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文学史微观察》李洁非
李洁非《文学史微观察》笔记
2015.1.11-1.31
一、《自序》及《收入》
李洁非在自序中指出现代文学史之弊端:“放到对于作家作品给予何种评价上,似乎文学史是一部表彰册”,“对于帮助人们明‘一代之文学’难起作用”。即是说,我们看了市面上种种文学史,知道了某某的作品好评价高,却不明白现代文学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学——时代赋予文学的特质是什么。说白了,李认为文学史的意义在于呈现时代背景下的特质,而不是光荣榜。因此,本书宗旨是:
一、进入20世纪以来文学特有问题;
二、微观和实证地进入。
大学里中文系最主要的课程就是文学史,古代文学两册,现代文学两册,当代文学两册,厚度可观,课程贯穿了大学学习的始末。学这个是为了什么呢?当时老师也没讲。不过四年学下来,我明白的不外乎两点:一是谁的作品好怎么好以及作者对当时及后世文学的影响;二是时代文学的整体特色,说白了就是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你除了知道“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还得知道宋诗也是极好的。我知道不同时期文学的主流是什么,但我确实不明白为什么会呈现这种变化。
对于现代文学的理解,自然是白话文学的兴起,我知道在这时中国的写作换了种“语言”,受日本及西方文学的冲击大,很多作家是喝过“洋墨水”的。除此之外,没了。
所以,当在《文学史微观察》第一章读到“现代中国,文学成为谋生手段,作家职业化;作品能够换取收入,收入环节也左右着文学所有方面”,我一拍大腿:“这书好看!”
01
写作是谋生的手段,这是古今之别。跟吃饭挂上钩,你就不能只想着自己写得开心了,读者开心才是最主要的。
02
古代诗文不换钱,也没有职业诗人文章家。诗言情,文达意,前者是伴随着情感宣泄出世,后者则是工作产物。蒲松龄写《聊斋志异》自掏腰包(收集故事的茶水钱和付梓费),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另外,润笔不是稿费,相当于今日的代言费广告费。
“任何作家,无论伟岸与微渺,提笔而操此业,意识辄同,心里都有‘收入’二字。而在国家、社会或时代,文学收入制度亦为调控文学之有力手段。”(p2)
03
这小节以老舍为例,说明写作与吃饭的牵扯。
老舍说自己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可谓倒出了文学(至少是小说)之态度:下里巴人而已。
这里李洁非说古时写作无需市场需求,而现代文学动笔之初就是写给别人的,现代作家作家“非得是职业的”,前半句我懂,后半句怎么想都觉得这种观点的得出得没逻辑,太霸道了。
“他需要进入职业的状态,以写作为生,才能把事情做得像个样子。”这句话我不喜欢,照这么看,作家职业化是文学进步发展的要求了——难不成有一种名叫“文学”的莽汉,手拿大棒,跟一位名叫“时代”的仁兄作威胁——“你得让他们专心专业于我,要不我就敲死你。”
李洁非试图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探讨文学问题,但还是不免浪漫与非逻辑。
随着知识文化的普及,文学的门槛降低了(就像老舍说的),不是所有写作的人都有“厚禄”。写作的人变了,写作这件事不再是工作的富余,而成为一种职业,所以它的产出也变了。这种变化下,作家的压力变大,职业的进取心也得以释放。对于李的观点,我想应该是这么解释的。
04
原来鲁迅这么富!不是说腰杆子硬是因为有钱支撑,只是“精神自由与独立程度如何,真的不是凭空而至”。我当然知道鲁迅没有奴颜和媚骨了。
1912-1927年,鲁迅在大学和政府任职,起初月薪是220元,后来是300元,另有稿费收入若干。高出一般职员十倍不止。老舍当时做大学老师,每月100多块,便觉得自己是“阔佬”了。当时十五个铜板可以吃顿饱饭,而一千个铜板才是一元钱。
