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阿城精选集》
1. 中国文学传统基于诗,而散文,文学传统则基于《史记》,司马迁的《史记》,笔记,话本,章回小说(《史记》是具有文学特点的各种描写的开端,已不再是历史传统)。
评:胡兰成云:中国的文学遍在于非文学处。《史记》是历史著作,亦是优秀的散文,议论文和抒情文,它集天下文体之大成,把古汉语铿锵顿挫的美感和清朗典丽的质感体现的淋漓尽致。《史记》和《诗经》代表着最纯粹的中国文学传统。现今如果真的要复兴国学,复兴汉语,就应该回归到这两部古老的经典中去。
2.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曹雪芹将诗的意识引入中国小说。诗是什么?“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无一句不实,但联缀这些“实”也就是“象”以后,却产生一种再也实写不出来的“意”。
3.中国艺术的高雅精神传之在诗。中国诗一直有抒情,韵律,意象的特点。“意象”里,“意”是催眠的结果,由”象“来完成。
4.若认为自称现实主义的人写小说必然是在说现实,是这样认为的人缺乏想象力。
《寻路中国》
1. 几十年间政策的不稳定,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如果一切变化太快,人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江红说,“回过头去看看1949年以来的历史发展,政策总是改来改去。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们觉得时机来了——那你就得抓住这个机会,因为它可能又持续不了多久。对于发展,人们已经惯于持那种短视的观点。”
评:陈丹青说过,中华五千年文脉已断。一场文革彻底毁了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和价值体系。既然一切都可以被推翻,被打倒,那还有什么是值得信任的呢?文革所带来的紧张感,焦虑感及极度的不安全感在那一代中国人心中留下很深的烙印。文革过后仅十年,大多数人尚未从那场浩劫中缓过神来,又引来改革开放突飞猛进的浪潮,人们被商品经济冲击的头昏脑胀,随之而来的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迅速填补了精神空白,每个人都变的浮躁,短视,急功近利,只抓住眼前的利益,生怕落在别人后面。中国社会今日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大抵都是那个不合理的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后遗症。精神与物质所造成的脱节,或许要用几代人的时间去弥补了。
木心《爱默生家的恶客》
1. 宋词是种美的文学,类似意大利的美声唱法。
2. 那么,艺术都是“兴奋”,不同程度的兴奋,甚至该说是某一层次的激动,全是精力的戏剧性。所谓恬漠、萧闲、浑然忘机、乘化归尽,仍是各有其内在的兴奋激动,不像评论家好事家所乐道的那么超脱、无为、心如古井、形似槁木。埃及、中国、希腊的古石像,看来安谧和平,那时,每尊都是叮叮当当碎屑纷飞,一斧一凿地造作出来的。所有的艺术,表现了人的“有”。表现人的“无”的艺术是不可知的。
3. 莎士比亚笔下的众生,只有一个丹麦王子是沮丧者,那是在幕后,在台后。幕前、台前,戏剧要进行,王子忙得很,动作、说白、表情——一个沮丧者是做不到的。莎士比亚笔下的沮丧者是在剧本之外,戏台之外。
4.人生的真实是艺术所接受不了的,因此我们到了某种时刻,也接受不了艺术。艺术是浮面的,是枉然的兴奋,徒劳的激动。
所谓伟大的性格、伟大的思想、伟大的行为,世界只承认其业绩。旅游者看到的是高高低低的纪念碑,伟大而无纪念碑的人也许更多,因为他们不像哥德、蒙田那样肯屈尊,肯随俗。也不像纪德、萨特那样地乐于比持久,争不朽——荒谬,如果按加缪的说法,荒谬只是起点,不会是终点,也不连同其过程,那还说什么呢。
5.一切荒谬,都是以“安那其”形式存在着的吧,殊不知一切荒谬之所以荒谬正在于其本身总有严密的结构,简直体系完备,或以纲常、或以伦理、或以纪律、或以规章……交加、收拢、抽紧、颠扑不破,这便是荒谬事物的生命力之所在,否则荒谬起飞难以持久,难以持久的就算不得什么荒谬。
6.但我们开始嘲谑别人时总是先忘掉了自己。卖哭卖笑卖唱卖舞,不一定用眼用嘴用嗓子用身段。任何东西都可以卖,因为任何东西都有买主。谁能不卖,谁能不买。商品社会长长地过来,还要长长地过去。
7.释家,道家,基督家都明白智慧与生命的不平衡时世界苦难之由来。人类的一切纷扰(包括波及其他生灵的灾祸)都根源于这个致命的不平衡。
尼采《悲剧的诞生》
序言(周国平):
1.酒神和日神是两种最基本的艺术冲动。日神是美的外观的无数幻觉,是世界意志显现为现象的冲动;酒神是打破外观的幻觉,破除日常生活一切界限,摆脱个体化束缚,回归自然之母永恒生命的怀抱,代表的是世界的本质。
