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狗的兴趣
我有一个爱好:研究人。
每次觉得时机成熟对他人说出我这个“奇葩”的爱好时,时常成为一段关系破裂的诱因,我已记不清多少人质问我是否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把他们放在试验品的位置,更有人会恶狠狠的直接攻击让我明白有些关系就是如纸一样薄。
而有趣的是,当我在之前讲述自己被多个周易八卦神人算出点什么的时候,他们多会急切的询问,是否可以给予生辰八字,求我帮忙让高人算上那么一算。
所以说人还是特别有趣的,瞬间趋利避害的反应,带上点个人的情绪化,还加上欲盖弥彰的自我保护。
只不过人逃不过被研究的命运,每次在文学艺术类作品中看到相似的自己时,在我脑海中最直接的反应大概就是:他们有好好研究这类人,或者好好研究过自己。
大概是我们不喜欢研究这个词,它太直露而且生硬,带着仪器、容器和试剂的味道,让客体被溶解和剥离了。
小白鼠是适合作为材料的,而当我一个心理学博士好友需要寻找被试时,我似乎也明白了她的苦衷。
也许是从小到大对动物的兴趣,当住在亲戚家面对十多只猫狗时,我突然觉得自己找到了解决方案。
它们由于长时间群体性的跟人相处,由于各自不同的命运,已经超出了物种的本能形成了所谓的“人”性。
狗是简单的。
这九只狗想尽一切手段从主人身上获得宠爱与关照,它们论资排辈,抢占地盘,在争取食物和起纷争时占各种小便宜,在心怀不满时偷偷地搞破坏。
于是管理它们,需要按照地位给予待遇,同时又要用同样的力度来惩罚。但是狗的经历也是不同的,何况它们都是被人遗弃的流浪狗,每只狗都有属于它们的不幸,属于它们被遗弃的理由,还有属于它们生理与心理的疾病。它们有的正值壮年,有的已经老到发出比人还响亮的鼾声,有的对所拥有的一切很满足,有的无时不刻想要占有的更多。
它们的一切是外露的,围着人打转,被理解为所谓的忠诚,而面对危机时各自的反应则俨然一个人类社会的缩影,以至于我老跟小姨说起:这些狗越来越像人了。
想起小姨当初收养它们的期盼时,面对如今她有时的无奈,似乎带着一种对现实社会的忧伤感触。它们为争夺屋内的地盘大打出手起哄围观,为了食物露出各种丑态,故意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特别是在面对欺辱时放大所受的伤害,而让另一个同伴面对可能更大的惩罚。
而翻开它们的故事时,每个都让人难过,同人一样,它们的行为有迹可寻。它们简单大抵是因为是所有都是猜的透的,只需要一定的时间就可以习惯并了解,就能针对性的对个体进行驯化。但是当面对九只的时候,任何简单的问题都指数倍的增加。也许只拥有一只狗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吧。
狗的世界尚且如此,人的世界的话,复杂的人际关系线条也就带来了更多可能的问题了,更何况人可比外露的狗复杂多了。
我最喜欢的动物,大概就是猫了。
猫是神秘的,未被完全驯化,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也有着对人的模仿。
猫的野性未泯,但在心知要死时则偷偷地躲起来,大家都说它不想让主人伤心,于是以看似失踪的方式来告别。
小姨家猫收养前的情况更为凄惨一些,虽然他们懂得如何去远离危险,但无法阻挡现实的伤害,如果想象下如何能抓到一只流浪的充满野性的猫,这一切也更容易理解,那一定是它们陷入了足够大的危险中。
九只猫的性情各异,猫独居的性格相比时常相互打闹的狗来说是一个极端,它们偶尔相互取暖,多数时间是相互远离的。而我最主要的试验是从一只猫开始的。
这只猫叫大馋,它与另一只猫原是一对在北京情侣的宠物,它们在这对情侣的离去后成为了家里的成员,大馋是一只温柔的猫,刚到新家时它倾力呵护着它的同伴“乖乖”。它时常帮乖乖清理毛发,冷的时候卧在旁边温暖它,这让作为“单身狗”的我好生羡慕。
但它获得对方的爱是不对等的,对方是一只并不乖的猫,任性调皮,大馋每次都帮它收拾烂摊子,保护它,超越了契约似的关爱。我并不人道的上帝之手开始有意“关照”大馋了,我时常把它抱进房间,关上房门,让它长时间的失踪在乖乖的视线里,而大馋被迫接受这种分居的对待。
