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博记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英语,从小最擅长的科目也就是英语,在经历了那些懵懂的大学期研究生期之后,我最终把自己想做的事也归结到了走英语这条路上。所以即使自己学了七年的工科专业,也在专业领域已经工作了近五年,但还是报考了北外有关英语方向的博士。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确实是这样的。英语虽然是一门语言,但深究起来,它更是一门学问。学得越深,研究的越多,就会发现自己越无知。当初看到北外的招生简章的时候,看到那一个个研究方向,诸如“叙事理论”,“西方批评理论”,“19世纪英美文学”等等,我就觉得太深奥了。自己所想做的究竟是去做这样的研究吗。为了让自己有一些改变,为了自己能够摆脱如今这样的环境,对北外当然也心仪已久,我有些硬着头皮似的报了其中一个看起来相对算感兴趣的方向。考试要考三科,其中有第二外语,还有两门专业课。其实第二外语就是一个槛,工科专业哪会去学什么第二外语,没办法,自己开始学习。在研究生期间,选修了日语,算是入了个门。但为了更好的学习,2014年几乎一整年我都在坚持学习日语,虽然工作占用了大多数的时间,但我还是会在晚上或周末的时候抽出时间来,在网校上学习。人的精力始终是有限的,工作再加上学日语,基本没有时间留给专业课的复习了。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也买了相关的书籍,但说实话,实在太深奥了,看不懂,有时候根本看不进去,我深知自己是个门外汉了。考试虽然渐在眼前,但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当然也有偷懒的成分,中间还夹了春节)。有时候也调侃自己,反正就是考不上的材料了,放宽心吧。
时间过得很快,过完春节马上就到了3月14号。
早上 8:30分开始考日语。早上我还不到6点就起了床。因为离考点很远。我乘地铁八通线,换乘一号线,再换乘4号线,一路颠簸总算到了考场。北外还是很严格的。考前要签到,与考试无关的东西都要放到指定位置,手机关机,甚至连手表也不让戴,试卷都是放到密封袋里的,不到8:30考试开始时间不允许拆开。考题其实应该相对算简单的吧,没有听力,也没有作文,最后的大题就是把10句日语翻译成中文。但我也知道自己的水平,虽然说坚持学习了很久,但学得并不系统,不扎实。所以就算看不懂是什么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60道选择题,第一部分是词汇,给出汉字,让你选日语假名读音,20题共20分。第二部分是语法,20题共20分。第三部分选出词汇用法不同的一项及给出意思选择用法正确的句子,10题共20分。第四部分阅读,10题共20分。第五部分就是翻译了,10句话20分。第一部分词汇我觉得自己答得并不好,好多单词都没记,凭着语感在选择。语法更不感恭维了。第三部分和阅读部分感觉答得还不错,挺有把握的。翻译应该能拿一半的分吧。我觉得分数在及格的边缘。11:30收卷的时候,老师再次让考生把试卷、答题纸都放到那个密封袋里,用封条封好,再签上自己名字。充分显示了“机密”这两个字的含义。
中午我在北外的教工食堂里吃了简单的饭菜,饼挺好吃的,吃的时候也在想自己是否有朝一日能成为这里的学生,然后在这里吃饭。
下午2点开始考试,科目是英美文学基础。很难,这时候就充分知道什么是门外汉了。第一题给出10段摘录,让你说出他们的作者是谁,出自哪儿。前五段都是诗,后面有几段是小说中的句子。虽然我对英语喜爱至极,虽然在考前也研究了英美文学经历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但是我并没有读这些作品啊。你要说Jane Austen, Charles Dickens, 济慈,雪莱这些人名我都知道,可他们的作品我都没有拜读过。所以这道大题我算是栽了,没有任何得分的可能性了。第二道大题是词语解释,具体是哪几个词我有点记不清了,好像有“narrative syntax” “literariness” “Phenomenalism”,还有其他两个词。五个选其中两个进行解释,反正这道大题我也抓瞎了。