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舟︱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采访稿4】
/写在前面
小舟是一个能让人瞬间沉静下来的人。甚至写稿的时候,我都被迫让自己呆在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下。和她见面早已是一个多月之前的事情,但整理那天的录音之后才发现,一切都非常条理,时间的概念仿佛可以压缩为零,或者变成文字间隙的某个句点。
——而在落笔前,我仍担心会因自己的能力有限,而写不好她。
/语言和工具
很难准确的定义小舟。舞者?独立策划人?好像是好像又都不是。
我们约在一家咖啡厅聊天。第一眼看到她,她确实有着舞者的模样,瘦,但是有力量,举手投足舒适伸展,但整个人的气质却比普通舞者多了几分沉重的意味。她讲话的声音不大,聊天的节奏也缓慢,问题与回答之间总有一些短暂的留白,她常常在思考。她的眼神中透露出来的内容,也着实比同龄人多出许多。
虽然她现在整天和艺术圈的事儿打着交道,但她本科和研究生的专业都是英语。高三的时候,她不会画画,不会跳舞,却一心想报艺术专业,她最初想学的是文物鉴定与修复。“我害怕和人打交道。当时就特别喜欢青铜器,想象房子里都是文物,各种各样的。”她顿了顿,“那种时光在房间里凝固的感觉特别好。”
她考央美,结果没考上,阴阳差错,却以文化课的成绩学了英语专业。慢慢的,她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来帮助她了解西方文化和西方艺术,没有喜爱或者厌烦,她对语言的感觉越来越中立。“我越学,越怀疑之前看到的世界。只会一种语言的时候,所有思维都在母语的平台上以定势运行,就像一种固定的操作系统。而学多种语言,就会发现不同的思维框架。”把语言作为一种发现世界的工具,她这样解释“中立”。
“事实上,语言非常需要被怀疑。”她想了一会儿,又强调了一遍。
本科毕业后,她一开始在美术馆做展策助理。高强度的工作和压力反而更让她不断反思生命中什么才是有意义的。而对她来讲,就是音乐和舞蹈。于是工作一年,小舟辞职,去广州参加了一个月的现代舞夏令营。
“人生需要意义。”我把这六个字在笔记本上写下来,画了一个重重的记号。
/舞蹈和舞踏
“你有舞蹈基础吗?”
“完全没有,哈哈。”她笑了,“唯一的基础大概就是小时候在六一儿童节跳过集体舞吧。”
训练营里都是科班出身的家伙,她一个没有舞蹈功底的人,“真的是咬着牙在坚持”。简单的动作她还能模仿,但凡稍微连贯性强的舞步她就只能看着。但是,即便这样,在心理和肢体的双重压力下,她硬是坚持下来了。
她去北京参加现代舞的公开课,有讲座和一些体验课程。最后一段是即兴表演,她和一位来自日本的老师分为一组。说来也奇怪,没有过多的技巧渲染或者沟通排练,她和老师却跳了一段非常完整的舞。那位老师离开北京之前,说她是一个自然的倾听者,身体充满灵性,非常自由。
“我的确听到了我的身体对舞蹈的敏感,因为在跳舞的时候,真的每个细胞都在发光,都在颤抖。”她讲到,“我一定要跳舞。”
说她热爱跳舞,不如说她是热爱肢体的东西,或者更关注身体本身。后来她接触行为艺术,身体剧场以及舞踏,无一例外,均是身体的强有力的表达形式。在12年7月,她与一名日本舞踏老师去香港九龙的“牛棚艺术村”做表演,这个活动聚集了来自亚洲不同国家的舞踏舞者,她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心里自然是忐忑。排练七天,表演两天,在舞台上呈现了女孩—老太婆—动物的转变,酣畅淋漓。用她的话说,“非常过瘾。”
她一直在做与肢体相关的展览或者活动,我们聊了很多与舞踏有关的东西。“舞踏不像现代舞。它一点也不美,它所代表的是大胆的、实验的、先锋的、反传统的、突破禁忌的。它的一些动作特征譬如蟹脚,佝偻的背,完全不符合当时加诸于身体的美学概念。事实上舞踏不需要美,甚至不需要任何形容词来界定,它只是呈现身体的状态,尽管有些奇怪。甚至有些人在观看舞踏表演后会感到不舒服或是厌恶。”她还给我讲了很多有关舞踏的起源,创始人土方巽的知识。“朋友有时候挺不能理解的,说我这个太小众了。”她无奈的说。
“是啊。”我忍不住有同样的想法。
“我知道它小众。但我就是喜欢,我就是想做。”说这句话时,她没有丝毫的思考和迟疑。
/工作和身体
在工作状态中,小舟是一个非常拼命的人。
她说她很感激读研的三年,因为在这段时间内,她有充分的时间做策划和活动,其中最大的活动是在14年——“微身之言”身体艺术节。期间完全是由她独立联系艺术家,国内外的,还包括各种协调工作。“单策划案就撰写及修改了两个月。”她说。
遇到困难的时候,她就一个人扛。曾经被赞助商在活动举办前夕告知解除合作,毫无商业经验的她就自己先缩减预算,然后百度匈牙利和日本的大使馆电话,费尽周折联系到主管文化的官员,几经努力,才拿到了大使馆文化处对艺术家的费用支持。她如今讲起来依旧唏嘘,带着笑意,却掩盖了多少辛酸。
在这几年超负荷工作强度的压迫下,她身体很不好,经常生病,曾不明原因发烧,严重到进了重症监护室。还包括颈椎增生,胆囊炎等一些和她年龄极其不相符的疾病。“其实挺讽刺的。我一直在做和身体有关的东西,自己的身体却这么差。”她无奈的笑笑,揉揉肩膀。
“那么,你做的开心吗?”我问。
“开心吗?一点也不。”她略微停了一下,“但突然又有新想法、想去实践的冲动,不是开心能够形容的。”
有一种沉沉的使命感在她肩膀上。不仅仅因为西安本土舞踏或者身体这方面艺术活动的缺失,她是想让更多的人去关注身体,了解身体,释放身体。通过国内外不同艺术家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分别表演的形式,可以最大化的呈现当代身体艺术的不同面向,使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建立相对丰富、完整的了解。“人类是有局限性的,自己只能看到自己能看到的,我要让别人感知自己以外的东西。”她说。
这才是她努力的意义所在。
末了,她说,“其实我一直有个念头,我可能不会活太久。”
“哈?”
