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似水年华
江南六大古镇:乌镇、南浔、西塘、周庄、同里、甪直。乌镇据说是其中最具人文气息,商业开发最成功的"枕水人家“。江南水乡,历来多文人墨客,最早可以追溯到梁朝的昭明太子,近代则出过木心、丰子恺、茅盾等大师。追寻大师们的足迹,1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我们游览了这座江南古镇。
第一站:嘉兴月河
出发的那日,天气还算不错,经历了将近一周的雨夹雪,老天总算赏脸露出了难得的笑脸。霈反复叮嘱要订动车,上海开往嘉兴的动车都停靠在嘉兴南。老妈又关照过,最好选择停靠在嘉兴的列车,下车后可以去市中心的月河转一转。最后无奈,还是选了普快。绿皮车晃晃悠悠开了将近一个小时,到达嘉兴时已超过了12点。
相比杭州等著名的旅游城市,嘉兴火车站明显冷清了许多,站台附近招揽生意的商家稀稀落落,想买一张嘉兴市地图都找不着北。问了几个当地人,走了20多分钟,才到了老妈推荐的月河。
月河其实不能算是一个景点,它只是嘉兴市政府近年来开发的一个商业区,类似于上海的新天地、田子坊。沿街商铺兜售一些小吃、工艺品。为了尝一尝嘉兴当地的特色小吃,出发的当天早上,霈拒绝吃早餐,只喝了点水,一路空着肚子,留着胃口等待到嘉兴大显身手,吃回车票的成本。
在月河转了没多久,就看到一家点心铺,出售各类伊斯兰风格的点心。霈激动不已,不及细细辨认,就毫不犹豫的要了10个锅贴,2碗牛肉粉丝汤。牛肉锅贴是霈记忆中最深刻的经典,他心心念念不忘高中时代曾经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每晚10个牛肉锅贴的美味。遗憾的是自从小店搬迁后,再也无缘一尝。之后每次看到类似的牛肉锅贴,都忍不住跃跃欲试,结果总是失望,这次也不例外,霈才吃了一两个就皱起了眉头,饺子的做法不正宗,像是煎饺而不是锅贴(事实上,招牌上也写得是煎饺),牛肉馅里没有加洋葱,汤汁几乎没有。牛肉汤里薄薄的漂浮着两三片牛肉,汤里有一股咖喱粉的味道。两个人好不容易消灭了9个煎饺,还剩下一只,孤零零的躺在不锈钢餐具里,谁也没了胃口,美食的初步探寻让人有些失望,好在不远处的臭豆腐让人找回一点安慰,臭豆腐炸的又香又脆。装了一肚子油腻腻的点心,在月河逛了又逛,再也没有找到让人心动的美食和工艺品,虽然是周末,月河街区也冷冷清清的,没有什么游客。下午两三点的时候,我们离开了月河。
第二站:冠峰酒店
从月河附近搭乘公车到长途汽车站,长途汽车站有一部班车可以直达我们即将入住的酒店。月河街区有一部公车22路,可以到达嘉兴汽车站。站牌上标明只有4站路,霈计算了一下来时的路程,估计20分钟内可以到达,时间还充裕,我们决定安步当车,慢慢的走过去。到达终点站时才悲催发现完全南辕北辙了,嘉兴汽车站和长途汽车站是两个概念,长途汽车站在另外一个方向,距此地大约有大半个小时的路程。
从长途巴士下车时,天空飘起了小雪,纷纷扬扬,在酒店办理了入住手续后,坐电梯到了3楼,4星级酒店和我想象中的5星级差了太多,洗浴用品都是无名品牌,茶缸里的茶叶是最廉价的袋泡绿茶,一次性拖鞋的质地太薄,房间里的WIFI信号也不稳定。老妈说酒店提供的晚餐中有一种面条,价廉物美。等我们7点多下楼时,已全部售罄。最后点了荠菜冬笋、茶树菇八爪鱼、冠峰炒饭。用房卡可以打9折,三个菜81元,味道还算不错。用罢晚餐,再次返回酒店后,霈显得无所事事,电视机里中央台的各个频道都能收到,除了霈最爱看得体育频道,玩了一会儿手机,霈居然开始看起一个武侠电视剧《七剑下天山》,而且看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直到12点多还不肯入睡。(回到上海后,此人又在网上看完了全剧)
第三站:南栅
或许是房间的空气质量不太好,第二天晨起时,感到喉咙干燥,还有些轻微的疼痛。酒店提供价值38元的免费自助早餐,品种很丰富,霈还是保持着去景点大吃一顿的雄心,只选了一些比较清淡的小馄饨、小米粥,煎蛋,小点心垫饥。
