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瓷(修改版)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哪怕回到山上,文莹一直思索着这句话,回想起在集市时的场景。
城楼下挤满了看告示的人群,他们都纷纷议论起一件传闻:天子做过一个梦,梦到了雨过天晴后天空的颜色,他十分喜欢。当时,工匠向皇帝请示烧造款式和对产品的具体要求时,他大笔一挥,批示道:“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无奈当下烧造的瓷器不符合他的要求,因此需要招收更多的工匠。
原来那就是告示的内容。
文莹抬头望向天空,虽不是雨过天晴的时候,但也澄澈蔚蓝。要是这种瓷器烧制成功,那该有多么美!
同时他又犯了难。自己若是去了御窑厂,发扬祖传的制作工艺,让那淹没于历史尘埃的瓷器重换光彩,不失为一件幸事。可惜祖父年事已高,身体羸弱,需要照顾,与他相依为命的文莹不敢远行。
当晚,文莹捧起药汤站在祖父身旁,低头不语,暗地观察着他。
老人依旧用他布满血丝的眼睛,盯着废弃多年的窑炉,表情不断进行夸张的变化,或瞪眼,或抿唇,全然不顾其他事物的变化,仿佛炉里还在烧制着瓷器。呆愣多时后,祖父才皱起眉头,发出长长的叹息。
“爷爷别伤心。”文莹趁给祖父喂药的间隙,说出他的打算,“如今朝廷征收制瓷工匠,我想去御窑厂,了却您的心愿。”
“阿莹,去吧。‘好男儿志在四方’,按照你的技艺,去那里也没问题。”祖父呷一口药汤,不知是汤汁的苦涩还是内心的酸楚,使他眉头皱得更深,“当然,你也不用担心我。我这老骨头还能熬几年。”
祖父喝完药,把碗放到一边,语重心长地对文莹说道:“烧瓷艰辛而漫长,你要学会承受其中的孤独。你会有怀才不遇的时候,要是不能坦然视之,也不算是个好工匠。”
文莹听后若有所思,他知道祖父说起这些话就是进行着一种艰难的离别。
御窑厂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全国的制瓷工人都召集于此。
几经跋涉的文莹来到御窑厂时,已是花光积蓄,难免衣衫褴褛,犹如乞丐。可他还是信心满满地走进去。
“干什么?这里可不是收容叫花子的地方!”侍卫拦住他,白了他一眼,显然是没好气地说。
文莹略微看过其他工匠烧造的瓷器,制作虽精美,但不及他。少年的心绪比火焰更盛,他说得底气十足。“我是来应征工匠的。”
刚才的吵闹让督陶官停止甄别瓷器,来到门前,笑着取过文莹手中的瓷碗。他比文莹年长几岁,鉴赏经验却异常丰富,不似同龄人。
碗口呈葵口型,虽然晶亮莹澈,但是黄绿的釉色并不讨喜,甚至普通至极。于是,文莹的耳畔充斥了讪笑与讽刺。
督陶官命令道:“舀些水看看。”
嘲讽声暂时中断。
旁人才开始用诧异的眼光盯那个碗。碗底的刻花图案竟随着水波荡漾,似有若无,好似溶在水里一般。他们不由得发出惊叹,都被折服了。
文莹这才晓得众人先敬罗衣,把他看得低下。人的地位一旦出现三六九等,后果是那么的不堪设想。
“你或许知道他们来到御窑厂的目的。”督陶官偏话锋一转,对文莹说道,“不过现实永远比想象惨烈,即使你有优秀的技艺,仅凭肤浅的理想,结局只会比瓷器更加脆弱。你会是这样的人吗?”