“我相信一个说法,人的这辈子,是有功课要做的。在世的时候,是我们的唯一机会,所以我们要尽力做事。”她缓缓的说。
“不然,就没有别的机会了。”
/悲观主义和西西弗斯
最后一个很俗的问题,你觉得你是一个悲观主义的人吗?
“做事的都是悲观的人。很多欲望达不到或者觉得一切没意义才会悲观。而这背后其实埋藏着巨大的热情。正是这些力量才能推动事情的前进。”她说,“我当然是啊。”
这样的悲观主义成就了小舟。现在的她喜欢这样极限的状态,她甚至从没有考虑过转换到其他状态。“就像西西弗斯不断的把石头堆到山顶,周而复始的过程中,慢慢的,竟也习惯了。”
她依旧在忙,习惯于每天对着电脑输入或者更改下一场、下下一场活动的方案;她仍然接翻译的工作维持生计,语言始终是她接触文化的直接有力的工具;她的身份一直没有变,她是独立策划人,也是一个舞者;她还是没时间好好吃饭,今天的唯一一顿食物不过是面前的一块蛋糕;她的身体还是不好。
“不然,就没有别的机会了。”
采访结束后,我的脑子里一直盘旋着这句话。久久不散。
/写在前面
小舟是一个能让人瞬间沉静下来的人。甚至写稿的时候,我都被迫让自己呆在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下。和她见面早已是一个多月之前的事情,但整理那天的录音之后才发现,一切都非常条理,时间的概念仿佛可以压缩为零,或者变成文字间隙的某个句点。
——而在落笔前,我仍担心会因自己的能力有限,而写不好她。
/语言和工具
很难准确的定义小舟。舞者?独立策划人?好像是好像又都不是。
我们约在一家咖啡厅聊天。第一眼看到她,她确实有着舞者的模样,瘦,但是有力量,举手投足舒适伸展,但整个人的气质却比普通舞者多了几分沉重的意味。她讲话的声音不大,聊天的节奏也缓慢,问题与回答之间总有一些短暂的留白,她常常在思考。她的眼神中透露出来的内容,也着实比同龄人多出许多。
虽然她现在整天和艺术圈的事儿打着交道,但她本科和研究生的专业都是英语。高三的时候,她不会画画,不会跳舞,却一心想报艺术专业,她最初想学的是文物鉴定与修复。“我害怕和人打交道。当时就特别喜欢青铜器,想象房子里都是文物,各种各样的。”她顿了顿,“那种时光在房间里凝固的感觉特别好。”
她考央美,结果没考上,阴阳差错,却以文化课的成绩学了英语专业。慢慢的,她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来帮助她了解西方文化和西方艺术,没有喜爱或者厌烦,她对语言的感觉越来越中立。“我越学,越怀疑之前看到的世界。只会一种语言的时候,所有思维都在母语的平台上以定势运行,就像一种固定的操作系统。而学多种语言,就会发现不同的思维框架。”把语言作为一种发现世界的工具,她这样解释“中立”。
“事实上,语言非常需要被怀疑。”她想了一会儿,又强调了一遍。
本科毕业后,她一开始在美术馆做展策助理。高强度的工作和压力反而更让她不断反思生命中什么才是有意义的。而对她来讲,就是音乐和舞蹈。于是工作一年,小舟辞职,去广州参加了一个月的现代舞夏令营。
“人生需要意义。”我把这六个字在笔记本上写下来,画了一个重重的记号。
/舞蹈和舞踏
“你有舞蹈基础吗?”
