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平洋的风
敲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下意识地打开了手机。在笔记里,我这样写道:
“穿着米色制服的小姑娘,约莫八九岁,坐在路边看书,半腿长的袜子,肤色黝黑,大眼睛忽闪忽闪,抬头看我们经过;四个三四岁的小孩,在自家的花园里玩耍。橙色的大巴经过,他们一阵尖叫;老人慵懒地躺在门外的椅子上;一群猴子坐在蜿蜒山路的栏杆上,戴着白色头盔的外国人正在用香蕉喂它们;少妇正坐在自家门口的树下,怀中的婴儿正在吃奶。”
于是,那些夜晚就扑面而来了。带着南太平洋潮湿的风,划过高高的椰子树,夹杂着榴莲刺鼻的气味,划过黏糊的路面,把气温附着在皮肤上。
1
记忆总会褪色,虽然它总如狗般趴在喜爱的地方。两年前去青海湖,我放弃了单反,说服自己,眼睛就是相机,可以拍下一切。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具体的画面都已记不太清,只留下当时模糊的阳光,以及泛着深蓝涌动的湖水。以及,以及那个时候说走就走毫不顾忌的自己。
虽然印尼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但随便走在巴厘岛的路上,你会发现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神龛。这个地方不能盖高楼,据说是因为在印度教教义里,人睡的地方,是不能比庙里高的。而神庙总是低矮,于是房屋就不能生长。有的是橙色,有的则漆黑,形状古怪,花纹繁密,制式高度皆相仿,还有共同的特色是颜色都在雨水的冲刷下倾颓。每次演出前,都有当地的少男少女,穿着红绿相间的服装,头戴金色的复杂头饰,跳一出如傩神般的舞蹈,动作比音乐更加诡异。走在街上,即使端着相机,也要小心脚下,因为每家每户都可能在门口方方正正地摆上三个碟子,里面是我叫不出名字的各式鲜花以及糕点,近乎随意地插着香,每日每夜的供奉他们那伟大创造又伟大毁灭的神衹。
但在更东边的古邦,则更落后也更纯朴。驱车随意兜转,清真寺、教堂和印度教神庙相安无事地散落在海边和山脚的各个角落里,大家祈祷的姿势也各不相同。住的酒店对面就是一排低矮的石棉瓦,走下去就是荒凉的海滩,渔民在那里休息又劳作。清晨与傍晚,他们便出海,打捞起各式鱼类,带着海水,摆在桌上随意售卖。在饭店点餐,没有石斑或多宝的概念,统统是fish——今天捞起来到是什么,就卖什么。
2
菲律宾真是一个失败国家的典范。大白天,有男人在街上大小便,有妇女洗了一半的头,脏脏的毛巾随意搭在头上,泡沫顺着脖子往下流,她也满不在乎地继续扫地;据说是江胡到访时住过的酒店,wifi用户名和密码居然一天一换,接线员永远用东南亚口音的英语告诉你那些永远听不懂的字母;房间里的电视只有三个音量单位:静音、吵、吵死;开车出去,永远在堵车,司机们倒是很听穿制服的人指挥,但你永远也搞不懂那各色的制服究竟代表什么警种,反正都一样拿着哨子在吹;巨大的购物广场,一楼每一个商铺每一个饭店和每一个只要能进人的门口,都有两个荷枪实弹的警察打着呵欠准备翻检你的背包。
更不用说那些准备去买啤酒的夜晚了。漆黑的街道上,简陋的平板车上,有女人把全部的家当放在上面,就着昏黄的街灯睡觉;十六七岁的少年持着木棍骑着摩托来回呼啸。有一天晚上我们去拜会大使馆,在另一个看上去现代而齐整的区,他们告诉我,这里是富人村,要想住进去,得先接受委员会的调查,看有没有资格入住;几百号人口,控制着全菲60%以上的GDP。
3
拍照可以称得上艺术么?