文莹陷入沉思,一双乌黑的眸子折射出复杂的情绪。
御窑厂的一切对于文莹来说是新鲜的,有别于家中的凄清荒凉,这里嘈杂热闹。
木柴熊熊燃烧,随后化为灰烬,像饕餮消化它的食物一样迅速。窑炉内洁白如玉的瓷胎高温下幻化出如冰似玉的色彩。
炽热的温度像无形散溢的岩浆,让工匠们汗如雨下,受到炮烙似的加快工作。每个人都仿佛处于混沌之中,分不出黑夜与白昼。
文莹拭去额头渗出的汗,悄悄地拉叶卿辞的衣角,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只小巧的瓷碗,目光如炬。“卿辞,你看——”
在文莹看来,与其称呼叶卿辞为督陶官大人,不如唤他名字那样更显亲近。
瓷碗被叶卿辞接过,手心传过一阵冰凉。它釉色均匀,色如苍穹,表面呈现美玉般温润的光泽,在阳光的照射下,冰裂纹开片若隐若现。轻轻敲打,如鸣佩环。
叶卿辞不可置否地点头,投向肯定的目光。他也经常关注工匠们,知道文莹从中付出的辛劳比他们更多。
文莹兴奋地说道:“还不止呢!”他慢慢地熄灭柴火,打开窑门,把盛放瓷器的屉子拉出来。杯、碗、盘、瓶等各式瓷器均被施上天青釉,莹润至极,一遇到温度骤降的环境,便发出清脆的叮叮咚咚的声响。那是瓷器美妙的歌唱。
他们放声大笑,都被这声音迷醉了。
很快,消息震惊朝野。叶卿辞因此被提拔,文莹更因此得到赏赐。
世事无绝对,命运的起伏如同阴阳两极的变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之后烧造才发现,文莹的成功只不过是命运的眷顾。多次烧造的结果发现,不是釉色肥厚,失去原有的透明质感,冰裂纹开片变得沟壑纵横,表面像是蛤蟆皱巴巴的皮肤;就是釉色出现偏差。烧好的可以算是凤毛麟角。
但欲望就像是饕餮,从未有满足的时刻。
朝廷大量的需求,再加上成品稀少,因此造成巨大的浪费。叶卿辞不得不感叹铺张过度。很快,贮存的瓷土就用完了。无暇打理琐碎事务,他便安排文莹等人上山。
此时正值盛夏,烈日炎炎,阳光就像火苗,走到哪里,都躲不过它灼人的热浪。山路是那么崎岖,附近的树木又少得可怜,工匠们都暴露在阳光底下,衣衫紧密地贴合皮肤,连呼吸都显得那么粘稠。身负重物的他们比修筑长城的刑徒还要可悲。
不多时,猛烈的风声好像大海汹涌的波涛,撼动着山野和大地。乌云毫无征兆地聚集,就像翻滚的墨汁,肆意地晕染着。雷电在云层的缝隙里闪烁着鬼光。
这场雨下得出奇的放肆,又下得出奇的嚣张。雨点像架设在强劲的弩机上的箭镞,飞射而下,密集地穿插,不费吹灰之力地摧毁原来的面貌。洪水猛兽也不过如此。
处于天地之间,御窑厂小如蝼蚁。雨点频繁地撞击砖瓦,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好似糖炒栗子一般。叶卿辞皱眉,心中升腾起不详的预感。他极目远眺,无奈雨丝凌乱地飘洒,编织起一卷帘幕,遮挡远处的景色,使他的眉宇更添忧愁。
大雨歇斯底里地下了多少天,叶卿辞全然不知。
雨后初晴,阳光把万物照得通透,一切像是凝结的琥珀。雨珠顺着屋檐滴滴答答地滑落,空气中无时不刻散发着潮湿的气息。叶卿辞的心灵纯净得如同被雨涤荡,却蓦地被淖泥搅得浑浊。一阵慌乱的脚步声打破他内心的平静。
“卿辞,大事不好了!!!”说话的正是文莹,他的衣服无一不沾满泥水,脸上污浊不已,狼狈不堪。
目睹工友在暴雨中惨烈地死去,文莹说话颤抖。“他们都……”
“我知道。”叶卿辞的语气让人听了感觉不到任何温度,“他们不算什么,烧造瓷器的事更重要,先解决再说。”
咣——一记重拳落在他脸颊。脸上登时肿了一大块,火辣辣的疼。