2. 叔本华从古印度悲观主义哲学出发,认为世界是盲目的意志,人生是这意志的现象,进而否定意志和表象;尼采从神化生命的希腊精神出发,既用日神肯定了表象,又用酒神肯定了意志。
3. 悲剧神话不同于史诗神话,已不再是单纯的美的外观,而是音乐即世界的酒神本质到譬喻性画面。
4. 一方面有极其深刻的生命欲望,另一方面对生存对痛苦有极其深刻的感悟,这一冲突构成了希腊民族点鲜明特征。使得他们既没有像罗马人一样走向享乐主义,也没有像印度人那样走向悲观主义。
5. 尼采认为,在希腊神话衰亡的过程中,悲剧曾是挽救民族形而上学理念的最后努力,这个努力终于失败,责任在苏格拉底所开启的科学主义世界观。
正文:
1. 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2. 日神的造型艺术和酒神的音乐艺术之间的对立,二者的结合产生希腊悲剧。
陈丹青 《笑谈大先生》
1.我们的历史记忆,历史教育——假如我们果然有历史教育的话——都是严重失实,缺乏质感的。历史的某一面被夸张变形,另一面却总是给藏起来,总是不在场的。我们要还原鲁迅,先得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情境。
2 .一个愤怒者同时很睿智,一个批判者同时心里在发笑,他的愤怒,他的批判,便是漂亮的文学。
陈丹青《多余的素材》
1.资产阶级的子女那时根本不招摇,不打扮,可穿的再朴素也洗不掉资产阶级的阶级烙印。今日上海可瞧不见这样的资产阶级小姑娘了。“资产”不等于“阶级”。现而今,上海小姑娘越穿的“资产阶级”越不像资产阶级,连高级轿车里钻进钻出有资有产的款儿腕儿,也只见资产,不辨”阶级“。那些年,倒是抄没资产到人家走出个人来,瞧着更像”资产阶级“,他们终于给整的只剩”阶级“,没有资产了。
2.民国初年的西化,一板一眼,实在是诚实,认真,像样的,如颜老(颜文梁)的家具陈设,真正欧化的老家具,真的将画框嵌在雕花镀金的镜框里,如这代人少壮年岁,西服领结,有样学样,左手执挎调色板,果然人人真正学西画,认认真真过了一世西化的生活。
3.心不在焉,当场糊涂,身为人师而每每举措失当,说明什么呢?那是一种在民国生成,未经损伤扭曲的人格天然,不曾在日后长期的”会议“与”运动”中弄的警竦堤防,慎之又慎,随时自我管束,自我监督,自我改造——早先的这类“糊涂”,谈不上道德品质,不过性情天然,难以劝戒,更不可效仿的。1949年后,类似的憨傻滑稽之人渐成稀有动物,悄悄灭绝,或畸变为别种行为模式了。
1. 中国文学传统基于诗,而散文,文学传统则基于《史记》,司马迁的《史记》,笔记,话本,章回小说(《史记》是具有文学特点的各种描写的开端,已不再是历史传统)。
评:胡兰成云:中国的文学遍在于非文学处。《史记》是历史著作,亦是优秀的散文,议论文和抒情文,它集天下文体之大成,把古汉语铿锵顿挫的美感和清朗典丽的质感体现的淋漓尽致。《史记》和《诗经》代表着最纯粹的中国文学传统。现今如果真的要复兴国学,复兴汉语,就应该回归到这两部古老的经典中去。
2.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曹雪芹将诗的意识引入中国小说。诗是什么?“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无一句不实,但联缀这些“实”也就是“象”以后,却产生一种再也实写不出来的“意”。
3.中国艺术的高雅精神传之在诗。中国诗一直有抒情,韵律,意象的特点。“意象”里,“意”是催眠的结果,由”象“来完成。
4.若认为自称现实主义的人写小说必然是在说现实,是这样认为的人缺乏想象力。
《寻路中国》
1. 几十年间政策的不稳定,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如果一切变化太快,人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江红说,“回过头去看看1949年以来的历史发展,政策总是改来改去。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们觉得时机来了——那你就得抓住这个机会,因为它可能又持续不了多久。对于发展,人们已经惯于持那种短视的观点。”
评:陈丹青说过,中华五千年文脉已断。一场文革彻底毁了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和价值体系。既然一切都可以被推翻,被打倒,那还有什么是值得信任的呢?文革所带来的紧张感,焦虑感及极度的不安全感在那一代中国人心中留下很深的烙印。文革过后仅十年,大多数人尚未从那场浩劫中缓过神来,又引来改革开放突飞猛进的浪潮,人们被商品经济冲击的头昏脑胀,随之而来的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迅速填补了精神空白,每个人都变的浮躁,短视,急功近利,只抓住眼前的利益,生怕落在别人后面。中国社会今日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大抵都是那个不合理的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后遗症。精神与物质所造成的脱节,或许要用几代人的时间去弥补了。