原本计划去酒店对面坐公车到乌镇汽车站,再转车到景点,到达乌镇汽车站后,一时找不到方向,雇了一辆人力车,谈好10元,一路上车夫开始忽悠:乌镇另外还有个鲜为人知的景点:南栅,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典建筑,很有特色。东栅有一大圈是烧香拜佛的,没什么意思,他可以带我们先去南栅,然后再去东栅后门那一圈逛逛(不收门票),最后直接去西栅,我们只要在原来联票的基础上(300元),再多加20元就可以多玩一个景点,此外,他还可以为我们沿途免费讲解。车夫说得头头是道,我们又对明清古典建筑悠然神往,最后头脑一热,付了车夫80元。车夫踩着三轮车,不到一刻钟,就到了南栅。
南栅入口处有一座古老的宅邸:张同仁宅,是乌镇唯一的钱庄,盛极一时,乌镇有一句俗语:”徐东号的牌子,张同仁的银子“。这里有乌镇唯一保存下来的砖雕门楼,门楼上题有”长宜子孙“四个字。车夫介绍,这座砖雕门楼的材质既防火又防水,就算历经百年,也不会被侵蚀。老宅的门闩,在宅内两侧的墙壁上打洞,从内拴上后,起到双重保险的作用。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宅虽然仍基本保持完整,只是砖楼雕花今犹在,已是朱颜改。
南栅不是旅游景点,游客稀少,显得冷冷清清。早晨九点左右,街道两旁不少铺子刚刚开业,店主不紧不慢的卸下一扇一扇的木板门,见有人路过,随意的打个招呼,顺便推销一下乌镇的特产:姑嫂饼、药膳酥、芡实糕。早点铺子蒸着糯米青团,袅袅的冒着热气。经过一家木匠铺子,有个年过花甲的老头在屋内刨着木头,木花屑簌簌的从两旁落了下来,据车夫说,这家木匠铺是祖传的手艺,别看老头年纪大了,可手艺还是不赖。现在还有不少人从他这儿订购手工的木制家具。
乌镇有许多古桥,其中最古老的是南栅的浮澜桥,据说是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桥两侧各雕刻了六只精美的石狮子,有三只已毁于抗战时期。桥身上突出一截石凳形的长条,有个好听的名字:”美人靠“。桥下的小河中湾着几艘破烂的小船,车夫说,解放前,不少人以船为家,吃喝拉撒都是在船上解决的。看似诗意的小船流水人家背后其实掩藏着许多艰苦和辛酸。
霈说南栅最让他难忘的是地上铺的青砖小路,一条条竖状排列的青砖让他回忆起穿梭在街道巷陌间的童年时光。也让人想起一首美丽的小诗:你的心底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第四站:东栅
参观完南栅,车夫带我们到东栅后就告辞离开了。东栅景区门口有一块场地是乌镇唯一的集会场。场地一边是桐乡花鼓戏台,另一边是修真观。桐乡花鼓戏台大约两三层楼的高度,戏台上有古装扮相的人在咿咿呀呀的唱戏,因为周围人声嘈杂,也听不清在唱些什么。我们在外面转了一圈,琢磨着车夫所谓烧香拜佛的地方应该就是修真观。其实东栅景区内还是掩藏着许多不错的景点,看来我们上当了,被人斩了一刀。最后还是花了300元买了两张联票。
景区入口最显眼的建筑就是茅盾故居,从立志书院进门,可以看到一尊矛盾的石像,在乌镇的名人中,茅盾的知名度是最高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上收入过他的作品,茅盾的小说我没有看过,他的文字风格也不喜欢,总觉得他的作品政治意义远大于文学意义。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有一幢楼阁:文昌阁。书院与文昌阁之间隔着一条观前街。旧时读书人到文昌阁,一般都有仆人陪同乘坐小船前来。小船泊在阁下的河埠边,读书人上楼,仆人在过道两旁的长凳上等候。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后,文昌阁便成了乌镇人游玩的地方,同时也是乌镇的新闻传播中心。
离矛盾故居不足百米的地方有一处庭院,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的刑部官员夏同善的外祖父家,规模远远超过了沈宅,夏同善其人最重大的事迹就是审理了轰动江南的四大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夏同善为杨乃武与小白菜平冤昭雪后,据说小白菜为报救命之恩,曾在夏家老宅为夏家老宅为夏同善叠被铺床,侍奉晨昏三月有余。