“卿辞,想不到你这般凉薄!”文莹没有说下去,他叹气。
“我只是为了朝廷做事,迫不得已。”就在文莹转身那一瞬,叶卿辞流下清冷的眼泪。
后来呢?事情出现了断层。因为祖父的去世,文莹不得不回乡守孝。再次出现在御窑厂却是一年半后,文莹身穿褐色的短衣,衣襟的白花显示他尴尬的处境,所以招惹旁人的白眼。
侍卫问道:“文莹,你怎么回来了?可是你孝服未满……”
“我要找督陶官大人。”
尽管文莹说明来由,众人依旧不解。
闲人睥睨他,不屑地说道:“文莹,如果你还在危言耸听的话,我就让你继续回乡守孝。”
叶卿辞恰巧闻声来到门前,皱了皱眉,他们的脸上都蒙上一层灰色。
文莹对叶卿辞严肃地说道:“如今并不安宁,想必朝廷已经很久没有消息,不如遣散他们还乡,还来得及。”
大家听后不以为意,反倒更加讥讽文莹。
他无奈,只好落寞地唱起沿途听到的歌谣:“‘君不见,沙场残阳红似血,白骨千里露荒野。遥望何处为战场?乱云衰草带斜阳……’”
唉,御窑厂像是一道屏障,在这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听不到外面百姓凄苦的呻吟,也听不到华丽楼阁里的夜夜笙歌;他们看不到农田长满荒芜的杂草,也看不到山中盗贼横行;他们不知道眼下生活的疾苦,更不知道覆灭的阴影正慢慢地向帝国靠近。
在此之前,觊觎中原已久的北方游牧民族势力膨胀,轻而易举地攻克了帝国边疆的几座要塞。朝廷节减其余支出,停止瓷器制作。但是本性难移,统治者依旧无所作为。
在此之时,铁骑势如破竹地占领都城附近的大片土地,排山倒海而至。
为了避免瓷器落入敌寇手中,叶卿辞斟酌几番后,决定把它们砸碎,让工匠们回乡。
彼时响起碎瓷声,此起彼伏。破碎的瓷片被随处丢弃,铺满了一路,好似大片裂开的冰面。工匠们收拾好行囊,尽情发出欢快的呼喊,手舞足蹈,仿佛是被赦免的囚徒,他们陆续地离开御窑厂。
几天后的清晨,天空晴好得一如此刻大部分人的愉悦心情。水锥被拆除,任由溪水潺潺流过,远处青山依旧,宛如一只沉睡的巨兽。没有以往夜以继日的忙碌场景,晨光洒向每一处都留下像铜镜般的光亮,御窑厂显得特别冷清,甚至可以看见细小的尘埃在浮动。
临行前,文莹折下一段柳枝,恨不得把眼前的事物刻在心里,奈何破灭得太早。文莹恬淡地笑着,眼底的阴霾隐藏得很深,他对叶卿辞说:“我比你更怀念这里。”
因为这里留下了他夜以继日地烧造瓷器的身影,因为这里留下了他与叶卿辞的情谊,因为这里留下了他的辉煌。
幸好帝国没有鼎迁,尽管它失去了北方领土。若干年后,它迁入江南,偏安一隅,重新建立王朝。
“爹,您知道吗?前朝烧造的天青色御用瓷器已是价值连城。”从山下集市回来的儿子兴冲冲地对文莹说道。
文莹听后笑而不语,再次住回山上的他,抬头看起天空的颜色,令他想起在御窑厂里曾经烧造过的瓷器。
此后,这种介乎于蓝和绿之间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因为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谓之“秘色瓷”。
城楼下挤满了看告示的人群,他们都纷纷议论起一件传闻:天子做过一个梦,梦到了雨过天晴后天空的颜色,他十分喜欢。当时,工匠向皇帝请示烧造款式和对产品的具体要求时,他大笔一挥,批示道:“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无奈当下烧造的瓷器不符合他的要求,因此需要招收更多的工匠。
原来那就是告示的内容。
文莹抬头望向天空,虽不是雨过天晴的时候,但也澄澈蔚蓝。要是这种瓷器烧制成功,那该有多么美!