木心《爱默生家的恶客》
1. 宋词是种美的文学,类似意大利的美声唱法。
2. 那么,艺术都是“兴奋”,不同程度的兴奋,甚至该说是某一层次的激动,全是精力的戏剧性。所谓恬漠、萧闲、浑然忘机、乘化归尽,仍是各有其内在的兴奋激动,不像评论家好事家所乐道的那么超脱、无为、心如古井、形似槁木。埃及、中国、希腊的古石像,看来安谧和平,那时,每尊都是叮叮当当碎屑纷飞,一斧一凿地造作出来的。所有的艺术,表现了人的“有”。表现人的“无”的艺术是不可知的。
3. 莎士比亚笔下的众生,只有一个丹麦王子是沮丧者,那是在幕后,在台后。幕前、台前,戏剧要进行,王子忙得很,动作、说白、表情——一个沮丧者是做不到的。莎士比亚笔下的沮丧者是在剧本之外,戏台之外。
4.人生的真实是艺术所接受不了的,因此我们到了某种时刻,也接受不了艺术。艺术是浮面的,是枉然的兴奋,徒劳的激动。
所谓伟大的性格、伟大的思想、伟大的行为,世界只承认其业绩。旅游者看到的是高高低低的纪念碑,伟大而无纪念碑的人也许更多,因为他们不像哥德、蒙田那样肯屈尊,肯随俗。也不像纪德、萨特那样地乐于比持久,争不朽——荒谬,如果按加缪的说法,荒谬只是起点,不会是终点,也不连同其过程,那还说什么呢。
5.一切荒谬,都是以“安那其”形式存在着的吧,殊不知一切荒谬之所以荒谬正在于其本身总有严密的结构,简直体系完备,或以纲常、或以伦理、或以纪律、或以规章……交加、收拢、抽紧、颠扑不破,这便是荒谬事物的生命力之所在,否则荒谬起飞难以持久,难以持久的就算不得什么荒谬。
6.但我们开始嘲谑别人时总是先忘掉了自己。卖哭卖笑卖唱卖舞,不一定用眼用嘴用嗓子用身段。任何东西都可以卖,因为任何东西都有买主。谁能不卖,谁能不买。商品社会长长地过来,还要长长地过去。
7.释家,道家,基督家都明白智慧与生命的不平衡时世界苦难之由来。人类的一切纷扰(包括波及其他生灵的灾祸)都根源于这个致命的不平衡。
尼采《悲剧的诞生》
序言(周国平):
1.酒神和日神是两种最基本的艺术冲动。日神是美的外观的无数幻觉,是世界意志显现为现象的冲动;酒神是打破外观的幻觉,破除日常生活一切界限,摆脱个体化束缚,回归自然之母永恒生命的怀抱,代表的是世界的本质。
2. 叔本华从古印度悲观主义哲学出发,认为世界是盲目的意志,人生是这意志的现象,进而否定意志和表象;尼采从神化生命的希腊精神出发,既用日神肯定了表象,又用酒神肯定了意志。
3. 悲剧神话不同于史诗神话,已不再是单纯的美的外观,而是音乐即世界的酒神本质到譬喻性画面。
4. 一方面有极其深刻的生命欲望,另一方面对生存对痛苦有极其深刻的感悟,这一冲突构成了希腊民族点鲜明特征。使得他们既没有像罗马人一样走向享乐主义,也没有像印度人那样走向悲观主义。
5. 尼采认为,在希腊神话衰亡的过程中,悲剧曾是挽救民族形而上学理念的最后努力,这个努力终于失败,责任在苏格拉底所开启的科学主义世界观。
正文:
1. 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2. 日神的造型艺术和酒神的音乐艺术之间的对立,二者的结合产生希腊悲剧。
陈丹青 《笑谈大先生》
1.我们的历史记忆,历史教育——假如我们果然有历史教育的话——都是严重失实,缺乏质感的。历史的某一面被夸张变形,另一面却总是给藏起来,总是不在场的。我们要还原鲁迅,先得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情境。
2 .一个愤怒者同时很睿智,一个批判者同时心里在发笑,他的愤怒,他的批判,便是漂亮的文学。
陈丹青《多余的素材》
1.资产阶级的子女那时根本不招摇,不打扮,可穿的再朴素也洗不掉资产阶级的阶级烙印。今日上海可瞧不见这样的资产阶级小姑娘了。“资产”不等于“阶级”。现而今,上海小姑娘越穿的“资产阶级”越不像资产阶级,连高级轿车里钻进钻出有资有产的款儿腕儿,也只见资产,不辨”阶级“。那些年,倒是抄没资产到人家走出个人来,瞧着更像”资产阶级“,他们终于给整的只剩”阶级“,没有资产了。
2.民国初年的西化,一板一眼,实在是诚实,认真,像样的,如颜老(颜文梁)的家具陈设,真正欧化的老家具,真的将画框嵌在雕花镀金的镜框里,如这代人少壮年岁,西服领结,有样学样,左手执挎调色板,果然人人真正学西画,认认真真过了一世西化的生活。
3.心不在焉,当场糊涂,身为人师而每每举措失当,说明什么呢?那是一种在民国生成,未经损伤扭曲的人格天然,不曾在日后长期的”会议“与”运动”中弄的警竦堤防,慎之又慎,随时自我管束,自我监督,自我改造——早先的这类“糊涂”,谈不上道德品质,不过性情天然,难以劝戒,更不可效仿的。1949年后,类似的憨傻滑稽之人渐成稀有动物,悄悄灭绝,或畸变为别种行为模式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