《鲁迅日记》里,每以“泉”指“钱”。“钱之为泉也,贵流通而不可塞”(脱脱等《金史》)。这是说钱就得花吗?后来“工资”又叫“薪水”,也意指钱如流水,而花钱如水之东流乃是不可抗拒的?真有趣。
05
说到了左联。
前期左联其实是借文学之名将一些人从政治上组织起来,干的事也多是“飞行集会、撒传单、贴标语、鼓动罢工、组织游行暴动”之类。很多人都不是作家的,而其中的地位比较高作家如茅盾、鲁迅,也只是占个名,还是写自己的。这里李洁非特别提到了蒋光慈,他是党员,对左联的活动逐渐显现抵制态度,递交退党书没被接受,最终却是被开除党籍的。时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说蒋光慈是“一向挂名无产阶级的文学家”,“贪图几个办税,依然让书店继续出版”,“因出卖小说,每月收入甚丰,生活完全是资产阶级化的”。
读罢不觉阴风阵阵,毛骨悚然。
06
这节说穷人郭沫若。连没读过一些书的人都知道,郭沫若在建国后是我党文学的“狗腿子”,“文革”中顺风顺水的。说真的,读过他写的一篇赞扬江青的文章,真是臊死我了。
“五四”后新诗成就最大者,首推郭沫若,1919年已诗名大振。林语堂在1939年出版的《京华烟云》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姚木兰的弟弟迪非,是个激动而激进的新学生,一天他向黛芬读郭沫若的诗,诗里面有一句什么“乳房”,羞死了黛芬。《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参着《红楼梦》写的,内容颇可信。以此可见郭之诗名。
可他在现实生活中又是那么穷困,不是自比屈原,就是孤竹君之子,“结果是只有在首阳山上饿死”。我想这一时期的穷困对他一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07
这节说延安的文学。
在延安,文学收入与独特的政治制度相结合,有供给制,有级别观念。党对文艺队伍采取包养的办法,重在形成一支队伍,“将作家身份转变为服从党的领导的文艺干部”。被包养的作家们,旱涝保收,进而加强了对组织的认同和归属感,从党的管理角度,不可谓不成功。但是缺失了市场机制的协调,作家文学生产的质量和效率,是无法保证的。
你都吃软饭了,哪有自由可言。
08
革命义理对作家为稿费、版税而写作充满嫌恶。有作家跳出来把自己的巨额稿费捐给家乡以支持大跃进,有人在报上倡议减低稿费报酬。“文革”时彻底没有稿费一说了。
09
今日之不重视知识生产力,书籍怕是世界上最便宜的,作家作者稿费低(今年年初《读书》杂志登刊说明要涨价,以提高作者稿酬,当时心里不免一阵悲哀,如此高质量的文字,换来的竟也只是象征性的稿酬),盗版多,每每排出作家富豪榜,社会难免一阵批判唏嘘……这是不是历史的幽灵在纠缠?
中国文坛有吃公家饭和吃自家饭两种。“吃公家饭的无后顾之忧,同时市场的利益也沾得上,态度当然从容。吃自家饭、完全委身市场者,朝不虑夕,孤魂野鬼,饥不择食,岂能不搜奇媚俗以求一逞?”
作者李洁非最后还说道,这种“一文两制”的格局只是暂时的调和,不久将来或恐有变,到时候文学会有一番新面貌。对于此,我不理解。
【煦叨】读三十几页书,用掉一个多小时,写这篇笔记用了两三个小时——久违的真正读书的快乐。
下一章《宗派》,一定更有意思。有人的地方,便会抱团、有小团体,遑论文学史上的种种。
二、宗派
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理所当然,本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最后怀就坏在失去客观的排斥上,所谓“非我族类,必诛之”。
读后才知,本章不如我之前所想,文人相轻的八卦轶闻都算不得什么,政治力量的介入最后会叫人害怕。
01
抱团难抑。蔡元培整顿北大,期望学术自由,学生在学校即是求学,毋有政治组织,但最后并没有得到落实。北大变得激进,积极于参与政治、学运,盖因文科院长陈独秀。时院长拥有人事权,因此陈招来的教员都是同类人。