同时他又犯了难。自己若是去了御窑厂,发扬祖传的制作工艺,让那淹没于历史尘埃的瓷器重换光彩,不失为一件幸事。可惜祖父年事已高,身体羸弱,需要照顾,与他相依为命的文莹不敢远行。
当晚,文莹捧起药汤站在祖父身旁,低头不语,暗地观察着他。
老人依旧用他布满血丝的眼睛,盯着废弃多年的窑炉,表情不断进行夸张的变化,或瞪眼,或抿唇,全然不顾其他事物的变化,仿佛炉里还在烧制着瓷器。呆愣多时后,祖父才皱起眉头,发出长长的叹息。
“爷爷别伤心。”文莹趁给祖父喂药的间隙,说出他的打算,“如今朝廷征收制瓷工匠,我想去御窑厂,了却您的心愿。”
“阿莹,去吧。‘好男儿志在四方’,按照你的技艺,去那里也没问题。”祖父呷一口药汤,不知是汤汁的苦涩还是内心的酸楚,使他眉头皱得更深,“当然,你也不用担心我。我这老骨头还能熬几年。”
祖父喝完药,把碗放到一边,语重心长地对文莹说道:“烧瓷艰辛而漫长,你要学会承受其中的孤独。你会有怀才不遇的时候,要是不能坦然视之,也不算是个好工匠。”
文莹听后若有所思,他知道祖父说起这些话就是进行着一种艰难的离别。
御窑厂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全国的制瓷工人都召集于此。
几经跋涉的文莹来到御窑厂时,已是花光积蓄,难免衣衫褴褛,犹如乞丐。可他还是信心满满地走进去。
“干什么?这里可不是收容叫花子的地方!”侍卫拦住他,白了他一眼,显然是没好气地说。
文莹略微看过其他工匠烧造的瓷器,制作虽精美,但不及他。少年的心绪比火焰更盛,他说得底气十足。“我是来应征工匠的。”
刚才的吵闹让督陶官停止甄别瓷器,来到门前,笑着取过文莹手中的瓷碗。他比文莹年长几岁,鉴赏经验却异常丰富,不似同龄人。
碗口呈葵口型,虽然晶亮莹澈,但是黄绿的釉色并不讨喜,甚至普通至极。于是,文莹的耳畔充斥了讪笑与讽刺。
督陶官命令道:“舀些水看看。”
嘲讽声暂时中断。
旁人才开始用诧异的眼光盯那个碗。碗底的刻花图案竟随着水波荡漾,似有若无,好似溶在水里一般。他们不由得发出惊叹,都被折服了。
文莹这才晓得众人先敬罗衣,把他看得低下。人的地位一旦出现三六九等,后果是那么的不堪设想。
“你或许知道他们来到御窑厂的目的。”督陶官偏话锋一转,对文莹说道,“不过现实永远比想象惨烈,即使你有优秀的技艺,仅凭肤浅的理想,结局只会比瓷器更加脆弱。你会是这样的人吗?”