“完全没有,哈哈。”她笑了,“唯一的基础大概就是小时候在六一儿童节跳过集体舞吧。”
训练营里都是科班出身的家伙,她一个没有舞蹈功底的人,“真的是咬着牙在坚持”。简单的动作她还能模仿,但凡稍微连贯性强的舞步她就只能看着。但是,即便这样,在心理和肢体的双重压力下,她硬是坚持下来了。
她去北京参加现代舞的公开课,有讲座和一些体验课程。最后一段是即兴表演,她和一位来自日本的老师分为一组。说来也奇怪,没有过多的技巧渲染或者沟通排练,她和老师却跳了一段非常完整的舞。那位老师离开北京之前,说她是一个自然的倾听者,身体充满灵性,非常自由。
“我的确听到了我的身体对舞蹈的敏感,因为在跳舞的时候,真的每个细胞都在发光,都在颤抖。”她讲到,“我一定要跳舞。”
说她热爱跳舞,不如说她是热爱肢体的东西,或者更关注身体本身。后来她接触行为艺术,身体剧场以及舞踏,无一例外,均是身体的强有力的表达形式。在12年7月,她与一名日本舞踏老师去香港九龙的“牛棚艺术村”做表演,这个活动聚集了来自亚洲不同国家的舞踏舞者,她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心里自然是忐忑。排练七天,表演两天,在舞台上呈现了女孩—老太婆—动物的转变,酣畅淋漓。用她的话说,“非常过瘾。”
她一直在做与肢体相关的展览或者活动,我们聊了很多与舞踏有关的东西。“舞踏不像现代舞。它一点也不美,它所代表的是大胆的、实验的、先锋的、反传统的、突破禁忌的。它的一些动作特征譬如蟹脚,佝偻的背,完全不符合当时加诸于身体的美学概念。事实上舞踏不需要美,甚至不需要任何形容词来界定,它只是呈现身体的状态,尽管有些奇怪。甚至有些人在观看舞踏表演后会感到不舒服或是厌恶。”她还给我讲了很多有关舞踏的起源,创始人土方巽的知识。“朋友有时候挺不能理解的,说我这个太小众了。”她无奈的说。
“是啊。”我忍不住有同样的想法。
“我知道它小众。但我就是喜欢,我就是想做。”说这句话时,她没有丝毫的思考和迟疑。
/工作和身体
在工作状态中,小舟是一个非常拼命的人。
她说她很感激读研的三年,因为在这段时间内,她有充分的时间做策划和活动,其中最大的活动是在14年——“微身之言”身体艺术节。期间完全是由她独立联系艺术家,国内外的,还包括各种协调工作。“单策划案就撰写及修改了两个月。”她说。
遇到困难的时候,她就一个人扛。曾经被赞助商在活动举办前夕告知解除合作,毫无商业经验的她就自己先缩减预算,然后百度匈牙利和日本的大使馆电话,费尽周折联系到主管文化的官员,几经努力,才拿到了大使馆文化处对艺术家的费用支持。她如今讲起来依旧唏嘘,带着笑意,却掩盖了多少辛酸。
在这几年超负荷工作强度的压迫下,她身体很不好,经常生病,曾不明原因发烧,严重到进了重症监护室。还包括颈椎增生,胆囊炎等一些和她年龄极其不相符的疾病。“其实挺讽刺的。我一直在做和身体有关的东西,自己的身体却这么差。”她无奈的笑笑,揉揉肩膀。
“那么,你做的开心吗?”我问。
“开心吗?一点也不。”她略微停了一下,“但突然又有新想法、想去实践的冲动,不是开心能够形容的。”
有一种沉沉的使命感在她肩膀上。不仅仅因为西安本土舞踏或者身体这方面艺术活动的缺失,她是想让更多的人去关注身体,了解身体,释放身体。通过国内外不同艺术家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分别表演的形式,可以最大化的呈现当代身体艺术的不同面向,使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建立相对丰富、完整的了解。“人类是有局限性的,自己只能看到自己能看到的,我要让别人感知自己以外的东西。”她说。
这才是她努力的意义所在。
末了,她说,“其实我一直有个念头,我可能不会活太久。”
“哈?”
“我相信一个说法,人的这辈子,是有功课要做的。在世的时候,是我们的唯一机会,所以我们要尽力做事。”她缓缓的说。
“不然,就没有别的机会了。”
/悲观主义和西西弗斯
最后一个很俗的问题,你觉得你是一个悲观主义的人吗?
“做事的都是悲观的人。很多欲望达不到或者觉得一切没意义才会悲观。而这背后其实埋藏着巨大的热情。正是这些力量才能推动事情的前进。”她说,“我当然是啊。”
这样的悲观主义成就了小舟。现在的她喜欢这样极限的状态,她甚至从没有考虑过转换到其他状态。“就像西西弗斯不断的把石头堆到山顶,周而复始的过程中,慢慢的,竟也习惯了。”
她依旧在忙,习惯于每天对着电脑输入或者更改下一场、下下一场活动的方案;她仍然接翻译的工作维持生计,语言始终是她接触文化的直接有力的工具;她的身份一直没有变,她是独立策划人,也是一个舞者;她还是没时间好好吃饭,今天的唯一一顿食物不过是面前的一块蛋糕;她的身体还是不好。
“不然,就没有别的机会了。”
采访结束后,我的脑子里一直盘旋着这句话。久久不散。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