大馋起先十分不自在,在面对现实后接受了命运,但是同样有着有逃出去的想法,它不是一只亲近人的猫,在起先的几天内,它未有任何对我亲昵的举动。而在几天之后,它妥协了,在房间里围着我打转,在我的大腿上舒服地趴着,舔着我的手望着我发出温柔的叫声,甚至它躺在我握着鼠标的手上给我取暖。在晚上,它常常趴在我的床边,有时哀求我打开房门放它出去,而我也在此时给它特殊的待遇,做饭时它爱吃的肉给它一小块,经常给它擦眼屎挖鼻屎。
乖乖是不在意大馋的,大馋则逐渐越来越粘人了,正当我觉得似乎彻底改变了一只猫的习惯后,大馋开始意识到对我每天抱它进房间的举动可以反抗时,一切开始逆转了。我的手上多了很多它抓的深深的血印子,它也不在我旁边安静地躺着了,选择躲在了一个纸箱里,晚上我睡觉时它会故意抓纸箱制造足够大的噪音,也会在我熟睡时在床上跳来跳去,放弃原来主动的跟我示好的早安问候了。
它逃离我房间时,依然会四下寻找乖乖,而且原先在房间里的好奇心也逐渐消散了。我突然有了一种挫败感,毕竟我挑战了性格最为复杂而仍未被驯化的物种啊。
这就是这个物种的习惯吧,尽管人类对其的生活有了多大影响,它们的改变微乎其微,特别是当大馋不是家中唯一的猫,这就形成了一种不可抗力。
人的习惯跟猫也差不多呢,很难改变吧,当我想到这一点时,立刻想到小姨并非简单的用猫猫狗狗指代它们,她说猫狗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它们能感觉到我们身上的信息素,似乎从这些里能捕捉到人的性格和习惯。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也是这些猫猫狗狗的试验品,吃饭时它们摇尾乞怜是为了获得食物同时考量我对它们的宽容度,试试能得到恩惠的极限,在被禁锢时也有着妥协寻求出路的思维,让我诧异的望着自己手上的红道道发愣。
嗯,它们和人一样,同样在乞食,同样在争斗,同样有着顽固的习惯,同样有着复杂的手段和逻辑,同样也在研究人本身。
一个研究人的家伙被一群猫狗给研究了。
到这里,我觉得“研究”这个爱好一点都不奇葩了。
每次觉得时机成熟对他人说出我这个“奇葩”的爱好时,时常成为一段关系破裂的诱因,我已记不清多少人质问我是否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把他们放在试验品的位置,更有人会恶狠狠的直接攻击让我明白有些关系就是如纸一样薄。
而有趣的是,当我在之前讲述自己被多个周易八卦神人算出点什么的时候,他们多会急切的询问,是否可以给予生辰八字,求我帮忙让高人算上那么一算。
所以说人还是特别有趣的,瞬间趋利避害的反应,带上点个人的情绪化,还加上欲盖弥彰的自我保护。
只不过人逃不过被研究的命运,每次在文学艺术类作品中看到相似的自己时,在我脑海中最直接的反应大概就是:他们有好好研究这类人,或者好好研究过自己。
大概是我们不喜欢研究这个词,它太直露而且生硬,带着仪器、容器和试剂的味道,让客体被溶解和剥离了。
小白鼠是适合作为材料的,而当我一个心理学博士好友需要寻找被试时,我似乎也明白了她的苦衷。
也许是从小到大对动物的兴趣,当住在亲戚家面对十多只猫狗时,我突然觉得自己找到了解决方案。
它们由于长时间群体性的跟人相处,由于各自不同的命运,已经超出了物种的本能形成了所谓的“人”性。
狗是简单的。
这九只狗想尽一切手段从主人身上获得宠爱与关照,它们论资排辈,抢占地盘,在争取食物和起纷争时占各种小便宜,在心怀不满时偷偷地搞破坏。
于是管理它们,需要按照地位给予待遇,同时又要用同样的力度来惩罚。但是狗的经历也是不同的,何况它们都是被人遗弃的流浪狗,每只狗都有属于它们的不幸,属于它们被遗弃的理由,还有属于它们生理与心理的疾病。它们有的正值壮年,有的已经老到发出比人还响亮的鼾声,有的对所拥有的一切很满足,有的无时不刻想要占有的更多。
它们的一切是外露的,围着人打转,被理解为所谓的忠诚,而面对危机时各自的反应则俨然一个人类社会的缩影,以至于我老跟小姨说起:这些狗越来越像人了。