文莹陷入沉思,一双乌黑的眸子折射出复杂的情绪。
御窑厂的一切对于文莹来说是新鲜的,有别于家中的凄清荒凉,这里嘈杂热闹。
木柴熊熊燃烧,随后化为灰烬,像饕餮消化它的食物一样迅速。窑炉内洁白如玉的瓷胎高温下幻化出如冰似玉的色彩。
炽热的温度像无形散溢的岩浆,让工匠们汗如雨下,受到炮烙似的加快工作。每个人都仿佛处于混沌之中,分不出黑夜与白昼。
文莹拭去额头渗出的汗,悄悄地拉叶卿辞的衣角,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只小巧的瓷碗,目光如炬。“卿辞,你看——”
在文莹看来,与其称呼叶卿辞为督陶官大人,不如唤他名字那样更显亲近。
瓷碗被叶卿辞接过,手心传过一阵冰凉。它釉色均匀,色如苍穹,表面呈现美玉般温润的光泽,在阳光的照射下,冰裂纹开片若隐若现。轻轻敲打,如鸣佩环。
叶卿辞不可置否地点头,投向肯定的目光。他也经常关注工匠们,知道文莹从中付出的辛劳比他们更多。
文莹兴奋地说道:“还不止呢!”他慢慢地熄灭柴火,打开窑门,把盛放瓷器的屉子拉出来。杯、碗、盘、瓶等各式瓷器均被施上天青釉,莹润至极,一遇到温度骤降的环境,便发出清脆的叮叮咚咚的声响。那是瓷器美妙的歌唱。
他们放声大笑,都被这声音迷醉了。
很快,消息震惊朝野。叶卿辞因此被提拔,文莹更因此得到赏赐。
世事无绝对,命运的起伏如同阴阳两极的变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之后烧造才发现,文莹的成功只不过是命运的眷顾。多次烧造的结果发现,不是釉色肥厚,失去原有的透明质感,冰裂纹开片变得沟壑纵横,表面像是蛤蟆皱巴巴的皮肤;就是釉色出现偏差。烧好的可以算是凤毛麟角。
但欲望就像是饕餮,从未有满足的时刻。
朝廷大量的需求,再加上成品稀少,因此造成巨大的浪费。叶卿辞不得不感叹铺张过度。很快,贮存的瓷土就用完了。无暇打理琐碎事务,他便安排文莹等人上山。
此时正值盛夏,烈日炎炎,阳光就像火苗,走到哪里,都躲不过它灼人的热浪。山路是那么崎岖,附近的树木又少得可怜,工匠们都暴露在阳光底下,衣衫紧密地贴合皮肤,连呼吸都显得那么粘稠。身负重物的他们比修筑长城的刑徒还要可悲。
不多时,猛烈的风声好像大海汹涌的波涛,撼动着山野和大地。乌云毫无征兆地聚集,就像翻滚的墨汁,肆意地晕染着。雷电在云层的缝隙里闪烁着鬼光。
这场雨下得出奇的放肆,又下得出奇的嚣张。雨点像架设在强劲的弩机上的箭镞,飞射而下,密集地穿插,不费吹灰之力地摧毁原来的面貌。洪水猛兽也不过如此。
处于天地之间,御窑厂小如蝼蚁。雨点频繁地撞击砖瓦,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好似糖炒栗子一般。叶卿辞皱眉,心中升腾起不详的预感。他极目远眺,无奈雨丝凌乱地飘洒,编织起一卷帘幕,遮挡远处的景色,使他的眉宇更添忧愁。
大雨歇斯底里地下了多少天,叶卿辞全然不知。
雨后初晴,阳光把万物照得通透,一切像是凝结的琥珀。雨珠顺着屋檐滴滴答答地滑落,空气中无时不刻散发着潮湿的气息。叶卿辞的心灵纯净得如同被雨涤荡,却蓦地被淖泥搅得浑浊。一阵慌乱的脚步声打破他内心的平静。
“卿辞,大事不好了!!!”说话的正是文莹,他的衣服无一不沾满泥水,脸上污浊不已,狼狈不堪。
目睹工友在暴雨中惨烈地死去,文莹说话颤抖。“他们都……”
“我知道。”叶卿辞的语气让人听了感觉不到任何温度,“他们不算什么,烧造瓷器的事更重要,先解决再说。”