因为真的不知道怎么解释,就对其中文学性作了一个很简单勉强的解释。第三大题是对一首诗进行分析,是一首16世纪的著名诗,可是我也没有那么高的鉴赏能力呀。中文诗有时都理解不来,更何况英文诗。而且到现在也不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我只能说其给出的意境非常好,描写出了两个人感情很深刻真挚,最后一段与开关相呼应诸如此类,有点凑字数嫌疑的话。第四道大题是对一个短篇类的小说进行分析。也只有这道题我还算是有一点点知道该如何下手。是一篇很感人的小说。讲述了我认为婚姻生活吧,里面提到了之前的婚姻每天只知道黄油啊,鸡蛋啊,价钱啊,有时甚至对丈夫有一些敌对的意思,但通过了一番深谈,他们一起回忆了以前在一起共同的经历,一起回忆了婚礼,邻居等等,最后丈夫也同意了儿子们去看马戏表演。我就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一翻分析,估计分数不会太高。因为感觉自己的分析只是很浅显的分析。这门科目我看我也就能三四十分的样子吧。
考完后我又坐地铁大约两小时的车程回到了家,那感觉,真是全身都疼,脚疼,腿疼,脖子疼,腰屁股也疼……晚上回家吃饭后,洗了个澡就觉得累到不能动了。想到第二天还是不到6点就得起床只能早点上床休息了。
第二天上午考的是另一门专业课,有关英文文学和跨文化方面的。考试仍为三小时,题量不多,但很考验人。第一道大题要求对所给出的五个文化运动中选择两个进行评论,字数在150字以内。我选择了启蒙运动和反文化运动,但我对这两个运动并没有很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所以觉得自己说了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分数可想而知了。第二道大题就是三选一分析题,“textual analysis”,占了70分,我选了自己之前读过的一本现代小说进行了跨文化方面的分析。但说实话,篇章分析肯定有一定的分析方法,而我之前没有做过这样的练习和训练,分析起来毫无头绪。我想这一科目我的分数会很惨吧。好一点三四十,不好的话,可怜的十几或二十几都是很有可能的。
总算熬过了折磨人的笔试,但考试并没有结束,因为下午还要进行面试。
面试过程很快。教授估计看我是个外专业就没什么兴趣了。面试流程首先是brief introduction, 知道我是外专业后,教授连说“this is a big change, a big switch”,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选择去读本专业的博士。我只能说自己不喜欢。他说这很好,我能做出这样的改变来到这里,和他见面,这本身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了。哇,我心里想这当然是客套话了,尤其英文说起客套话来真的会让人很舒服。他说不知道这两天的笔试我答得怎么样,这个时候我心里只有苦笑,我当然答得不好。他说等看过笔试答题后会综合考虑。然后便问我还有什么问题。我问他会招几个人。他说不是我要招几个人,是考生当中有没有达到我心中预期的成绩等等。之后感觉就没什么问题了,他就让我“call the next”,我面试经验很少,脸皮也薄,就只能作罢了。前后肯定没超过10分钟。出来之后就开始懊恼,想着自己好多信息都没有说,连住在北京也没有说,自己学日语的这些准备过程也都没有说。听老师的意思好像也认定我是一个没有什么准备就贸然去考博的家伙吧。老师很有学者气质,英文也很流畅,我很享受和他一起说英语的感觉。可就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分钟,老师就赶我出门了。
出来后,我深知自己考博无望了。笔试那么差,面试也不受老师待见,还有什么希望呢。心情很down,想着这几年做事情总是会失败,兴冲冲地朝着语言的方向而去,结果翻译考试fail,日语fail,考博眼看也要fail,我真的觉得好像是一个loser,一个彻头彻尾地loser。张先生说这不算失败,这只是人生中一丢丢地挫折而已。真是这样吗,还是我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反正很不开心,好不容易有一点目标的生活就随着失败的结果让我更加迷茫了。坦白讲,确实考博失败不会对我的生活造成什么损失,我大不了还是在这个破公司待着,还是做着与工科相关的工作,拿着不多不少的薪水,过日子当然是没什么问题的。不是博士,可我还是工程师,将来会是高级工程师等等与工科有关的头衔,确实对我生活没有什么影响。但是这意味着我的改变还是失败了。我很讨厌一成不变,我厌倦了这里微薄的薪水,厌倦了没有刺激,没有奖励。