蔡是“兼容并包”的沉稳学术姿态,陈是“出了研究室,便入监狱”的激进姿态。作者说,北大“这间学校陈氏烙印恐怕多于蔡氏气质”。
02
《新青年》的同人化,对异见取排他姿态,使其虽无宗派之名,而有其实。
03
“宗派”不贬。原本就是宗旨、意趣、理念上的抱团。“宗派”二字可不是泼污之辞,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标榜。相反,“党”没好意,《论语》有“君子不党”。但到了现代,两个词调转了。
宋吕居仁《江西宗派图》首提“宗派”一词,是受了佛教影响的,文学上学宗教模样言宗派。
所以,这里说《新青年》同人团体带宗派色彩,没啥贬义。
04
《新青年》的三阶段两转刊。
1915.9创刊——1917夏,陈独秀独立编著;1917夏——1920年年初,与主张改革中国的同志(北大同事)共同办;1921年年初,变成了共产主义的正式宣传刊物。原本是自由开放的刊物→同人刊物→政党刊物,去杂,到达一种“纯”的状态。
05
鲁迅的笔仗。可读《恩怨录——鲁迅和他的论敌文选》。“年老”的鲁迅被后来的年轻人嫌弃。
06
批判鲁迅的“革命作家”(李初梨、成仿吾、钱杏邨<阿英>),创造社掌门郭沫若将鲁迅判为“文艺战上的封建余孽”。
以“革命”为名义便可以盖过一切,是万事定于一的逻辑。革命作家们仰仗的资本除了“年轻”,便是他们掌握当时最先进的思想武器马列主义。当年反封建的斗士鲁迅,此时被年轻人视为封建的残余而批判,即“‘除掉’鲁迅的‘除掉’”——对于思想和文化问题,抱着“除掉”的心态,而不认为可以各取一席之地。不只是年轻人如此。我一直都觉得我们没有一种自由讨论的氛围,我甚至并不习惯于和反意见者做朋友……
这段话说得好,特摘录于下:
“思想纷争未足为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现代中国于其思想变革,却似乎不知道宜以自由竞争致之,把选择权留给实践。次而也不知道,思维方式的‘现代’,比思想内容的‘现代’更加重要。”p49
对于这种对鲁迅的攻击,在1929年有了改变,党中央责令创造、太阳两社的作家们改变态度,“与他在一起作战”。于是成立了左联,鲁迅为盟主。
07
左联内排鲁迅。左联不是一个文学团体,而是“有着很强集团一时、门禁思想、严内外之防的准地下组织”。鲁迅不是党员,是统战对象。左联党组织尤其职守与纪律,服从和执行上级指示,但以鲁迅为首的党外人士不欲如此行事,双方遂起冲突。鲁迅和周扬的恩怨其实是时代造成的,周扬并非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是照组织章程行事而已。但当时的鲁迅不太能看到这一根源,因此在当时写了很多谈论奴隶和奴隶主的话题,我们今天读之,当心里有所了然。
08
解散左联。这个消息是“党内一致”“党外传达”的,鲁迅等人算是传达对象。
09
1940年以前对鲁迅的批评——突出个人崇拜,凌驾乎组织之上,与党的利益相拂逆。周扬等人认为鲁迅不接受领导,自然以其为搞分裂、闹宗派。
13
左联宗派之争移师延安,“五四”及鲁迅批判模式V.S.延安新起的歌颂模式。亦即黑暗派V.S.光明派。
15
宗派问题在毛手中有了新的解释。宗派主义、主观主义、党八股并称为党风的三大顽疾,在1942年整风运动中被批判。宗派是“以‘局部’犯‘全体’、以‘个人’犯‘党’、以‘民主’犯‘集中’,罪状是“闹独立”“小集团”等,宗派问题在政治上通向反党。
17
摘录一句话:
“……亦请只急于坚定自己立场,而非急于禁绝他人思想——起码做到不因一己之见,当街掌掴相左人士,且无论自以为是如何的正确。”
【煦叨】这章的笔记比第一章少,涉及延安整风、胡风反革命集团等概念我近乎无知,本书说得也不透。我素不喜政治(即使我知道它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向来对其采取能躲就躲的战术。不过现在我心里有个大概,具体时间节点记不住,但它总体上的影响我是知道了。即使是今天,我们对于当时党的文艺政策也不能全盘否认,国家情况复杂多变,牵扯民族危亡,有些东西是注定要被牺牲的。只是到了今天,再拿与当年相似的理由,便不应为我们接受了。