咣——一记重拳落在他脸颊。脸上登时肿了一大块,火辣辣的疼。
“卿辞,想不到你这般凉薄!”文莹没有说下去,他叹气。
“我只是为了朝廷做事,迫不得已。”就在文莹转身那一瞬,叶卿辞流下清冷的眼泪。
后来呢?事情出现了断层。因为祖父的去世,文莹不得不回乡守孝。再次出现在御窑厂却是一年半后,文莹身穿褐色的短衣,衣襟的白花显示他尴尬的处境,所以招惹旁人的白眼。
侍卫问道:“文莹,你怎么回来了?可是你孝服未满……”
“我要找督陶官大人。”
尽管文莹说明来由,众人依旧不解。
闲人睥睨他,不屑地说道:“文莹,如果你还在危言耸听的话,我就让你继续回乡守孝。”
叶卿辞恰巧闻声来到门前,皱了皱眉,他们的脸上都蒙上一层灰色。
文莹对叶卿辞严肃地说道:“如今并不安宁,想必朝廷已经很久没有消息,不如遣散他们还乡,还来得及。”
大家听后不以为意,反倒更加讥讽文莹。
他无奈,只好落寞地唱起沿途听到的歌谣:“‘君不见,沙场残阳红似血,白骨千里露荒野。遥望何处为战场?乱云衰草带斜阳……’”
唉,御窑厂像是一道屏障,在这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听不到外面百姓凄苦的呻吟,也听不到华丽楼阁里的夜夜笙歌;他们看不到农田长满荒芜的杂草,也看不到山中盗贼横行;他们不知道眼下生活的疾苦,更不知道覆灭的阴影正慢慢地向帝国靠近。
在此之前,觊觎中原已久的北方游牧民族势力膨胀,轻而易举地攻克了帝国边疆的几座要塞。朝廷节减其余支出,停止瓷器制作。但是本性难移,统治者依旧无所作为。
在此之时,铁骑势如破竹地占领都城附近的大片土地,排山倒海而至。
为了避免瓷器落入敌寇手中,叶卿辞斟酌几番后,决定把它们砸碎,让工匠们回乡。
彼时响起碎瓷声,此起彼伏。破碎的瓷片被随处丢弃,铺满了一路,好似大片裂开的冰面。工匠们收拾好行囊,尽情发出欢快的呼喊,手舞足蹈,仿佛是被赦免的囚徒,他们陆续地离开御窑厂。
几天后的清晨,天空晴好得一如此刻大部分人的愉悦心情。水锥被拆除,任由溪水潺潺流过,远处青山依旧,宛如一只沉睡的巨兽。没有以往夜以继日的忙碌场景,晨光洒向每一处都留下像铜镜般的光亮,御窑厂显得特别冷清,甚至可以看见细小的尘埃在浮动。
临行前,文莹折下一段柳枝,恨不得把眼前的事物刻在心里,奈何破灭得太早。文莹恬淡地笑着,眼底的阴霾隐藏得很深,他对叶卿辞说:“我比你更怀念这里。”
因为这里留下了他夜以继日地烧造瓷器的身影,因为这里留下了他与叶卿辞的情谊,因为这里留下了他的辉煌。
幸好帝国没有鼎迁,尽管它失去了北方领土。若干年后,它迁入江南,偏安一隅,重新建立王朝。
“爹,您知道吗?前朝烧造的天青色御用瓷器已是价值连城。”从山下集市回来的儿子兴冲冲地对文莹说道。
文莹听后笑而不语,再次住回山上的他,抬头看起天空的颜色,令他想起在御窑厂里曾经烧造过的瓷器。
此后,这种介乎于蓝和绿之间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因为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谓之“秘色瓷”。
夏如火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盲盒讲解:是民间情歌也是纯爱漫画
- 盲盒讲解:民国也有《老夫子》? (1人喜欢)
- 盲盒讲解·连环画篇:古代画册里的《红楼梦》 (1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