我说自己好像变成了马云,马云之前被拒绝了那么多次。我现在也是一样的,简历刷新了N久也没有公司问津,语言方面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也终以失败告终。但是马云最后还是成功了。我想这一次又一次的经验也是我宝贵的财富。未来要怎样去做我还没有想清楚,不过这些失败也让我看到自己的问题。首先就是告诉自己不要看结果,还是要看过程,在这些过程当中自己努力了没有,努力了多少,如果没有付出当然就不会有好的结果。虽然我兴冲冲地做这个做那个,但是我做出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妄图自己在短时期之内就取得这样那样的成绩也是不现实的,不要太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做事情还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来。是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并没有对面试有过多少准备,没有预想老师会问什么问题,没有自己准备想问的问题,没有作出满满N个可能问题的答案,没有像别人那样对面试准备好几页纸,光在脑子里想了一个自我介绍和所谓的我喜欢英语就可以战胜所有问题吗?所以还是要扎实自己,强大自己,如果自己足够强大,我相信再多的打击都是击不垮的。不管以后要考翻译,日语,还是博士,如果认定了目标就要好好努力,三心二意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一定要做到日复一日的坚持。就算现在自己老抱怨公司,可是问题是你努力了吗,你好好表现了吗?一点表现欲都没有的人,领导怎么会重视呢?所以还是要找自己的问题,从自身出发。
虽然道理自己已经明白了,但还是有些没有底气,我真的可以做到吗?没底气归没底气,还是慢慢来吧,就像那本书的名字,“慢慢来,一切都还来得及”!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确实是这样的。英语虽然是一门语言,但深究起来,它更是一门学问。学得越深,研究的越多,就会发现自己越无知。当初看到北外的招生简章的时候,看到那一个个研究方向,诸如“叙事理论”,“西方批评理论”,“19世纪英美文学”等等,我就觉得太深奥了。自己所想做的究竟是去做这样的研究吗。为了让自己有一些改变,为了自己能够摆脱如今这样的环境,对北外当然也心仪已久,我有些硬着头皮似的报了其中一个看起来相对算感兴趣的方向。考试要考三科,其中有第二外语,还有两门专业课。其实第二外语就是一个槛,工科专业哪会去学什么第二外语,没办法,自己开始学习。在研究生期间,选修了日语,算是入了个门。但为了更好的学习,2014年几乎一整年我都在坚持学习日语,虽然工作占用了大多数的时间,但我还是会在晚上或周末的时候抽出时间来,在网校上学习。人的精力始终是有限的,工作再加上学日语,基本没有时间留给专业课的复习了。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也买了相关的书籍,但说实话,实在太深奥了,看不懂,有时候根本看不进去,我深知自己是个门外汉了。考试虽然渐在眼前,但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当然也有偷懒的成分,中间还夹了春节)。有时候也调侃自己,反正就是考不上的材料了,放宽心吧。
时间过得很快,过完春节马上就到了3月14号。