三、口号
02
……
2015.1.11-1.31
一、《自序》及《收入》
李洁非在自序中指出现代文学史之弊端:“放到对于作家作品给予何种评价上,似乎文学史是一部表彰册”,“对于帮助人们明‘一代之文学’难起作用”。即是说,我们看了市面上种种文学史,知道了某某的作品好评价高,却不明白现代文学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学——时代赋予文学的特质是什么。说白了,李认为文学史的意义在于呈现时代背景下的特质,而不是光荣榜。因此,本书宗旨是:
一、进入20世纪以来文学特有问题;
二、微观和实证地进入。
大学里中文系最主要的课程就是文学史,古代文学两册,现代文学两册,当代文学两册,厚度可观,课程贯穿了大学学习的始末。学这个是为了什么呢?当时老师也没讲。不过四年学下来,我明白的不外乎两点:一是谁的作品好怎么好以及作者对当时及后世文学的影响;二是时代文学的整体特色,说白了就是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你除了知道“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还得知道宋诗也是极好的。我知道不同时期文学的主流是什么,但我确实不明白为什么会呈现这种变化。
对于现代文学的理解,自然是白话文学的兴起,我知道在这时中国的写作换了种“语言”,受日本及西方文学的冲击大,很多作家是喝过“洋墨水”的。除此之外,没了。
所以,当在《文学史微观察》第一章读到“现代中国,文学成为谋生手段,作家职业化;作品能够换取收入,收入环节也左右着文学所有方面”,我一拍大腿:“这书好看!”
01
写作是谋生的手段,这是古今之别。跟吃饭挂上钩,你就不能只想着自己写得开心了,读者开心才是最主要的。
02
古代诗文不换钱,也没有职业诗人文章家。诗言情,文达意,前者是伴随着情感宣泄出世,后者则是工作产物。蒲松龄写《聊斋志异》自掏腰包(收集故事的茶水钱和付梓费),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另外,润笔不是稿费,相当于今日的代言费广告费。
“任何作家,无论伟岸与微渺,提笔而操此业,意识辄同,心里都有‘收入’二字。而在国家、社会或时代,文学收入制度亦为调控文学之有力手段。”(p2)
03
这小节以老舍为例,说明写作与吃饭的牵扯。
老舍说自己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可谓倒出了文学(至少是小说)之态度:下里巴人而已。
这里李洁非说古时写作无需市场需求,而现代文学动笔之初就是写给别人的,现代作家作家“非得是职业的”,前半句我懂,后半句怎么想都觉得这种观点的得出得没逻辑,太霸道了。
“他需要进入职业的状态,以写作为生,才能把事情做得像个样子。”这句话我不喜欢,照这么看,作家职业化是文学进步发展的要求了——难不成有一种名叫“文学”的莽汉,手拿大棒,跟一位名叫“时代”的仁兄作威胁——“你得让他们专心专业于我,要不我就敲死你。”
李洁非试图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探讨文学问题,但还是不免浪漫与非逻辑。
随着知识文化的普及,文学的门槛降低了(就像老舍说的),不是所有写作的人都有“厚禄”。写作的人变了,写作这件事不再是工作的富余,而成为一种职业,所以它的产出也变了。这种变化下,作家的压力变大,职业的进取心也得以释放。对于李的观点,我想应该是这么解释的。
04
原来鲁迅这么富!不是说腰杆子硬是因为有钱支撑,只是“精神自由与独立程度如何,真的不是凭空而至”。我当然知道鲁迅没有奴颜和媚骨了。
1912-1927年,鲁迅在大学和政府任职,起初月薪是220元,后来是300元,另有稿费收入若干。高出一般职员十倍不止。老舍当时做大学老师,每月100多块,便觉得自己是“阔佬”了。当时十五个铜板可以吃顿饱饭,而一千个铜板才是一元钱。
《鲁迅日记》里,每以“泉”指“钱”。“钱之为泉也,贵流通而不可塞”(脱脱等《金史》)。这是说钱就得花吗?后来“工资”又叫“薪水”,也意指钱如流水,而花钱如水之东流乃是不可抗拒的?真有趣。