也许吧。但其实更让人着迷于其中的,大约是波德莱尔所言,“凝住当下的努力”。
他看见的是绘画——在人来人往的世界里,捕捉一个画面,或构思一个画面,然后凝住温度、速度、温柔和态度。停下时光,静止衰老。画中的人永远年轻,光线也永远定格在风云际会的那一刻。就像你在飞机上看见的日出日落,云的形状色彩,永远都是唯一的那一刻。
所以你端着相机走在街上,透过取景器去看每一片树叶和花朵,看见里面的少女穿过街道,白衬衫的少年骑着摩托;在那个小方框里,你看着歌手高歌,舞者起舞,年轻的少女晃动数百个呼啦圈,壮硕的小伙子抖动神乎其技的空竹,男子忘情地拉动悠扬的风琴,妄图用快门留住每一个瞬间;你也希望留住海边辉煌的落日,被灿烂地染红的晚霞……
如你所愿,也不遂你愿,更多的瞬间在时间中流走。你能留下那一刻孩子的笑容,但留不住他们跳动的身体和头发;你留得住那一刻落日的光彩,但留不住渐渐变暗的树林,缓缓飘过的炊烟,和在海边往船身上刷彩色油漆的男子专注的神态;也留不住漫天的雨水,留不住清晨你走上阳台,和停留在那里梳理羽毛的美丽鸟类对视的时刻。
它们就像那片孤独而沉静的大海,潮水涌了又退,从不止息。
4
卡尔维诺所有的作品,我对这一句印象最深:
“啊!真让人羡慕那些人,他们以为自己曾度过那样一个夜晚并在那时以为那是真实的。”
真是万能的描写啊,那些美好得不真实的夜晚,尽得风流。
在巴厘岛浮潜时,膝盖被珊瑚划开口子,红白相间翻开。没打麻药,针在皮肉里来回穿行。两天之后,我站在古邦的沙滩上,给跳舞的姑娘拍了一组逆光的剪影,被她们美到近乎窒息。然后同行的人们上岸吃椰子,主人徒手爬上二十来米的树摘下来的。茅草的屋顶下,少年坐在摩托车上发呆,几米之外,五六岁的小姑娘则蹲在地上。
光线正如潮水般退却。
然后,我看见了那群踢球的孩子。
也许是他们的习惯,看见穿领子衬衫的人,他们就习惯性地称呼一句“sir”。sir叼着烟跟他们打招呼,他们便问:u like smoking?然后我掏出半包烟,呼啦啦一群孩子围上来,一人一根地分发干净。
然后,我们就成为了连名字都互不知晓的朋友。真是一个梦一般的画面啊,像是在里约,在巴萨,在地中海的岸边那样,一群皮肤黝黑的孩子,在夕阳的光芒里赤裸着脊背踢球,奔跑追逐,对抗或舞蹈。如果用相机拍下来他们颠球的剪影,拍他们皮肤上的汗水反射的光芒,一定是很棒的画面,对吧?太多的照片做过这样的事情。
再然后,我裹着纱布,加入了他们。因为你知道,相机留不住的,是踢球少年的呼喊和笑声,更是细软的沙和坚硬的贝壳扎在脚底的感觉。
5
陈绮贞记得想记得的四十七件事情,就像是失明前的博尔赫斯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每一条街道上。光线正在渐渐消退,闭上眼,花香已经和月亮一同升起。酒馆里的人们举起杯,本地的乐队正弹唱着Beatles;商铺门口的四个白衣少女发现你的镜头对准她们,冲你绽开灿烂的笑容,之后大喊着问你,hey,u wanna a massage?
啊!真让人羡慕那些人,他们以为自己曾度过那样一个夜晚并在那时以为那是真实的。
没错,人类总是如此徒劳地想抓住注定流走的这一切。
“穿着米色制服的小姑娘,约莫八九岁,坐在路边看书,半腿长的袜子,肤色黝黑,大眼睛忽闪忽闪,抬头看我们经过;四个三四岁的小孩,在自家的花园里玩耍。橙色的大巴经过,他们一阵尖叫;老人慵懒地躺在门外的椅子上;一群猴子坐在蜿蜒山路的栏杆上,戴着白色头盔的外国人正在用香蕉喂它们;少妇正坐在自家门口的树下,怀中的婴儿正在吃奶。”
于是,那些夜晚就扑面而来了。带着南太平洋潮湿的风,划过高高的椰子树,夹杂着榴莲刺鼻的气味,划过黏糊的路面,把气温附着在皮肤上。
1
记忆总会褪色,虽然它总如狗般趴在喜爱的地方。两年前去青海湖,我放弃了单反,说服自己,眼睛就是相机,可以拍下一切。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具体的画面都已记不太清,只留下当时模糊的阳光,以及泛着深蓝涌动的湖水。以及,以及那个时候说走就走毫不顾忌的自己。
虽然印尼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但随便走在巴厘岛的路上,你会发现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神龛。这个地方不能盖高楼,据说是因为在印度教教义里,人睡的地方,是不能比庙里高的。而神庙总是低矮,于是房屋就不能生长。有的是橙色,有的则漆黑,形状古怪,花纹繁密,制式高度皆相仿,还有共同的特色是颜色都在雨水的冲刷下倾颓。每次演出前,都有当地的少男少女,穿着红绿相间的服装,头戴金色的复杂头饰,跳一出如傩神般的舞蹈,动作比音乐更加诡异。走在街上,即使端着相机,也要小心脚下,因为每家每户都可能在门口方方正正地摆上三个碟子,里面是我叫不出名字的各式鲜花以及糕点,近乎随意地插着香,每日每夜的供奉他们那伟大创造又伟大毁灭的神衹。
但在更东边的古邦,则更落后也更纯朴。驱车随意兜转,清真寺、教堂和印度教神庙相安无事地散落在海边和山脚的各个角落里,大家祈祷的姿势也各不相同。住的酒店对面就是一排低矮的石棉瓦,走下去就是荒凉的海滩,渔民在那里休息又劳作。清晨与傍晚,他们便出海,打捞起各式鱼类,带着海水,摆在桌上随意售卖。在饭店点餐,没有石斑或多宝的概念,统统是fish——今天捞起来到是什么,就卖什么。
2
菲律宾真是一个失败国家的典范。大白天,有男人在街上大小便,有妇女洗了一半的头,脏脏的毛巾随意搭在头上,泡沫顺着脖子往下流,她也满不在乎地继续扫地;据说是江胡到访时住过的酒店,wifi用户名和密码居然一天一换,接线员永远用东南亚口音的英语告诉你那些永远听不懂的字母;房间里的电视只有三个音量单位:静音、吵、吵死;开车出去,永远在堵车,司机们倒是很听穿制服的人指挥,但你永远也搞不懂那各色的制服究竟代表什么警种,反正都一样拿着哨子在吹;巨大的购物广场,一楼每一个商铺每一个饭店和每一个只要能进人的门口,都有两个荷枪实弹的警察打着呵欠准备翻检你的背包。
更不用说那些准备去买啤酒的夜晚了。漆黑的街道上,简陋的平板车上,有女人把全部的家当放在上面,就着昏黄的街灯睡觉;十六七岁的少年持着木棍骑着摩托来回呼啸。有一天晚上我们去拜会大使馆,在另一个看上去现代而齐整的区,他们告诉我,这里是富人村,要想住进去,得先接受委员会的调查,看有没有资格入住;几百号人口,控制着全菲60%以上的GDP。
3
拍照可以称得上艺术么?