早上 8:30分开始考日语。早上我还不到6点就起了床。因为离考点很远。我乘地铁八通线,换乘一号线,再换乘4号线,一路颠簸总算到了考场。北外还是很严格的。考前要签到,与考试无关的东西都要放到指定位置,手机关机,甚至连手表也不让戴,试卷都是放到密封袋里的,不到8:30考试开始时间不允许拆开。考题其实应该相对算简单的吧,没有听力,也没有作文,最后的大题就是把10句日语翻译成中文。但我也知道自己的水平,虽然说坚持学习了很久,但学得并不系统,不扎实。所以就算看不懂是什么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60道选择题,第一部分是词汇,给出汉字,让你选日语假名读音,20题共20分。第二部分是语法,20题共20分。第三部分选出词汇用法不同的一项及给出意思选择用法正确的句子,10题共20分。第四部分阅读,10题共20分。第五部分就是翻译了,10句话20分。第一部分词汇我觉得自己答得并不好,好多单词都没记,凭着语感在选择。语法更不感恭维了。第三部分和阅读部分感觉答得还不错,挺有把握的。翻译应该能拿一半的分吧。我觉得分数在及格的边缘。11:30收卷的时候,老师再次让考生把试卷、答题纸都放到那个密封袋里,用封条封好,再签上自己名字。充分显示了“机密”这两个字的含义。
中午我在北外的教工食堂里吃了简单的饭菜,饼挺好吃的,吃的时候也在想自己是否有朝一日能成为这里的学生,然后在这里吃饭。
下午2点开始考试,科目是英美文学基础。很难,这时候就充分知道什么是门外汉了。第一题给出10段摘录,让你说出他们的作者是谁,出自哪儿。前五段都是诗,后面有几段是小说中的句子。虽然我对英语喜爱至极,虽然在考前也研究了英美文学经历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但是我并没有读这些作品啊。你要说Jane Austen, Charles Dickens, 济慈,雪莱这些人名我都知道,可他们的作品我都没有拜读过。所以这道大题我算是栽了,没有任何得分的可能性了。第二道大题是词语解释,具体是哪几个词我有点记不清了,好像有“narrative syntax” “literariness” “Phenomenalism”,还有其他两个词。五个选其中两个进行解释,反正这道大题我也抓瞎了。因为真的不知道怎么解释,就对其中文学性作了一个很简单勉强的解释。第三大题是对一首诗进行分析,是一首16世纪的著名诗,可是我也没有那么高的鉴赏能力呀。中文诗有时都理解不来,更何况英文诗。而且到现在也不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我只能说其给出的意境非常好,描写出了两个人感情很深刻真挚,最后一段与开关相呼应诸如此类,有点凑字数嫌疑的话。第四道大题是对一个短篇类的小说进行分析。也只有这道题我还算是有一点点知道该如何下手。是一篇很感人的小说。讲述了我认为婚姻生活吧,里面提到了之前的婚姻每天只知道黄油啊,鸡蛋啊,价钱啊,有时甚至对丈夫有一些敌对的意思,但通过了一番深谈,他们一起回忆了以前在一起共同的经历,一起回忆了婚礼,邻居等等,最后丈夫也同意了儿子们去看马戏表演。我就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一翻分析,估计分数不会太高。因为感觉自己的分析只是很浅显的分析。这门科目我看我也就能三四十分的样子吧。
考完后我又坐地铁大约两小时的车程回到了家,那感觉,真是全身都疼,脚疼,腿疼,脖子疼,腰屁股也疼……晚上回家吃饭后,洗了个澡就觉得累到不能动了。想到第二天还是不到6点就得起床只能早点上床休息了。
第二天上午考的是另一门专业课,有关英文文学和跨文化方面的。考试仍为三小时,题量不多,但很考验人。第一道大题要求对所给出的五个文化运动中选择两个进行评论,字数在150字以内。我选择了启蒙运动和反文化运动,但我对这两个运动并没有很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所以觉得自己说了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分数可想而知了。第二道大题就是三选一分析题,“textual analysis”,占了70分,我选了自己之前读过的一本现代小说进行了跨文化方面的分析。但说实话,篇章分析肯定有一定的分析方法,而我之前没有做过这样的练习和训练,分析起来毫无头绪。我想这一科目我的分数会很惨吧。好一点三四十,不好的话,可怜的十几或二十几都是很有可能的。
总算熬过了折磨人的笔试,但考试并没有结束,因为下午还要进行面试。