05
说到了左联。
前期左联其实是借文学之名将一些人从政治上组织起来,干的事也多是“飞行集会、撒传单、贴标语、鼓动罢工、组织游行暴动”之类。很多人都不是作家的,而其中的地位比较高作家如茅盾、鲁迅,也只是占个名,还是写自己的。这里李洁非特别提到了蒋光慈,他是党员,对左联的活动逐渐显现抵制态度,递交退党书没被接受,最终却是被开除党籍的。时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说蒋光慈是“一向挂名无产阶级的文学家”,“贪图几个办税,依然让书店继续出版”,“因出卖小说,每月收入甚丰,生活完全是资产阶级化的”。
读罢不觉阴风阵阵,毛骨悚然。
06
这节说穷人郭沫若。连没读过一些书的人都知道,郭沫若在建国后是我党文学的“狗腿子”,“文革”中顺风顺水的。说真的,读过他写的一篇赞扬江青的文章,真是臊死我了。
“五四”后新诗成就最大者,首推郭沫若,1919年已诗名大振。林语堂在1939年出版的《京华烟云》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姚木兰的弟弟迪非,是个激动而激进的新学生,一天他向黛芬读郭沫若的诗,诗里面有一句什么“乳房”,羞死了黛芬。《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参着《红楼梦》写的,内容颇可信。以此可见郭之诗名。
可他在现实生活中又是那么穷困,不是自比屈原,就是孤竹君之子,“结果是只有在首阳山上饿死”。我想这一时期的穷困对他一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07
这节说延安的文学。
在延安,文学收入与独特的政治制度相结合,有供给制,有级别观念。党对文艺队伍采取包养的办法,重在形成一支队伍,“将作家身份转变为服从党的领导的文艺干部”。被包养的作家们,旱涝保收,进而加强了对组织的认同和归属感,从党的管理角度,不可谓不成功。但是缺失了市场机制的协调,作家文学生产的质量和效率,是无法保证的。
你都吃软饭了,哪有自由可言。
08
革命义理对作家为稿费、版税而写作充满嫌恶。有作家跳出来把自己的巨额稿费捐给家乡以支持大跃进,有人在报上倡议减低稿费报酬。“文革”时彻底没有稿费一说了。
09
今日之不重视知识生产力,书籍怕是世界上最便宜的,作家作者稿费低(今年年初《读书》杂志登刊说明要涨价,以提高作者稿酬,当时心里不免一阵悲哀,如此高质量的文字,换来的竟也只是象征性的稿酬),盗版多,每每排出作家富豪榜,社会难免一阵批判唏嘘……这是不是历史的幽灵在纠缠?
中国文坛有吃公家饭和吃自家饭两种。“吃公家饭的无后顾之忧,同时市场的利益也沾得上,态度当然从容。吃自家饭、完全委身市场者,朝不虑夕,孤魂野鬼,饥不择食,岂能不搜奇媚俗以求一逞?”
作者李洁非最后还说道,这种“一文两制”的格局只是暂时的调和,不久将来或恐有变,到时候文学会有一番新面貌。对于此,我不理解。
【煦叨】读三十几页书,用掉一个多小时,写这篇笔记用了两三个小时——久违的真正读书的快乐。
下一章《宗派》,一定更有意思。有人的地方,便会抱团、有小团体,遑论文学史上的种种。
二、宗派
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理所当然,本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最后怀就坏在失去客观的排斥上,所谓“非我族类,必诛之”。
读后才知,本章不如我之前所想,文人相轻的八卦轶闻都算不得什么,政治力量的介入最后会叫人害怕。
01
抱团难抑。蔡元培整顿北大,期望学术自由,学生在学校即是求学,毋有政治组织,但最后并没有得到落实。北大变得激进,积极于参与政治、学运,盖因文科院长陈独秀。时院长拥有人事权,因此陈招来的教员都是同类人。
蔡是“兼容并包”的沉稳学术姿态,陈是“出了研究室,便入监狱”的激进姿态。作者说,北大“这间学校陈氏烙印恐怕多于蔡氏气质”。
02