乌镇也有观前街,相比苏州的观前街,这里的街道更加幽长狭窄,更贴合戴望舒《雨巷》中的意境。走到观前街的尽头,河水像是在此调转了头,形成了一个圆的小湖,青石板到此铺成一个平台,临水一面有几道台阶,方便人们取水,据说从前镇上的居民用水都是取自这条河。到河对岸需要经过一座木桥,木桥有个人字形的顶,由一架细木制成的墙分隔成两边,木墙上半部分镂空,走在桥两边的人可以看见彼此,所以这座桥又叫“逢缘双桥”。据说过桥时男女各走一边,可以遇见命中注定的有缘人。导游说这座桥另外还有一种说法:一边代表升官,一边代表发财,想要升官走右边,想要发财走左边。结果呼啦抄一大群人都挤上了发财桥。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阿堵之物,虽然俗不可耐,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仍然是不可或缺,多多益善。
过了木桥,就是一段烟雨长廊,长廊下连着长椅,坐在长椅上,凝望河面,让我想起了周杰伦的《青花瓷》: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走过长廊,顺着联票上的景点介绍,我们依次游览了江南百床馆、余榴梁钱币馆、汇源当铺、江南木雕陈列馆、宏泰源染坊、江南民俗馆、高公生糟坊。
江南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收藏了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这些古床雕工精湛、装饰华丽,但由于馆内光线昏暗,总给我一种阴气森森的感觉,让我想起恐怖片中的某些片断。
茅盾故居不远处是余榴梁钱币馆。馆内收藏了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代钱币将近26000余种。集合了金、银、铜、铁、锡、铝、铅、锑、陶、镍、纸、竹、骨、琉璃、塑料等15种不同材质的金属流通货币、纸币、花钱。上起夏商,下至现代,绵延三十个世纪。其数量、范围、品种在全国范围内首屈一指。
汇源当铺创办于道光年间,当铺四周高墙围护,靠外墙角用一人多高的条石筑就,防止盗贼翻墙,掘洞,高出屋顶的更楼上有人日夜站岗放哨。当铺的大门用不易着火的厚实银杏木制成,外包铁皮,内有坚实的落地门闩。汇源当铺在乌镇无人不知,因为主人徐东号不仅资金雄厚而且乐善好施,开当铺完全是为了照顾贫民。当铺不设高柜台和木栅栏,交易双方可以平等论价。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千文以下的典户不计息,典值也放的很宽,就连石臼也可以入典。
江南木雕陈列馆原本是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厅,馆内木雕取材丰富:有八仙过海、郭子仪祝寿等民间传说;有“打渔、斗蟋蟀”等生活场景;也有龙凤呈祥、梅兰竹菊等传统图案。其中“郭子仪祝寿“算是镇馆之宝了,用整块樟木精雕而成,长约4米,宽约40厘米,雕刻了唐中兴名将郭子仪做寿的场面,人物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据说曾有客商出资数十万欲购而不得。
宏泰源染坊创始于宋元年间,原址在南栅,清光绪年间迁至东栅,这里是蓝印花布的制作基地,也是蓝印花布制品的集散中心。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花布“,”药斑布“,有上千年的印染历史,原料土布、染料来自乡村、工艺出自民间,因为价廉物美,一直流行在江南民间。
