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体验非牟利医疗制度
![]() |
(图为英国民众走上街头反对国民医疗体系私有化)
作为英国公民的配偶,老公月工资近40%用来交税,我也按月交纳人头税(council tax)和国民保险税(National insurance),这些税金的一部分被转换成医疗基金,用来支撑公立医院的运作,人员工资,器材更新和维护等。“免费医疗”因此作为对纳税人的回报。不单是纳税人,残疾人和失业者也能享受免费医疗。这就是1948年7月5日,矿工的儿子Aneurin Bevan,当年的英国医疗部长所建立的NHS(国民医疗保险)制度,这也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完美的医疗制度,虽然目前为止,我只看过三次小病,却已经深深地被这套制度打动。
近年来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英国国民医疗保险制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前线医疗资金被大幅度裁减,医护人员严重短缺。一个常规医生每天工作13到14个小时,日平均接待58到62个病人(《独立报》,2014)。即使如此,我却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位医生流露出不耐烦,摆架子或者敷衍病人的迹象。相反,从医生到护士,到门诊接待员,甚至勤杂人员,医院里的每个人都笑脸盈盈,耐心备至,有问必答。我有一次做尿检,上完厕所后找不着诊室,也不记得门牌号码,在迷宫一样的长廊里迷了路,想着等候区内一排排翘首以待的病人,急得一头冷汗,没想到我的医生却主动跑到厕所附近,高声呼叫我到名字;又有一次,为了在做妇检时让我放松下来,医生不断地和我叨家常,检查完毕后,还为我盖上被单,递上纸巾,拉上门帘……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无关医术,却关医德,它们是我在国内的大医院常常体会不到的。
想起我曾采访过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位母亲抱着患罕见猫叫征(一种基因异常现象)的儿子四处求医,在广州市中山医科大学儿科专家门诊内,仅仅因为几个月大的儿子不小心尿湿了地板,就惹怒了某专家。那位母亲当即被粗暴地告知:“别看了,脑瘫,没得治了!”——是什么制造了这种紧张的医患关系?为什么在英国这套公费医疗体制下,我看不到这种医患关系?
英国热播电视剧《呼叫助产士》,以助产士们的视角,讲述了国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初期的往事:在1950年代贫困的伦敦东区,助产士们为住在棚户区里的爱尔兰吉普赛女人们看病,医生们把患了性病的妓女接到独立病房为其做产前治疗,护士们亲自上门查看每一位新生儿的情况……每一集都暗藏着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否当医院不再为盈利而费尽心思时,医生们才能做到真正的仁心仁术?”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时间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套非牟利的医疗体制,因其非牟利的本质,从而做到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它的医务人员也因此获得了全民的尊重和信任,这种尊重和信任又反过来催生了高度的专业性和职业操守。这是一种双赢的体制,民众从它那里获得人道主义,健康和幸福,它从民众那里得到了税金,维护和赞美。
(晨报周刊专栏,转载请获准)
王梆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leave all meaner things To low ambition, and the pride of kings. li...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