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坛略记
最近利用中午的闲暇去逛了一次日坛,是我平生头一次正式的接触这个历史悠久的皇家祭祀建筑。对于一个北京人而言,似乎太迟了一些。起码地坛曾连续几年的书市我每次必到,多少还知道个大概。月坛还在幼年时曾经因为买邮票而进去过一次,尽管除了密密麻麻的摊位和人头攒动的市场全无印象吧。至于日坛之备受冷落,要怪就怪他名气实在太不出众,丝毫没有引动我探访究竟的力量。不过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幅《钦定大清会典图》中日坛的旧地图,让我萌生出实地考察的兴致来。天地日月四坛中我只对天坛的情况略了解一些,其他三者都谈上不很熟悉。最近很想集中考察研究一番,那么就先由最近的日坛开头吧。
上面这张旧地图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它的形制,有一侧的坛墙的两角是圆弧状,类似天坛。后来才知道此图是以东为上西为下,左北右南,所以按正常视角应该向右旋转九十度来观看。也就是说日坛的东坛墙是圆弧状的。北面和西面开了两个门。东南两面无门。至于东墙两角弯折的原因我查了很多资料上都未做解释。个人猜想,或许日坛主祭太阳神,故以日出方向为尊。
去过之后有几点认识,分述如下:
1.现今的日坛公园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建设中扩大了面积,实际原始的坛域是很小的,比照《唐土名胜图会》中的日坛图可见日坛坛台基本居于全园之中。今天在西天门与北天门合围的区域之外都已不是日坛原本的范畴。这样其实为修复北天门与西天门外的照壁提供了可能。两门之外的空间都足够多,增添两座照壁是非常简单而又凸显历史文化积淀的做法。另一个建议则是应适当恢复连接西北二门之间的坛墙,起码能最低限度地让今人了解日坛最原始的面貌。四坛中大概只有日坛是唯一一个连坛墙都没有的古祭坛,实在有辱名声。
2.原始坛域内的违章建筑较多。仅举两例。一是在新修复的钟楼和棕荐库之间的有限空间开设了一家中餐厅。二是在神厨南侧和祭坛北侧之间建的类似于公园管理处之类的建筑,使得日坛坛台东北侧只给游客预留出了一个狭窄的通道。以上两者都极其严重的违法了古代造园的礼制,使得古代建筑在今天的环境中不伦不类面目全非,真是国之大耻!因临近使馆区,几年前就有私人会所侵占日坛的新闻报道。实地观之,起码他们还是建在日坛外围扩建的范围内(瑜伽馆之类),并没有直接侵占原始坛域,可上面二者的位置实在令人无法容忍,这就好像在天坛祈年殿和圜丘台二者之间新盖了一个酒吧一样突兀。国人对古建保护意识的沦丧真是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3.原始坛域内的建筑,除了公共厕所开放,其他建筑一律大门紧锁。这又是封建时代的古代建筑变身为现代人民公园后的尴尬而可悲的处境。公园里的指示牌倒是很详尽,明明白白地告诉游人想去地方的路线与方向,可是指示的建筑对于今天的游客只剩下地理方位上的意义,人们是无缘进入其中观赏的。就连西天门外的一座孤零零的日坛博物馆也是如此。真是可笑之极。新修复完工的具服殿,据我在门缝里观望,里面的院子里摆放了高档餐桌与餐椅,看来是要变身餐饮机构。堂堂上百年的皇家祭祀群在今天已经沦落到了如此可惨可笑可叹的地步,留给游人的仅仅是有限的古木和新鲜的空气,仅此而已。其他的建筑,都似乎是冰冷而无法触碰的海市蜃楼。
以上只是对原始坛域现状做了简单的考察,建国后增建的祭日壁画、西南水景区、曲池胜春、玉馨园、牡丹园、老年活动区等景观不在本文讨论范畴之内。好在今人并不热衷于探究这个园子的历史演变,于是日坛也就可以当做一个中规中矩的大众公园。另外除了西北和南三面的原始园界尚可分辨,现在东部的原始边界已完全辨识不出了,令人难以名状。