江南民俗馆中的节俗厅通过二十四节气展现了乌镇人不同的生活习俗,如:春节拜年、元宵走桥、立夏秤人、端午吃粽、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祭祖等。婚俗厅以喜堂为中心,通过新人拜堂、喜娘、父母等人物以及花轿、凤冠霞帔、新娘的梳妆盒等实物重现了当年乌镇嫁娶的热闹场面。寿俗厅以“给老人祝寿”为主题,通过厅堂的字画、寿幛、寿桃、寿面等物品,展示了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在游览的过程中,还听到导游说起一个有趣的风俗:旧时乌镇当地人生了儿子会在门前种一棵桂花树,希望儿子日后蟾宫折桂。生女儿种一棵香樟树,等女儿出嫁当天,用这棵香樟树的木材给女儿打造嫁妆。
高公生糟坊原名高公生酱园,建于明朝初年。所产“三白酒”据说曾被列为贡品,进贡皇室享用。东栅还有一个”晴耕雨读"书院,是《似水年华》里那个书院,保留着许多当年拍电视剧时的样子。
第五站:西栅
逛完了东栅,我们随意的用了一顿午餐,点了乌镇当地的一些特菜色:梅菜扣肉,荠菜冬笋,感觉味道很一般。下午一两点左右开始逛西栅。西栅开发的比东栅晚,规模超出东栅将近3倍,西栅打造的主题是“商务旅游,休闲度假",其经营管理看起来比东栅更规范更成熟,很多游玩过乌镇的游客更喜欢西栅,但我总觉得比起东栅,西栅少了几分原汁原味的古镇风情。
西栅入口处的游客服务中心展示了乌镇以前的一些生活场景,西栅的景点基本都是人工开发的,比如昭明书院、白莲塔、灵水居、叙昌酱园等等。
昭明书院建于明万历年间,据说是南梁昭明太子陪同沈尚读书处。南北朝时期的南梁虽然只存续了短短的几十年,但萧氏父子却在文学史上书写了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昭明太子萧统编辑整理的《文选》是我国第一本诗歌散文选集。如今南朝千古风流遗迹已随风吹浪打去,昭明书院现已被辟为西栅图书馆。
叙昌酱园是乌镇当地人陶叙昌创立的以自己名字为号的酱园,建于清咸丰九年。是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酱园。叙昌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酱香味,主要产品有豆瓣酱、酱油、酱菜等。
白莲塔的外观呈梭状,塔基和塔的平面都呈正方形,内部地面用清水方砖铺就,整座塔由第一层起向内逐渐收拢。一开始我以为白莲塔和白莲教有某种联系,被某人狠狠鄙视了一把,回来查了资料才知道白莲塔属于宋元时期江浙一带通行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阁式塔,原来的白莲塔已在元末朱元璋与张士城的战争中毁灭,现在的白莲塔是清光绪年间由多位僧人辛苦募捐重建而成。塔内还有大钟一座,重达千斤。
灵水居是西栅最大的一个园林建筑景点。矛盾的陵园和纪念堂就在灵水据东侧。据史料记载,灵水居原本是崇祯初年某位进士的私家花园,后毁于战乱,现在的灵水居是按照原样重新修复的。 此外西栅还有一些无名烈士的纪念馆:如王会悟、孔令镜,有一口号称为”天下一锅“纯生式铁锅”。
老妈说西栅亮灯以后景色更美,为了欣赏到美丽的夜景,我们漫无目的的在西栅逛了一圈又一圈,买了当地的一些特色小吃:梅干菜饼。有一种很有意思的小吃:葱包烩。曾在开心网的一款游戏“开心餐厅”中出现过。面饼中裹着油条小葱甜面酱,店家还搞了一个噱头:把面饼搁在铁板上,用熨斗烫熟。
五六点左右,景点开始亮灯,橘黄色的灯光投射在蜿蜒的河面上,小河两岸的民居倒影在水面上,摇曳出朦胧的梦境,寂静的冬日黄昏,景区内冷冷清清,天空中纷纷扬扬飘起了细细的雪花,我们手挽着手漫步在青砖小道,沉侵在这片安宁祥和的天地中,一时间脉脉无语,一直到七点半左右才坐公车返回宾馆
回程:
一觉醒来已超过九点,错过了酒店的自助早餐,收拾好行李,办理了退房手续后,匆匆忙忙坐车去乌镇汽车站,再搭长途车去嘉兴火车站,下午两点多的火车,到达嘉兴火车站时已超过12点半,还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在火车站附近的小四川饭馆吃了一顿饭,来的时候,霈说这家店的香气很有四川特色,有时间可以过来尝试。我们满怀期待的点了辣子鸡、麻婆豆腐、水煮鱼片。辣子鸡还不错,麻婆豆腐,水煮鱼实在一般,让人有些失望。印象中嘉兴的五芳斋粽子最有名,在嘉兴当地,真真老老这个牌子似乎更大牌,可惜时间仓促,也来不及尝试了。在火车站外的商店随便买了两个鲜肉粽,带着乌镇的一些特产:姑嫂饼、药膳酥,搭乘下午两点多的动车重返上海。
