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药
在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颈椎做着艾灸,腰上敷着热水袋。
所以说,对于“药”,我相信我有比同龄人多得多的了解。
曾经一个人在离家千里的陌生城市读书,土生土长的北方海边人,到了冬天阴冷潮湿、夏天酷热难耐的南方,其不适难以想象。也就是从那时,种下了多灾多病的种子。在过去的五年中,有三年是奔波在各种医院里,外地的,本地的,公立的,私立的,中医的,西医的。。。。。。
有过早上五点起床去医院排队拿号,中午临近下班才排上,医生问了没有三句话,就用一张划价一千多块钱的药方将我打发走的经历。身体的不适,医生的冷漠,昂贵的药价,成了加诸我身的三座大山,压得尚在求学的我满心悲凉与绝望。最难的时候,搜遍全身上下,却拿不出最后两天三百块钱的输液钱。
现在想来,内心依然充满恐惧,而走到现在,伴随着对医疗行业逐渐丰满的了解,恐惧背后,是无能为力的愤怒。
最近的一次,是从晚上开始就没有缓解的腹痛。好在这次回到了青岛,马上电话一个母亲在医院工作的朋友。阿姨带着我转遍了可能发现病灶的科室:妇科、内科、肝胆科。。。。。期间做B超两次,探查两次,到最后确诊,历时半个小时,然后医生开药方,我拿着方子去社区医院输液,到病愈,总共花费不到二百块钱。
这是我最有安全感的一次生病,也是花费最少的一次生病,一次急性胆囊炎,比平常的感冒发烧的花费还少。
原因大家也能想到,要感谢这位阿姨带着我。
想必,每个普通人生病的时候,都会有这种感慨吧。除了挂号看病的不方便以外,少则几百,多则几千的花费才是最让人郁闷的。
而我生在农村老在农村的父母,在年老之际,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要生病,因为生病几乎就代表着,他们这一生微薄的积蓄,甚至他们不甚优秀的儿女这几年奋斗的结果,都会在一次次检查,一张张药方中,化为乌有。
我的奶奶已经八十岁了,感谢曾经的艰苦岁月,她的身体依然硬朗,除了感冒和胸闷腿疼的老年病,没什么毛病。农村的医保一次次改革,她说以前感冒花几块钱买药吃就好了,现在可以报销了,都变成打针了,反而要花几十块。
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以为这是个别农村社区医护人员的个人行为。
朱幼棣的《无药》,让这种愤怒和疑惑落到了实处。
我们总是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去指责或感激着什么。而这本书从信仰的高度,从国家层面给我们解读了那些关系着我们身心健康的小小药丸,都有哪些传奇的经历,是怎样从微不足道的丑小鸭,变成身价不菲的白天鹅。
在我所受的教育里,改革的意义几乎等同于变好。而在我有限的人生阅历里,与“药”有关的改革有很多次,但看病的体验却没有变好。如果你也想在知乎上提问一次:医改后看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那么我建议,无论是提问者还是回答者,都先来读一读《无药》。
所以说,对于“药”,我相信我有比同龄人多得多的了解。
曾经一个人在离家千里的陌生城市读书,土生土长的北方海边人,到了冬天阴冷潮湿、夏天酷热难耐的南方,其不适难以想象。也就是从那时,种下了多灾多病的种子。在过去的五年中,有三年是奔波在各种医院里,外地的,本地的,公立的,私立的,中医的,西医的。。。。。。
有过早上五点起床去医院排队拿号,中午临近下班才排上,医生问了没有三句话,就用一张划价一千多块钱的药方将我打发走的经历。身体的不适,医生的冷漠,昂贵的药价,成了加诸我身的三座大山,压得尚在求学的我满心悲凉与绝望。最难的时候,搜遍全身上下,却拿不出最后两天三百块钱的输液钱。
现在想来,内心依然充满恐惧,而走到现在,伴随着对医疗行业逐渐丰满的了解,恐惧背后,是无能为力的愤怒。
最近的一次,是从晚上开始就没有缓解的腹痛。好在这次回到了青岛,马上电话一个母亲在医院工作的朋友。阿姨带着我转遍了可能发现病灶的科室:妇科、内科、肝胆科。。。。。期间做B超两次,探查两次,到最后确诊,历时半个小时,然后医生开药方,我拿着方子去社区医院输液,到病愈,总共花费不到二百块钱。
这是我最有安全感的一次生病,也是花费最少的一次生病,一次急性胆囊炎,比平常的感冒发烧的花费还少。
原因大家也能想到,要感谢这位阿姨带着我。
想必,每个普通人生病的时候,都会有这种感慨吧。除了挂号看病的不方便以外,少则几百,多则几千的花费才是最让人郁闷的。
而我生在农村老在农村的父母,在年老之际,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要生病,因为生病几乎就代表着,他们这一生微薄的积蓄,甚至他们不甚优秀的儿女这几年奋斗的结果,都会在一次次检查,一张张药方中,化为乌有。
我的奶奶已经八十岁了,感谢曾经的艰苦岁月,她的身体依然硬朗,除了感冒和胸闷腿疼的老年病,没什么毛病。农村的医保一次次改革,她说以前感冒花几块钱买药吃就好了,现在可以报销了,都变成打针了,反而要花几十块。
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以为这是个别农村社区医护人员的个人行为。
朱幼棣的《无药》,让这种愤怒和疑惑落到了实处。
我们总是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去指责或感激着什么。而这本书从信仰的高度,从国家层面给我们解读了那些关系着我们身心健康的小小药丸,都有哪些传奇的经历,是怎样从微不足道的丑小鸭,变成身价不菲的白天鹅。
在我所受的教育里,改革的意义几乎等同于变好。而在我有限的人生阅历里,与“药”有关的改革有很多次,但看病的体验却没有变好。如果你也想在知乎上提问一次:医改后看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那么我建议,无论是提问者还是回答者,都先来读一读《无药》。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