里的风流书信,还有林徽因福州家的宅子居然是冰心家后购置得到。扯进凌叔华,也是吓到。萧红故事很长,跟《黄金时代》里描述的差不多。其他几个大文豪的故事,让我想到的都是钱钟书的《围城》,哈哈。
4月,读康沛的第二本书《亲爱的另一个我》,纸质版。预售期就毫不犹豫下单了,实话说她文字的亲和力和共鸣度会让我想到琦琦,写起长篇来更让我想起榛生。只是榛生后来变得越来越商业,安妮宝贝从《素年锦时》开始却开始欣赏起来。等了好久呢,却碰上了第一次飞远物流弄丢了签字的书。耐心地陪物流人员找了两天,终于没有错过。挑了一个周六微凉的清晨,从寂静读到家人陆续醒来,直到b小姐做出了决定。看到夏夏的故事我真的抹了一把泪。小说我读的并不是很多,但这样的文字我愿意读一辈子。
摘抄一些喜欢的句子,有什么比她的文字更能打动我呢。
“远远的一条线,潮来了,周围的大家都含笑等着,直到奔涌的潮水扑到岸边,向人群呼啸着袭来时,所有人都像是突然反应过来似的,掉头就跑。仿佛是很多人一起约定在玩一场危险的游戏,他们拼命地跑,拼命地逃过自找的劫。直到跑得远了,散了,蹲下来歇息,一向寡言的外公就会讲一些自己小时候来这里观潮的往事。”多么好的人生暗喻。
“出众的人只盯住自己想要的,而平庸的人则四处观望,长了一张嘴巴就是为了议论别人,所以她不介意别人的说法,自顾自玩乐,反正她什么都不缺。”符合了“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法”哲学哦。
“身为一朵家养的花,她喜欢窗外的风,以及不太循规蹈矩的那类人。与他在一起,自己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这种略略不安却足以把控的感觉让她感到一点放纵的过瘾,在被人发觉之前,她并不当这是种罪。”
“和姐姐一起出现的时候,她总觉自己笨嘴拙舌缺乏魅力,总带点羞怯示人。但在所有人看来,这对美丽的双胞胎,一个已经那么骄傲而老练,另一个绝对应该带点拙气的文弱之美,这样的组合才互补,也更有看头和噱头。她的那些另自己不悦的羞赧和青涩,在别人眼中其实是一件让她更有味道的存在。只是她一直都不自知罢了。”
“她们在一起生活,一起接受别人的赞美,也曾认真地讨论过彼此性格的问题,也相当坦诚地交换过童年时期对彼此处境的隐隐嫉妒。她们觉得和彼此对话像是在照镜子,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到自己的样子;也像是两块完全不同的拼图,虽然有着相异的斑斓色彩,可全世界只有她们俩能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毫无缝隙。”
“太阳透过蔓藤,闪闪烁烁地照进来,像碎的金子一样,晃得她眼睛疼。”
“车上还有他遗留的味道。是那种烟草、软软的皮子和阳光下棉布交织着的很好闻的味道。她以前有用香水的习惯,后来就不再用了,也从不在车里吃东西。她怕那本来就在一点点消散的味道被其他的气味盖过去了。”得知真相后的a小姐,不写释怀与失落,只写怀念的淡淡烟草味道,记忆中爱的味道。
5月读绵矢莉莎的《亲爱的闺蜜》,纸质版。摘抄比熊的推荐:
“第一篇《亲爱的闺蜜》是讲第一人称的女主角有一个比自己漂亮许多的朋友,她用了很久才学会与自己相处,以及与这段关系相处。她真正放下了那些沉重的部分,开启一段轻盈的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第二篇《前任勿扰》则是女主角开始恋爱时,发现男朋友没有办法切断与前女友的牵绊,而她在宽容与任性、感性与理性中反复纠结的故事。
轻易地把别人的小说列入“治愈系”好像有点俗套了。因为“治愈”像是一个目的性太强的词。但我一直认为,若要求治愈,与其一再读那些治标不治本、以犀利掩盖粗俗的情感问答,不如让好的小说家潜入一次自己的内心。诸如此类的好小说就像石上清泉,看似涓涓细流毫不起眼,但如果任其冲刷,一颗心变得清澈,一切问题自然有解决的答案。”
--------------------------分割线------------书的生活----------------------------
年底真的是工作忙,经常吃晚饭完,没头没脑地加班到深夜才回家。家里都是只有周末才有空打扫,只有周末假日才有主妇操持的生气。看书进度是滞后了,但是参照往年好像这几个月都读得比较慢,因为逢年度计划月想做的太多,自然进度太慢。
12月6日,去看大肚子闺蜜孕妇和文青挚友,是的两位,约在咖啡馆。记得那是第一次看《知日》,也是第一次把kindle丢失在回家的车上,反复打去车站服务热线找,欲哭无泪,于是陪伴我的书进度都落后了。说好要用ipad再读,却没像kindle那样的阅读感了。嗯,仿佛论初恋和后来的姑娘。
元旦下定决心好好整理书架。新家还未交房,我俩暂时住在公司旁边娘家老房子里。娘家父母保持着隔壁几栋近邻关系,突发事件雨天收衣服什么的随时来帮忙。老房旧书架还是有一层的,但是空间总有局限性,清扫也不方便。整理书架是个很有意思的过程,首先是把自己所有的书都按一定方法排序,我选择是按照图书馆内作者首字母排序法,其次排序项是书名首字母。至少能保证作者的书在一起。竟然整理出一百多本书,而且未读的达到三分之二。加上今年采购的,应该就有一百五十本了,真是不整理不知道,吓一跳啊。相比kindle买书就比较面无表情了,因为kindle书也不太好整理默认列表吧,而且还有很多低价书呢,因此罪恶感被稀释了。
我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忘性很大,每次不写点什么的话,很快读过的文字就被抛诸脑后了。更可怕的是,写过的东西有时候零零碎碎,有时候写在随手纸上,很快就忘了,再看完全不记得了。GA里格蕾担心自己以后会得阿兹海默症,实话说我也非常担心,现在已经每天早上找不到手机了。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我很喜欢,看了很多遍,但我还是无法告诉别人到底书里写了什么有意思的片段和文字。但是Wendy永远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这一点我很羡慕她。
每次写东西时候,就像和自己对话。总会放一首New Age单曲循环,上次写《女孩像你》书评,听了《风来君相忆》整整一个月。今天写下文字听的是神思者(S.E.N.S.)《風のように》。没有音乐我的头脑里的文字蹦不出来啊。我也遗憾自己没有在06年的时候,好好地经营起一个博客。只觉得豆瓣日志输入方便快捷,不像某些博客界面太复杂,设计自体啊背景音乐啊插件太多保存时总是卡啊之类的。但实话说,没加入博客大巴坚持下去,记录一个成长的我,我很后悔。
借凌宇《女孩像你》(堂妹手上另一本),借二嫂三本《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我爱故我在》等(一本忘了),借菜菜《亲爱的另一个我》。今天听薛凯琪《男孩像你》。
上周末5.17可是又看了一次《纸婚:求子记》哦,想念kindle了呜呜。
嗯,今天写的就是这样子了,想到会再更新。再见。下次谈谈我读过的杂志哦。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