第一站:嘉兴月河
出发的那日,天气还算不错,经历了将近一周的雨夹雪,老天总算赏脸露出了难得的笑脸。霈反复叮嘱要订动车,上海开往嘉兴的动车都停靠在嘉兴南。老妈又关照过,最好选择停靠在嘉兴的列车,下车后可以去市中心的月河转一转。最后无奈,还是选了普快。绿皮车晃晃悠悠开了将近一个小时,到达嘉兴时已超过了12点。
相比杭州等著名的旅游城市,嘉兴火车站明显冷清了许多,站台附近招揽生意的商家稀稀落落,想买一张嘉兴市地图都找不着北。问了几个当地人,走了20多分钟,才到了老妈推荐的月河。
月河其实不能算是一个景点,它只是嘉兴市政府近年来开发的一个商业区,类似于上海的新天地、田子坊。沿街商铺兜售一些小吃、工艺品。为了尝一尝嘉兴当地的特色小吃,出发的当天早上,霈拒绝吃早餐,只喝了点水,一路空着肚子,留着胃口等待到嘉兴大显身手,吃回车票的成本。
在月河转了没多久,就看到一家点心铺,出售各类伊斯兰风格的点心。霈激动不已,不及细细辨认,就毫不犹豫的要了10个锅贴,2碗牛肉粉丝汤。牛肉锅贴是霈记忆中最深刻的经典,他心心念念不忘高中时代曾经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每晚10个牛肉锅贴的美味。遗憾的是自从小店搬迁后,再也无缘一尝。之后每次看到类似的牛肉锅贴,都忍不住跃跃欲试,结果总是失望,这次也不例外,霈才吃了一两个就皱起了眉头,饺子的做法不正宗,像是煎饺而不是锅贴(事实上,招牌上也写得是煎饺),牛肉馅里没有加洋葱,汤汁几乎没有。牛肉汤里薄薄的漂浮着两三片牛肉,汤里有一股咖喱粉的味道。两个人好不容易消灭了9个煎饺,还剩下一只,孤零零的躺在不锈钢餐具里,谁也没了胃口,美食的初步探寻让人有些失望,好在不远处的臭豆腐让人找回一点安慰,臭豆腐炸的又香又脆。装了一肚子油腻腻的点心,在月河逛了又逛,再也没有找到让人心动的美食和工艺品,虽然是周末,月河街区也冷冷清清的,没有什么游客。下午两三点的时候,我们离开了月河。
第二站:冠峰酒店
从月河附近搭乘公车到长途汽车站,长途汽车站有一部班车可以直达我们即将入住的酒店。月河街区有一部公车22路,可以到达嘉兴汽车站。站牌上标明只有4站路,霈计算了一下来时的路程,估计20分钟内可以到达,时间还充裕,我们决定安步当车,慢慢的走过去。到达终点站时才悲催发现完全南辕北辙了,嘉兴汽车站和长途汽车站是两个概念,长途汽车站在另外一个方向,距此地大约有大半个小时的路程。
从长途巴士下车时,天空飘起了小雪,纷纷扬扬,在酒店办理了入住手续后,坐电梯到了3楼,4星级酒店和我想象中的5星级差了太多,洗浴用品都是无名品牌,茶缸里的茶叶是最廉价的袋泡绿茶,一次性拖鞋的质地太薄,房间里的WIFI信号也不稳定。老妈说酒店提供的晚餐中有一种面条,价廉物美。等我们7点多下楼时,已全部售罄。最后点了荠菜冬笋、茶树菇八爪鱼、冠峰炒饭。用房卡可以打9折,三个菜81元,味道还算不错。用罢晚餐,再次返回酒店后,霈显得无所事事,电视机里中央台的各个频道都能收到,除了霈最爱看得体育频道,玩了一会儿手机,霈居然开始看起一个武侠电视剧《七剑下天山》,而且看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直到12点多还不肯入睡。(回到上海后,此人又在网上看完了全剧)
第三站:南栅
或许是房间的空气质量不太好,第二天晨起时,感到喉咙干燥,还有些轻微的疼痛。酒店提供价值38元的免费自助早餐,品种很丰富,霈还是保持着去景点大吃一顿的雄心,只选了一些比较清淡的小馄饨、小米粥,煎蛋,小点心垫饥。
原本计划去酒店对面坐公车到乌镇汽车站,再转车到景点,到达乌镇汽车站后,一时找不到方向,雇了一辆人力车,谈好10元,一路上车夫开始忽悠:乌镇另外还有个鲜为人知的景点:南栅,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典建筑,很有特色。东栅有一大圈是烧香拜佛的,没什么意思,他可以带我们先去南栅,然后再去东栅后门那一圈逛逛(不收门票),最后直接去西栅,我们只要在原来联票的基础上(300元),再多加20元就可以多玩一个景点,此外,他还可以为我们沿途免费讲解。车夫说得头头是道,我们又对明清古典建筑悠然神往,最后头脑一热,付了车夫80元。车夫踩着三轮车,不到一刻钟,就到了南栅。