面试过程很快。教授估计看我是个外专业就没什么兴趣了。面试流程首先是brief introduction, 知道我是外专业后,教授连说“this is a big change, a big switch”,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选择去读本专业的博士。我只能说自己不喜欢。他说这很好,我能做出这样的改变来到这里,和他见面,这本身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了。哇,我心里想这当然是客套话了,尤其英文说起客套话来真的会让人很舒服。他说不知道这两天的笔试我答得怎么样,这个时候我心里只有苦笑,我当然答得不好。他说等看过笔试答题后会综合考虑。然后便问我还有什么问题。我问他会招几个人。他说不是我要招几个人,是考生当中有没有达到我心中预期的成绩等等。之后感觉就没什么问题了,他就让我“call the next”,我面试经验很少,脸皮也薄,就只能作罢了。前后肯定没超过10分钟。出来之后就开始懊恼,想着自己好多信息都没有说,连住在北京也没有说,自己学日语的这些准备过程也都没有说。听老师的意思好像也认定我是一个没有什么准备就贸然去考博的家伙吧。老师很有学者气质,英文也很流畅,我很享受和他一起说英语的感觉。可就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分钟,老师就赶我出门了。
出来后,我深知自己考博无望了。笔试那么差,面试也不受老师待见,还有什么希望呢。心情很down,想着这几年做事情总是会失败,兴冲冲地朝着语言的方向而去,结果翻译考试fail,日语fail,考博眼看也要fail,我真的觉得好像是一个loser,一个彻头彻尾地loser。张先生说这不算失败,这只是人生中一丢丢地挫折而已。真是这样吗,还是我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反正很不开心,好不容易有一点目标的生活就随着失败的结果让我更加迷茫了。坦白讲,确实考博失败不会对我的生活造成什么损失,我大不了还是在这个破公司待着,还是做着与工科相关的工作,拿着不多不少的薪水,过日子当然是没什么问题的。不是博士,可我还是工程师,将来会是高级工程师等等与工科有关的头衔,确实对我生活没有什么影响。但是这意味着我的改变还是失败了。我很讨厌一成不变,我厌倦了这里微薄的薪水,厌倦了没有刺激,没有奖励。
我说自己好像变成了马云,马云之前被拒绝了那么多次。我现在也是一样的,简历刷新了N久也没有公司问津,语言方面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也终以失败告终。但是马云最后还是成功了。我想这一次又一次的经验也是我宝贵的财富。未来要怎样去做我还没有想清楚,不过这些失败也让我看到自己的问题。首先就是告诉自己不要看结果,还是要看过程,在这些过程当中自己努力了没有,努力了多少,如果没有付出当然就不会有好的结果。虽然我兴冲冲地做这个做那个,但是我做出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妄图自己在短时期之内就取得这样那样的成绩也是不现实的,不要太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做事情还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来。是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并没有对面试有过多少准备,没有预想老师会问什么问题,没有自己准备想问的问题,没有作出满满N个可能问题的答案,没有像别人那样对面试准备好几页纸,光在脑子里想了一个自我介绍和所谓的我喜欢英语就可以战胜所有问题吗?所以还是要扎实自己,强大自己,如果自己足够强大,我相信再多的打击都是击不垮的。不管以后要考翻译,日语,还是博士,如果认定了目标就要好好努力,三心二意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一定要做到日复一日的坚持。就算现在自己老抱怨公司,可是问题是你努力了吗,你好好表现了吗?一点表现欲都没有的人,领导怎么会重视呢?所以还是要找自己的问题,从自身出发。
虽然道理自己已经明白了,但还是有些没有底气,我真的可以做到吗?没底气归没底气,还是慢慢来吧,就像那本书的名字,“慢慢来,一切都还来得及”!