《新青年》的同人化,对异见取排他姿态,使其虽无宗派之名,而有其实。
03
“宗派”不贬。原本就是宗旨、意趣、理念上的抱团。“宗派”二字可不是泼污之辞,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标榜。相反,“党”没好意,《论语》有“君子不党”。但到了现代,两个词调转了。
宋吕居仁《江西宗派图》首提“宗派”一词,是受了佛教影响的,文学上学宗教模样言宗派。
所以,这里说《新青年》同人团体带宗派色彩,没啥贬义。
04
《新青年》的三阶段两转刊。
1915.9创刊——1917夏,陈独秀独立编著;1917夏——1920年年初,与主张改革中国的同志(北大同事)共同办;1921年年初,变成了共产主义的正式宣传刊物。原本是自由开放的刊物→同人刊物→政党刊物,去杂,到达一种“纯”的状态。
05
鲁迅的笔仗。可读《恩怨录——鲁迅和他的论敌文选》。“年老”的鲁迅被后来的年轻人嫌弃。
06
批判鲁迅的“革命作家”(李初梨、成仿吾、钱杏邨<阿英>),创造社掌门郭沫若将鲁迅判为“文艺战上的封建余孽”。
以“革命”为名义便可以盖过一切,是万事定于一的逻辑。革命作家们仰仗的资本除了“年轻”,便是他们掌握当时最先进的思想武器马列主义。当年反封建的斗士鲁迅,此时被年轻人视为封建的残余而批判,即“‘除掉’鲁迅的‘除掉’”——对于思想和文化问题,抱着“除掉”的心态,而不认为可以各取一席之地。不只是年轻人如此。我一直都觉得我们没有一种自由讨论的氛围,我甚至并不习惯于和反意见者做朋友……
这段话说得好,特摘录于下:
“思想纷争未足为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现代中国于其思想变革,却似乎不知道宜以自由竞争致之,把选择权留给实践。次而也不知道,思维方式的‘现代’,比思想内容的‘现代’更加重要。”p49
对于这种对鲁迅的攻击,在1929年有了改变,党中央责令创造、太阳两社的作家们改变态度,“与他在一起作战”。于是成立了左联,鲁迅为盟主。
07
左联内排鲁迅。左联不是一个文学团体,而是“有着很强集团一时、门禁思想、严内外之防的准地下组织”。鲁迅不是党员,是统战对象。左联党组织尤其职守与纪律,服从和执行上级指示,但以鲁迅为首的党外人士不欲如此行事,双方遂起冲突。鲁迅和周扬的恩怨其实是时代造成的,周扬并非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是照组织章程行事而已。但当时的鲁迅不太能看到这一根源,因此在当时写了很多谈论奴隶和奴隶主的话题,我们今天读之,当心里有所了然。
08
解散左联。这个消息是“党内一致”“党外传达”的,鲁迅等人算是传达对象。
09
1940年以前对鲁迅的批评——突出个人崇拜,凌驾乎组织之上,与党的利益相拂逆。周扬等人认为鲁迅不接受领导,自然以其为搞分裂、闹宗派。
13
左联宗派之争移师延安,“五四”及鲁迅批判模式V.S.延安新起的歌颂模式。亦即黑暗派V.S.光明派。
15
宗派问题在毛手中有了新的解释。宗派主义、主观主义、党八股并称为党风的三大顽疾,在1942年整风运动中被批判。宗派是“以‘局部’犯‘全体’、以‘个人’犯‘党’、以‘民主’犯‘集中’,罪状是“闹独立”“小集团”等,宗派问题在政治上通向反党。
17
摘录一句话:
“……亦请只急于坚定自己立场,而非急于禁绝他人思想——起码做到不因一己之见,当街掌掴相左人士,且无论自以为是如何的正确。”
【煦叨】这章的笔记比第一章少,涉及延安整风、胡风反革命集团等概念我近乎无知,本书说得也不透。我素不喜政治(即使我知道它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向来对其采取能躲就躲的战术。不过现在我心里有个大概,具体时间节点记不住,但它总体上的影响我是知道了。即使是今天,我们对于当时党的文艺政策也不能全盘否认,国家情况复杂多变,牵扯民族危亡,有些东西是注定要被牺牲的。只是到了今天,再拿与当年相似的理由,便不应为我们接受了。
三、口号
02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