南栅入口处有一座古老的宅邸:张同仁宅,是乌镇唯一的钱庄,盛极一时,乌镇有一句俗语:”徐东号的牌子,张同仁的银子“。这里有乌镇唯一保存下来的砖雕门楼,门楼上题有”长宜子孙“四个字。车夫介绍,这座砖雕门楼的材质既防火又防水,就算历经百年,也不会被侵蚀。老宅的门闩,在宅内两侧的墙壁上打洞,从内拴上后,起到双重保险的作用。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宅虽然仍基本保持完整,只是砖楼雕花今犹在,已是朱颜改。
南栅不是旅游景点,游客稀少,显得冷冷清清。早晨九点左右,街道两旁不少铺子刚刚开业,店主不紧不慢的卸下一扇一扇的木板门,见有人路过,随意的打个招呼,顺便推销一下乌镇的特产:姑嫂饼、药膳酥、芡实糕。早点铺子蒸着糯米青团,袅袅的冒着热气。经过一家木匠铺子,有个年过花甲的老头在屋内刨着木头,木花屑簌簌的从两旁落了下来,据车夫说,这家木匠铺是祖传的手艺,别看老头年纪大了,可手艺还是不赖。现在还有不少人从他这儿订购手工的木制家具。
乌镇有许多古桥,其中最古老的是南栅的浮澜桥,据说是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桥两侧各雕刻了六只精美的石狮子,有三只已毁于抗战时期。桥身上突出一截石凳形的长条,有个好听的名字:”美人靠“。桥下的小河中湾着几艘破烂的小船,车夫说,解放前,不少人以船为家,吃喝拉撒都是在船上解决的。看似诗意的小船流水人家背后其实掩藏着许多艰苦和辛酸。
霈说南栅最让他难忘的是地上铺的青砖小路,一条条竖状排列的青砖让他回忆起穿梭在街道巷陌间的童年时光。也让人想起一首美丽的小诗:你的心底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第四站:东栅
参观完南栅,车夫带我们到东栅后就告辞离开了。东栅景区门口有一块场地是乌镇唯一的集会场。场地一边是桐乡花鼓戏台,另一边是修真观。桐乡花鼓戏台大约两三层楼的高度,戏台上有古装扮相的人在咿咿呀呀的唱戏,因为周围人声嘈杂,也听不清在唱些什么。我们在外面转了一圈,琢磨着车夫所谓烧香拜佛的地方应该就是修真观。其实东栅景区内还是掩藏着许多不错的景点,看来我们上当了,被人斩了一刀。最后还是花了300元买了两张联票。
景区入口最显眼的建筑就是茅盾故居,从立志书院进门,可以看到一尊矛盾的石像,在乌镇的名人中,茅盾的知名度是最高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上收入过他的作品,茅盾的小说我没有看过,他的文字风格也不喜欢,总觉得他的作品政治意义远大于文学意义。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有一幢楼阁:文昌阁。书院与文昌阁之间隔着一条观前街。旧时读书人到文昌阁,一般都有仆人陪同乘坐小船前来。小船泊在阁下的河埠边,读书人上楼,仆人在过道两旁的长凳上等候。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后,文昌阁便成了乌镇人游玩的地方,同时也是乌镇的新闻传播中心。
离矛盾故居不足百米的地方有一处庭院,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的刑部官员夏同善的外祖父家,规模远远超过了沈宅,夏同善其人最重大的事迹就是审理了轰动江南的四大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夏同善为杨乃武与小白菜平冤昭雪后,据说小白菜为报救命之恩,曾在夏家老宅为夏家老宅为夏同善叠被铺床,侍奉晨昏三月有余。