最后还有两个颇有意思的现象。一个是原西北角的景升街牌楼早已不存,但是在今天北天门外日坛北路便道的电线杆上还有景升街字样的铭牌。第二则是不论是导游图还是卫星图,今天日坛的平面轴线并不是水平,而是整体略向东北方倾斜。特别是拿北天门、西天门与祭坛三者比对后更加明显。存疑。
上面这张旧地图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它的形制,有一侧的坛墙的两角是圆弧状,类似天坛。后来才知道此图是以东为上西为下,左北右南,所以按正常视角应该向右旋转九十度来观看。也就是说日坛的东坛墙是圆弧状的。北面和西面开了两个门。东南两面无门。至于东墙两角弯折的原因我查了很多资料上都未做解释。个人猜想,或许日坛主祭太阳神,故以日出方向为尊。
去过之后有几点认识,分述如下:
1.现今的日坛公园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建设中扩大了面积,实际原始的坛域是很小的,比照《唐土名胜图会》中的日坛图可见日坛坛台基本居于全园之中。今天在西天门与北天门合围的区域之外都已不是日坛原本的范畴。这样其实为修复北天门与西天门外的照壁提供了可能。两门之外的空间都足够多,增添两座照壁是非常简单而又凸显历史文化积淀的做法。另一个建议则是应适当恢复连接西北二门之间的坛墙,起码能最低限度地让今人了解日坛最原始的面貌。四坛中大概只有日坛是唯一一个连坛墙都没有的古祭坛,实在有辱名声。
2.原始坛域内的违章建筑较多。仅举两例。一是在新修复的钟楼和棕荐库之间的有限空间开设了一家中餐厅。二是在神厨南侧和祭坛北侧之间建的类似于公园管理处之类的建筑,使得日坛坛台东北侧只给游客预留出了一个狭窄的通道。以上两者都极其严重的违法了古代造园的礼制,使得古代建筑在今天的环境中不伦不类面目全非,真是国之大耻!因临近使馆区,几年前就有私人会所侵占日坛的新闻报道。实地观之,起码他们还是建在日坛外围扩建的范围内(瑜伽馆之类),并没有直接侵占原始坛域,可上面二者的位置实在令人无法容忍,这就好像在天坛祈年殿和圜丘台二者之间新盖了一个酒吧一样突兀。国人对古建保护意识的沦丧真是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3.原始坛域内的建筑,除了公共厕所开放,其他建筑一律大门紧锁。这又是封建时代的古代建筑变身为现代人民公园后的尴尬而可悲的处境。公园里的指示牌倒是很详尽,明明白白地告诉游人想去地方的路线与方向,可是指示的建筑对于今天的游客只剩下地理方位上的意义,人们是无缘进入其中观赏的。就连西天门外的一座孤零零的日坛博物馆也是如此。真是可笑之极。新修复完工的具服殿,据我在门缝里观望,里面的院子里摆放了高档餐桌与餐椅,看来是要变身餐饮机构。堂堂上百年的皇家祭祀群在今天已经沦落到了如此可惨可笑可叹的地步,留给游人的仅仅是有限的古木和新鲜的空气,仅此而已。其他的建筑,都似乎是冰冷而无法触碰的海市蜃楼。
以上只是对原始坛域现状做了简单的考察,建国后增建的祭日壁画、西南水景区、曲池胜春、玉馨园、牡丹园、老年活动区等景观不在本文讨论范畴之内。好在今人并不热衷于探究这个园子的历史演变,于是日坛也就可以当做一个中规中矩的大众公园。另外除了西北和南三面的原始园界尚可分辨,现在东部的原始边界已完全辨识不出了,令人难以名状。
最后还有两个颇有意思的现象。一个是原西北角的景升街牌楼早已不存,但是在今天北天门外日坛北路便道的电线杆上还有景升街字样的铭牌。第二则是不论是导游图还是卫星图,今天日坛的平面轴线并不是水平,而是整体略向东北方倾斜。特别是拿北天门、西天门与祭坛三者比对后更加明显。存疑。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