想起小姨当初收养它们的期盼时,面对如今她有时的无奈,似乎带着一种对现实社会的忧伤感触。它们为争夺屋内的地盘大打出手起哄围观,为了食物露出各种丑态,故意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特别是在面对欺辱时放大所受的伤害,而让另一个同伴面对可能更大的惩罚。
而翻开它们的故事时,每个都让人难过,同人一样,它们的行为有迹可寻。它们简单大抵是因为是所有都是猜的透的,只需要一定的时间就可以习惯并了解,就能针对性的对个体进行驯化。但是当面对九只的时候,任何简单的问题都指数倍的增加。也许只拥有一只狗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吧。
狗的世界尚且如此,人的世界的话,复杂的人际关系线条也就带来了更多可能的问题了,更何况人可比外露的狗复杂多了。
我最喜欢的动物,大概就是猫了。
猫是神秘的,未被完全驯化,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也有着对人的模仿。
猫的野性未泯,但在心知要死时则偷偷地躲起来,大家都说它不想让主人伤心,于是以看似失踪的方式来告别。
小姨家猫收养前的情况更为凄惨一些,虽然他们懂得如何去远离危险,但无法阻挡现实的伤害,如果想象下如何能抓到一只流浪的充满野性的猫,这一切也更容易理解,那一定是它们陷入了足够大的危险中。
九只猫的性情各异,猫独居的性格相比时常相互打闹的狗来说是一个极端,它们偶尔相互取暖,多数时间是相互远离的。而我最主要的试验是从一只猫开始的。
这只猫叫大馋,它与另一只猫原是一对在北京情侣的宠物,它们在这对情侣的离去后成为了家里的成员,大馋是一只温柔的猫,刚到新家时它倾力呵护着它的同伴“乖乖”。它时常帮乖乖清理毛发,冷的时候卧在旁边温暖它,这让作为“单身狗”的我好生羡慕。
但它获得对方的爱是不对等的,对方是一只并不乖的猫,任性调皮,大馋每次都帮它收拾烂摊子,保护它,超越了契约似的关爱。我并不人道的上帝之手开始有意“关照”大馋了,我时常把它抱进房间,关上房门,让它长时间的失踪在乖乖的视线里,而大馋被迫接受这种分居的对待。
大馋起先十分不自在,在面对现实后接受了命运,但是同样有着有逃出去的想法,它不是一只亲近人的猫,在起先的几天内,它未有任何对我亲昵的举动。而在几天之后,它妥协了,在房间里围着我打转,在我的大腿上舒服地趴着,舔着我的手望着我发出温柔的叫声,甚至它躺在我握着鼠标的手上给我取暖。在晚上,它常常趴在我的床边,有时哀求我打开房门放它出去,而我也在此时给它特殊的待遇,做饭时它爱吃的肉给它一小块,经常给它擦眼屎挖鼻屎。
乖乖是不在意大馋的,大馋则逐渐越来越粘人了,正当我觉得似乎彻底改变了一只猫的习惯后,大馋开始意识到对我每天抱它进房间的举动可以反抗时,一切开始逆转了。我的手上多了很多它抓的深深的血印子,它也不在我旁边安静地躺着了,选择躲在了一个纸箱里,晚上我睡觉时它会故意抓纸箱制造足够大的噪音,也会在我熟睡时在床上跳来跳去,放弃原来主动的跟我示好的早安问候了。
它逃离我房间时,依然会四下寻找乖乖,而且原先在房间里的好奇心也逐渐消散了。我突然有了一种挫败感,毕竟我挑战了性格最为复杂而仍未被驯化的物种啊。
这就是这个物种的习惯吧,尽管人类对其的生活有了多大影响,它们的改变微乎其微,特别是当大馋不是家中唯一的猫,这就形成了一种不可抗力。
人的习惯跟猫也差不多呢,很难改变吧,当我想到这一点时,立刻想到小姨并非简单的用猫猫狗狗指代它们,她说猫狗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它们能感觉到我们身上的信息素,似乎从这些里能捕捉到人的性格和习惯。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也是这些猫猫狗狗的试验品,吃饭时它们摇尾乞怜是为了获得食物同时考量我对它们的宽容度,试试能得到恩惠的极限,在被禁锢时也有着妥协寻求出路的思维,让我诧异的望着自己手上的红道道发愣。
嗯,它们和人一样,同样在乞食,同样在争斗,同样有着顽固的习惯,同样有着复杂的手段和逻辑,同样也在研究人本身。
一个研究人的家伙被一群猫狗给研究了。
到这里,我觉得“研究”这个爱好一点都不奇葩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