乌镇也有观前街,相比苏州的观前街,这里的街道更加幽长狭窄,更贴合戴望舒《雨巷》中的意境。走到观前街的尽头,河水像是在此调转了头,形成了一个圆的小湖,青石板到此铺成一个平台,临水一面有几道台阶,方便人们取水,据说从前镇上的居民用水都是取自这条河。到河对岸需要经过一座木桥,木桥有个人字形的顶,由一架细木制成的墙分隔成两边,木墙上半部分镂空,走在桥两边的人可以看见彼此,所以这座桥又叫“逢缘双桥”。据说过桥时男女各走一边,可以遇见命中注定的有缘人。导游说这座桥另外还有一种说法:一边代表升官,一边代表发财,想要升官走右边,想要发财走左边。结果呼啦抄一大群人都挤上了发财桥。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阿堵之物,虽然俗不可耐,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仍然是不可或缺,多多益善。
过了木桥,就是一段烟雨长廊,长廊下连着长椅,坐在长椅上,凝望河面,让我想起了周杰伦的《青花瓷》: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走过长廊,顺着联票上的景点介绍,我们依次游览了江南百床馆、余榴梁钱币馆、汇源当铺、江南木雕陈列馆、宏泰源染坊、江南民俗馆、高公生糟坊。
江南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收藏了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这些古床雕工精湛、装饰华丽,但由于馆内光线昏暗,总给我一种阴气森森的感觉,让我想起恐怖片中的某些片断。
茅盾故居不远处是余榴梁钱币馆。馆内收藏了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代钱币将近26000余种。集合了金、银、铜、铁、锡、铝、铅、锑、陶、镍、纸、竹、骨、琉璃、塑料等15种不同材质的金属流通货币、纸币、花钱。上起夏商,下至现代,绵延三十个世纪。其数量、范围、品种在全国范围内首屈一指。
汇源当铺创办于道光年间,当铺四周高墙围护,靠外墙角用一人多高的条石筑就,防止盗贼翻墙,掘洞,高出屋顶的更楼上有人日夜站岗放哨。当铺的大门用不易着火的厚实银杏木制成,外包铁皮,内有坚实的落地门闩。汇源当铺在乌镇无人不知,因为主人徐东号不仅资金雄厚而且乐善好施,开当铺完全是为了照顾贫民。当铺不设高柜台和木栅栏,交易双方可以平等论价。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千文以下的典户不计息,典值也放的很宽,就连石臼也可以入典。
江南木雕陈列馆原本是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厅,馆内木雕取材丰富:有八仙过海、郭子仪祝寿等民间传说;有“打渔、斗蟋蟀”等生活场景;也有龙凤呈祥、梅兰竹菊等传统图案。其中“郭子仪祝寿“算是镇馆之宝了,用整块樟木精雕而成,长约4米,宽约40厘米,雕刻了唐中兴名将郭子仪做寿的场面,人物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据说曾有客商出资数十万欲购而不得。
宏泰源染坊创始于宋元年间,原址在南栅,清光绪年间迁至东栅,这里是蓝印花布的制作基地,也是蓝印花布制品的集散中心。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花布“,”药斑布“,有上千年的印染历史,原料土布、染料来自乡村、工艺出自民间,因为价廉物美,一直流行在江南民间。
江南民俗馆中的节俗厅通过二十四节气展现了乌镇人不同的生活习俗,如:春节拜年、元宵走桥、立夏秤人、端午吃粽、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祭祖等。婚俗厅以喜堂为中心,通过新人拜堂、喜娘、父母等人物以及花轿、凤冠霞帔、新娘的梳妆盒等实物重现了当年乌镇嫁娶的热闹场面。寿俗厅以“给老人祝寿”为主题,通过厅堂的字画、寿幛、寿桃、寿面等物品,展示了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在游览的过程中,还听到导游说起一个有趣的风俗:旧时乌镇当地人生了儿子会在门前种一棵桂花树,希望儿子日后蟾宫折桂。生女儿种一棵香樟树,等女儿出嫁当天,用这棵香樟树的木材给女儿打造嫁妆。