也许吧。但其实更让人着迷于其中的,大约是波德莱尔所言,“凝住当下的努力”。
他看见的是绘画——在人来人往的世界里,捕捉一个画面,或构思一个画面,然后凝住温度、速度、温柔和态度。停下时光,静止衰老。画中的人永远年轻,光线也永远定格在风云际会的那一刻。就像你在飞机上看见的日出日落,云的形状色彩,永远都是唯一的那一刻。
所以你端着相机走在街上,透过取景器去看每一片树叶和花朵,看见里面的少女穿过街道,白衬衫的少年骑着摩托;在那个小方框里,你看着歌手高歌,舞者起舞,年轻的少女晃动数百个呼啦圈,壮硕的小伙子抖动神乎其技的空竹,男子忘情地拉动悠扬的风琴,妄图用快门留住每一个瞬间;你也希望留住海边辉煌的落日,被灿烂地染红的晚霞……
如你所愿,也不遂你愿,更多的瞬间在时间中流走。你能留下那一刻孩子的笑容,但留不住他们跳动的身体和头发;你留得住那一刻落日的光彩,但留不住渐渐变暗的树林,缓缓飘过的炊烟,和在海边往船身上刷彩色油漆的男子专注的神态;也留不住漫天的雨水,留不住清晨你走上阳台,和停留在那里梳理羽毛的美丽鸟类对视的时刻。
它们就像那片孤独而沉静的大海,潮水涌了又退,从不止息。
4
卡尔维诺所有的作品,我对这一句印象最深:
“啊!真让人羡慕那些人,他们以为自己曾度过那样一个夜晚并在那时以为那是真实的。”
真是万能的描写啊,那些美好得不真实的夜晚,尽得风流。
在巴厘岛浮潜时,膝盖被珊瑚划开口子,红白相间翻开。没打麻药,针在皮肉里来回穿行。两天之后,我站在古邦的沙滩上,给跳舞的姑娘拍了一组逆光的剪影,被她们美到近乎窒息。然后同行的人们上岸吃椰子,主人徒手爬上二十来米的树摘下来的。茅草的屋顶下,少年坐在摩托车上发呆,几米之外,五六岁的小姑娘则蹲在地上。
光线正如潮水般退却。
然后,我看见了那群踢球的孩子。
也许是他们的习惯,看见穿领子衬衫的人,他们就习惯性地称呼一句“sir”。sir叼着烟跟他们打招呼,他们便问:u like smoking?然后我掏出半包烟,呼啦啦一群孩子围上来,一人一根地分发干净。
然后,我们就成为了连名字都互不知晓的朋友。真是一个梦一般的画面啊,像是在里约,在巴萨,在地中海的岸边那样,一群皮肤黝黑的孩子,在夕阳的光芒里赤裸着脊背踢球,奔跑追逐,对抗或舞蹈。如果用相机拍下来他们颠球的剪影,拍他们皮肤上的汗水反射的光芒,一定是很棒的画面,对吧?太多的照片做过这样的事情。
再然后,我裹着纱布,加入了他们。因为你知道,相机留不住的,是踢球少年的呼喊和笑声,更是细软的沙和坚硬的贝壳扎在脚底的感觉。
5
陈绮贞记得想记得的四十七件事情,就像是失明前的博尔赫斯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每一条街道上。光线正在渐渐消退,闭上眼,花香已经和月亮一同升起。酒馆里的人们举起杯,本地的乐队正弹唱着Beatles;商铺门口的四个白衣少女发现你的镜头对准她们,冲你绽开灿烂的笑容,之后大喊着问你,hey,u wanna a massage?
啊!真让人羡慕那些人,他们以为自己曾度过那样一个夜晚并在那时以为那是真实的。
没错,人类总是如此徒劳地想抓住注定流走的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