高公生糟坊原名高公生酱园,建于明朝初年。所产“三白酒”据说曾被列为贡品,进贡皇室享用。东栅还有一个”晴耕雨读"书院,是《似水年华》里那个书院,保留着许多当年拍电视剧时的样子。
第五站:西栅
逛完了东栅,我们随意的用了一顿午餐,点了乌镇当地的一些特菜色:梅菜扣肉,荠菜冬笋,感觉味道很一般。下午一两点左右开始逛西栅。西栅开发的比东栅晚,规模超出东栅将近3倍,西栅打造的主题是“商务旅游,休闲度假",其经营管理看起来比东栅更规范更成熟,很多游玩过乌镇的游客更喜欢西栅,但我总觉得比起东栅,西栅少了几分原汁原味的古镇风情。
西栅入口处的游客服务中心展示了乌镇以前的一些生活场景,西栅的景点基本都是人工开发的,比如昭明书院、白莲塔、灵水居、叙昌酱园等等。
昭明书院建于明万历年间,据说是南梁昭明太子陪同沈尚读书处。南北朝时期的南梁虽然只存续了短短的几十年,但萧氏父子却在文学史上书写了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昭明太子萧统编辑整理的《文选》是我国第一本诗歌散文选集。如今南朝千古风流遗迹已随风吹浪打去,昭明书院现已被辟为西栅图书馆。
叙昌酱园是乌镇当地人陶叙昌创立的以自己名字为号的酱园,建于清咸丰九年。是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酱园。叙昌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酱香味,主要产品有豆瓣酱、酱油、酱菜等。
白莲塔的外观呈梭状,塔基和塔的平面都呈正方形,内部地面用清水方砖铺就,整座塔由第一层起向内逐渐收拢。一开始我以为白莲塔和白莲教有某种联系,被某人狠狠鄙视了一把,回来查了资料才知道白莲塔属于宋元时期江浙一带通行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阁式塔,原来的白莲塔已在元末朱元璋与张士城的战争中毁灭,现在的白莲塔是清光绪年间由多位僧人辛苦募捐重建而成。塔内还有大钟一座,重达千斤。
灵水居是西栅最大的一个园林建筑景点。矛盾的陵园和纪念堂就在灵水据东侧。据史料记载,灵水居原本是崇祯初年某位进士的私家花园,后毁于战乱,现在的灵水居是按照原样重新修复的。 此外西栅还有一些无名烈士的纪念馆:如王会悟、孔令镜,有一口号称为”天下一锅“纯生式铁锅”。
老妈说西栅亮灯以后景色更美,为了欣赏到美丽的夜景,我们漫无目的的在西栅逛了一圈又一圈,买了当地的一些特色小吃:梅干菜饼。有一种很有意思的小吃:葱包烩。曾在开心网的一款游戏“开心餐厅”中出现过。面饼中裹着油条小葱甜面酱,店家还搞了一个噱头:把面饼搁在铁板上,用熨斗烫熟。
五六点左右,景点开始亮灯,橘黄色的灯光投射在蜿蜒的河面上,小河两岸的民居倒影在水面上,摇曳出朦胧的梦境,寂静的冬日黄昏,景区内冷冷清清,天空中纷纷扬扬飘起了细细的雪花,我们手挽着手漫步在青砖小道,沉侵在这片安宁祥和的天地中,一时间脉脉无语,一直到七点半左右才坐公车返回宾馆
回程:
一觉醒来已超过九点,错过了酒店的自助早餐,收拾好行李,办理了退房手续后,匆匆忙忙坐车去乌镇汽车站,再搭长途车去嘉兴火车站,下午两点多的火车,到达嘉兴火车站时已超过12点半,还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在火车站附近的小四川饭馆吃了一顿饭,来的时候,霈说这家店的香气很有四川特色,有时间可以过来尝试。我们满怀期待的点了辣子鸡、麻婆豆腐、水煮鱼片。辣子鸡还不错,麻婆豆腐,水煮鱼实在一般,让人有些失望。印象中嘉兴的五芳斋粽子最有名,在嘉兴当地,真真老老这个牌子似乎更大牌,可惜时间仓促,也来不及尝试了。在火车站外的商店随便买了两个鲜肉粽,带着乌镇的一些特产:姑嫂饼、药膳酥,搭乘下午两点多的动车重返上海。
-
努力睡大觉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4-28 00: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